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引領不跟隨,《奪冠》不只有女排精神,更有陳可辛的藝術堅持

2020-09-25 愛影音的小龍

從春節檔到國慶檔,時隔八個月,電影《奪冠》終於正式在院線上映。作為早在一月就已提前看片的觀眾,在憋了八個月後也終於可以好好談一談這部關於中國女排也曾命名《中國女排》的電影。這樣宏大的一個命題拍成的電影,註定從開拍就伴隨著關注和爭議,有人擔心陳可辛把它拍成「郎平傳」,但看過電影之後筆者看到的更多的是陳可辛對於電影的藝術層面的堅守。

關於《奪冠》可能被拍成了「郎平傳」的擔心,倒也不是空穴來風。電影從預告開始就透露了片子會拍寬泛意義上的新老兩代女排人(當然如果細分可能有更多代),而串起這兩代人的關鍵人物就是郎平。而且片中扮演中年郎平的演員是鞏俐,以演員的咖位來說也會讓不少觀眾覺得她會是電影的核心。當然,也有一些和我一樣先期觀看了影片的觀眾言之鑿鑿地蓋章了這種猜測,認為《奪冠》就是「郎平傳」。

首先要承認郎平在片子的結構上確實起到了串聯的作用,從戲份上來講兩位演員加起來也讓郎平算得上是電影裡的絕對主角。但就個人觀感來說,《奪冠》並不能與「郎平傳」劃等號,它的核心故事和傳遞的能量依然緊緊圍繞中國女排,郎平只是提供了視角和切入點,或者說她只是片子裡被突出的一個重要符號。以她為主角並不代表著電影就是她的個人傳記。

觀眾期待在《奪冠》中看到什麼?女排精神。電影裡呈現了嗎?呈現了。頑強戰鬥、勇敢拼搏,在電影的訓練和實戰的場景中得到了體現。從帶著不確定和猶疑的一群人,到通過和男排打比賽、去國際比賽上用勝利建立信心,真正成為一支隊伍,這個過程很有團魂。或許因為原本是衝著春節檔去的,所以片子裡有關於過年的戲份,為了出徵回不了家的球員們用責任和勇氣振作精神,氛圍被烘託得熱血又動人。包括後面新一代球員選拔訓練時,身份轉換為教練的郎平用心得和經驗來為球員重新解讀女排精神,在電影裡觀眾可以看到的從來不只是個人。

當然,演員的演繹給電影加分不少。由郎平的女兒白浪來出演青年郎平確實是神來之筆,此前鞏俐與郎平的契合度得到了不少認可。但如果看了正片,白浪給觀眾帶來的震撼應該不會亞於鞏俐。從演員的專業性上,非專業演員的白浪自然是欠缺的,可她剛好演的是一名排球運動員,而她自己也是一名排球運動員,而不僅僅是郎平的女兒。這就決定了她表演上能夠流露出更多的的真實。

不過令筆者由衷佩服的依然是陳可辛,在這樣一部商業層面上不容有失的電影裡,他的野心卻並沒有更多地體現在電影的商業屬性上,反而保有了更多的藝術堅持。如果只是為了更加周全,陳可辛可以把電影處理得更加群像,這樣也就不會有人質疑電影是郎平傳。但他依然選擇用郎平去敘事,透過她的視角個人視角去觀察一群人,從而為觀眾建立起一個群體的概念,宣揚一種群體的精神。所以片子裡沒有端水似的群像,但這群人被作為一個整體記住了。

除此之外在情感的堆疊和敘事節奏方面,陳可辛也保留了自己作為電影人的倔強。雖然作為一部面向大眾的商業電影,《奪冠》避免不了要在某些時刻去刺激觀眾的情感,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煽情。但如果只是從商業的角度去考量,很多導演做不到像陳可辛一樣節制。他沒有在通常意義上情感將要達到頂峰的時刻去再添一把火,而是適時停住,懂得收放。所以有朋友說這樣的處理並不討巧,因為再用力一點,可能能賺到更多觀眾的眼淚。但真正有操守的電影人知道,並不是觀眾哭得越兇就一定越好,適時的克制更容易帶來思考。所以,《奪冠》透著種戛然而止的美。

