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扶智扶志,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丨興義市雄武鄉中心...

2020-12-11 天眼新聞

在2017年初,由於剛剛接觸脫貧攻堅工作,對扶貧這件事還不是很了解,我便帶著「扶貧先扶志,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的思想,一頭扎進了這場具有重大意義的脫貧攻堅戰爭中。

家住雄武鄉中心村羅家堡組的李興友是我包保的貧困戶,他家有4口人,世世代代以務農為生。收入低且不穩定,其兩個兒子今年已經三十出頭,正是年輕氣盛的時候,我深知他們只有離開大山,學習一技之長,才能改變他家貧窮的現狀,便推薦其外出務工,現其大兒子李樹在遵義仁懷酒廠上班,3500元每月,小兒子李升品在木賈商貿城打零工,3000元每月,全家的生活條件有了明顯的改善。

圖為吳紹斐為農戶進行政策宣傳

同時,在得知有養殖方面的扶貧政策時,我第一時間通知了李興友,積極引導他發展養殖,並幫他向黨委政府申請了5萬元的扶貧小額信貸。在我的鼓勵下,他決定養5頭牛,這樣一來不僅得到了政府的政策幫扶,也讓家裡有了可以增收的產業。

在一次走訪中,他還主動向我提出了擴大養殖的想法,我便與其共同商議後續的養殖計劃,並向鄉農服中心技術人員請教,引導他先期養羊30頭,種植薏仁米20畝。一年以後,養殖的牛和羊獲得了一些收益,這更加激發了李興友養殖的信心,他還諮詢我怎樣擴大羊圈、怎樣保證養殖的牲畜不受損失,我便引導其給養殖的牲口買了保險,解除了他的後顧之憂。現他家養殖的羊已經存欄90隻、牛2頭、馬1匹、豬1頭,今年年收入達到了5萬多元。

圖為吳紹斐下隊開展扶貧小額信貸宣傳工作

他說了一句讓我倍感溫暖的話:「感謝黨和政府的政策,感謝你們一路上的拉一把、扶一把,才讓我們過上了幸福的日子,我們也會靠自己的努力把日子過好,這樣才對得起你們的幫扶。」   能夠參與到這次脫貧攻堅工作中來,我覺得意義非凡,我也深刻的認識到,實現貧困人民的小康夢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需要我們從頭腦紮根,不應該喊出扶貧口號,也不應該設定好高騖遠的目標,而是腳踏實地。貧困戶脫貧最重要的不是經濟上的脫貧,而是思想上的脫貧,要讓貧困戶在思想上發生轉變,從不想脫貧到主動脫貧,這才是真正的扶貧。

