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以情感動,用心幫扶丨興義市雄武鄉安監站站長吳洪宇

2020-12-12 天眼新聞

作為興義市雄武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站的一員,我有幸參與到了這場為貧困人口謀幸福的脫貧攻堅戰爭中,共包保幫扶了5戶貧困戶,在國家扶貧大好政策的支持下,通過與貧困戶們共識、共商、共擔、幫扶部門聯動等途徑,5戶貧困戶如期實現了穩定脫貧。

「洪宇,我想餵幾個牲口,但是圈房爛得不成樣子,院壩也沒有打成水泥地,還特別窄,一下雨,腳都下不去,有點糧食也沒有地方曬。」聽著龍學倫心酸的話語,我的內心也是酸楚的,更悟到這是一種責任,帶著這份沉甸甸的責任,我把他家的情況向鄉裡有關領導報告,在大扶貧主體部門的幫助下,於2019年申請到了8400元的補助資金,幫他家的廚房、廁所、圈房以及院壩進行了改造,同時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

與龍學倫夫婦共同學習、宣傳黨的扶貧政策

「感謝黨的政策,也感謝你洪宇,現在龍成在天津打工也放心、騾子也有關處、豬也買得餵了、收的莊稼也曬得幹了、還發補助聘我當護林員……」看著龍學倫夫婦的笑容,我的心裡也有幾分踏實。貧困戶肖明奎家住高峰村新路組,該組所處位置最高海拔2000餘米,土地平均坡度在25度以上,土壤瘦薄,水土流失嚴重,誇張點說光靠務農確實是「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

與貧困戶肖明奎共商易地扶貧搬遷事宜

但當地老百姓有句俗語「坐慣的偏坡不嫌陡」,難怪肖明奎會說:「吳哥,到底搬不搬,我打不定主意呀,我想問下你……」第二天,我如期而至他家中,把易地扶貧搬遷的好處細細講給他聽,從娃娃讀書成長、自購房的代價、生活環境、經濟收入講到支農惠農政策等等,通過以心交心的共商,肖明奎明白了,從搬遷到興義市木賈街道辦東興社區到舊房拆除,始終面帶微笑,看著他家生活環境改善了,條件變好了,我心裡也特別開心。

