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一個黨員的真情丨興義市魯布格鎮發玉村第一書記...

2020-12-27 天眼新聞

我叫敖和廣。2018年3月7日,是我生命中記憶最為深刻的日子。當天,我滿懷喜悅和興奮,開著導航,帶著一個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向一個位於黔西南自治州興義市魯布格的陌生農村疾馳而去,去完成黨交給我的一項莊嚴任務——同步小康。

一到魯布格政府,我與黨政領導碰頭後,便投入到緊張忙碌的扶貧工作中。先是走村串戶,摸清「家底」,繼而就是為群眾排憂解難,精準查找問題,精準制定措施,精準幫扶,指導貧困戶發展創收。  在2019年開展的遍訪貧困戶工作中,一個叫陳冬友的村民引起了我的注意。陳冬友家住發玉村阿珠寨組,是2018年10月新識別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他的家中有5人,其中有3個小孩,最大的小孩5歲,最小的1歲多,其妻張仕香高位截肢,還患有精神疾病。陳冬友本人54歲,沒其他兄弟姊妹,無依無靠。在與陳冬友的交談中,我了解到該戶經濟特別困難,在發玉村貧困戶中是最為困難的一戶。在家裡,陳冬友既當爹又當媽,還要照顧病魔纏身的妻子,但其本人忠厚老實,紮實肯幹,喜歡養牛,只苦於經濟困難,在修建安全住房時養的1頭牛也賣了建房,目前無錢發展養殖業。  得知這些情況後,我回到村裡左思右想,徹夜難眠。怎麼才能幫助他家擺脫困境呢?我一定得想辦法幫扶陳冬友家,幫助他們啃下貧困這塊「硬骨頭」。用好國家優惠扶貧政策,讓他們家儘快走出貧困的陰影。  我先用「特惠貸」幫陳冬友家貸款10000元,購買了2頭母牛。接下來,又幫他家申請到養殖優惠政策10000元的補助。這些還是不能完全幫助他們家走出貧困,怎麼辦呢?有力出力,有錢出錢。我在與幫扶單位制定幫扶措施時,特別提出了陳冬友家的實際困難。得知實情後,幫扶單位決定再幫助他家購買2頭母牛。  扶貧路上多坎坷,脫貧路上也嶇崎。2019年冬天,正當陳冬友家的狀況有所改善時,他這個「家庭頂梁柱」在上山割牛草的時候,腳動脈被鋒利的鐮刀割破,鮮血直流,生命垂危。事發時正值中午,在接到他侄子打來的緊急求援電話後,我就立即趕到現場幫忙,及時叫來120急救車,才使他脫離了生命危險。  在他離家治療期間,我考慮到他的家庭一系列瑣事,便立即協調處理他治療期間家裡的一切事務,幫助解決困難和問題。在他住院20多天的時間裡,我與村裡的幹部,天天輪換著往他家跑,使他們家裡的生產生活一切如常,沒讓他操心和擔心,一家人的生產生活為此得到了有力保障。  一晃到了2020年8月,僅一年多時間,他家的牛存欄量已發展到7頭,價值達6萬多元,他家的經濟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漸漸好了起來。陳冬友自己也很勤勞,很能吃苦,常常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經濟好轉了,他雖然苦在身上,卻樂在心裡。  現在,每次我去入戶檢查時,沒多少文化的陳冬友,常會說:「如果沒有政府和敖書記的幫助,我這輩子怕是爬不起來了……」   這是一個淳樸的農民說出的肺腑之言,話裡蘊涵了他之前的無助,現在的感激和欣慰!當我聽到他這句話時,心裡滿是自豪!在全民奔小康的路上,我們有信心有決心,因為在我們的背後有強大的黨委政府,強大的國家。

