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0 12: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新春伊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突然爆發,讓大家猝不及防。一些人出現不同程度的恐懼、焦慮、緊張、抑鬱等負面情緒。如何才能釋放負面情緒?如何有效應對危機?如何做好心理建設?就成為疫情期間甚至疫情過後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為避免出現過度恐慌、焦慮,幫助大家度過心理難關,筆者認為認清下面幾個問題很關鍵。
做好心理建設,宜從「知情意行」開始。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知、情、意是人類心理活動的三種基本形式,一個人的所有行為背後都有「知、情、意」的支撐,有什麼樣的知情意,直接影響一個人的行為選擇。可以説,面對疫情人們產生各種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實際上都是個體知情意行發生衝突的結果。因而,調適和改變這些不良心理,宜從「知情意行」四方面入手。
首先是「知:正視疫情,提升科學素養。
疫情既然已經發生,抱怨指責都無益,唯有直面才是正途。正
視疫情,就需要從科學的角度對自己作一次科普,多從官方及權威途徑了解並探究「疫情產生和爆發的原因?」「疫情如何防控?」「疫情帶給人類的反思?」等等,不斷加強對疫情的科學認知、疫情防控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其次是「情」:合理宣洩,釋放不良情緒。
學會合理宣洩,意味著每個因疫情而產生情緒焦慮和恐懼的人都可以並應該及時將自己的不良情緒宣洩出去,只有這樣方能釋放壓力。我們既可以通過傾訴、哭泣、吶喊、歌唱、書寫、繪畫、音樂、運動等進行表達和抒發,也可以向身邊的親友宣洩,還可以向專業心理諮詢師求助。合理宣洩是情緒獲得平復的快速有效之舉。
第三是「意」:磨練意志,增強生命韌性。
心理學研究發現,意念對健康的影響大到不可思議。無論我們
是誰,身處何方,應對疫情,不僅需要鍛鍊意志品質,增強我們的心理彈性(即生命韌性),還需要樹立正確的信念,增強心理定力。如,相信科學,我們就會產生更多戰勝疫情的信心和勇氣;信任黨和政府,我們就能匯聚眾志成城的磅礴力量。意志和信念從來都是人類戰勝困難的強大武器。所以,疫情面前,個體有意識鍛鍊自己的意志和信念,就是對自己心理健康負責,也是勇於直面現實、熱愛生活的表現。
第四是「行」:全力以赴,成就更好的自己。
疫情發生以來,全民齊參與,防控疫情人人有責,和疫情賽跑刻不容緩等戰鬥號角時刻在耳畔響徹。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裡,我們14億華夏兒女每個人都是抗擊疫情的鋼鐵戰士,我們做好自己的本分,就是既不給自己添亂,也不給社會添亂,既保護好自己,也保護好他人。表現在具體的行為實踐上,也許我們稍作一些改變,就能遇見一個更好的自己。制定一個詳細的家庭或個人長假生活學習計劃,讓日子變得有章可循,讓生活充實而有意義。如,在家處理公務、讀書、寫作、與親友同事同學溝通交流、聽音樂、作瑜伽、做家務、學做飯等等。
來源:惠州學院
通訊員:金偉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