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讀了那麼多年書,我們卻要說:盡信書,不如無書

2020-12-14 大貓聊職場

「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出自《孟子.盡心下》。古語常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但是只是讀書而不去思考,就算是破萬卷,也僅僅是多了一個書呆子而已。

圖片來自網絡

讀書不是目的,而是要學以致用。所謂知行合一,將所學的知識在具體的操作中靈活運用,如果只知道學習,但是不知道具體怎麼應用,那等於沒有學到任何東西。就像家裡有個大金礦,卻沒有挖掘出來進行錢生錢,那永遠無法完成家族興旺,階級躍遷的夢想。

歷史中有相當多的例子,趙括熟讀兵書,卻不過是紙上談兵,一場大戰,落得個萬箭穿心的下場。袁隆平老先生研究雜交水稻的時候,很多人都勸阻他,國際上有論文說自花授粉系不可能雜交,但是袁老先生卻始終不為所動,用實際行動告訴所有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所以盡信書,不如無書。

圖片來自網絡

馬雲和吳曉波等大咖的演講,很多人趨之若鶩。他們為什麼能夠在當今這個商業社會中脫穎而出,成為其他人學習的榜樣。不是因為他們讀的書比我們多,而是他們能夠將知識在實踐中靈活運用,從而獲取巨大的成功。所以讀書不在於說你讀了多少本書,更在於你能否將學到的知識實際運用到工作生活中去。

圖片來自網絡

書本,在某種程度上是記載經驗以及歷史信息的一種工具。古人常說:讀史以明智,講的便是從古人經歷過的事情中,去領悟做人做事的方法。在網際網路發達的當今社會,出版的書籍多如牛毛,網絡上的信息浩如煙海。如何能夠去判斷信息,並且靈活運用學到的知識,去獲取利益或者為社會謀福利,是我們應該永遠思考的問題。

