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飛吧 嫦娥》:第一時間解密探月工程科技

2020-12-26 新浪科技

來源: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23日消息,12月17日,嫦娥五號成功將月壤帶回地球,圓滿完成了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任務的最後一步。伴隨這一歷史性時刻共同到來的,還有新鮮出爐的關於嫦娥五號的科技解讀。「嫦娥五號」怎麼登月?如何導航?怎樣挖土?這其中都有哪些難度,是如何克服的?在7集短視頻《飛吧 嫦娥》中,這一系列謎團正在逐一解開。

核心技術切入,精準聚焦七大關鍵環節

飛天攬月,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的夢想。在話題的設置上,《飛吧 嫦娥》精準選取發射、測控、落月、採集、交會對接、月壤轉移、返回7個關鍵環節,聚焦「嫦娥五號」從發射到回家的多個驚心時刻,展現了「深空測控」「變推力發動」「連杆轉移」「跳躍式二次再入」等近20項關鍵核心技術,使得觀眾對於此次探月任務有了系統的認知,充分發揮了科學普及、解疑釋惑作用。

將抽象的技術「化虛為實」,長徵五號大推力火箭成了該系列短視頻的第一個主角。在它的保駕護航下,嫦娥五號義無反顧地向太空進軍。在第二集中,擁有「千裡眼」的中國深空測控站,一刻不停地盯住幾十萬千米之外的太空飛行器。在鑽取月巖的空心螺旋鑽頭裡,套著一個長筒襪一樣的小袋子;通過仿生學設計,連杆轉移機構讓樣品容器在太空中實現了精準穿越……一系列可感可知的科技成果作為講述載體,《飛吧 嫦娥》將探月工程的高深科技,在螢屏上一一還俗。

專業性是此類科學短視頻的命門。在大眾的眼裡,嫦娥五號之所以神秘,在於它對那片未知領域的探索,不僅僅是看到了什麼,更多的是如何做到的、怎樣看到的、背後都經歷了些什麼。而後者尤其需要權威細緻的解讀。作為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該片在七大關鍵核心環節中,首次公開部分科研關鍵環節和技術研製場景,並邀請大量的一線工程師、科學家、技術人員進行解讀,與發射紀實、試驗紀實融為一體,引導大眾對於科技的思考與探索,權威講述嫦娥五號如何圓滿完成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

驚心動魄的「五分鐘」

五分鐘的篇幅,做好不容易,做精尤其難。將深奧的航天技術能夠在五分鐘的時間說清楚,並且被觀眾接受、記住、喜愛,尤其需要考驗創作者的功力。這不僅需要對主題內容有通盤的理解和掌握,還有對於故事講述節奏、講述方式的創新把控。

在7個「五分鐘」裡,《飛吧 嫦娥》所講述的七大關鍵步驟環環相扣,每個步驟中的各項技術突破,也是一氣呵成、直切要害。譬如「層層拋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鏈,先告訴觀眾從15公裡的高空到達月面的艱難,再詳細揭秘如何使用可變推力發動機完成減速下降,而後拋出「懸停」和「避障」的問題,再講述如何利用雷射三維成像敏感器拍攝並計算出合理的降落點;譬如「開門見山」式的閃亮登場,直接亮出「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的大推力,再詳細闡述支撐它的8臺液氧煤油發動機加4臺液氫液氧發動機;譬如先呈現「天上」軌道器和上升器的交會對接,再回到「地上」地面試驗苛刻的精度要求……包袱不斷、懸念不斷,在一系列別具匠心的劇情設計下,該系列短視頻的每一個五分鐘,都不重樣。

