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辛奪冠廣受好評,淺談角色背後的故事,女排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2020-10-03 北京城old

我懷著萬分期待去看了電影《奪冠》在收穫意料之中的感動之餘,卻發現電影有很多奇怪現象,比方說有一些片段可以明顯看出來臺詞對不上口型,老女排的名字除了郎平之外統統被球衣號碼代替,功勳教練是誰?陪打教練是誰?當然了這些問題都可以忽略,畢竟看得燃,看得感動就可以了

但是作為國人,對這項中國唯一拿得出手的三大球項目,多一些了解還是值得的,所以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奪冠》中的幕後故事

中國女排的十冠指的是在世界排球三大賽中取得的10個冠軍,三大賽包括女排世界盃,女排世錦賽和奧運會,女排世界盃始辦於1973年,每四年一屆,日本從1977年的第二屆開始買斷了永久舉辦權,所以從第二屆開始,女排世界盃都是在日本舉行,中國女排就是1977年第一次參加的女排世界盃,當年成績是第四名

四年之後,1981年第三屆女排世界盃,中國女排創造了歷史,八支隊伍單循環,中國隊七戰七勝,那是中國女排第一次站上世界女排最高領獎臺,也是中國三大球項目的第一個世界冠軍,電影奪冠中的第一站就是『中日大戰』果然中國女排先得2分冠軍到手,沒想到日本反撲搬回2局,那麼中國隊輸掉第五局也不是不可以,但引用電影中『功勳教練』的臺詞『如果拿不下這場,你們會後悔一輩子』

於是就有了郎平關鍵時刻的力挽狂瀾,女排世錦賽始辦於1952年,也是四年一屆,中國女排第一次參加女排世錦賽是1956年,當時成績是第六名,中國女排的第一個女排世錦賽冠軍誕生於1982年,那是第九屆秘魯女排世錦賽,中國隊一路高歌猛進,與東道主秘魯隊會師決賽,最終以15-1,15-5和15-11直落三局,可以說是輕鬆拿下冠軍這是女排三大賽的第二冠

所以1986年到今天已經34年過去了,期間曾三次與世錦賽冠軍擦肩而過,不得不說十冠王的真的已經很牛了,但如果從數據上來比較的話還不是最牛的,在女排三大賽冠軍總數排行榜上,中國女排的十個冠軍與古巴女排並列第二,目前佔據首位的俄羅斯女排總共12個冠軍,所以正處巔峰時期的中國女排,是極有可能在未來幾年在三大賽冠軍數量上超越古巴,乃至俄羅斯,在這個一定要給中國女排加油!

在這裡值得一提的是電影中有一段葬禮,去世的角色很顯然是曾經的中國女排隊員,而且還和郎平交情甚好,請允許我懷著敬意說出這個角色的名字陳招娣,她是1974年進入八一女排,1976年進入國家隊,老女排的五冠,她作為隊員參加了兩冠,分別是1981年的第三屆女排世界盃和1982年的第九屆秘魯女排世錦賽,之後於1983年當選人大代表,但可惜的是在2013年去世,享年58歲

然而這樣一位對中國女排有著突出貢獻的選手竟然被球衣號碼代替,而且不僅是徐招娣,她的隊友都是同樣遭遇,當然除了郎平,郎平固然重要,但老女排每一位隊員都非常重要,所以電影遭到這樣的改編確實挺遺憾的

熟悉女排的觀眾都知道,吳剛飾演的就是現實版的功勳教練袁偉民,他曾經是江蘇男排隊員,後進入國軍隊,1974年退役,1976年至1984年執教中國女排,期間曾帶領中國隊拿下三座世界大賽冠軍, 也就是前面提到的1981年第三屆女排世界盃以及洛杉磯奧運會,他率領女排實現三大球項目在世界大賽上0的突破,所以他足以載入史冊,況且還是三連冠,所以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功勳教練

遺憾的是他的名字和黃金一代的名字和賽場風姿都沒能在《奪冠》中體現,這對中國女排以及熱愛女排的觀眾來說,何嘗不是一種遺憾,以上就是我對這部電影《奪冠》的幕後補充,不過毋庸置疑的是中國女排的故事遠比電影更精彩,更感動

