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莫言會說,他願意全部的作品,換魯迅的一篇《阿Q正傳》

2020-12-23 白某觀文史

莫言說過:「我願意用我全部的作品換魯迅的一篇小說,換他一個《阿Q正傳》。如果我能寫出一部類似於《阿Q正傳》那樣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地位的小說,那我願意把我所有的小說都不要了。」

在《第一章·序》裡,作者向讀者解釋,在繁多「傳」的名目裡,為何捨棄了「列傳,自傳,內傳,外傳,別傳,家傳,小傳」,而選擇了「正傳」。

其中幾句令人不禁啟顏:「『自傳』麼,我又並非就是阿Q。……倘用『內傳』,阿Q又決不是神仙。……其次是『家傳』,則我既不知與阿Q是否同宗,也未曾受他子孫的拜託……」

這種絮叨自語有英國散文家查爾斯·蘭姆的味道。不過這一段話,最早把《阿Q 正傳》譯介到法國的敬隱漁先生是略去未譯的,可能是他覺得這段話太難翻譯,即使譯了外國人也不能理解各種「傳」的差別,會被弄糊塗吧。

再看魯迅對錢太爺的大兒子的描述:

他先前跑上城裡去進洋學堂,不知怎麼又跑到東洋去了,半年之後他回到家裡來,腿也直了,辮子也不見了。他的母親大哭了十幾場,他的老婆跳了三回井。

對此阿Q有何感想呢?作者寫道:

阿Q尤其「深惡而痛絕之」的,是他的一條假辮子。辮子而至於假,就是沒了做人的資格;他的老婆不跳第四回井,也不是好女人。

作者用數字對比營造詼諧氣氛的還有:

「這斷子絕孫的阿Q!」遠遠地聽得小尼姑的帶哭的聲音。

「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哈哈哈!」酒店裡的人也九分得意地笑。

作者還用詞語的創新來製造喜劇效果,如他筆下的「淺閨」,讀到後面才知道這是和「深閨」相對應的一個新詞彙:

這阿Q的大名忽又傳遍了未莊的閨中。雖然未莊只有錢趙兩姓是大屋,此外十之九都是淺閨,但閨中究竟是閨中,所以也算得一件神異。

…………

後來這終於從淺閨傳進深閨裡去了。

為了表現阿Q 十足的無理無賴,作者用了特別有表現力的生動語言,例如阿Q 本來是不順利在先,遇見靜修庵裡的小尼姑在後。但阿Q 的想法卻是:「我不知道我今天為什麼這樣晦氣,原來就因為見了你!」

當阿Q 跳進靜修庵的菜園偷蘿蔔被老尼姑人贓並獲,老尼姑說:「阿彌陀佛,阿Q,你怎麼跳進園裡來偷蘿蔔!……」阿Q 說:「這是你的(蘿蔔)?你能叫得他(蘿蔔)答應你麼?」

普遍認為,魯迅先生對很多國民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但讀《阿Q 正傳》,卻發現其實他對阿Q 是沒有「怒」的,雖然有調侃,有嘲笑,但是也有隱藏的同情,這點卻被很多人忽略了。

作家畢飛宇在《〈阿Q 正傳〉其實就是一部關於「侮辱」的小說》中指出:「在整部小說裡,阿Q 和吳媽之間只發生了一件事,也就是阿Q 想和吳媽『睏覺』。」

其實阿Q 對吳媽還是有所惦念的,至死不忘。很多讀者只注意到阿Q 被執行死刑之前籤字畫押(「使盡了平生的力氣畫圓圈」),其實,阿Q 在去法場的囚車上兩次看到、想到吳媽,魯迅寫道:

他(阿Q)省悟了,這是繞到法場去的路,這一定是「嚓」的去殺頭。他惘惘地向左右看,全跟著馬蟻似的人,而在無意中,卻在路旁的人叢中發見了一個吳媽。很久違,伊原來在城裡做工了。

