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古漢語的簡潔,導致了一句「古語」在現代會有很多不同甚至是相反的解讀方式,比如「不求甚解」——如果不去查字典的話,你對這個成語的理解是什麼呢?比如「相濡以沫」——到底是不是一句好話呢?比如那句「父母在,不遠遊」,到底是讓我們出門還是不讓我們出門?
「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古語也是一樣,如果我們只看表面的意思,會覺得這句話是在告訴我們不要「盲聽盲從」別人的東西,不要「教條主義」。確實,對於前人的經驗,我們可以去了解、聆聽、學習,但是,如果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一切都按照且只是按照書中所記述的前人經驗去做的話,那麼社會如何進步,創新又如何實現呢?
在我麼談起「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時候,很多人都忽略了這句古語後面的「潛臺詞」——一切的前提,是你必須得有「盡信書」的條件——什麼意思?只有你真的讀過書,真的想要把你讀過的書與應用聯繫起來的時候,才輪到討論「信或者不信」,如果你都沒讀過書,說這句「盡信書不如無書」是不是顯得有些莫名其妙呢?
對於現在的很多年輕人來說,除了上學的時候,「讀書」已經成為了一件「很遙遠」的事情。特別是當「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成為了他們不讀書的藉口和理由的時候,「一知無畏」已經變成了一件與社會相關的非常可怕的事情了。
一個億萬富翁說自己喜歡吃路邊攤的煎餅,一個零財富積累的人也說自己喜歡出路邊攤的煎餅,煎餅雖然都是煎餅,但是其中蘊含的內容則未必完全一樣。億萬富翁所吃過的天下美食一定要更多一點,他是通過比較,才得出了自己愛吃路邊攤煎餅的結論,而一個零財富積累的人呢?即便他也做了比較,但是他比較的範圍足夠大嗎?
沒有歧視誰的意思,但是現實就是如此。一個讀過一千本書的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與一個除了課本只讀過兩本書的人說的「盡信書不如無書」怎麼可能是一個概念範疇之內的事情呢?
客觀一點來看,我們可以「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裡面的「書」理解成「經驗」,與之類似的還有一句話叫作「學者溺於所聞」,大意是說:太注重「死知識」,會讓人們的學問反而成為了束縛自己的枷鎖。但是,同樣,你要先成為「學者」,再談是否「溺於所聞」吧?
「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所講的道理肯定是對的,但是,作為個體的我們,是否有足夠的論據來證明這句話適用不適用於我們自身呢?那就要看我們是否對「書」有足夠的了解和客觀的認知了。
所以,「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包含的概念其實是兩個:第一,要多讀書,積累自己對於「書」的看法;第二,通過比較,去得出「書中哪些對我們有用」的結論,並把從書中學來的東西應用到實踐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