相關焦點

  • 《奪冠》背後 女排精神陪伴我們
    影片本身講述的是中國女排歷經30多年,從崛起到低谷再到重新創造奇蹟的故事,是我們看不到的中國女排背後的故事。在影片中一共有三場主要的賽事,每一場比賽都看得人心潮澎湃,其中傳遞出的女排精神,感染了無數觀眾。在中國體育日益強大的今天,女排卻始終是最特別的一個存在,女排的影響力和感召力就連國球桌球也難以望其項背。
  • 奪冠上映廣受好評,橫跨38年的故事引起共鳴,女排精神值得學習
    電影《奪冠》最近引起了很多網友的討論,這部電影是講中國女排的故事,這是一個時間跨度很大的故事,因為無論是郎指導還是中國女排都有一個很漫長的成長和發展歷程,人物和時代的前後變化也有很大的看點《奪冠》主要講的是1978年到2016年,整整橫跨38年的故事,首先就是1978年運動員郎平加入國家隊,然後就是1981年郎平率領中國女排獲得了世界冠軍,這段情節通過她個人帶起了整個80年代中國女排的奮鬥史,真實的訓練和比賽場面在大熒幕上看真的很熱血,特別是當我們知道這些事情都是真正發生過的
  • 陳可辛:《奪冠》用中國女排精神拍的電影
    19日,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在北京舉行首映禮,導演陳可辛,監製張一白與主演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等出席,分享拍攝故事。  導演陳可辛  電影《奪冠》的故事跨越35年,從1981年首奪世界冠軍到2016年重返世界之巔,致敬幾代功勳,再現中國女排這支王者之師一路的荊棘與榮光。
  • 《奪冠》上映兩天票房破億,鞏俐神還原郎平,展現中國女排精神
    2019年是中國女排第五次獲得世界盃冠軍,從1981年首奪世界冠軍到2019年十一連勝衛冕世界盃冠軍,38年10個世界冠軍,中國女排用自己的熱血故事,與精神感動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影片改編自中國國家女子排球隊的真實事件,回溯了中國女排40年的風雨歷程,展現了幾代中國女排人的傳承與女排精神的延續。
  • 陳可辛這部《奪冠》,就是告訴你中國女排有多了不起
    因疫情影響,時隔9個月,電影《奪冠》終於強勢回歸。這部改編自中國國家女子排球隊真實故事的電影。《奪冠》的陣容已經宣傳幾波了,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等主演。咱們就不多介紹了,主要還是講講這部電影和女排故事。
  • 電影《奪冠》詮釋的女排精神,值得藥店加盟人學習
    最近,最熱門的電影之一,非《奪冠這部電影由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吳剛等一系列老戲骨同臺飆戲,中國女排國家隊隊長朱婷等人真實出演,還原了中國女排過去35年的沉浮榮辱。電影中所折射出的女排精神令人感動,從女排精神上,我看到了幾個彌足珍貴的閃光點,值得我們一起學習:愛拼才會贏
  • 《奪冠》提前上映,講述中國女排的影片值得一看!
    原定9月30日上映的《奪冠》,確定將在9月25日正式上映。這部電影很多人都非常的期待。因為主要講述的是關於中國女排的奪冠經歷。中國很多大球項目其實都不是很高。而女排是中國的一個強項。這個體育強項中,每位鏗鏘玫瑰都付出了很多汗水。成績是用努力換來的。這部影片非常值得期待,值得一看。
  • 陳可辛的《奪冠》究竟牛在哪
    陳可辛又贏了!《奪冠》的票房和口碑雙雙飛起! 「中國女排」,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卻蘊含了數不清的賽場故事與國家榮耀。 30多年來,由「中國女排」延伸出的「女排精神」,早已成為國人為之驕傲與學習的對象,而她們的賽場故事,更是家喻戶曉的國家傳奇。女性題材、競技精神、賽場懸念、國家象徵......發生在奪冠身上的故事,堪稱集齊了一部電影最好的亮點。但令人遺憾的是,關於奪冠的電影作品,還從未有人敢拍過。這就奇怪了,將奪冠拍成電影作品很南嗎?
  • 《奪冠》刷屏,背後的曲折不為人知!陳可辛:能熬到今天就靠中國女排
    這是一部不需要過多介紹的電影,故事裡有中國人再熟悉不過的人物。鞏俐對郎平的「神還原」,朱婷等女排隊員「自己演自己」的驚豔效果,片中反映的時代變遷等,都成為熱議的話題。9月27日,《奪冠》導演陳可辛接受長江日報記者線上採訪,回應了上述話題。
  • 《奪冠》金雞摘三獎 陳可辛:感謝中國女排與時代
    由導演陳可辛執導的電影《奪冠》獲得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最佳攝影三項重磅大獎。導演陳可辛表示「女排精神加上中國的改革開放,給了我們的電影最美麗的土壤。我很幸運能遇到這個時代,更幸運遇到這個題材。謝謝中國電影。」
  • 《奪冠》女排精神沒丟,陳可辛好樣的
