孩子的天性就是愛動的;個性特點活潑的孩子,特別是男孩子更愛動了...在學齡前期(2-6歲)的孩子他們的腦發育處在快速發展階段,他們的腦神經細胞連接不斷的再完善,神經網絡非常豐富,新陳代謝也及其旺盛,因此孩子就是要動,他們要探索,要學習,要不斷的積累生活的各種經驗;家長要適時的引導孩子,不能輕易就給孩子扣上「多動症」的帽子...如果家長經常說孩子就是愛動,那麼時間久了,孩子就會真的越來越愛動,不受規矩了...以為孩子會「按照」家長說的去做...
兒童「好動」是天性!
儘管有些孩子的確很好動,很像多動症的症狀,但是並非就是多動症。為什麼這樣說?多動症之外造成孩子好動的情況有哪些呢?
一是年齡特徵。孩子年齡小,活潑好動是他們的本性,是再正常不過的事。這是孩子和大人的一個最明顯的外在區別。特別是外出的時候,孩子對什麼都感興趣,總是跑個不停...反之,在寬鬆的場合,孩子若像個大人似的沉穩不動,倒真是個令人擔憂的事了。
二是氣質特徵。人的氣質有不同的類型,有一種類型叫做多血質型。多血質的孩子的明顯特點就是活潑好動,情緒不穩,注意和興趣容易轉移,做事常常不夠專心。年齡越小,氣質類型的特徵就越明顯。這也是很正常的事。這很大程度取決於遺傳因素。
三是智力特徵。人的智力是有差別的。有的孩子智力確實比一般孩子明顯高出一截。這樣的孩子和一般的孩子在一起上學,教學內容就會讓他們「吃不飽」,他們就學有餘力。這些多餘的精力怎麼辦?孩子是不會安排自己的精力的。於是,就常常表現為不注意聽講,活潑好動,時間一長還會形成習慣。結果,讓人沒看出他們有多少聰明卻看到了他們的多動的一面。相反,另一些孩子可能是知識上有了較多的缺漏,失去興趣和信心,因而面對課本和作業難於集中注意,總想做點別的活動。
四是教養習慣。有些孩子還會因為從小教養失當,養成了不能安靜的習慣。家長在孩子小時候就讓孩子亂動亂跳,對不良的行為習慣也不加制止;習慣一經形成,就很難改變的,也常常表現為多動。
五是標籤效應。人的心理行為的發展有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常常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發展。說的通俗些就是,認為自己是個怎樣的人,自己就常常成為怎樣的人。孩子呢?更是如此。只是孩子是從大人那裡學來的。就是說,大人認為孩子是個怎樣的人,孩子常常就成為怎樣一個人。正因如此,孩子常常會來「證實」大人的評價似乎總是有根據的。因為孩子還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大人的評價常常形成孩子的自我認知,於是就朝著大人評價的方向發展了。這裡,大人的評價如同一個標籤,所以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標籤效應」。就是說,有些孩子的類似多動症的表現,是大人不經意間經常的評價「培養」出來的。
兒童的「好動」和兒童多動症似乎一樣,其實是不難區別的。
一是有無目的性;好動兒童的活動是有目的的、有序的;多動症兒童的活動是無目的的、雜亂的。
二是有無離奇性;好動兒童即使特別淘氣,他的好動並不離奇,能為人們所理解;多動症兒童的多動,則離奇得讓人難於理解。
三是有無選擇性,這一條最關鍵。兒童的「好動」常常在活動內容和場合上具有選擇性,比如在學習活動上表現為「好動」,而在看電視或做遊戲等孩子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上,則能專心致志;多動症兒童的「多動」在活動內容和場合上是沒有選擇性的,不論什麼場合什麼活動都不能使其安靜下來全神貫注,都會表現出多動、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
結論:如果孩子的確總是有「動個不停,衝動,注意力不集中」等等異常表現,家長改變方式方法也無濟於事,那麼家長就要帶孩子去正規的醫院確診,排除是否患有「多動症」,給於正確引導和教育。
本文由南方醫生為大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