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春節檔到國慶檔,時隔八個月,電影《奪冠》終於正式在院線上映。作為早在一月就已提前看片的觀眾,在憋了八個月後也終於可以好好談一談這部關於中國女排也曾命名《中國女排》的電影。這樣宏大的一個命題拍成的電影,註定從開拍就伴隨著關注和爭議,有人擔心陳可辛把它拍成「郎平傳」,但看過電影之後筆者看到的更多的是陳可辛對於電影的藝術層面的堅守。
關於《奪冠》可能被拍成了「郎平傳」的擔心,倒也不是空穴來風。電影從預告開始就透露了片子會拍寬泛意義上的新老兩代女排人(當然如果細分可能有更多代),而串起這兩代人的關鍵人物就是郎平。而且片中扮演中年郎平的演員是鞏俐,以演員的咖位來說也會讓不少觀眾覺得她會是電影的核心。當然,也有一些和我一樣先期觀看了影片的觀眾言之鑿鑿地蓋章了這種猜測,認為《奪冠》就是「郎平傳」。
首先要承認郎平在片子的結構上確實起到了串聯的作用,從戲份上來講兩位演員加起來也讓郎平算得上是電影裡的絕對主角。但就個人觀感來說,《奪冠》並不能與「郎平傳」劃等號,它的核心故事和傳遞的能量依然緊緊圍繞中國女排,郎平只是提供了視角和切入點,或者說她只是片子裡被突出的一個重要符號。以她為主角並不代表著電影就是她的個人傳記。
觀眾期待在《奪冠》中看到什麼?女排精神。電影裡呈現了嗎?呈現了。頑強戰鬥、勇敢拼搏,在電影的訓練和實戰的場景中得到了體現。從帶著不確定和猶疑的一群人,到通過和男排打比賽、去國際比賽上用勝利建立信心,真正成為一支隊伍,這個過程很有團魂。或許因為原本是衝著春節檔去的,所以片子裡有關於過年的戲份,為了出徵回不了家的球員們用責任和勇氣振作精神,氛圍被烘託得熱血又動人。包括後面新一代球員選拔訓練時,身份轉換為教練的郎平用心得和經驗來為球員重新解讀女排精神,在電影裡觀眾可以看到的從來不只是個人。
當然,演員的演繹給電影加分不少。由郎平的女兒白浪來出演青年郎平確實是神來之筆,此前鞏俐與郎平的契合度得到了不少認可。但如果看了正片,白浪給觀眾帶來的震撼應該不會亞於鞏俐。從演員的專業性上,非專業演員的白浪自然是欠缺的,可她剛好演的是一名排球運動員,而她自己也是一名排球運動員,而不僅僅是郎平的女兒。這就決定了她表演上能夠流露出更多的的真實。
不過令筆者由衷佩服的依然是陳可辛,在這樣一部商業層面上不容有失的電影裡,他的野心卻並沒有更多地體現在電影的商業屬性上,反而保有了更多的藝術堅持。如果只是為了更加周全,陳可辛可以把電影處理得更加群像,這樣也就不會有人質疑電影是郎平傳。但他依然選擇用郎平去敘事,透過她的視角個人視角去觀察一群人,從而為觀眾建立起一個群體的概念,宣揚一種群體的精神。所以片子裡沒有端水似的群像,但這群人被作為一個整體記住了。
除此之外在情感的堆疊和敘事節奏方面,陳可辛也保留了自己作為電影人的倔強。雖然作為一部面向大眾的商業電影,《奪冠》避免不了要在某些時刻去刺激觀眾的情感,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煽情。但如果只是從商業的角度去考量,很多導演做不到像陳可辛一樣節制。他沒有在通常意義上情感將要達到頂峰的時刻去再添一把火,而是適時停住,懂得收放。所以有朋友說這樣的處理並不討巧,因為再用力一點,可能能賺到更多觀眾的眼淚。但真正有操守的電影人知道,並不是觀眾哭得越兇就一定越好,適時的克制更容易帶來思考。所以,《奪冠》透著種戛然而止的美。
當然,基於某些可能與影片改名類似的原因,片中老一輩的女排人(包括隊員、教練和陪練)除了郎平之外都未出現具體的姓名,但黃渤和彭昱暢出演的這個角色原型是誰大家心知肚明,並不影響對劇情的理解。
無論怎樣,作為為國慶檔打頭陣的電影,也作為又一部為國人提氣的電影,《奪冠》出現的意義值得肯定。也希望有更多的觀眾能夠體會到陳可辛在《奪冠》藝術層面上只引領不跟隨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