    《奪冠》上映當天,第一時間去影院一睹為快,原因無它,中國女排曾經是中國一代人的精神印記,甚至可以不誇張地說,那是一種信仰。在80年代,女排精神在很多國人的心目中有著不一樣的意義。當時的我們被發達國家甩開了好幾條街,我們的發展才剛剛起步,我們需要能振奮人心的精神食糧,女排的勝利就是。某個程度上,那個年代的女排就代表著「勝利」,也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一種「信仰」。如果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僅僅憑藉電影畫面,其實年輕人很難體會。
  • 觀陳可辛《奪冠》有感:讀懂女排精神才能了解80年代
    觀陳可辛《奪冠》有感:讀懂女排精神才能了解80年代這是一部國人期待已久的電影。前面就因為片名以及涉及某教練形象問題,爭論不少。正式放映,評論也差異大。說好的有,被感動哭了;說不好的也有,說看了一部紀錄片。都屬正常,每個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中國女排。有道是期待越高,往往失望越大。
  • 為什麼要「學習女排精神」?燃爆的《奪冠》告訴你答案
    特別是在今年的特殊背景下,由陳可辛導演的《奪冠》,便是以紮實的品質、高燃的劇情與觸及內心的精神與感情,打開了中國體育電影的全新大門,也是為所有努力付出的國人又一次精神加油。隨著《奪冠》的上映,這種偏見大有被打破的趨勢。從手法上來說,《奪冠》打破了成王敗寇的簡單邏輯,女排姑娘們的奪冠道路並非一帆風順。既有北京奧運會在家門口的關鍵場次落敗,也有重建隊伍十四場連敗十三場的經歷,女排姑娘的自我懷疑與否定,球迷與媒體對於球隊戰術的質疑與不理解,管理高層對於成績的不滿意,《奪冠》裡都沒有迴避。
  • 只引領不跟隨,《奪冠》不只有女排精神,更有陳可辛的藝術堅持
    從春節檔到國慶檔,時隔八個月,電影《奪冠》終於正式在院線上映。作為早在一月就已提前看片的觀眾,在憋了八個月後也終於可以好好談一談這部關於中國女排也曾命名《中國女排》的電影。但就個人觀感來說,《奪冠》並不能與「郎平傳」劃等號,它的核心故事和傳遞的能量依然緊緊圍繞中國女排,郎平只是提供了視角和切入點,或者說她只是片子裡被突出的一個重要符號。以她為主角並不代表著電影就是她的個人傳記。
  • 中國女排給力!真實故事改編成電影,口碑炸裂首日票房奪冠!
    中國女排一直都受大家的喜歡,特別是裡約奧運會奪冠後,網上湧現了無數球迷,不乏有明星們成為擁磊。說實話,她們不服輸、勇於拼搏的精神確實充滿魅力,能受大家的喜歡非常正常,如果男足能有這樣的精氣神,恐怕早就打進世界盃了。
  • 中國女排給力!真實故事改編成電影,口碑炸裂首日票房奪冠
    中國女排一直都受大家的喜歡,特別是裡約奧運會奪冠後,網上湧現了無數球迷,不乏有明星們成為擁磊。說實話,她們不服輸、勇於拼搏的精神確實充滿魅力,能受大家的喜歡非常正常,如果男足能有這樣的精氣神,恐怕早就打進世界盃了。
  • 《奪冠》獲金雞獎,我們祝賀的應該是中國女排,而不是鞏俐和黃渤
    香港導演陳可辛的國慶獻禮影片《奪冠》眾望所歸地奪得2020年中國電影最高獎項「金雞獎」,可是對於從小到大在女排精神激勵下長大的當代中國人來說,看完這部電影總讓人覺得哪裡不太對勁。電影《奪冠》同樣請來了當下中國最為出色的男演員黃渤,可惜的是「渤爺」在電影中的表現總給人以一種「弄巧成拙」的感覺。醜星出身的黃渤憑藉著一系列廣受好評的小成本黑色喜劇電影而成名,他所扮演的角色無一不是古靈精怪而又苦苦掙扎的小人物。這樣一位渾身是戲的天才演員卻要「強迫」他去演一個忠厚善良的教練員,實在是沒有意義。
  • 女排精神鼓舞全民,《奪冠》把歷史拍成傳奇
    ,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領銜主演的《奪冠》、(原名《中國女排》)正式公映,影片講述了郎平和中國女排30餘年來奮鬥與拼搏的故事,女排精神成為時代的象徵。在精彩表演的背後,是鞏俐不斷去揣摩角色,也是她與郎平的緊密交流,一言一行都在學習郎平的神韻,鞏俐教科書一般的表演令人難忘。
  • 電影《奪冠》和其背後的女排精神
    中宣部與國家體育總局聯合攝製拍攝,由陳可辛執導,鞏俐、吳剛、黃渤、彭昱暢、白浪、中國女子排球隊主演的電影《奪冠》2020年9月25日一上映,就吸引了廣大影迷們前去觀看。1981年中國女排取得第一個世界冠軍背後的故事開始講起,到2019年拿下第十個世界冠軍結束,回顧了中國女排幾十年的風雨歷程,重點突出,非重點輕輕描過,整部影片節奏緊湊,在觀眾的意猶未盡中戛然而止,讓人回味無窮。
  • 《奪冠》導演陳可辛:集體主義使中國女排代表中國 | 讀+訪談
    這是一部不需要過多介紹的電影,故事裡有中國人再熟悉不過的人物。鞏俐對郎平的「神還原」,朱婷等女排隊員「自己演自己」的驚豔效果,片中反映的時代變遷等,都成為熱議的話題。9月27日,《奪冠》導演陳可辛接受線上採訪,回應了上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