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遊牧不是蒙古先民一開始的生計方式,一開始的生計是狩獵——採集,和原始的種植業,甚至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時,生活在森林地帶的蒙古人仍然以狩獵為生。
10世紀以後,遊牧業成為了蒙古人主要的經濟生活模式。飼養的牲畜有馬、牛、羊和駱駝。食物來源則主要依賴這些牲畜的肉和奶,輔以捕獲的動物肉類和少量糧食食品、野生植物等。
關於遊牧傳統及蒙古族先民的飲食文化,具有豐富的史料記載。其中,早期記載多出自西方傳教士、旅行家抑或漢族使臣的所見所聞、所載所錄的文獻筆記。13 世紀出使蒙古的柏朗嘉賓在其行記中寫道:
「在畜牧方面,他們都非常富有,因為他們擁有駱駝、黃羊、綿羊、山羊。。。。他們的食物中既沒有麵包,也沒有蔬菜或可作蔬菜用的其他植物,沒有任何這類食品,唯有肉類」
《馬可波羅行紀》載:
「韃靼人完全以肉、乳為食品,一切飲食都來自他們狩獵的動物。他們吃一種像兔子一樣的小動物( 土撥鼠) ……同時他們還吃其他各種動物的肉,如馬肉、駱駝肉、甚至於狗肉……他們喝馬乳。」
在《馬可波羅行紀》中還對蒙古人行軍作戰時的飲食結構做了細緻的描寫。在蒙古人行軍打仗時,不用攜帶紮營和烹煮的工具,大半個月只靠馬乳維持生計,將乳品弄乾,做成糊狀,來作食物。
可以說畜牧業就是蒙古人生存的來源,家畜可以提供蒙古人肉食、奶製品,還可以做運輸工具,皮毛可以做衣服,鞋子、毛氈、帳篷,以及飲食的工具。
牲畜的骨頭和犄角還可以做為日常的工具或裝飾品,糞便還可以當做燃料。
明朝時期,蒙古畜牧業大力發展,可以從蒙古與明朝的朝貢貿易中,得知,《明實錄》記載,馬駝的朝貢數量從 1439 年 的3738 頭,到 1452 年增加到 40000 頭,朝貢皮張數目從 1439 年 的 3700件, 到 1447 年增加到 120000件。
在中原漢族融入蒙古地區之前,蒙古人的飲食結構是單一的「食肉飲酪」。
蒙古人不種植農業嗎
蒙古人雖然以遊牧為生,但不要以為他們就不發展農業了。
其實,早在成吉思汗統一各部之前,就有蒙古人從事農業,《北史·室韋傳》載: 「頗有粟、麥及」,但因「氣候多寒,田收甚薄」。
南宋李心傳在《建炎以來朝野雜記》載:
「韃靼之人皆勇悍善戰,近漢地者謂之熟韃靼能種穄,以平底瓦釜煮而食之。」
這些記載都說明遊牧民族也是有農業的,但是,發展狀況不是很良好。
到了明代,蒙古地區的農業發展漸漸擴大,這是因為明中葉時期,由於統治者的貪婪腐敗,很多農業迫於生計,只能被迫向北遷徙,闖出關外進行耕種生存。
而且這時期,蒙古貴族的短見,對草原的破壞也很嚴重。
這一時期,很多漢族人遷往蒙古地區,一是因為災害而逃亡的農民,二是不滿明朝黑暗的統治而逃逸的屯田士兵;
三是民間組織的白蓮教起義者,四是蒙古統治者掠奪的中原人。
這些中原人到了蒙古地區,為當地帶來了中原文化和技術,發展農業。據《綏遠通志稿》記載,「田野盡闢,遊牧事業已衰,農業漸興」
這說明遊牧事業漸漸衰落,農業經濟開始發展,蒙古人在這個背景下的飲食結構也發生著變化。
到了清代、民國時期,全面放墾政策使得草原生態破壞更加嚴重,畜牧業受到很大的衝擊。
1930 年通過的《蒙古農業計劃案》、《蒙古墾殖計劃案》、1931 年通過的《移民墾殖案》等都充分表明了統治者開墾蒙地的義無反顧之態度。
到了近現代時期
20 世紀 30 年代,在內蒙古地區開展調研活動的日本學者後藤十三雄在其報告中曾記載,此時牧民對中原人農作物的依賴並不亞於牛羊等家畜肉及乳製品。
結語
經過與農耕文明的長期交流,如今的蒙古族飲食文化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代的蒙古族飲食可以分為東部、西部、中部。
東部與東北地區飲食高度融合,中部蒙古族飲食特色主要體現為傳統蒙古族飲食與山西中北部、河北北部、陝西東北部地區的飲食高度融合;
西部蒙古族飲食多受甘肅、寧夏等西部省市地區的影響,從而形成富有西北地方特色的飲食文化。
但是不管哪類飲食,飲食結構中的糧食與麵食的比重都明顯增多。而如今,交通的便利,牧民的飲食生活更加豐富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