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初,由於剛剛接觸脫貧攻堅工作,對扶貧這件事還不是很了解,我便帶著「扶貧先扶志,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的思想,一頭扎進了這場具有重大意義的脫貧攻堅戰爭中。
家住雄武鄉中心村羅家堡組的李興友是我包保的貧困戶,他家有4口人,世世代代以務農為生。收入低且不穩定,其兩個兒子今年已經三十出頭,正是年輕氣盛的時候,我深知他們只有離開大山,學習一技之長,才能改變他家貧窮的現狀,便推薦其外出務工,現其大兒子李樹在遵義仁懷酒廠上班,3500元每月,小兒子李升品在木賈商貿城打零工,3000元每月,全家的生活條件有了明顯的改善。
圖為吳紹斐為農戶進行政策宣傳
同時,在得知有養殖方面的扶貧政策時,我第一時間通知了李興友,積極引導他發展養殖,並幫他向黨委政府申請了5萬元的扶貧小額信貸。在我的鼓勵下,他決定養5頭牛,這樣一來不僅得到了政府的政策幫扶,也讓家裡有了可以增收的產業。
在一次走訪中,他還主動向我提出了擴大養殖的想法,我便與其共同商議後續的養殖計劃,並向鄉農服中心技術人員請教,引導他先期養羊30頭,種植薏仁米20畝。一年以後,養殖的牛和羊獲得了一些收益,這更加激發了李興友養殖的信心,他還諮詢我怎樣擴大羊圈、怎樣保證養殖的牲畜不受損失,我便引導其給養殖的牲口買了保險,解除了他的後顧之憂。現他家養殖的羊已經存欄90隻、牛2頭、馬1匹、豬1頭,今年年收入達到了5萬多元。
圖為吳紹斐下隊開展扶貧小額信貸宣傳工作
他說了一句讓我倍感溫暖的話:「感謝黨和政府的政策,感謝你們一路上的拉一把、扶一把,才讓我們過上了幸福的日子,我們也會靠自己的努力把日子過好,這樣才對得起你們的幫扶。」 能夠參與到這次脫貧攻堅工作中來,我覺得意義非凡,我也深刻的認識到,實現貧困人民的小康夢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需要我們從頭腦紮根,不應該喊出扶貧口號,也不應該設定好高騖遠的目標,而是腳踏實地。貧困戶脫貧最重要的不是經濟上的脫貧,而是思想上的脫貧,要讓貧困戶在思想上發生轉變,從不想脫貧到主動脫貧,這才是真正的扶貧。
圖為吳紹斐向農戶宣傳相關普惠政策
【人物小傳】 吳紹斐,男,1994年1月出生,2016年6月畢業於雲南農業大學園林專業,2017年1月通過事業單位招聘考試考入興義市雄武鄉人民政府工作,先後在雄武鄉林業站、扶貧站工作,2017年3月到雄武鄉中心村駐村開展扶貧工作。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譚支樂 整理編輯 孫文竹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