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祖師蓮池大師在《放生文》中,列舉了很多放生善報的案例。
不僅在古代,在現今身邊也不乏放生感應案例。有些人放生久久,改變了命運,由貧轉富,由病轉安,由苦轉樂。
你的每一個付出,每一次的慈心,都會有自己積累福德資糧。福德增長了,命運自然隨之而轉。
放生物種,常見的多是水族和鳥類動物,而水族眾生又與龍族有極大的關聯。
下面分享一個載於清朝的《夜譚隨錄》中的真實事跡,與龍王有關。
洪由義,是甘肅靖遠協汛洪一烽之子,性情慈善,喜歡放生。
他在空閒時坐在黃河邊上,看見漁人起網,凡是丟棄的小魚細蝦和螺蚌之類,都撿起來又投入水中,堅持數年不懈怠。
一次渡黃河,洪由義失足落水,隨著波浪漂流十餘裡。
昏迷間,覺得有人抓住他的手臂拖到一個地方。睜眼一看,身子已在一扇大門下面,四面黃水如牆壁一樣陡立。
大門前有兩個巨石贔屓(形似龜,善負重)約有數畝地大.洪由義非常驚駭,正疑惑不解時,門忽然打開。
兩個穿紫衣戴紗帽的人走出來,對洪由義說:「快進去,不要怕失禮。」洪由義跟著他們,來到一個大殿。
殿上坐著一個穿著富貴的人,年約四十,衣帽都很奇古,左右侍從十分美貌。
洪由義跪伏在臺階下,貴人安慰他說:「你對我部下有大恩德,我不但救你脫難,還要多少贈你些東西。」
於是命人取來一粒珍珠,大如豌豆,賜給洪由義說:「這是如意珠,放在手心裡,凡是需要什麼,它沒有不叫你滿願的。三年後還給我。」
洪由義連連答應著拜謝賞賜,貴人仍命兩位紫衣吏把洪由義送出去。兩吏囑咐他閉住雙眼。
只聽見波濤洶湧之聲,片刻已平息,慢慢睜開眼睛,已經腳踏岸上,而兩個紫衣吏已經不見了。
洪由義發現珍珠還握在手心裡,就把它藏在身上回家了。
到了家見家裡人已穿上喪服,大家相見都非常驚疑。洪由義謊稱在水中因抱住一根枯木,所以沒死。
家裡人聽後很高興,也不懷疑,於是都脫去樂喪服。
洪由義向來喜歡賭博,得到珍珠後又與賭徒們博戲,分明是梟、色,他一呼,都成了盧雉。
他每賭必勝,家業因此漸漸豐厚起來。
正好奉官到西安,西安是省會之地,漢朝、唐朝的舊都,風俗崇尚奢侈。
那些王孫公子,騎肥馬,穿輕裘,吃一頓花費萬錢,下賭注一擲百萬。
洪由義進入賭場,甩臂向前,從中午到黃昏,已贏了白銀二千兩。旁觀的人,都驚得翹起舌頭;作莊的,只能心裡焦急。
洪由義滿載而歸,成為巨富。
他為大兒子捐了官,為次子出錢進了國子監,這才把得寶珠之事,告訴妻子與兒子。
此後他更加以放生為業,因此,黃河上的船民稱他為洪善人。五原稱得上富室的,推洪由義為首富。
三年後一個秋夜,洪由義正睡覺,夢見以前的兩個紫衣吏來了,說:「約期已到,寶珠應該歸還了。」
洪由義跪下呈上寶珠。夢醒後,發現寶珠已不見了。後來洪由義享壽百歲,無疾而終。
我(指和邦額——《夜譚隨錄》作者)在靖遠時,洪由義的孫子已經五十多歲,仍是富家翁。
按:洪由義頓成巨富,是因為他有一顆如意寶珠。
洪由義得到寶珠後,用於賭博,由於如意寶珠不可思議,每賭必勝。當然,對於我們而言,賭博是萬萬不能做的,那會造業。
他得到如意寶珠,只用於賭博是大材小用了,如果用於祈求其他的事情,也會所求願滿。
例如做種植業或者其它行業,向寶珠祈求衣食豐足,以如意寶珠力故,必然會如意。
其實我們從另外一個緣起來看,說明的是,因為一股強大的外緣的介入,讓洪由義三年之內,富甲一方。
這股強大的外力,是因為他內心仁慈,喜好放生,積累了大量的福德,獲得龍王的幫助,賜予如意寶珠,從而富貴,並且無疾而終!