整理 敖和廣

編輯 王琳

見習編輯 周睿

編審 楊儀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駐村的那些日子丨興義市烏沙鎮磨舍村的第一...
    我叫王知平,是興義市烏沙鎮磨舍村的第一書記。回想起駐村的點點滴滴,讓人感慨萬千。2013年3月,接到上級通知,安排我到烏沙鎮磨舍村任第一書記、駐村工作組組長。起初我很忐忑,雖然我也在鄉鎮待過,但是基本都是在新區上班,沒有做過農村工作,生怕自己做不好。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爸爸是第一書記丨興義市第八中學學生田豐紹豪
    我的爸爸叫田明。他被興義市教育局派往黔西南州興義市滄江鄉坪堡村任駐村第一書記是在2017年剛過年後的二月。那時,我的媽媽因病去世還不到一年半。駐村第一書記是個什麼職位,我不知道,但是爸爸自從當上第一書記後就很忙。
  • ...書寫我與中心村的緣分丨興義市雄武鄉中心村第一書記吳時宇
    我的扶貧故事要從2017年3月的一天說起,根據市委組織部的工作要求,我成為了興義市雄武鄉中心村的駐村第一書記。當我接到通知時,竟不知所措,為接下來是否能勝任這一工作擔憂,懷著這樣忐忑不安的心情來到了雄武鄉,就此和中心村結下了緣分。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我要說三聲感謝丨興義市泥凼鎮經堂村駐...
    我叫田俊,2019年7月,根據組織安排,我被派駐到興義市泥凼鎮經堂村任第一書記。駐村伊始,我的第一場戰鬥就是「全面回頭看,精準定措施」大遍訪工作。白天開展入戶走訪,晚上按要求做好走訪臺帳,從晨光曦微到點點繁星,我與扶貧工作隊一心投入到戰鬥中,對建檔立卡貧困戶逐戶進行走訪,與貧困群眾一起細算收入帳,確定脫貧具體措施,確保農村貧困人口按時全部脫貧。一周內,我和戰友們就完成了全村792戶3550人的入戶排查工作,看到各類扶貧臺帳整齊有序擺放在會議桌上時,我們非常有成就感。
  • 「我的扶貧故事」不是親情,勝似親情丨興義市魯布格鎮幫扶幹部蔣進
    我叫蔣進,2016年9月,我來到了魯布格鎮中心幼兒園,除了迎接可愛的孩子們,我也有了新的光榮使命——幫助陳金芬一家脫貧。記得第一次去往扶貧的路上,我帶著內心的忐忑,既害怕又緊張。路上崎嶇不平,當經過一個橋下時,黑漆漆的,給人些許陰森的感覺,繼續往前便是坑坑窪窪的土路,經過夏季雨水的衝刷,有些地方甚至連摩託車都難以通行,我便下車走路,讓同行的王老師緩慢騎過坑窪路段。蔣進在幫扶貧困戶家中宣傳扶貧政策交通不便使他們很難買到自己想吃的東西。
  • 「我的扶貧故事」無悔扶貧路 光輝歲月情丨興義市南盤江鎮未團村駐...
    2019年7月,跟隨著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角,我來到了興義市南盤江鎮未團村開展駐村工作。  由於之前對於扶貧工作一竅不通,於是我帶著一顆忐忑的心,進駐到未團村民委。之後便吃在村、住在村。李萬英戶房屋改造前一天,我和本村第一書記吳艾明等一行幾人來到李萬英戶,該戶為未團六組低保戶,早年喪偶,中年失子,兩個女兒已經出嫁,就一個老人獨居,2019年對該戶房屋進行了危改(統建),生活條件得到很好的改善。
  • 「我的扶貧故事」只要用心幫扶,就會得到群眾的理解和支持丨興義市...
    2020年4月2日,根據安排,我到興義市南盤江鎮梅家灣村接任第一書記,開啟了我的駐村扶貧之路。駐村扶貧是一項非常辛苦的工作,除了滿腔熱情,更要有吃苦奉獻的精神。為了全面掌握情況,我到任後第一件事就是入戶走訪,掌握村情民意。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跑遍9個村寨,走訪群眾230餘人,問人口、問收入、問困難,並將每戶的就業、生產、生活情況記錄在筆記本上。在透風漏雨整改工作中,我和指揮所的同事到二手市場淘門窗送到農戶家,親自動手安裝,還幫助群眾挖廁所、接水管、裝櫥。