當然,基於某些可能與影片改名類似的原因,片中老一輩的女排人(包括隊員、教練和陪練)除了郎平之外都未出現具體的姓名,但黃渤和彭昱暢出演的這個角色原型是誰大家心知肚明,並不影響對劇情的理解。

無論怎樣,作為為國慶檔打頭陣的電影,也作為又一部為國人提氣的電影,《奪冠》出現的意義值得肯定。也希望有更多的觀眾能夠體會到陳可辛在《奪冠》藝術層面上只引領不跟隨的用心。

相關焦點

  • 《奪冠》只引領不跟隨,陳可辛的野心可不是把中國女排拍成郎平傳
    這樣宏大的一個命題拍成的電影,註定從開拍就伴隨著關注和爭議,有人擔心陳可辛把它拍成「郎平傳」,但看過電影之後筆者看到的更多的是陳可辛對於電影的藝術層面的堅守。從帶著不確定和猶疑的一群人,到通過和男排打比賽、去國際比賽上用勝利建立信心,真正成為一支隊伍,這個過程很有團魂。或許因為原本是衝著春節檔去的,所以片子裡有關於過年的戲份,為了出徵回不了家的球員們用責任和勇氣振作精神,氛圍被烘託得熱血又動人。包括後面新一代球員選拔訓練時,身份轉換為教練的郎平用心得和經驗來為球員重新解讀女排精神,在電影裡觀眾可以看到的從來不只是個人。
  • 《奪冠》女排精神沒丟,陳可辛好樣的
    《奪冠》上映當天,第一時間去影院一睹為快,原因無它,中國女排曾經是中國一代人的精神印記,甚至可以不誇張地說,那是一種信仰。在80年代,女排精神在很多國人的心目中有著不一樣的意義。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能為國爭光,相信比任何一屆的奧運會奪冠都要更有意義。電影的主線是郎平,和其他的運動員不一樣,那一年,郎平作為美國隊的主教練,帶領著美國隊徵戰北京奧運。陳可辛選擇了這個片段,選擇了小組賽的中美女排大戰,顯然有他的深意。
  • 陳可辛:《奪冠》用中國女排精神拍的電影
    19日,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在北京舉行首映禮,導演陳可辛,監製張一白與主演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等出席,分享拍攝故事。  導演陳可辛  電影《奪冠》的故事跨越35年,從1981年首奪世界冠軍到2016年重返世界之巔,致敬幾代功勳,再現中國女排這支王者之師一路的荊棘與榮光。
  • 觀陳可辛《奪冠》有感:讀懂女排精神才能了解80年代
    觀陳可辛《奪冠》有感:讀懂女排精神才能了解80年代這是一部國人期待已久的電影。前面就因為片名以及涉及某教練形象問題,爭論不少。正式放映,評論也差異大。說好的有,被感動哭了;說不好的也有,說看了一部紀錄片。都屬正常,每個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中國女排。有道是期待越高,往往失望越大。
  • 奪冠:只有拼,才會贏。新時代,更需要這樣的女排精神
    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由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中國女排領銜主演,李現特別出演,將於9月25日全國公映。影片以引領中國女排兩個時代的郎平、朱婷為線索,展現了以兩位主攻手為代表的國家隊如何在逆風中頑強成長,成為讓全世界敬畏的金牌之師。
  • 為何只有陳可辛能拍好「中國女排」?
    在《奪冠》上映的23天,電影以7.55億元的票房牢牢佔據了探花寶座。這部原本應該在大年初一上映的《中國女排》,其經歷的波折不亞於電影本身的曲折。甚至可以說,從《中國女排》的改名到《奪冠》的上映,這段路程本身更像一場精彩的電影。《奪冠》的分量自不必說。從9月25日上映至今,豆瓣7.3的高分更印證了電影本身的實力。