在古代的官方典籍中,記載了不少救護動物而獲善報的故事。
01.掃螺植福
長洲(今江蘇蘇州)韓世能侍郎,世代居住在陸墓鎮(今蘇州相城區元和街道),家中非常貧窮。
祖父韓永椿喜歡放生,又沒有錢,於是每天早晨起來,拿著掃帚沿著河岸,將岸邊的螺螄掃起,全部放回水中,(以免被暴曬至死或被人踐踏捕捉,)有時忍著飢餓掃過好幾裡遠。
如此堅持了四十多年,不曾間斷。
明穆宗隆慶丁卯年(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韓侍郎去參加鄉試,夢到一位金甲神對他說:「你的祖父放生功德浩大,從此以後,你家將代代富貴顯要。現在先讓你入翰林院,身享一品官之榮耀。」
後來官至禮部侍郎,奉旨出使朝鮮,賜一品官服。
曾孫韓治,為萬曆丙午年(1606)舉人;韓沐,為崇禎壬午年(1642)舉人。六世孫韓菼,為康熙癸丑年(1673)會元、狀元。
韓永椿:家中非常貧窮,喜歡放生,40多年沿著河岸將岸邊的螺螄全部放回水中。
所得善果:韓侍郎去參加鄉試,夢到金甲神告知將代代富貴顯要;後來官至禮部侍郎,子孫代代顯貴。
02.黃雀報恩
漢朝的時候,弘農郡人楊寶年紀九歲時到華陰山北邊,看見一隻黃雀,被鴟梟擊傷掉到了樹下,又被螻蛄螞蟻重重圍困。
楊寶看見後十分憐憫它,就把它帶回家,放在裝頭巾的小箱子裡,用黃花飼養。
一百多天後,黃雀的羽毛長好了,早上飛出去傍晚又飛回來。
有一天夜裡三更時分,楊寶因為讀書還沒有睡,忽然有一個穿著黃衣服的童子向楊寶拜了兩次說:我是西王母的使者, 出使到蓬萊仙島去,不小心被鴟梟擊傷。您十分仁慈救了我,我十分感激您的大恩大德。
說完拿出四隻白色的玉環贈送給楊寶說:這會讓您的子孫品德潔白,官位做到三公,就像這玉環那樣既潔白又高貴。
歷史上,楊寶的兒子楊震、孫子楊秉、曾孫楊賜、玄孫楊彪,均如黃衣童子的說話一樣「四世太尉,德業相繼」,全都做官至三公,而且品德操守方面都非常的清白,當時成為了傳奇。
因而成了「銜環」報恩的感人流傳,事件可參見吳均的《續齊諧記》。
楊寶:仁愛慈悲,救活一隻受傷的黃雀;
善果:獲贈4隻白色玉環,四世子孫品德潔白,官位做到三公。
03.靈蛇報恩
隨縣溠水旁邊,有座斷蛇丘。春秋時隋侯出去遊玩,在這兒看見一條大蛇被砍成兩半,他懷疑這條蛇是神靈,就派人用藥把它接上包好,蛇就能爬行了。
因此人們把那個地方稱作為「斷蛇丘」。
過了一年多,那隻蛇銜著明珠來報答隋侯,珠子的直徑超過一寸,潔白無瑕,夜裡發光,就像月亮的照射,可以用來作室內照明。
所以人們把它稱為「隋侯珠」,也叫做「靈蛇 珠」,又叫做「明月珠」,斷蛇丘的南邊有隨國季梁大夫的水池。
隋侯:一條大蛇被砍成兩半,隋侯派人用藥把它接上包好;
善果:蛇銜著明珠報答隋侯,珠子潔白無瑕,夜裡發光,就像月亮的照射。
04.黑雀報恩
噲參這個人,侍養母親極其孝順。曾經有一隻黑雀被獵人射傷了,走投無路之際來求助噲參。
噲參收養了它,為它治療傷口,等痊癒後就把它放了。
後來有一天夜裡,黑雀來到噲參的家門外,噲參拿著火燭一看,只見雌雄兩隻雀一起到來,各銜一顆夜明珠,用於報答噲參。
