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省定貧困縣的特色產業扶貧富民之路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一個省定貧困縣的特色產業扶貧富民之路

2020-12-18 11:11:08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孫靜波 責任編輯:孫靜波

  中新網太原12月18日電 (楊傑英 申虎峰)12月18日,進入收尾階段總投資1.8億元的山西能投生物質能綜合利用沁縣示範項目正在緊張施工。該項目在年底竣工投產運營後,預計可直接和間接帶動200人至300人就業,具有良好的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沁縣位於山西省東南部,總人口17.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2.7萬人。是山西省農產品主產縣域之一。該縣是省定貧困縣,也是一個資源匱乏縣。2014年,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村179個,貧困戶13513戶37820人,貧困發生率為28.8%。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該縣把特色產業扶貧作為頭號富民工程,在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鄉村旅遊和電商等產業上下功夫,走出一條產業高質量發展富民新路。2019年5月21日,該縣被山西省委、省政府批准正式退出貧困縣。

  做強第一產業 發展特色種養業

  近年來,沁縣以有機旱作農業為方向,財政投入42618萬元,實施種植養殖產業項目948個。通過大企業帶動,沁州黃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高粱種植面積達8萬畝,新發展辣椒2萬畝,全縣農業調產面積達到耕地總面積的50%以上。萬家福、鵬勝等多個肉雞養殖場相繼投產,全縣年出欄肉雞達3000萬隻,僅此一項產業可帶動6000餘戶農戶,戶均增收4000元以上。

  2020年投資8342萬元,實施扶貧產業項目126個,全縣有機旱作農業面積逐步擴大,沁州黃達到8萬畝、晉汾高粱達到5萬畝,新發展辣椒2萬畝;新建冊村南餘交百萬隻肉雞場、萬家樂40萬套肉雞種雞場,肉雞產業逐漸延伸;新建沁州黃物流倉儲、紅之源辣椒醬加工等深加工項目,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後勁十足。

  拉長第二產業 發展農產品加工業

  依託自然資源和農副產品,發展精深加工,沁園春礦泉水、沁州黃營養米粉、沁州黃米醋、沁州黃鍋巴、潞寶金和生肉雞調理品、沁州綠有機蔬菜、紅之源脫水蔬菜、振東中藥飲片、康禾公司東方木酒和桑椹飲料、唯思可達酸棗飲料等系列深加工項目,以及沁州黑、沁州白等一大批小雜糧精深加工企業、合作社,與6000多戶貧困戶建立了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真正實現了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有帶動主體。

  同時,還有20兆瓦集中式扶貧光伏電站1座、100兆瓦村級光伏電站77個,有效帶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

  帶動第三產業 發展鄉村旅遊和電商

  沁縣依託綠色、紅色、古色文化旅遊資源和端午民俗文化節暨龍舟邀請賽特色文化旅遊品牌,精心打造了走馬嶺茶馬古驛、漳河村漳河源頭、後溝村文化觀禮、甕城山觀景賞花、徐陽村休閒度假、檀山村尋根沁州黃、徐村吳閣老廉政文化、小東嶺紅色記憶、下曲峪運動休閒、石板上秀美山水等一批具有農耕、農事、農味體驗特色的旅遊鄉村,形成了「一線十村」全域旅遊網絡布局。新發展電商企業20多家,農村電商扶貧服務站69個,年銷售收入5000萬元以上。(完)