在科普表達上,《飛吧嫦娥》通過大量的對照和類比,將科學術語和科學量級還原成日常生活的可知可感,以最為淺顯易懂的方式,讓觀眾看得清、聽得懂。此外,將現場採訪與三維動畫演示相結合,通過三維動畫還原空間環境,直觀解讀科學原理,帶給觀眾身臨其境的視覺體驗。高難度的科技標準和複雜的工程需求在酷炫的音畫演示中得到認可和理解。五分鐘的時間內,觀眾不僅能看到一波三折的創新故事,看到跌宕起伏的戲劇衝突,也看到了媒介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

「現在進行時」融入溫度情懷

《飛吧 嫦娥》系列短視頻在嫦娥五號落地當天即登錄央視紀錄頻道播出,創下了紀錄片的制播時效新紀錄。緊緊跟隨最新新聞事件,使得紀錄片不再是記錄歷史、梳理過去,而是緊隨當下成為現在進行時,記錄定格「此時此刻」。在片中,觀眾可以看到嫦娥五號發射、登錄月球、採集土壤、返回地球等最新的新聞畫面,看到科研工作人員在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的權威解讀,更多的技術細節被解密,更多的內心共鳴被激發,對於相關新聞報導形成了及時深入的拓展與補充。

「嫦娥」的名稱,本身就給了中國探月工程一個詩意的名字。中國探月工程也因此有了更多的浪漫色彩。科研工作或許看上去枯燥乏味,但他們收穫的是人類對於未知疆域認識的不斷加深,是科學技術的迭代和躍進。正如《飛吧 嫦娥》開篇就描述的,這是一個月亮與夢想的故事。這個夢想,在紀錄片中,是科研人員專注、緊張、期待的眼神,是成百上千次試驗和忐忑急迫的等待,是航天工程師的匠人匠心,也是深空探測器望向的星辰大海。人文的鋪底和點綴,構成了《飛吧 嫦娥》獨特的敘事情境。

攬月而歸,踏夢而行。這條路很長,中國人已經走了16年。伴隨著傳統民樂和打擊樂交織在一起的背景音樂,這群人的故事在片中演繹得極為傳神。他們是追逐夢想、勇於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的中國探月人的縮影。《飛吧 嫦娥》正在以紀錄片的形態,不斷拓展新聞報導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增加螢屏上的溫度和質感,給中國航天貢獻獨特的視覺檔案。