  • 中國女排的榮耀,只有陳可辛才拍得出來
    陳可辛磨來磨去,還是用「女排精神」說服了她。》只是賽前熱身的話,陳可辛版的《奪冠》更像是一場完整的比賽。陳可辛對這段的要求就更明顯:剪輯密集,也有更為複雜的機位和視角。、陳忠和」這樣的問題,陳可辛執導「中國女排」,更像是一個「就該如此」的唯一答案。
  • 國足集體觀影《奪冠》,該學的不只有女排精神
    中國球迷對足球的熱情有多高,長期積累的失望就有多深。除此之外,由於足球的市場化程度較高,因而男足球員的收入也較高,對比成績,人們心中的落差更加大了。而女排恰恰是相對「清貧」而成績又最為出色的,可以說這兩者在各個維度上反差都比較大,因此更有戲劇性的效果,也更容易激發人們調侃國足的欲望吧!
  • 《奪冠》:你或許不了解女排,但一定可以了解「女排精神」
    這其中有鞏俐、黃渤、陳可辛的明星效應,更有中國女排和「女排精神」的巨大感召力。電影是妥協的藝術。《奪冠》既要追求體育上的真實,又要尊重電影上的專業,既要考慮到高大上正能量的東西,又要兼顧人物人性化的溫暖的甚至是喜劇的部分,這是導演陳可辛的用心所在。
  • 為什麼說陳可辛的《奪冠》是一部深藏不露的電影?
    中國女排光輝的時刻如此之多,為什麼偏偏是這3場比賽,它們有什麼意義?《奪冠》是陳可辛風格強烈的作品,它所用排球講述的是改革開放40年來「人心」的改變。意思是說重要比賽派青年隊去,這樣輸了不難看。我們太看重輸贏、成敗。我們在變富裕、變強的同時,虛偽的自尊心也扭曲了。體育局在開會的時候老生常談:「看看以前嘛,女排們腿磨破皮了都打,這是多偉大的女排精神。」郎平說,「那是27年前的事了。」那個時候可能有那樣的人,而如今的時代不會有。
  • 《奪冠》票房破6億,在電影語言裡,陳可辛更像是一個保守主義者
    陳可辛自己是在鼓勵個人主義的氛圍裡長大的,他很相信個人那一套。當然《李娜》也不是只有個人主義,從教練、團隊到國家體制改革,都有「集體」的身影。而《奪冠》裡,儘管排球是團體運動,集體主義與主旋律不可少,但製作途中陳可辛意識到,這份集體主義裡並不是沒有個人主義,從教練到主攻手,其實都有強烈的個人英雄主義色彩。
  • 陳可辛這部《奪冠》,就是告訴你中國女排有多了不起
    因疫情影響,時隔9個月,電影《奪冠》終於強勢回歸。這部改編自中國國家女子排球隊真實故事的電影。《奪冠》的陣容已經宣傳幾波了,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等主演。咱們就不多介紹了,主要還是講講這部電影和女排故事。
  • 導演陳可辛傾情說《奪冠》
    40多年之後,陳可辛再談起中國女排,他的感受依然沒有變。在時代的變遷中,女排精神得以一代又一代地延續和傳承下來,成為中國人心中堅忍、熱血、永不言棄的符號。截至目前,國慶檔最先上映的電影《奪冠》票房突破5億元,為影院復工後的第一個「黃金檔期」開了個好頭,導演陳可辛終於給了這份交付自己的重任一個滿意的答覆。從籌備到拍攝再到上映,陳可辛覺得,《奪冠》與觀眾見面的每一步都可以歸為一個「難」字。但令他覺得奇妙的是,每一次的「難」最後都能迎刃而解,就像是有一種力量在推著他向前走。
  • 《奪冠》金雞摘三獎 陳可辛:感謝中國女排與時代
    由導演陳可辛執導的電影《奪冠》獲得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最佳攝影三項重磅大獎。導演陳可辛表示「女排精神加上中國的改革開放,給了我們的電影最美麗的土壤。我很幸運能遇到這個時代,更幸運遇到這個題材。謝謝中國電影。」
