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行千裡母擔憂 母行千裡兒不愁
文 | 娟子 圖 | 朱智亞、網絡
兒行千裡母擔憂,這句話出自小說《隋唐演義》。
《隋唐演義》對於中國人應該說不陌生,其中的瓦崗英雄程咬金、單雄信、王伯當、徐茂公、魏徵、尤俊達等,個個都是中國百姓茶餘飯後的話題。在《隋唐演義第二十四回:豪傑慶千秋冰霜壽母罡星祝一夕虎豹佳兒》這一節中,好漢秦瓊和單雄信等一幫好漢吃酒,分外歡暢,多喝了幾杯酒,又在一起侃大山,直至五更天,秦瓊見時間已晚,就先告辭回家。等秦瓊到自家門前時才發現,大門大開,母親倚門而立,媳婦在旁陪著。秦瓊大驚,問母親為啥還不休息?老母把衣袖一揮,徑回裡屋坐下,眼中落淚。秦瓊嚇了一跳,趕緊跪下。秦瓊是以孝順出了名的,堪稱隋唐第一知名孝子。
老母道:「你這個冤家,在何處飲酒,這早晚方回,全不知兒行千裡母擔憂。雖不曾遠出,你卻有事在身上。昨日府中比較,我看見被打的人,街坊上紛紛走過去,我心中何等苦楚,你卻把我老母付於度外。」這一節,雖然寥寥數語,「兒行千裡母擔憂」一句,就把一個母親對於兒子的牽掛刻畫得入木三分,令人萬分感動。
這句話簡單明了,但現實狀況令人遺憾,有的兒女就無法理解兒行千裡母擔憂,有什麼好擔心的呢?故也就不去回應母親的擔憂。出外連電話都很少打,每天都是忙忙忙。
其實母親要求的也不多,只要兒女報個平安,讓她放心而已。兒女平安快樂才是父母最大的心願。
兒子再有兩天就回校了,一個暑假不知不覺快過去,昨天我跟兒子說,媽媽好捨不得你離家。雖然學校離家不是太遠,可兒子平時雙休日不回來,他說來回費時間,雙休日要去圖書館看看書,學習是好事,我們支持。有時間給媽媽發個微信、打個電話,讓媽放心就好。
兒子從小跟著我,從未分開過,從上幼兒園起到高中畢業都是我陪伴,衣食起居、上放學送接,我一手負責,有時因工作特殊情況走不開,我偶爾請人接過一兩次,心裡還不放心。
去年兒子高考,志願開始填了大連的一所大學,想想後來還是改了,捨不得孩子去那麼遠,全填的本省高校,最終被本省的一所本一高校錄取,即使這樣,還是不舍。
開學那天,我和先生一起送兒子去學校,我們幫他順好宿舍準備回家,時間已近中午十二點,讓兒子跟我們一起上街吃頓中飯,我們再回泰興,他說就不要了,他去校食堂吃,先生不放心,跟兒子一起去了食堂,直看到兒子點了飯菜,開始吃飯,才出來,其實兒行千裡不光是母擔憂,父也擔憂呢,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只要離開身邊,無時不刻都在牽掛著。
「兒行千裡母擔憂」後面一句「母行千裡兒不愁」,值得天下兒女深思。
現在中國早已跟國際接軌,人才流通頻繁,兒女將來都有可能去國外學習工作。父母年齡大了,做兒女的還是多想想父母才是,方便就接父母一起居住,不方便也要想辦法,靠近自己買套小點的房子,離得不遠可以照應父母。母行千裡兒也會愁,反哺教育當今很有必要,現在的孩子要多學習過去的優良傳統,「孝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精髓。錢沒有掙夠的時候,而人的生命確有盡頭,在父母有生之年,及時行孝,不留遺憾。讓「母行千裡兒不愁」這句話不攻自破,無立足之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