作者:錢力

相關焦點

  • 《飛吧 嫦娥》:第一時間解密探月工程科技
    12月17日,嫦娥五號成功將月壤帶回地球,圓滿完成了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任務的最後一步。伴隨這一歷史性時刻共同到來的,還有新鮮出爐的關於嫦娥五號的科技解讀。「嫦娥五號」怎麼登月?如何導航?怎樣挖土?這其中都有哪些難度,是如何克服的?在7集短視頻《飛吧 嫦娥》中,這一系列謎團正在逐一解開。
  • 硬核解讀「嫦娥五號」科技亮點《飛吧 嫦娥》開播
    本文轉自【中國青年網】;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器攜月壤返回。在20多天的任務期間,「嫦娥五號」克服重重艱險,越過多個驚心時刻。在這個萬眾矚目的高光時刻,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精心策劃、精準定位、精細打磨,及時推出一部融媒體科學短視頻《飛吧嫦娥》。該片共7集,每集5分鐘,跟蹤「嫦娥五號」從出發到回家的徵途,聚焦「嫦娥五號」追月關鍵「動作」,以權威視角、獨特風格,擷取發射、測控、落月、採集、交會對接、月壤轉移、返回等7個精密環節,硬核解讀中國探月的科技亮點,以此激勵新時代的科技創新精神。
  • 國家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授權玉雕——《嫦娥五號探月寶璽》在京發布
    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發射在即,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於2020年11月15日在北京舉行「地月往返·千年圓夢——熱烈祝賀中國探月嫦娥五號任務實施紀念
  • 12月25日,「嫦娥之父」帶你解密中國探月工程
    歷經23天,嫦娥五號這個宇宙超級快遞小哥,闖過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月面著陸、自動採樣、月面起飛、月軌交會對接、再入返回等多個難關,成功將月球土特產——月壤帶回地球,完成了一次意義非凡的太空之旅!那麼,我們國家為什麼要實施探月工程?探月工程分幾步完成?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分別承擔了哪些任務?
  • 硬核解讀「嫦娥五號」科技亮點,這部紀錄片就夠了!
    在這個萬眾矚目的高光時刻,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精心策劃、精準定位、精細打磨,及時推出一部融媒體科學短視頻《飛吧 嫦娥》。該片共7集,每集5分鐘,跟蹤「嫦娥五號」從出發到回家的徵途,聚焦「嫦娥五號」追月關鍵「動作」,以權威視角、獨特風格,擷取發射、測控、落月、採集、交會對接、月壤轉移、返回等7個精密環節,硬核解讀中國探月的科技亮點,以此激勵新時代的科技創新精神。
  • 嫦娥五號回家了!《月背徵途》帶你梳理中國探月工程的裡程碑事件
    在身為《月背徵途》主編的李劍所撰寫的探月工程大事記中,清晰記錄了其中每一個重要時間節點。在「嫦娥五號」之前,2019年1月11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飛控中心)大廳裡,我國探月工程的有關領導、專家和廣大科技人員共同見證了「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兩器互拍」順利完成,這標誌著「嫦娥四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我國成為世界上首個成功實施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的國家。也意味著人類開啟了探索月球背面的新紀元,顯然,這是一次前無古人的科學探險。
  • ——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紀實
    在闖過月面著陸、自動採樣、月面起飛、月軌交會對接、再入返回等多個難關後,歷經重重考驗的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成功返回地面。  嫦娥五號探測器重達8.2噸,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四部分組成,任務實施由工程總體和探測器、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與回收、地面應用等五大系統共同完成,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中「回」的主任務,是中國科技創新能力和決心的集中體現。
  • 科學與藝術相融的完美創造 中國探月工程象徵「嫦娥奔月」雕塑
    2006年7月,遙遠有幸認識了嫦娥工程的首席科學家歐陽志遠院士,不由得靈感迸發,當即向院士建議可否來一次科學與藝術跨界融合的大膽創造,為中國探月工程創作一尊有紀念意義的「嫦娥奔月」主題雕塑。院士大加贊同,不久便向有關部門提出建議並很快得到批准。嫦娥奔月雕塑的創意靈感來得出奇順利,幾乎沒有過多思考,一幅嫦娥飛袖,天女攬月的詩意圖景便在遙遠的筆端一繪而就。
  • 國務院新聞辦就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20年12月17日(星期四)下午3時舉行新聞發布會,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國家航天局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探月工程副總指揮楊保華,國家航天局新聞發言人許洪亮,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國家航天局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李春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總工程師謝劍鋒介紹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有關情況
  • 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收官:「胖五」送「嫦娥」奔月,再從月球...
    與此同時,探月四期工程已開始實施,其第一個探測器嫦娥四號目前正在月面工作,這一期工程的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也在計劃中。中國為何要探月?中國探月工程如何誕生?未來將如何走?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知識分子》特邀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撰文,為讀者朋友們詳解中國探月工程的來龍去脈。