與扶光友一家清掃環境,共同防疫

脫貧攻堅是場硬仗,是事關貧困人口擺脫貧窮,走向幸福的奠基偉業,作為扶貧隊伍中的一員、一名共產黨員,工作雖艱辛,但責無旁貸,我定會保持這份初心,為脫貧攻堅工作效勞效力。【人物小傳】 吳洪宇,男,1978年3月出生,漢族,黔西南州興義師範中專畢業,貴州師範大學在職專科,1998年至2005年3月興義市雄武鄉中心小學任教,2005年3月至2007年8月雄武鄉黨政辦工作,2007年8月至今雄武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站工作。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譚支樂 整理編輯 孫文竹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智」與「志」丨興義市雄武鄉盤江村...
    我叫康議。2015年11月,我考上了興義市財政局雄武分局的工作,2019年被派駐到雄武鄉盤江村擔任駐村幹部,於我而言,是我人生的重大轉折,我第一次深深切切地接觸到了脫貧攻堅工作,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明白了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內核。
  • 「我的扶貧故事」扶智扶志,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丨興義市雄武鄉中心...
    家住雄武鄉中心村羅家堡組的李興友是我包保的貧困戶,他家有4口人,世世代代以務農為生。在我的鼓勵下,他決定養5頭牛,這樣一來不僅得到了政府的政策幫扶,也讓家裡有了可以增收的產業。在一次走訪中,他還主動向我提出了擴大養殖的想法,我便與其共同商議後續的養殖計劃,並向鄉農服中心技術人員請教,引導他先期養羊30頭,種植薏仁米20畝。
  • 「我的扶貧故事」灑向盤江都是情丨興義市雄武鄉盤江村駐村幹部賀...
    我叫賀繼勇,2013年通過考試來到了興義市雄武鄉工作,並成為了雄武鄉盤江村的一名駐村幹部。我在盤江村共包保了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在2019年已全部脫貧。我得知此情況後立即驅車趕往他家,做王書麗的思想工作,我告訴她我讀書時的親身經歷,家庭貧寒,但是深信讀書改變命運,在父母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下,終於取得了成功,讓父母過上了好日子。我希望她也能夠繼續讀書,努力深造,將來回報父親的養育之恩,並讓她不要擔心學費的事,現在學校有各種教育資助和補貼,我也會幫其想辦法。
  • 「我的扶貧故事」斬窮路,拔窮根丨興義市雄武鄉高峰村前沿指揮所...
    2019年7月,按照市委組織部要求,我成為了興義市審計局駐雄武鄉高峰村「脫貧攻堅工作隊」的一員,下沉到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雄武鄉高峰村,共有1021戶4616人,其中有156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邊緣易致貧戶36戶99人。
  • 「我的扶貧故事」只要用心幫扶,就會得到群眾的理解和支持丨興義市...
    2020年4月2日,根據安排,我到興義市南盤江鎮梅家灣村接任第一書記,開啟了我的駐村扶貧之路。駐村扶貧是一項非常辛苦的工作,除了滿腔熱情,更要有吃苦奉獻的精神。為了全面掌握情況,我到任後第一件事就是入戶走訪,掌握村情民意。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跑遍9個村寨,走訪群眾230餘人,問人口、問收入、問困難,並將每戶的就業、生產、生活情況記錄在筆記本上。在透風漏雨整改工作中,我和指揮所的同事到二手市場淘門窗送到農戶家,親自動手安裝,還幫助群眾挖廁所、接水管、裝櫥。
  • ...書寫我與中心村的緣分丨興義市雄武鄉中心村第一書記吳時宇
    我的扶貧故事要從2017年3月的一天說起,根據市委組織部的工作要求,我成為了興義市雄武鄉中心村的駐村第一書記。當我接到通知時,竟不知所措,為接下來是否能勝任這一工作擔憂,懷著這樣忐忑不安的心情來到了雄武鄉,就此和中心村結下了緣分。
  • 「我的扶貧故事」充滿感情的扶貧路|興義市教育局工作人員陳志偉
    那一年是2016,走近興義市滄江鄉新寒村,眼裡是山高谷深,泥濘的進村路,彎彎拐拐,一路上時不時的摩託車起起伏伏,一路行的扶貧小轎車又刮又蹭。車至未落峽組,山裡人家東一家,西一戶,稍稍有點緩坡地幾乎都開挖來建了房,緊緊的靠著山、依著坡、偎著林,可偏偏又是泥石結構最差的山坡,叫人擔心哪一天要是滑坡了,哪一天要是泥石流了……入戶走訪下車了,爬過一段陡坡,轉過幾道山彎,終於去到我的幫扶戶未落峽組最高處的餘秀兵家,但見小小的三間布依吊腳樓木屋子,樓下面放置農具兼做牛圈,樓上住著三代人;左側是豬舍兼茅房,正面搭一個廚房一排雞舍
  • ...扶貧路很苦,但更多是感動」丨興義市魯布格鎮幫扶幹部張倩
    初次聽到「精準扶貧」這個詞彙是大學的時候,在大學生資助政策裡看到過,但並未了解,只是偶爾聽同學說起。再次聽到便已經成為我的工作之一。我叫張倩,我所幫扶的對象是一位五十中旬的老漢,名叫呂天友,家住魯布格鎮新土界村太陽平組。
  • 「我的扶貧故事」無悔扶貧路 光輝歲月情丨興義市南盤江鎮未團村駐...
    2019年7月,跟隨著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角,我來到了興義市南盤江鎮未團村開展駐村工作。  由於之前對於扶貧工作一竅不通,於是我帶著一顆忐忑的心,進駐到未團村民委。之後便吃在村、住在村。根據村支兩委、駐村工作隊網格分工管理,我負責未團村未團六組網格,這是未團村最遠組,距離村委會大約12公裡,全村全部都是少數民族(苗族),害怕、膽怯的念頭不斷湧上心頭。
