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興義市雄武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站的一員,我有幸參與到了這場為貧困人口謀幸福的脫貧攻堅戰爭中,共包保幫扶了5戶貧困戶,在國家扶貧大好政策的支持下,通過與貧困戶們共識、共商、共擔、幫扶部門聯動等途徑,5戶貧困戶如期實現了穩定脫貧。
「洪宇,我想餵幾個牲口,但是圈房爛得不成樣子,院壩也沒有打成水泥地,還特別窄,一下雨,腳都下不去,有點糧食也沒有地方曬。」聽著龍學倫心酸的話語,我的內心也是酸楚的,更悟到這是一種責任,帶著這份沉甸甸的責任,我把他家的情況向鄉裡有關領導報告,在大扶貧主體部門的幫助下,於2019年申請到了8400元的補助資金,幫他家的廚房、廁所、圈房以及院壩進行了改造,同時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
與龍學倫夫婦共同學習、宣傳黨的扶貧政策
「感謝黨的政策,也感謝你洪宇,現在龍成在天津打工也放心、騾子也有關處、豬也買得餵了、收的莊稼也曬得幹了、還發補助聘我當護林員……」看著龍學倫夫婦的笑容,我的心裡也有幾分踏實。貧困戶肖明奎家住高峰村新路組,該組所處位置最高海拔2000餘米,土地平均坡度在25度以上,土壤瘦薄,水土流失嚴重,誇張點說光靠務農確實是「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
與貧困戶肖明奎共商易地扶貧搬遷事宜
但當地老百姓有句俗語「坐慣的偏坡不嫌陡」,難怪肖明奎會說:「吳哥,到底搬不搬,我打不定主意呀,我想問下你……」第二天,我如期而至他家中,把易地扶貧搬遷的好處細細講給他聽,從娃娃讀書成長、自購房的代價、生活環境、經濟收入講到支農惠農政策等等,通過以心交心的共商,肖明奎明白了,從搬遷到興義市木賈街道辦東興社區到舊房拆除,始終面帶微笑,看著他家生活環境改善了,條件變好了,我心裡也特別開心。
與扶光友一家清掃環境,共同防疫
脫貧攻堅是場硬仗,是事關貧困人口擺脫貧窮,走向幸福的奠基偉業,作為扶貧隊伍中的一員、一名共產黨員,工作雖艱辛,但責無旁貸,我定會保持這份初心,為脫貧攻堅工作效勞效力。【人物小傳】 吳洪宇,男,1978年3月出生,漢族,黔西南州興義師範中專畢業,貴州師範大學在職專科,1998年至2005年3月興義市雄武鄉中心小學任教,2005年3月至2007年8月雄武鄉黨政辦工作,2007年8月至今雄武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站工作。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譚支樂 整理編輯 孫文竹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