  • 【我有話對嫦娥說(3)】慶祝嫦娥五號探月工程圓滿成功徵稿選登
    慶祝嫦娥五號探月工程圓滿成功徵稿選登(3)李忠誠 想 郭通海 賀嫦娥五號探月發射成功 追夢離家探月宮,一飛萬裡氣如虹。更期淘取三斤土,好種中華夢九重。 劉海利 嫦娥五號探測器返回有感 探月飛船喜返家,全民歡慶友邦誇。今朝採集太陰壤,來日培栽天闕花。濟濟神州人有志,茫茫穹宇廣無涯。騰飛科技千年夢,獵獵紅旗映彩霞。
  • 探月「三步走」 收官「有看頭」 嫦娥五號去月球上「挖土」了
    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言人裴照宇表示,嫦娥五號任務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回」這一步的主任務,要實現月球表面採樣返回。這次任務相比我們已經實施的繞月探測、落月探測來說,是一次新的、更大的技術跨越。    「我們這次的目標是帶回約2千克月壤。經過論證,2千克數量上不算少,工程上可實現。但作為對這次任務的考核,我們的目標是採樣返回。
  •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團隊:梳理嫦娥四號的技術突破
    而除了嫦娥五號發射這一激動人心的消息之外,科學家們也始終在探月曆程中不斷尋求新的突破並進行探月技術總結。此外,嫦娥四號任務團隊還獲得了美國航天基金會 2020 年度航天唯一金獎,國際月球村協會自成立以來的首個優秀探月任務獎,英國皇家航空學會 2019 年度全球唯一的團隊金獎等多項殊榮。正如嫦娥四號探測器副總設計師賈陽所說:「我國探月工程,不斷寫下中國人探索浩瀚宇宙的嶄新篇章。但從嫦娥四號起,中國航天的歷史才開始不斷出現『人類首次』字樣。」
  • 揭秘嫦娥五號探月十三大步驟
    7aOednc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在12月17日下午的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嫦娥五號任務是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7aOednc吳豔華介紹,以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為起點,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測工程將接續實施。目前,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正在奔火的徵程;嫦娥六號、七號、八號,小行星探測,火星取樣返回,木星系探測等工程任務也將按計劃陸續實施。
  • 嫦娥五號幾個首次?棒!嫦娥五號創造5項中國首次 回顧嫦娥五號探月...
    要知道多年前很多國家都發布了登月計劃,牛皮吹得震天響,但是只有我們一直在腳踏實地的嚴格按照計劃執行,突破一個又一個困難,攻克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終於在預定時間節點實現我們的諾言。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在12月17日下午的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嫦娥五號任務是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
  • 「嫦娥」 回來了!一文回顧嫦娥五號探月之旅
    ●據微信公眾號「中國探月工程」消息,2020年12月17日凌晨1時59分,「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的返回器成功落地位於內蒙古中部草原的四子王旗航天著陸場。1籌備階段2004年,國務院批准探月工程立項,又名「嫦娥工程」,包括繞、落、回三期。顧名思義,第一期太空飛行器的任務是繞月探測,第二期要實現在月面上著陸與巡視,第三期則肩負採樣返回的任務。
  • 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和前期任務比嫦娥五號任務技術跨度大
    12月17日,國新辦就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表示,作為探月工程三期的嫦娥五號任務,和前期任務比,技術跨度比較大。探月工程實施到今天,前面已經成功實施了嫦娥一號、二號、三號、四號和返回試驗,五次任務都取得了圓滿成功,每次任務都比前一次有較大的進步。對於嫦娥五號任務來講,這次與嫦娥三號、四號比,應該說跨度更大。此前是在月球上進行巡視勘察,這次主要是採樣返回。
  •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團隊梳理嫦娥四號的技術突破
    而除了嫦娥五號發射這一激動人心的消息之外,科學家們也始終在探月曆程中不斷尋求新的突破並進行探月技術總結。不久前,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 第 10 期就發表了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的英文評述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 and scientific progress of the Chang'e-4 mission」,文章中回顧了嫦娥 4 號工程的實施過程,梳理了嫦娥
  • 嫦娥五號「探月」歸來 實現五個首次
    葉雨恬)北京時間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誌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    國家航天局專家表示,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一次任務中,連續實現了我國航天史上首次月面採樣、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帶樣返回等多個重大突破,為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發展規劃畫上了圓滿句號。
  • 習近平致電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祝賀探月工程嫦娥五號...
    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來賀電,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向探月工程任務指揮部並參加嫦娥五號任務的全體同志致以熱烈的祝賀和誠摯的問候。  習近平在賀電中指出,嫦娥五號任務作為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