車子不住的前行,阿Q 在喝彩聲中,輪轉眼睛去看吳媽,似乎伊一向並沒有見他,卻只是出神的看著兵們背上的洋炮。

這比錢鍾書、張愛玲筆下那種擦肩而過、失之交臂的愛情更加令人悵然。

錢鍾書《圍城》裡方鴻漸與唐曉芙的分手令人萬分惋惜,因為他們雖然看起來已經決裂,但只需要方鴻漸在雨中再等一分鐘或者唐曉芙大喊一聲,倆人馬上可以冰釋前嫌,和好如初。

張愛玲的《半生緣》裡,沈世鈞去找顧曼楨,顧曼楨被囚禁且嗓子啞了喊不出「救命」,導致有情人未成眷屬,也同樣令讀者傷感。

而魯迅筆下的阿Q 與吳媽的故事卻更加悲慘,因為阿Q 的心思是混亂的,他無法表達他的感受,也從未正視過自己的思想和人生。他只有在去刑場的路上,在囚車裡才發現吳媽對自己的意義。

但他依然不會叫喊,不會說出自己的心聲,他只鸚鵡學舌似的喊出半句:「過了二十年又是一個……」但是這並不代表他的真實想法。

劉半農曾給魯迅八個字的評價:「託尼學說,魏晉文章。」這並不是把魯迅比作人類靈魂的理髮師,而是說魯迅深受託爾斯泰和尼採學說的影響,文章則透出魏晉時期的文人風骨。其實,這個評價並不全面。

尼採在寫作時處處表現出不羈的才華,即使是在《善惡的彼岸》《論道德的譜系》這樣的哲學專著中,也有文學化的激情表達;魯迅注意文體與語言的對應性,在寫小說時很少空發議論,在寫雜文時很少故作高深,文章中也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對尼採學說的繼承,他是一個博採眾長的大家。

魯迅喜歡託爾斯泰,也欣賞波蘭文學家顯克維支,卻沒有模仿他們。把一個人作為主人公寫到死,託爾斯泰最有名的小說是《伊凡·伊裡奇之死》,顯克維支則有《小音樂家楊科》,魯迅筆下的阿Q 與他們全然不同,他用看似風趣輕鬆的語言寫出了一個全新的悲劇。

