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商幫文化中,豫商文化是其代表也是領導者,而鞏縣康百萬又是豫商文化領導者中的佼佼者,跟著我的鏡頭去康百萬莊園看能否探得一二。
康百萬莊園,又名河洛康家,康百萬不是對康家某個人的稱呼,是對整個康家世世代代撐門人的統稱。康百萬莊園位於鞏義市的洛河之濱。鞏義之前稱為鞏縣,而洛河稱為洛水,因為黃河水流經此地,與洛水相與,也是河洛交匯之處。
記得小的時候,從老人們口中所得知的康百萬一直是一個貶義詞,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地主」的代名詞,被無產階級打倒、批鬥的對象,所以在我以後的好長時間,都對「康百萬」沒什麼好印象。直到這次參觀康百萬莊園及對其歷史的全面了解後,才徹底顛覆了之前的看法。
康家莊園立世五百餘年,輝煌富足達四百餘年,歷經明、清、民國三個歷史時期的風雨洗禮,二十代的興衰,這些現存的莊園建築作為其載體展現在世人眼前,真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道明的,我們只能儘量做到參觀時的「見微知著」。
康家莊園門前的這條緩緩流淌著的洛河水,就是康家賴以起家、發家的源頭。康家人稱之為「智水」,這也是康家百年經商的物質載體和精神源泉。為康家的百年基業提供了天然便利的客觀條件,康家的先祖也是利用這一「地利」優勢從漕運起家的。
這座庭院深深,等級森嚴,壁牆高壘,城堡式的封建地主莊園分為棧房區,主宅區,南大院等十個組成部分,我就按照我的參觀順序來介紹了。
我沒有請導遊,發現現在的導遊水平參差不齊,請過幾次之後,覺得還不如我掃微信關注其公眾號聽講解了解的詳細,而且還可以反覆的聽。但是,在這之前,一定詳觀遊覽圖,把遊覽位置和順序做到心中有數,不然進去一會兒就會暈頭轉向了。
我先遊覽的是挨著景區大門的棧房區,拾級而上,穿過高大幽深的門樓,繞過影背牆,進入院子裡。
「棧房區」修建於清光緒十一年至十八年,是一個商業活動區,是集業務往來,經濟洽談等為體的經濟中心。是十七、十八世紀中晚期的豫西建築風格。現保存較好的有三個院落「順記,魁記,崇義德」,我從「順記」進入。
站在這裡,仿佛依稀可以感受到康氏家族人員往來,進進出出忙碌生意的蹤影。
左手邊是院與院連接著小門洞,修的小巧、精緻。每個院子都有自己的上房、下房、東西配房和大門,各院有各院的特點及風格,但又是院院相連又相通,這和山西的喬家大院是相似的。
這個也是棧房區的一座院落,抬頭看,高高的門樓上不是懸掛,是雕刻著的一個可以活動著的用石頭雕刻而成的石算盤,寓示著康家的生意興隆,能持久的長長久久。
走在莊園裡最深刻的感觸還有一個,那就是無處不在的楹聯,無不洋溢出濃縮的豫商文化氣息:商道無形,商道即人道;商品有形,商品即人品。
「審勢度勢誠信至上商之本,化智為利化利入義賈之根」。這些楹聯無不昭示著莊園主人高調做事,低調做人,而終成偉業的人生軌跡。
當時民間對康家的形容很多:「馬行千裡不吃別家草,人行千裡儘是康家園」;「河裡行的康家船,岸上種的康家田,路上跑的康家馬,棧裡借的康家錢」。
我們作為遊客,在參觀並嘆康家財富之富足,宅園之大之精美的同時,更應該深刻地去體後這些表象背後,世世代代康家人的艱辛努力和付出,學習他們為人處世創業之理念,發奮圖強之精神,為國為民為子孫造福的實際行動,我認為這才是我們參觀遊覽的終極目的。
院落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無不透著主人的精心布局和處世哲學,及主人的品位修養和追求。而這些建築也是歷史凝結成的符號,作為載體還將繼續傳承下去。
接下來我的遊覽位置是康百萬莊園的住宅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