  • 「我的扶貧故事」不是親情,勝似親情丨興義市魯布格鎮幫扶幹部蔣進
    我叫蔣進,2016年9月,我來到了魯布格鎮中心幼兒園,除了迎接可愛的孩子們,我也有了新的光榮使命——幫助陳金芬一家脫貧。記得第一次去往扶貧的路上,我帶著內心的忐忑,既害怕又緊張。路上崎嶇不平,當經過一個橋下時,黑漆漆的,給人些許陰森的感覺,繼續往前便是坑坑窪窪的土路,經過夏季雨水的衝刷,有些地方甚至連摩託車都難以通行,我便下車走路,讓同行的王老師緩慢騎過坑窪路段。蔣進在幫扶貧困戶家中宣傳扶貧政策交通不便使他們很難買到自己想吃的東西。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我要說三聲感謝丨興義市泥凼鎮經堂村駐...
    我叫田俊,2019年7月,根據組織安排,我被派駐到興義市泥凼鎮經堂村任第一書記。駐村伊始,我的第一場戰鬥就是「全面回頭看,精準定措施」大遍訪工作。白天開展入戶走訪,晚上按要求做好走訪臺帳,從晨光曦微到點點繁星,我與扶貧工作隊一心投入到戰鬥中,對建檔立卡貧困戶逐戶進行走訪,與貧困群眾一起細算收入帳,確定脫貧具體措施,確保農村貧困人口按時全部脫貧。一周內,我和戰友們就完成了全村792戶3550人的入戶排查工作,看到各類扶貧臺帳整齊有序擺放在會議桌上時,我們非常有成就感。
  • 「我的扶貧故事」踏實幫扶 用心用情用功丨錦屏縣銅鼓鎮銅鼓村網格...
    脫貧攻堅繁雜的工作不能耍小聰明,必須要踏實地完成,用心用情用功,要一戶一戶地走訪,一戶一戶地熟悉,與群眾交心談心,建立好幹群關係。   記得第一次走進銅鼓村幫扶戶劉培權家,只見門前一排排柚子樹,橘黃色的大柚子掛滿了枝頭。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幫扶鋪富路丨安龍縣篤山鎮坡老村脫貧攻堅...
    李光銀(右四)入戶走訪李光銀(右三)通過院壩會宣傳扶貧政策擔任一線指揮長後,團結和帶領53名包保幹部用「四逐四準」的工作方法,排風險補短板、強弱項、化風險,2020年零問題通過脫貧攻堅大普查和省脫貧成效考核項目組考核
  • 「我的扶貧故事」大山裡的「老表」|興義市滄江鄉中心小學老師李丹丹
    家住貴州省黔西南州興義市滄江鄉新寨村上灣組的徐德銀一家,拿著興義市第二中學的報名通知書,一向少言寡語的徐勇,激動不已,再三提醒母親陳月情在第一時間,給我打了這個電話,「李老師,要不是你的幫助,我們夫婦倆還在山上幹活,根本不知道報名這回事。」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做好老人的貼心人丨錦屏縣偶裡鄉皆陽村幫扶...
    我是貴州黔東南錦屏縣偶裡鄉扶貧工作站副站長,也一名90後結對幫扶女幹部龍豔鈴,結對幫扶偶裡鄉皆陽村。談起扶貧,記憶最深的是龍運槐戶。我微笑著告訴他們我是誰,我是來幹嘛的;一邊說話,一邊從包裡掏出紙和筆,記上自己姓名和號碼,並拿出膠水貼在了老人指定的地方,同時也在龍運槐老人的電話簿小冊子上記上了自己的名字和電話號碼;與兩位老人隨時保持聯繫。  過後這兩位老人隨之也成了我最牽掛的人。
  • 「我的扶貧故事」一個黨員的真情丨興義市魯布格鎮發玉村第一書記...
    我叫敖和廣。2018年3月7日,是我生命中記憶最為深刻的日子。當天,我滿懷喜悅和興奮,開著導航,帶著一個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向一個位於黔西南自治州興義市魯布格的陌生農村疾馳而去,去完成黨交給我的一項莊嚴任務——同步小康。
  • 「我的扶貧故事」道阻且長,行則將至丨興義市倉更鎮黨委書記王明鳳
    我叫王明鳳,現任黔西南自治州興義市倉更鎮黨委書記、鎮脫貧攻堅指揮部指揮長。2016年11月,組織選派我到倉更工作。從那時起,我正式加入脫貧攻堅一線戰場。4年來,參與和見證了倉更鎮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發生的巨大變化,這段時光裡有快樂也有辛酸,有成功也有失敗,是我人生中最為珍貴的奮鬥旅程。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幫扶對象成了兄弟︱興義市法院幹警漆啟玉
    「老哥,你說我是先買車?還是在興義城區按揭給小兒子先買套結婚房?」昨天晚上,老李(李畢光)打電話問我。老李是我的幫扶對象,這個電話讓我心情難以平靜,將思緒拉回到5年前。幫扶場景我是興義市人民法院幹警漆啟玉,2016年起我到興義市白碗窯鎮下抹挫村對李畢光進行結對幫扶,寒來暑往,老李脫貧後經過努力,準備到城區買房置業,還準備買車,5年間,我和老李成了兄弟。「目前,你家有啥急需要辦的事情沒有?」
  • 「我的扶貧故事」守初心擔使命 用心用力戰脫貧丨麻江縣壩芒鄉壩河...
    我叫羅傳林,現任黔東南自治州麻江縣壩芒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站站長。2016年因幫扶村的調整,我由原來的壩芒鄉大開田村調整到壩河村開展脫貧攻堅幫扶工作,同時又擔任壩河村「聯村包組」工作組副組長。2018年全縣脫貧攻堅實行幹部下沉「聯村包組」後,我又增加了一個新的身份——下沉幹部,成為壩河村脫貧攻堅小分隊一員。面對幫扶村的調整、角色的變化,我沒有因工作量增加而埋怨,反而是盡職盡責,積極投身於脫貧攻堅一線工作中。  我是行動派,說幹就幹,在村裡開展幫扶工作的第一步就是掌握村情。通過對全村及所負責的網格挨家挨戶走訪,我不但掌握了第一手資料,還細心為群眾答疑解惑,解決問題。
  • 「我的扶貧故事」走進貧困戶的生活丨興義市南盤江鎮幫扶幹部韋仕念
    在我幫扶下,貧苦戶羅婁良戶,現已脫貧致富奔小康,他家有四口人,一家人都非常勤勞,戶主羅婁良,長期外出務工,他老實本分又勤勞,雖不識字,但特別能吃苦耐勞,他一年四季都跟著建築施工隊伍全國各地做工。他有一個很上進的兒子叫羅兵,現就讀於山東大學研究生二年級,孩子學習非常努力認真,生活上也很積極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