  • 「我的扶貧故事」萬峰林裡守初心 脫貧路上擔使命丨興義市萬峰林...
    我叫張洪俊,是貴州黔西南興義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派駐萬峰林街道甕本村的第一書記。甕本村地處萬峰林深處,就處在美麗萬峰林各種榮譽的光環之下,當組織派我去擔任第一書記的時候,我總是在思考這個問題:美麗的萬峰林怎麼還有一類貧困村?貧困的原因是什麼?
  • 「我的扶貧故事」盡我所能,為脫貧攻堅獻力丨興義市洛萬鄉洛萬社區...
    我叫王波,2019年7月,根據組織安排,我下派到洛萬社區任駐村第一書記,開展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駐村以來,對脫貧攻堅工作有很多感慨,在脫貧攻堅這大政方針政策下成為其中的一員我感到無比的自豪。駐村工作中,我每天奮鬥在走村串寨的一線,直接面對群眾,和上級部門溝通協調,聽群眾的反映和「嘮叨」。調查核實,再根據實際情況爭取相關配套政策,在鄉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關心以及各個同事的幫助下,我調整好心態,以高昂的鬥志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吳阿吉系興義市洛萬鄉洛萬社區發若七組村民,於2016年識別為在冊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有事就找馬書記」丨興義市捧乍鎮小寨村第一...
    2017年9月13號下午,我突然接到局黨委的電話,準備安排我單位對口幫扶的捧乍鎮小寨村任第一書記。想到自己不善於做群眾工作,家中父母年事已高且孩子嗷嗷待哺,我定然是不願意的。但既然是黨組織的決定,作為一個黨員,我還是於9月15日被成為小寨村裡的「馬書記」。5月30日,馬書記到小寨村中溝組張忠秀家六一慰問剛到小寨,大家都叫我 「馬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道阻且長,行則將至丨興義市倉更鎮黨委書記王明鳳
    我叫王明鳳,現任黔西南自治州興義市倉更鎮黨委書記、鎮脫貧攻堅指揮部指揮長。2016年11月,組織選派我到倉更工作。從那時起,我正式加入脫貧攻堅一線戰場。4年來,參與和見證了倉更鎮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發生的巨大變化,這段時光裡有快樂也有辛酸,有成功也有失敗,是我人生中最為珍貴的奮鬥旅程。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智」與「志」丨興義市雄武鄉盤江村...
    我叫康議。2015年11月,我考上了興義市財政局雄武分局的工作,2019年被派駐到雄武鄉盤江村擔任駐村幹部,於我而言,是我人生的重大轉折,我第一次深深切切地接觸到了脫貧攻堅工作,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明白了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內核。
  • 「我的扶貧故事」「駐」進群眾心裡丨羅甸縣沫陽鎮平巖村第一書記...
    2018年3月我受省直工委選派到沫陽鎮平巖村,成為駐村第一書記。  三年來,我認真履行第一書記職責,積極宣傳黨的扶貧政策,推動產業發展,積極為村協調幫扶資金,推動「衛生評比」等活動創新鄉村治理。  現在村裡也有了產業,群眾生活有了提高,我也逐漸被村裡群眾所接受。
  • 「我的扶貧故事」大山裡的「老表」|興義市滄江鄉中心小學老師李丹丹
    家住貴州省黔西南州興義市滄江鄉新寨村上灣組的徐德銀一家,拿著興義市第二中學的報名通知書,一向少言寡語的徐勇,激動不已,再三提醒母親陳月情在第一時間,給我打了這個電話,「李老師,要不是你的幫助,我們夫婦倆還在山上幹活,根本不知道報名這回事。」