噲參:侍養母親極其孝順,拯救了一隻被射傷的黑雀;
善果:雌雄兩隻雀各銜一顆夜明珠,用於報答噲參。
05.救烏龜而被封侯
孔愉,字敬康,會稽郡山陰縣人。晉元帝時(公元 317 年—322 年), 因為討伐華軼有功而被封侯。
孔愉年輕的時候,曾經經過餘不亭,看見路邊有個人把一隻烏龜裝在籠子裡,孔愉買下了這隻烏龜,把它放到餘不溪中。
烏龜到了溪水中央,幾次向左掉過頭來望孔愉。
到後來,孔愉因為討伐華軼的功勞而被封為餘不亭侯,工人為他澆鑄官印,印紐上的烏龜老是向左回望,澆鑄了多次還像原來的樣子。
鑄印工把這事報告給了孔愉,孔愉才意識到這次封侯是烏龜的報答所致,於是就拿了印佩戴在身上。
後來孔愉多次升官,一直做到尚書左僕射,並受賜為車騎將軍。
孔愉:買下了一隻烏龜,放到溪流中;
善果:多次升遷,任尚書左僕射,並受賜為車騎將軍;
註:救助動物而被報恩,因而改變命運、度過危厄,可見布施、放生、救護眾生,是積累福報的重要方法。
首先,我們來說明什麼叫作「放生」。
所謂放生就是說,當我們看到有畜生道的眾生即將被殺害、獵捕、囚禁、煮食等等。
有些還因為過度驚恐而撞得渾身是傷甚至頭破血流,也有可能即將造成還在巢穴內的小生命因為失去父母的照料而死亡;
當我們看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大多會很自然的生起了慈悲之心,不忍看到這些畜生道的眾生面臨被殺害的恐懼以及痛苦;
所以就出手相救,讓它們回歸到本來生存的地方,或者放到適當的處所,希望牠們繼續過著原本自由自在的生活。我們可以:
自己放生
放生第一方法當然是自己放生,很多時候都是「隨緣解救」,一般都是個人在外行走,突然覺得路邊有個小動物很可憐有靈性,於是便順手買下來去放生,像這種方法是最簡單,也是最方便的。
勸人放生
一個人能力再大,也是有限度的,而同時勸他人放生,卻能使更多的眾生得到更多的利益。
單從放生者角度來講,被勸者放生的功德中,亦有勸人者的成份。
所以勸他人放生,既可自己功德無量,又可使他人種下解脫與成就的種子,勸人放生善果非常不可思議。
共修放生
共修即大家一起發心放生,例如有些人天天放生,但如果只有你一個人有這種覺悟,那麼一天就只能放生一次,但如果能夠有其他人和你一起放生,那麼結果就會產生質變,從一變成萬,從萬變成億,這芸芸眾生都得解救,
除了放生還有護生,護生也是放生的一種方法。比如路上見小蟲把它放到路邊以免被踩死或者壓死。
還有夏天,很多蚯蚓常常爬到水泥路上,太陽出來就被曬死,把它們送回泥土上就好。
另外熱水不應立即倒在地上。因春夏秋天遍地有蟲,冬天地下有冬眠小蟲,應待水溫涼後,再輕倒於地,否則可能燙死地上的蟲子。
另外不可燒燃樹葉,因其葉上有蟲,以及地上也有蟲之故。
發利他心和慈悲心救護物命,必獲不可思議的善果,請大家多放生護生戒殺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