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矽兔賽跑 Lexie
責編|蔣豐
時代在改變,走紅的方式也在變。
隨著2020年的到來,許多網紅博主的帖子視頻做了階段總結:十年前,無名小輩;十年後,榮華富貴。
成就了他們的不是別的,便是各式各樣的社交媒體與平臺
快速發展的網際網路平臺,為博主網紅KOL們提供了一個陣地。他們更好玩有趣,更具親和力和感染力,也更加適應這個時代的社交商業變局。
誰能把自己的價值和受眾的價值結合起來,誰就可以成為下一個現象級網紅。
網紅經濟三階段:漲粉、合作、變現
來自Bain Capital的高級負責人Jamison Hill網紅經濟進行了階段上的歸類,他認為現如今,至少按照歐美地區的發展套路來看,已進入網紅經濟的第三階段。
那前兩個階段是什麼呢?
第一個是經由社交媒體發展起來的漲粉階段
不管是Instagram上的時尚博主大片集錦還是YouTube上美妝博主的彩妝教學,這樣的新媒體頻道為各式各樣的網紅們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臺,實現成名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品牌合作階段,大大小小的品牌向網紅們拋出橄欖枝,藉助他們的粉絲為品牌發聲。
但網紅經濟發展之快,這兩個階段目前其實已無法完全滿足網紅們的需求,原因有許多。
首先便是網紅的成與敗與算法脫不開關係,在Instagram上,除了那些能幫他們帶來廣告主聯盟營銷利潤的網紅帖子,其它人想要漲粉非常難。
其次便是這些平臺為網紅提供的帶貨方式單一又不高效。
唯一的渠道就是通過個人檔案下的網頁連結,再跳轉到商品頁面。
現代人的注意力周期極其短,想要我們離開正在刷得上癮的當前頁面,去看個人檔案,還要等待不知多久按下不知道多少按鈕才能完成購買。
隨著網紅們對於獨立於平臺,更多分成更多變現渠道,網紅經濟體系化的需求,網紅經濟漸漸走入了第三階段。
一時間湧現了大批全新的軟體工具,幫助網紅們流量變現,多樣化撈金:
如果你在生日當天,收到你最喜歡的網紅跟你說「生日快樂」,是不是一個好到有點不真實的驚喜?
創立於2017年,總部位於芝加哥的Cameo,概念很簡單,就是用戶可以支付5美元到3000美元的價格,讓網紅、運動員、明星等人為你錄製個性化的視頻。
比如說唱歌手Snoop Dogg的要價3000美元
而Cameo可以從每筆交易中抽取25%的佣金,並採取薄利多銷的策略,靠著用戶們在社交媒體上的分享,進行口口相傳式營銷進行用戶增長。
這個簡單的模式讓它在2018年被《時代》雜誌評為「年度最天才的50家公司」之一
他們已完成了超過30萬個視頻請求,並且也獲得了許多投資者的愛。
Cameo在今年7月完成了B輪融資5000萬美元,由Kleiner Perkins領投,Spark Ventures、Chernin Group、Bain Capital 等家參投,這也使得Cameo的累計融資達到了6500萬美元。
眾籌網站Patreon算是最早一批向YouTube這樣的大型平臺發起衝擊的替代品之一,向網紅們展示了直接伸手問死忠粉「要錢」,原來如此賺錢。
Patreon成立於2013年,由室友組合Jack Conte和Sam Yam創立。
Conte本身就是音樂人出身,但在YouTube上有了很多粉絲卻也得不到滿意的收入,於是創立了Patreon
平臺上的藝術家種類多樣,不管是音樂、博客、繪畫,還是漫畫、遊戲、寫作,只要你有才藝,都能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一方天地。
創造者們可以開設不同的粉絲等級,粉絲們根據會員制付費,從而獲得不一樣的內容。
從普通視頻到獨家內幕再到私人聊天,網紅們賺錢的方式就這樣多了起來,平臺本身只抽成10%。
平臺上「薪水」最高的得主為政治博客主Chapo Trap House,月入95,000美元。