相關焦點

  • 浙江省麗水市縉雲財政:做好三篇文章 描繪產業扶貧之路
    發展產業是扶貧攻堅的根本之策。縉雲縣搶抓加快發展機遇,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推動鄉愁產業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因地制宜、彰顯特色的產業富民之路,決戰決勝低收入農戶高水平全面小康攻堅,得到省委袁家軍書記的批示肯定。
  • 832個貧困縣建成產業基地超30萬個 產業扶貧政策覆蓋98%貧困戶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832個貧困縣建成產業基地超30萬個 產業扶貧政策覆蓋98%貧困戶(權威發布)本報北京12月16日電 (記者鬱靜嫻)「產業扶貧已經成為覆蓋面最廣、帶動人口最多、可持續性最強的扶貧舉措
  • 產業扶貧築富路 南沙打造精準扶貧新模式
    特色產業興經濟,助力脫貧奔小康。產業脫貧是貧困地區脫貧的直接有效辦法,也是增強造血功能的長久之計。11月中旬,深入至南沙對口幫扶的貴州省惠水縣、龍裡縣、貴定縣、畢節市金海湖新區,以及梅州市蕉嶺縣、平遠縣六地,與基層工作的駐村第一書記、貧困戶等人物深入溝通,記錄下六地在脫貧攻堅收官戰中的真實故事以及產業扶貧最新成果。
  • 全市實施4518個產業扶貧項目
    本報訊(季曉明、王芳、張宜利、徐華)近年來,保定市農業部門堅持政策傾斜、項目傾斜,幫助阜平、淶源等貧困縣發展特色農業,全力做好脫貧攻堅工作。今年以來,該市整合涉農資金17.64億元,實施4518個產業扶貧項目,帶動貧困村1082個、貧困戶6.7萬餘戶。
  • 832個貧困縣全部編制產業扶貧規劃 產業基地超30萬個
    據農業農村部介紹,貧困地區特色產業快速發展,目前,832個貧困縣全部編制產業扶貧規劃,累計建成種植、養殖、加工等各類產業基地超過30萬個。產業扶貧政策已覆蓋98%的貧困戶,每個貧困縣都形成了2—3個特色鮮明、帶貧面廣的扶貧主導產業。
  • 大同區扶貧工作隊:千方百「技」打通產業扶貧之路
    大同區扶貧工作隊:千方百「技」打通產業扶貧之路 2020-10-16 20: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組圖︱華鎣「扶貧夜市」開業,助力特色農產品銷售
    視覺四川 周松林 攝1月4日晚,四川廣安華鎣市的「扶貧夜市」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購買特色農產品。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華鎣市在人流量較為密集的步行街開闢了夜市流動攤位,專門提供給各貧困村銷售蜜梨、土雞、土蜂蜜、香腸臘肉等特色產品,促進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助力貧困村產業持續發展。華鎣市於2011年被納入秦巴山區連片扶貧開發省定貧困縣。
  • 持續發展壯大扶貧產業
    中國之聲推出特別策劃《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今天推出《持續發展壯大扶貧產業》。初冬時節,正值臍橙上市。江西贛州市崇義縣揚眉鎮陽星村的脫貧戶朱豔玲在幫扶幹部協調下,家裡10多畝臍橙已經被訂購出去,這讓一家人吃上了定心丸。朱豔玲:今年我家臍橙有兩萬多斤,扶貧幹部全幫我家銷售出去了,價錢也很好,感謝扶貧幹部。
  • 規劃、加工、特色:我國採取三方面舉措減少扶貧產業同質化競爭
    新華社北京12月16日電(記者於文靜)針對近年來一些地方扶貧產業發展存在同質化競爭現象,農業農村部著力編好規劃、選準產業,發展加工、延長鏈條,突出特色、打造品牌,促進發展特色產業助力脫貧。
  • 「十三五」,總書記關心的這些事:這五年,扶貧產業更興旺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把現代特色農業這篇文章做好」……「十三五」以來,總書記非常關心扶貧產業發展,從黃土高坡到西南邊陲,從秦嶺深處到大別山區,總書記一次次深入貧困地區,走到田間地頭,考察特色產業。  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舉措落地生根,一大批特色產業在貧困地區拔節成長。
  • 濰坊高密市謝家屯村:看省定貧困村的「蝶變之路」
    走進謝國平所在的謝家屯村,只見一棟棟寬敞明亮的農家庭院依次排開,一條條乾淨整潔的水泥路連村入戶,一幅美麗家園的多彩畫卷徐徐展開,很難讓人想像它是曾經的省定貧困村,昔日的謝家屯村地處丘陵地帶,那時民房破舊、道路崎嶇,產業發展無門路,班子帶富能力弱,全村230多人,有一半以上都是貧困戶,群眾意見大,矛盾糾紛突出。
  • 產業扶貧幫扶政策覆蓋超98%的貧困戶——產業對了頭 小康有奔頭