相關焦點

  • 《阿Q正傳》裡魯迅明明說清楚了它的讀法,可是莫言還是念錯了
    面對「大多數」,甚至是「全部」,魯迅鼓足了決絕的勇氣,迸發了全部的才華,他驍勇無比。提起魯迅先生,總有這樣一種質疑聲:「魯迅是否被高估了?」曾有30多篇文章被收錄進中小課本,網絡上風靡著各種真真假假如的魯迅名言,從沒有一個文人像他這麼風光過,哪怕是早就被神化了的李白、杜甫。
  • 《阿Q正傳》中「Q」念什麼?魯迅明明說清楚了,為何多數人念錯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普通人說得不算,他的同行們說的才算。老對頭郭沫若在魯迅死後,高度評價了他;賈平凹,餘華,莫言都稱魯迅的作品是對自己影響最大的。特別是得了諾貝爾獎的莫言,更是意味深長地說了這樣一句話:「如果能寫出一部類似《阿Q正傳》那樣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的中篇,那我會願意把我所有的小說都不要了。」
  • 魯迅是現代文學巨匠,莫言是當代創作大師,如果二人同框會怎樣
    魯迅作為新文化的標誌性人物,被關切,被抹黑,被抨擊也是常事,細論起來,魯迅還真像自己描述的那樣,一副落水狗的形象。這不能怪他,他也是無辜的。作品而言魯迅是意會為主,他的文章你要會去意會,而且也必須這樣才知道個中的味道。而莫言是表述為主,他會給你一些場景,叫你在這裡觀賞人物的表演。
  • 魯迅發表《阿Q正傳》後名聲大噪,弟弟周作人的一個動作讓人心寒
    那麼,周作人對於魯迅寫出了《阿Q正傳》這樣的名著有什麼反應呢?應該說,哥哥寫了好的作品,弟弟應該一睹為快,然後欣然提筆,給哥哥的小說寫幾篇評論文章的。不管是贊同還是反對,都應該有吧。可是很遺憾,我們一直找不到周作人對《阿Q正傳》的評論文章。周作人的文學成就、翻譯成就非常高,有很多人整理他的文章,他所有的作品集和公開發表的文章都是可以查到的。
  • 來一部經典看電影《阿q正傳》
    阿q正傳《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阿Q正傳作者魯迅下面說說咱們的主人公阿Q,他很卑怯,他喜與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對手。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與王胡打架輸了時,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假洋鬼子哭喪棒才舉起來,他已伸出頭顱以待了。
  • 魯迅先生除了這三部經典小說外,還有一部被莫言、殘雪深深喜愛著
    《阿Q正傳》魯迅是我國新文學的奠基人,他的作品被廣泛傳唱,其中除了文壇的整體認可,還有就是婦孺皆知的文藝內涵。在魯迅的作品裡常常談到一些人所共知的事實,經過作家的加工變得耐人尋味,讀起來也能感受到其筆觸的尖利,於簡單的故事裡見深度,在寥寥數語中給人久違的醒悟感。
  • 莫言:如能寫出他那樣一部有影響力的中篇,我所有的小說都不要了
    早在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前就有人認為莫言是諾貝爾文學獎的東方遺珠,包括日本前諾獎作家大江健三郎都很認可莫言。回到國內,莫言的讀者也日益增多,其作品也隨著諾獎的頒發一剎間洛陽紙貴,在很多書社裡莫言的書幾乎被搶購一空,一些不明所以的讀者只好跟風在網絡上玩起了「莫言說」的句式。莫言只好站出來回應;我說過與沒說過話,如今反正都成了我說的了。
  • 文化:魯迅先生是永遠值得被尊敬和敬仰的,他的作品值得流傳下去
    一件素來深色的長袍描繪了魯迅先生。他,中國文壇最偉大,最有影響力的作家,給了後人無數的啟發與感慨。曾被毛澤東評價為「最偉大的革命家」,被後人評為「最有骨氣的中國人」。他寧願餓死也不領美國的救濟糧,這,就是他中國最偉大的作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
  • 餘華:莫言寫作只會吹牛,魯迅是唯一討厭的作家,晚年他說出原因
    莫言可以說是一位大家都熟知、家喻戶曉的人物,我國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在一次記者採訪中,餘華公開調侃了莫言,說莫言只會在書中吹牛:「我跟莫言在一個宿舍住了兩年,他說自己如何創作的那些話,比他創作本身還要虛構,《生死疲勞》他只用了四十多天就寫完了。所以不要當真。」
  • 莫言獲諾獎,教授:你的成就與魯迅相比怎麼樣,他的回答讓人佩服
    情商不高的人遇到了,刁鑽的問題往往會令自己和對方陷入尷尬之中,然而,還有一種人,他們有著靈魂靈活的頭腦和能言會道的嘴皮,就可以巧妙的運用另一種思維,對刁鑽問題進行回答。這樣不僅使問題得到了解決,同時還展現了自己的能力。今天這個小故事就來分享獎獲得者莫言對於這種問題是如何回答的,而他的回答又為什麼會讓我們感到佩服?