  • 《奪冠》中國女排的「靈魂人物」,並非是「中國女排精神」
    《奪冠》上映以來,也是備受爭議,網友們說是中國女排好看,而不是電影好看,都是某些原因被迫剪輯的影片,花煜寒覺得《八佰》比《奪冠》更好點。《奪冠》由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中國女子排球隊領銜主演。
  • 中國女排精神不滅,電影《奪冠》今日上映
    9月25日,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正式全國公映。影片發布終極預告與公映海報,帶領觀眾重走中國女排40年拼搏之路,見證全民回憶。"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首次展露三代女排戰奮鬥徵程的完整脈絡——1981年,經濟與科技發展的巨大浪潮奔湧而至,彼時祖國百廢待興,國人急需振奮士氣。就在此時,中國女排橫空出世,以七戰全勝的姿態斬獲中國三大球首個世界冠軍。他們堅毅拼搏,比肩作戰,成就了世界女排史上首個五連冠的佳績,女排姑娘們成為了全民的模範與驕傲,更成為中國在80年代騰飛的象徵。
  • 《奪冠》時代雖然改變了,女排精神卻永遠薪火相傳
    原本該片名為《中國女排》,是春節檔最為期待的電影,導演為赫赫有名的陳可辛,更有黃渤,鞏俐等知名演員的加入,這本身就給該部電影,上了一個極大的保障。最為大膽的採用,便是陳可辛選擇用女排演員飾演自己。沒有誰更加能夠體現出女排訓練的艱辛,也沒有誰比女排球員能夠更好地展現出,那些年奪冠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難,苦澀,放棄的想法,每一個成功的女排成員,拼搏到今天,都是自我性格的衝破,以及對於夢想的不懈堅持。
  • 《奪冠》背後 女排精神陪伴我們
    誠然,不同時代,女排精神各有不同,但無論如何,它都無時無刻陪伴著我們,並以不同的方式激勵和鼓舞著我們。明知道自己輸,都會一分一分贏回來對陳可辛來講,只要不留遺憾地去完成了就是最好的。早在接拍這部電影時陳可辛就表示,中國女排的故事激動人心,拍這部戲「壓力很大」,希望能儘量還原細節,展現中國女排精神和時代變遷。1978年,陳可辛曾近距離觀摩過中國女排的亞運會比賽,16歲的他被深深震撼。多年後,他掌鏡女排故事,用一個「難」字概括所有感受,笑稱憑藉女排精神完成電影。《奪冠》是一部用中國女排精神拍的電影,同時也是一部帶有使命感的電影。什麼是女排精神?
  • 被質疑,跨越35年,陳可辛攜《奪冠》歸來,你的淚腺準備好了嗎
    歷經重重困難,陳可辛攜這部熱血之作再次歸來,你的淚腺準備好了嗎?我都五十幾歲了,不需要討好影評人其實早在陳可辛的前幾部作品時,就有影評人對陳可辛創作電影的意圖提出質疑。很多人都覺得陳可辛是一個很有商業頭腦的導演。什麼話題的熱度高,他就拍什麼,什麼容易引起所有人的共鳴,他就去拍什麼。
  • 陳可辛女排大作遭遇閹割!《奪冠》票房遇冷,實在太可惜了
    另外這還是一部成功使用非專業演員的電影,有真人明星實名出鏡是港產喜劇常用,現役女排隊員在片中自己演自己且戲份關鍵,陳可辛又一次身份魔術。音效出色,看完從影廳出來,耳邊還全是嘭嘭的擊球聲,用色調渲染火熱時代氛圍,用聲音建立影片質感,同時也能想到影片分鏡表的工作量有多麼龐大。盡力將宏大命題落至個體矛盾,呈現主題更像《新難兄難弟》式的代際價值觀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