相關焦點

  • 《尚書》-孟子為什麼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01《尚書》的調性《尚書》的第一個特徵就是難讀,不要說今天已經通行白話文的我們,就算追溯到唐朝,那些學術大佬也不怎麼能夠讀得懂,「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就曾經評價《尚書》文字:周誥殷盤,佶屈聱牙。《尚書》最主要的一個調性,就是難讀,你根本不知道他在說什麼。不好意思,各位讀者,「王庶文講壇」也讀不通,不過既然要講國學,《尚書》是繞不過一個坎,只能牽強附會,採百家之見解,硬著頭皮上了。02孟子對《尚書》的態度孟子曾經曰過:「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 「社會心理」「盡信書不如無書」背後的潛臺詞
    比如那句「父母在,不遠遊」,到底是讓我們出門還是不讓我們出門?「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古語也是一樣,如果我們只看表面的意思,會覺得這句話是在告訴我們不要「盲聽盲從」別人的東西,不要「教條主義」。確實,對於前人的經驗,我們可以去了解、聆聽、學習,但是,如果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一切都按照且只是按照書中所記述的前人經驗去做的話,那麼社會如何進步,創新又如何實現呢?
  • 歷史為什麼要用「春秋」代替?孟子:盡信書不如無書,歷史很難讀
    如此之外,更少有人懂得一個孟子所說的道理:「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春秋的由來】對於中國古代的歷史,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時期,東周又分為兩段,春秋與戰國。左丘明概括為「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汙,懲惡而勸善」。由於孔子編寫的《春秋》,在記述歷史時,暗含褒貶,行文中雖然不直接闡述對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卻通過細節描寫,修辭手法和材料的篩選,委婉而微妙地表達了作者的主觀看法。所以盡信書不如無書,看書尤其是看歷史書,要能看到後面的東西,只會咬文嚼字的人云亦云的讀歷史,永遠也不能受益。
  • 說說盡信書與不讀書
    古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說的是,讀書人不要迷信書本。迷信書本上的話還不如不讀書,要有自己的見解。可是現在又偏偏相反,「無書」的現象比「盡信書」的現象要多得多。也就是說,不讀書的現象非常嚴重。當他們把四書、五經上的話全都背過的時候,又全都理解了,那麼就以為自己的知識成了一個系統,進入了「盡信書」的階段。為什麼要迷信書本呢?因為他們相信書本上的內容可以給他們帶來功名利祿,可以讓他們封妻蔭子。那麼,禁錮於四書、五經的儒家教條,就會冥頑不通世故,以為自己要向聖人看齊,要行聖賢之道。其實裡面有很多封建糟粕,有很多和現實不一致的地方。
  • 《孟子》教育思想,感悟孟子的「獨立思考法」,盡信書不如無書!
    文/惜吾盡信書不如無書:這是孟子的讀書法,對後世影響很大。孟子說:如果無條件相信《尚書》上說的每句話,那還不如不看《尚書》。比如《武成》一篇,我就只認可其中兩三部分的記載。孟子這裡是強調讀書要保持獨立思考,不能迷信歷史記載,哪怕是權威的經典著作,也不要盲從。孟子這句話對我們啟發很大,但他說這話有其特定的背景。當時有許多人質疑武王伐紂的合理性,孟子曾義正辭嚴地說武王伐紂不是以下犯上,不是以臣弒君,而是誅一夫,是替天行道,把人民厭惡的統治者趕走,是仁義戰爭。
  • 讀萬卷書,不如悟經一部!
    讀萬卷書,不如行千裡路;行千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高人指路,或悟經一部。意思是:書讀得再多,也不如外出闖蕩,社會大學得來的知識和經驗更直觀,更有效;出去見到的世面再多,也不如與人廣泛交往,學會為人處世;學會為人處世,不如得到高明的老師指點,大道至簡,人生的重大轉折點往往就只是一念之差。
  • 《書情書》:至少我們還有書
    你大可以放鬆心情,信手翻開,風吹哪頁讀哪頁,卻別想能夠從書中找到多少克敵制勝、「笑傲職場」的法門。假設可以從頭到尾通讀幾遍,那麼恭喜你,你已經拿到了走進書痴世界的門票。只要按照施皮南事先設計好的路子,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就可以像他那樣,將自己毫不設防地交給書籍。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施皮南都是不折不扣的書痴。他自稱,從開始識字的那一天起,就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
  • 我們總要長大:讀英文書, 怎樣從圖畫書逐步過渡到文字書?(附初章書單)