  • 教科書中逐漸消失的魯迅,是教育界的一大損失,莫言餘華觀點一致
    這事引起了很大的討論,有人認為魯迅的文章早就該刪除,也有人認為魯迅的文章不該刪除。其實對於經歷過學生時代的我們來說,魯迅是一個很煩人的存在,因為大家都不喜歡他,文章寫得沒有意思,而且行文措辭跟現在的文章又有不小的區別,讀起來還不知道講的是什麼意思,所以最不喜歡他的文章。
  • 魯迅的《阿Q正傳》,描寫入木三分,更具有現實意義
    魯迅是近代偉大的文學家,他的文學創作始於青年時期,辛亥革命之前,他在日本學醫,可是有一天由於在影片上看見了被壓迫者的慘象,立刻震撼了他的靈魂。從那一時刻開始,先生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他急需改變人們的精神。
  • 「去魯迅化」成常態,魯迅作品被逐步移出教材,到底要去掉什麼?
    咋一看,似乎上述兩個原因都說得過去,但仔細分析的話,很多人都覺得這根本就是無稽之談。首先,第一個觀點如果成立的話,那麼我們是否應該拋棄所有的文言文作品呢?我們是否要將中國古典文學全部扔進歷史的塵埃中呢?
  • 魯迅阿Q正傳中的主人公阿Q精神,永遠是得意的,為何值得我們學習
    《阿Q正傳》的作者是魯迅,而阿Q是魯迅寫的文章中的主人公.阿Q在文章中是永遠得意的,被稱為阿Q精神,阿Q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推廣的,何為阿Q精神呢?如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產生矛盾是經常發生的事情,夫妻之間都常常會發生矛盾,所以,人與人之間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一旦人與人之間因為某個事物或某個事件產生了矛盾,這個矛盾就如導火索一般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爭吵,彼此就會怒氣衝天,甚至大打出手,慢慢的就把小矛盾變成大矛盾,最後結果只會讓雙方兩敗俱傷.這時候,我們可以試試像阿Q學習,學習他的永遠得意的精神,何為阿Q永遠得意的精神呢
  • 重讀《阿Q正傳》,圈點阿Q精神中蘊含著的積極意義
    百年前魯迅寫過一篇小說,叫《阿Q正傳》。魯迅將小說拿到北京的《晨報副刊》連載發表,後編入魯迅《吶喊》文集。海邊風景·選自Pexels網站|魯迅寫《阿Q正傳》的目的魯迅的《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的江南農村未莊為背景,那時國家積貧積弱
  • 再讀魯迅的《阿Q正傳》:生活中,我們也需要一點兒阿Q精神!
    阿Q是魯迅寫的《阿Q正傳》裡面的主人公。《阿Q正傳》是以辛亥革命前後的農村為背景,通過貧苦,落後,愚昧的農民阿Q的一生,揭開了當時窮苦農民在封建地主統治下,走投無路的生活場景,精神上也嚴重遭到了摧殘,而主人公阿Q在每次被人欺負完之後,卻用了獨特的方法轉敗為勝。
  • 當我們喊著「去魯迅化」時,日本反而更崇拜魯迅精神,這是為啥?
    魯迅這幾年來魯迅的文章一直從課本裡被刪除,那自然是為學生著想,要知道現在學生,其實不用說學生,可能現在的一些大人,那也是無法理解魯迅的文章,有相當一大批的人在網上討論魯迅,認為他如何如何,寫的東西怎麼樣,認為他的那些文章沒有了任何的價值,魯迅也只是一個只會罵人的作家。
  • 【讀書加油站】讀《阿Q正傳》有感
    面對壓迫,面對肉體和精神的凌辱,他敢怒而不敢言,只能默默地忍受。阿Q精神的麻木,是因為做了幾千年的奴隸習慣。在等級制中,被強者欺凌似乎順理成章,欺負弱者也似乎理所應當。魯迅曾直截了當地說「他們是羊,同時也是兇獸,但遇見比他更兇的兇獸時便現羊樣,遇見比他更弱的羊時便顯兇獸樣。」阿Q頭上的癲瘡疤雖然是比他強的閒人們欺侮和取樂的材料,然而,阿Q還有又癲又胡的王胡可以嘲笑取樂。
  • 專訪莫言作品日文版翻譯吉田富夫:願莫言獲獎後多多保重
    莫言作品觸及人的共性從而被世界接受 人民網:莫言的作品翻譯成日文的版本是最多的? 吉田富夫:我也不是很清楚,也許是。除了日本以外,版本比較多的其次是美國吧。根據我的了解,在日本莫言的長篇短篇80%被翻譯成日文,這個現象在中國作家中除了魯迅之外是沒有的,魯迅是全部被翻譯,其他都是寥寥無幾。
  • 從魯迅《補天》之中的兩處「點睛之筆」,看人性的愚昧和卑劣
    人性最大的問題就是看不清自己,他判斷別人時,會毫不猶豫的拿自以為是的標準去要求對方,在看不清自己的同時,還能在別人的缺點上找尋優越感,這就是人最可笑的地方。在魯迅《補山》這一篇小說之中,有兩個點睛之筆,剛好點透了兩個人性的愚昧和卑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