  • 「我的脫貧故事」挪出了窮窩,改變了生活丨興義市魯布格鎮中寨村...
    同在廣東務工的興義老鄉滿臉羨慕地同我說道。我叫劉純友,今年47歲,是魯布格鎮中寨村雲貢山組人。雲貢山是魯布格鎮最偏遠的一個村,屬於地質災害隱患點,孩子很小就被送到鎮上的小學去住校讀書,媳婦也因為忍受不了家裡的貧窮離開了家。2016年,因為收入低,我家被納入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花發」書記的戰貧記丨黔西南州科協派駐興義市...
    2017年春分,正逢脫貧攻堅激戰時期,根據組織安排,我到烏沙鎮大興寨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大興村屬於省級二類貧困村,貧困發生率高。領導介紹我和村支兩委、駐村幹部認識後,我就正式成為脫貧攻堅戰士。為儘快熟悉村裡情況,支書王正興帶著我對貧困人口進行全員走訪,在家中找不到的,就到田間地頭找,製作「五人小組」聯繫卡,張貼到每一戶貧困戶家中,並不斷到各個村民組召開群眾會,宣講黨的政策,傾聽群眾的聲音。第一書記楊和喜(右一)走訪貧困戶只有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會信任你。
  • 「我的扶貧故事」充滿感情的扶貧路|興義市教育局工作人員陳志偉
    那一年是2016,走近興義市滄江鄉新寒村,眼裡是山高谷深,泥濘的進村路,彎彎拐拐,一路上時不時的摩託車起起伏伏,一路行的扶貧小轎車又刮又蹭。車至未落峽組,山裡人家東一家,西一戶,稍稍有點緩坡地幾乎都開挖來建了房,緊緊的靠著山、依著坡、偎著林,可偏偏又是泥石結構最差的山坡,叫人擔心哪一天要是滑坡了,哪一天要是泥石流了……入戶走訪下車了,爬過一段陡坡,轉過幾道山彎,終於去到我的幫扶戶未落峽組最高處的餘秀兵家,但見小小的三間布依吊腳樓木屋子,樓下面放置農具兼做牛圈,樓上住著三代人;左側是豬舍兼茅房,正面搭一個廚房一排雞舍
  • 「我的扶貧故事」俯身實幹為民生丨獨山縣下司鎮華南村第一書記孟...
    我叫孟錦國,今年53歲,系黔南自治州獨山縣人民法院黨組成員。2017年11月,我開始到獨山縣下司鎮華南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2018年3月擔任華南村駐村第一書記。一千多個日日夜夜,我始終牢記第一書記的使命,狠抓駐村扶貧工作,帶領全村黨員和駐村幹部凝心聚力推進華南村經濟發展。丈量土地 優化民生 一到華南村我就堅持吃住在村,把走訪群眾、深入調研作為工作重點。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依然記得我這個「熊書記」丨關嶺自治縣永寧...
    我是熊嶺,關嶺自治縣檢察院工作員,2014年8月到永寧鎮五指山村駐村,群眾都親切地叫我「修路熊書記」。五指山村2014年以來建檔立卡精準扶貧戶有298戶1233人,屬於省級深度貧困村。一直以來,五指山村群眾觀念較為落後,受教育程度低。
  • 宜賓:江安縣陽春鎮七星村第一書記的扶貧故事
    四川新聞網消息(楊模春)這是一個真實的扶貧故事,徐貞梅,女,四川省江安縣人,中共黨員,1974年12月出生,1998年宜賓師專中文系漢語言文學畢業,後通過在職學習在宜賓學院中文系漢語言文學畢業。在江安縣陽春鎮七星村,村民口中的徐貞梅是一位真心真情為百姓的第一書記,在脫貧攻堅戰之中,以巾幗不讓鬚眉之勢,帶領全村61戶貧困戶爆發出了巨大的能量,並實現了七星村2016年達標退出貧困村。2016年見到徐貞梅的時候,她正在村委會與村幹部一道,整理貧困戶危房改造的資料,對工作的熟練與認真是記者對她的第一印象。徐貞梅,40歲出頭,早前沒有一點農村基層的工作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