    雖然字比較多,但也沒那麼可怕首先,大家了解一下什麼是章節書啊。章節書,英文叫Chapter Books,細分為初章,中章和高章,就是我們成人讀的文字書了,很多人也把章節書當作橋梁書來用。書中的主角(人物或動物)通常是一個處境可憐的無辜小孩,而要對抗的則是古怪勢利的大人。看他的作品有一點像看宮崎駿的電影,不真實的角色在真實生活中,讓我們既可以體會書中人物的遭遇,卻同時擁有很大的想像空間來領悟他所要表達的道理︰不盲目,有自信,加上勇氣機智與智慧,就算處境再壞,也仍然可以有不同的生活;每個人都可以決定自己故事的結局。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我是一個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我是一個爭強好勝的人,我是一個內向的人。從小到大我父母都說我笨,我確實不如我哥哥妹妹聰明,學東西人家一點就透,我要學好多遍才行。
  • 書中沒有千鍾粟,書中也無黃金屋
    一是老陸吵架吵不過後勤處的阿姨,往往是別人十句,他只能說一句;二是讀了那麼多書,和他交流時,沒有感受到思想的通透和開放,反而迂腐的很;三是每次向別人推薦書時,只會說一句「挺好看的」,你要是追問哪裡好看,他就支支吾吾說不上來。而且,老陸也沒有通過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在單位兢兢業業幹了30多年,快退休時才趕上政策,低價買了100多平米的房子。
  • 王莽:讀聖賢書,用古人制,我錯在哪裡
    可是,偏偏就被說成「篡權」,才上位幾年就被幹掉了。從這樣的悲慘結局來看,王莽皇帝真是一個活在理想國的「書呆子」。他一直想著復古,就連地名和附屬國的名字也改了,真是閒得慌。害得大家張口結舌不知道該叫什麼了。首先,古代聖賢的制度如果完美,就不會在歲月的風雲中更改,說明許多措施已經不合時宜,才需要不斷改進。
  • 為什麼也要讀二流的書?
    和《盡頭》《眼前》等書不同,《閱讀的故事》是一本比較貼近基礎讀者的書,閱讀起來不算吃力,涉及的問題也更有普遍性。日前這本書由理想國再版推出,經出版社授權,我們選取了其中「為什麼要讀二流的書?」一章,和讀者分享。
  • 書應該這樣讀?這些讀書印上刻下的名句給你答案
    曾經有一段時間,出現了一個「怪問題」,書法家要不要讀書?聽起來頗像回事。其實是一個偽命題。讀書應該是天經地義的事。由此可以看出,現在書法家文化修養缺失,寫白字,錯別字扎堆,看來真的如讀書印所刻:常欠讀書債。古人說「欠債」,是因為好書太多而時間不夠,現在則是真的沒有時間。歸結到一句話,對於書家來說,必須從「要讀書」到「要書讀」的轉變。
  • 薦書|亞馬遜推薦的一生要讀的100本童書書單
    賣書是亞馬遜成立時的主營業務,在圖書領域深耕多年,積累了大量的圖書銷售和用戶評價數據,亞馬遜編輯推薦的「一生要讀100本書」的書單(100 books to read in a lifetime)早就成為了其圖書銷售頁面的保留節目。
  • 浮躁的年代,我們該讀什麼書
    但要知道,其實每一本書都由成千上萬的語言組成,這些語言構成了作者的思想,思想是無價的。所以就算多年以後我們淡忘了書中的語言,但我們必須承認這些語言都曾經在我們的心靈留下印記,或者思想的共鳴,甚至是靈魂的顫慄!這些都會潛移默化的改變我們的品味和思維方式,會反應在我們的氣質、談吐以及胸襟上,進而影響我們的生活。
  • 2021床頭書推薦|《紅樓夢》是一本可以陪伴我們讀一生的書
    毛主席說,一遍不夠,要三遍,五遍才有發言權,自己還背出第一回中的一大段。毛主席老人家一輩子嗜書如命,《紅樓夢》這本書究竟好在哪,他為這麼極力推薦這本書呢?要知道後來「紅學」的興起,也是跟毛主席極力推崇分不開。
  • 為什麼說什麼書都要讀一點?
    原創 | 李小墨今天我想結合《越讀者》這本書聊一聊,為什麼我覺得什麼書都要讀一點,不要挑食。本文內容主要有:1 )我們為什麼要讀詩歌?2 )我們為什麼要讀哲學?3 )我們為什麼要讀小說?4 )我們為什麼要讀歷史?5 )我們為什麼要讀圖像和漫畫書?6 )我們為什麼要讀經典和流行書?01 我們為什麼要讀詩歌?關於這一點,我三年前寫了一篇文章:《詩詞無用的年代,我們為什麼還要讀詩?》
  • 學管理必看的書籍,我們要從書中學什麼?管理方式還是思維?
    而讀書的習慣也各有不同,有些人喜歡細讀,反覆閱讀,而有些人卻是一目十行的閱讀,當然也根據所讀書的質量相關,但是既然能作為出版書,相信裡面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我們通過反覆去閱讀這本書,將這本書的精髓領悟,才算是真正的讀過此書,要求背誦也是為此,所以我們在說學管理必讀書目的前言之時,不得不去著重闡述一下閱讀的目的和方式。
  •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從字面上來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書讀的遍數多了,書中的意思就能夠理解了。這句話有一定的科學道理,但是,讀書也不能靠死記硬背。書讀百遍是一種讀書的態度聽父輩們說,過去的私塾老師教學生諸如:《三字經》、《百家姓》、《中庸》、《四書五經》等古代經典書籍,老師首先要求學生要先背會書中的內容,一開始並不要求學生去理解。
  • 書讀久了,總會信點什麼——《白說》不白讀
    白巖松的《白說》收錄了他幾年間在不同場合的演講稿,分為五個部分:歲月-活著不是非贏即輸;價值-得失不是非有即無;溝通-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態度-進退不是非取即舍;時代-真相不是非此即彼。白巖松自己把這本書當成一本自傳,裡面有很多他經歷的小故事,與他表達的觀點相互補充論證,讀起來輕鬆幽默,感覺到他的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