僅5年的時間,Patreon已經擁有了超過4百萬名付費用戶,為10萬名創作者帶來了近3.5億美元的收入,公司估值超4.5億美元。
說到WeWoreWhat,對時尚敏感的小夥伴們肯定都不陌生。它是由紐約時尚博主Danielle Bernstein所經營的帳號,目前在Instagram上擁有220萬粉絲。
Bernstein做了多年博主,最近給自己增加了一個新頭銜 「科技公司創始人」
她打造出來的,是為了網紅們服務的項目管理和支付工具Moe Assist。
和Bernstein自己的助理Moe同名,這個軟體正是博主們專屬Asana。
目標用戶是擁有1000到10萬之間粉絲的博主們,他們正處於漲粉的關鍵階段,卻沒有那麼多的預算來僱一個完整團隊來打理。
Moe可以完成整理內容、收發郵件、管理社交媒體、記帳收發票等零碎卻又必要的工作,這樣博主可以去放心大膽創作,不用擔心身後之憂
Moe目前已經籌集到了120萬美元的種子基金,投資者中還包括時尚品牌創始人Rebecca Minkoff。
像Moe Assist這樣軟體的出現,證明了網紅經濟已經不再是說說而已。
而是真正走上了專業化之路,包括內容創作、品牌對接等工作都需要規範的流程
或許這帶給我們的思考是:
除了孵化,怎麼才能培養博主們的獨立性,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工具,才能讓人力用於創造,更為高效和強大。
網紅經濟突圍:獨立性、定製化、跨文化
不難發現,前幾年大家或許還對網紅保持著「很快會過氣」這樣些許帶著嗤之以鼻的心情。
但近年來,熱門詞「網紅文化」漸漸變成「網紅經濟」,KOL也成為了大家買東西一定會先參考的指標,網紅營銷大行其道。
網紅營銷機構Mediakix數據顯示,在2017年,70%的營銷者都在其營銷手段中包括了網紅營銷。
而2019年全網網紅營銷活動花費高達80億美元,這一數字到2020年還會增加到150億美元
根據CAGR的數據,中國網紅經濟市場從2017年到2022年也會有41.8%的增長,網紅孵化公司的市場規模也會有38.9%的增長,超過2千億的規模,前景巨大。
科技創業者們和資本向新興經濟領域的流動,往往代表著這一行業發展的軌跡,或許歐美市場對於網紅經濟的巨大信心可以對我們有所啟發。
首先便是培養網紅變現能力的獨立性和多樣性。
不管是幫網紅進行項目管理及支付的工具軟體Moe Assist,「網紅領英」Influence,網紅借貸銀行Karat,還是眾籌網站Patreon。
創作者們需要的不只是孵化與品牌對接的簡單模式,更是需要可持續的良性經濟增長,把個人的業務變得更加專業和流程化。
其次則是如何將成功模式進行複製,用個性化和定製化的方式去打造IP。
許多MCN的發展障礙在於試圖用打造一個KOL的模式來打造千千萬,複製KOL的套路明顯行不通。
從平臺上來看,每個平臺也都有著自己不同的規則。
同樣的內容在不同平臺有著不同的效果,摸透不同平臺的調性對症下藥才是良方。
最後便是跨文化IP的打造,雖然中美網紅髮展套路各有不同,但目前一個有趣的現象是,許多中美博主在跨平臺跨文化傳播優質內容。
國外許多博主在微博上有了自己忠實的中國粉絲,許多中國博主也成功出海歐美平臺。
比如最近爆火的「田園精靈」李子柒,在YouTube上已達到超過9億觀看數的好成績
還有主打中西文化結合的短視頻內容IP 「毒角 SHOW」,在成立一年內粉絲就破了千萬
其背後的運營方MCN二咖傳媒,旗下也擁有上百位網紅博主,在2018年就完成了4000萬人民幣的A輪融資,由紅杉資本中國基金獨家投資。
跨文化交流的IP如今正是十分火熱,或許跨文化的創意碰撞正是國內MCN的一個全新出路。
這個行業的科技浪潮即將到來,創造者們漸漸由「內容」過渡到「內容+商業」的全方位思考,加上憑藉著大量的風投資金,各家平臺機構也頻繁開始整改,試圖營造可持續的生態環境。
網紅經濟下的創業者們還能玩出什麼新花樣,中西方的套路是否能碰撞出新的火花,網紅是否能長紅?
下一個十年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