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必先強教」。教育扶貧作為最長遠的民生工程,是挖除民族地區窮根的治本之策。推進教育精準扶貧,是最具有根本性、可持續性的扶貧舉措之一。
2018年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堅持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更加注重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提出「著力實施教育脫貧攻堅行動」,讓貧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實踐證明,研究生支教促進了中西部貧困地區基礎教育事業發展,在服務人才強國和西部大開發戰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助力貧困地區脫貧中發揮了積極作用。20年來,浙師大研究生支教團為民族地區貧困家庭的孩子播撒希望的種子。他們紮根鄉土,結合民族地區特色文化「扶志氣」;產學結合,依據民族地區實際需求「扶智力」;力拔窮根,結合民族地區特色優勢「扶產業」。
2020年,我國將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防止返貧和繼續攻堅同樣重要,已經摘帽的貧困縣、貧困村、貧困戶,要繼續鞏固,增強「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在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指引下,研究生支教團有新使命和新發展。浙師大研究生支教團在「三結合」龍州支教經驗基礎上,提出新時代「志智雙扶」的支教新思路,以期助力激發作為貧困人口內生動力的「智氣」和「志氣」,助力治癒精神貧困,形成脫貧致富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以期助力更多民族地區實現「小縣也能辦大教育、窮縣也能辦富教育、革命老區也能辦優質教育、邊境少數民族地區也能辦優質教育」的大夢想;以期有效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以教育精準扶貧,打通民族地區扶貧支教的「最後一公裡」。
(作者系省僑聯常委、杭州大學生創業俱樂部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