    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產業扶貧紮下根,群眾脫貧有底氣。2015年以來,全國共實施產業扶貧項目100多萬個,建設各類產業扶貧基地30多萬個,每個貧困縣都有了2—3個特色鮮明、帶貧能力強的主導產業,產業扶貧幫扶政策覆蓋98%以上的貧困戶。
  • 保定市淶源縣產業扶貧之路 彰顯新時代中國智慧
    ,符合貧困縣退出條件,經省扶貧開發和脫貧工作領導小組同意,現批准退出。  淶源縣是河北省西部的一個全山區、深山區縣,也是革命老區。從1986年開始就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河北省10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縣域面積2448平方公裡,轄8鎮9鄉、285個行政村、685個自然村,總人口28.4萬,其中農村人口20.4萬。
  • 中國貧困人口最多省貧困縣「清零」
    新華社貴陽11月23日電(記者胡星、向定傑)23日,貴州省宣布剩餘的9個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記者從貴州省人民政府23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根據相關數據和評估檢查,此次出列的赫章縣、望謨縣等9個貧困縣綜合貧困發生率、錯退率和漏評率均為0,群眾認可度平均為99.12%,符合國家貧困縣退出標準和要求。2012年,貴州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達923萬人,為中國貧困人口最多的省。
  • 「經驗」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奉節產業扶貧實踐
    一、產業扶貧的主要經驗實施產業扶貧是一項頗具創新性的工作。奉節縣堅持產業扶貧理念不動搖,把產業發展作為「一把手」工程,臍橙產業由「基石產業」變成了「當家產業」「甜蜜產業」「致富產業」「綠色產業」,走出了一條穩固長效的產業扶貧之路。
  • 舉非常之力 用非常之策 下非常之功 生態特色食品產業扶貧功能正...
    作為我省「接一連二帶三」的富民產業、脫貧攻堅大產業,生態特色食品產業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進程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有關負責人看來,食品和農產品加工是全省產業扶貧的主力軍,極大地發揮了產業扶貧的作用。扶貧路上,生態特色食品產業有三大「良方」。第一「良方」是就業扶貧。
  • 國務院新聞辦就產業扶貧進展成效舉行發布會
    (徐想 攝)一是貧困地區特色產業快速發展。832個貧困縣全部編制產業扶貧規劃,累計建成種植、養殖、加工等各類產業基地超過30萬個,旅遊扶貧、光伏扶貧、電商扶貧等新模式新業態加快推進,每個貧困縣都形成了2-3個特色鮮明、帶貧面廣的扶貧主導產業。
  • 【湖南省扶貧開發辦公室】湖南發展產業帶動350多萬人脫貧
    村村有產業 家家有事做湖南發展產業帶動350多萬人脫貧  7月6日,記者從省扶貧辦獲悉,脫貧攻堅以來,湖南把發展產業作為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目前,全省每個貧困村都有1個以上特色優勢扶貧產業,帶動350多萬貧困人口增收脫貧。  貧困村,村村有產業。
  • 甘肅白銀苦瘠之地廣育「特色農產」 37萬人多徑「摘窮帽」
    為改善神木頭村村民的居住和生產生活環境,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從2016年開始謀劃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安居富民」工程,2020年5月,部分村民入住新居。會上,蘇君說,多年來,白銀市因地制宜,推廣「扶貧抓產業、產業抓覆蓋、覆蓋抓達標、達標抓效益」和「守住一頭子、多做幾樣子」的發展模式,讓貧困戶種上「搖錢樹」、拔掉「窮根子」,每家每戶都有了「旱澇保收」的增收渠道,貧困戶依託產業實現增收3165元,佔4000元脫貧指標的79.13%。
  • 專家點評丨富民先強教 扶智且扶志
    「富民必先強教」。教育扶貧作為最長遠的民生工程,是挖除民族地區窮根的治本之策。推進教育精準扶貧,是最具有根本性、可持續性的扶貧舉措之一。2018年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堅持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更加注重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提出「著力實施教育脫貧攻堅行動」,讓貧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