圖為吳紹斐向農戶宣傳相關普惠政策

【人物小傳】   吳紹斐,男,1994年1月出生,2016年6月畢業於雲南農業大學園林專業,2017年1月通過事業單位招聘考試考入興義市雄武鄉人民政府工作,先後在雄武鄉林業站、扶貧站工作,2017年3月到雄武鄉中心村駐村開展扶貧工作。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譚支樂 整理編輯 孫文竹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以情感動,用心幫扶丨興義市雄武鄉安監站站長吳洪宇
    作為興義市雄武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站的一員,我有幸參與到了這場為貧困人口謀幸福的脫貧攻堅戰爭中,共包保幫扶了5戶貧困戶,在國家扶貧大好政策的支持下,通過與貧困戶們共識、共商、共擔、幫扶部門聯動等途徑,5戶貧困戶如期實現了穩定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灑向盤江都是情丨興義市雄武鄉盤江村駐村幹部賀...
    我叫賀繼勇,2013年通過考試來到了興義市雄武鄉工作,並成為了雄武鄉盤江村的一名駐村幹部。我在盤江村共包保了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在2019年已全部脫貧。丫路組的王斯華戶則是全村最為貧困的貧困戶之一,他家共有3口人,其母親年近九旬,妻子在生育女兒王書麗半年後離家出走,至今音訊全無。三代人相依為命十多年,導致王斯華不能外出務工,只能守著幾畝貧瘠的土地艱難度日。
  • 「我的扶貧故事」斬窮路,拔窮根丨興義市雄武鄉高峰村前沿指揮所...
    2019年7月,按照市委組織部要求,我成為了興義市審計局駐雄武鄉高峰村「脫貧攻堅工作隊」的一員,下沉到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雄武鄉高峰村,共有1021戶4616人,其中有156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邊緣易致貧戶36戶99人。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智」與「志」丨興義市雄武鄉盤江村...
    我叫康議。2015年11月,我考上了興義市財政局雄武分局的工作,2019年被派駐到雄武鄉盤江村擔任駐村幹部,於我而言,是我人生的重大轉折,我第一次深深切切地接觸到了脫貧攻堅工作,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明白了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內核。
  • 寶清縣:打造「庭院經濟」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
    東北網10月26日訊 寶清縣夾信子鎮團結村貧困戶於鳳豔夫妻倆在自家小菜園裡種了300平方米的白鮮皮。她告訴記者:「種白鮮皮省心省力還賺錢。鎮裡號召我們在房前屋後的小菜園種植,每年給我們1200元的租賃費和勞務費,4年後包收,還能賺一大筆錢。」
  • 洋浦志智雙扶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 實現就業脫貧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2月17日消息(記者 李紹遠)近年來,洋浦堅持把扶志扶智作為轉變貧困戶「等靠要鬧」思想的重要抓手,通過就業培訓、典型帶動、宣傳引導等途徑,增強貧困群眾自我造血的內生動力,推動貧困群眾就業,實現穩定脫貧和可持續發展。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更要扶智、扶志丨從江縣丙妹鎮上歹村江南...
    這是我進入上歹村第一印象,我的駐村故事就從這裡開始了。我長期從事的是教育工作,來到上歹村後,第一時間就關註上歹村教育問題;教學點資源不足,學生班級僅設立學前幼兒班、一年級與二年級,三年級至六年級在大歹小學住校上課,教育設施少,體育器材少,師源不足。
  • 【領航新徵程】扶貧+扶志+扶智 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領航新徵程】扶貧+扶志+扶智 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原標題: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 不讓一個群眾掉隊  「扶志以自強,扶智以自立,脫貧的內生動力就會奔湧而出。」市扶貧辦人力資源處處長胡劍波說,部分貧困群眾之所以貧困,一個重要原因是精神上存在一定的「等、靠、要」思想,因此要讓他們徹底告別貧困,首先得激發他們的志氣,做好扶志工作。
  • ...書寫我與中心村的緣分丨興義市雄武鄉中心村第一書記吳時宇
    我的扶貧故事要從2017年3月的一天說起,根據市委組織部的工作要求,我成為了興義市雄武鄉中心村的駐村第一書記。當我接到通知時,竟不知所措,為接下來是否能勝任這一工作擔憂,懷著這樣忐忑不安的心情來到了雄武鄉,就此和中心村結下了緣分。
  • 輝縣市東新莊村:文化扶貧激發內生動力
    映象網新鄉訊(記者 崔學慶 通訊員 趙丹)利用群眾文藝團隊培訓班宣傳黨的惠民政策、展示脫貧攻堅成果;藉助全民閱讀,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豐富轄區群眾文化生活;通過文藝團隊、老年協會,開展科技文化扶貧、文藝演出、送戲下鄉……輝縣市城關辦事處東新莊村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扶貧舉措,活躍了群眾文體生活
  • 「學習講堂」內生動力「扶長遠」:「志智雙扶」提振精氣神 破除...
    李戰文從「懶漢」到「標兵」的蛻變,得益於其所在的陝西銅川市道東村「八星勵志」扶貧扶志活動。在活動的激勵下,貧困戶爭星脫貧,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村民們把日子往上奔的勁頭越來越足。人窮志不窮,貧困戶脫貧心勁的不斷提高,折射出群眾自身的內生動力在脫貧中的基礎性、重要性地位。
  • 山東壽光:化龍鎮馬莊村衛生評比 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
    大眾網·海報新聞 實習記者 徐憲玉 濰坊報導今年以來,壽光市化龍鎮馬莊村「兩委」成員為帶領全村人民脫貧致富,對村裡7戶貧困戶進行分工包靠,一有時間村「兩委」成員就到自己包靠的貧困戶家中走訪、查看了解情況,為他們排憂解難
  • 茌平區楊官屯鄉:激發內生動力 助力脫貧攻堅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邢永亮 通訊員 周雪 茌平報導楊官屯鄉堅持把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健全激勵機制,強化宣傳教育,改進獎補助措施,動員貧困群眾參與項目實施,增強貧困群眾底氣、激發貧困群眾志氣、提高貧困群眾勇氣,全面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
  • 「我的扶貧故事」不負期望,甘當大山深處的「服務員」 丨綏陽縣...
    2017年11月6日,我正式進駐遵義市綏陽縣梘壩鎮馮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開啟我的駐村工作之旅。接到任務那一刻,我既欣喜又忐忑。入戶走訪群眾我是綏陽縣紀委縣監委派到馮村的第三任駐村第一書記,如今作為繼任者,對組織的信任和培養感到欣喜,深知肩上的責任重大,如果做不好,不但辜負了組織的期待,更是愧對整村的百姓。
  • 「我的扶貧故事」道阻且長,行則將至丨興義市倉更鎮黨委書記王明鳳
    我叫王明鳳,現任黔西南自治州興義市倉更鎮黨委書記、鎮脫貧攻堅指揮部指揮長。2016年11月,組織選派我到倉更工作。從那時起,我正式加入脫貧攻堅一線戰場。4年來,參與和見證了倉更鎮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發生的巨大變化,這段時光裡有快樂也有辛酸,有成功也有失敗,是我人生中最為珍貴的奮鬥旅程。
  • 「我的扶貧故事」大山裡的「老表」|興義市滄江鄉中心小學老師李丹丹
    家住貴州省黔西南州興義市滄江鄉新寨村上灣組的徐德銀一家,拿著興義市第二中學的報名通知書,一向少言寡語的徐勇,激動不已,再三提醒母親陳月情在第一時間,給我打了這個電話,「李老師,要不是你的幫助,我們夫婦倆還在山上幹活,根本不知道報名這回事。」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故事丨畢節市金沙縣後山鎮教管中心駱...
    看到「扶貧」這個字眼,許多往事都歷歷在目,我作為幫扶責任人,也親身經歷了許多的幫扶經過。  根據金沙縣後山鎮政府安排,我們教管中心全體同志的幫扶對象都在坎壩村。由於坎壩村地處偏僻的大山深處,我們經常都是分組徒步走訪。
  • 雄安新區在扶貧領域開展「積分制」管理
    原標題:雄安新區在扶貧領域開展「積分制」管理最大限度激發貧困戶自我造血能力雄安新區在扶貧領域 開展「積分制」管理6月3日,雄安新區「扶貧積分系統」APP正式上線,該扶貧積分系統以「扶貧先扶志、治愚先治懶」為導向,以「網際網路+」為依託,以戶為單位建立積分帳戶,通過以積分換獎金的方式引導新區三縣485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積極參與「積分制」,最大限度激發貧困戶自我造血能力。
  • 王營子鄉:產業扶貧煥發內生動力 精神「脫貧」提升小康成色
    朝陽縣王營子鄉通過鄉、村、戶層層產業拉動,貧困戶在致富增收的同時,實現了由物質脫貧到精神「脫貧」,煥發了主動脫貧的內生動力,小康生活的成色大大提升。記者走進大棚,看到工人們正圍坐在一起有說有笑地裝菌棒。
  • 「我的脫貧故事」陳崢嶸:做好村情民意「明白人」
    我叫陳崢嶸,是興義市發改局節能減排執法監察大隊副大隊長。2017年6月,帶著組織的囑託,來到興義市則戎鄉拱橋村擔任第一書記。拱橋村是貴州省二類貧困村,全村面積16.27公裡。有貧困戶80戶320人,說實話,剛駐村時,千頭萬緒,難以入手,我失眠了。我問自己第一書記,何為第一。最終,我在扶貧實踐中找到了答案。產業興村子才旺。一個多月走訪後,我與村支兩委多次共商,精品水果是主打產業,以此為重點,引導村裡發展400多畝早熟麥李,800多畝土芭蕉種植,以短養長,增加農戶收入,還修建了拱橋村納硐組的生產耕種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