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疫情,我們如何做好心理建設?

2020-12-27 澎湃新聞

應對疫情,我們如何做好心理建設?

2020-02-20 12: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新春伊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突然爆發,讓大家猝不及防。一些人出現不同程度的恐懼、焦慮、緊張、抑鬱等負面情緒。如何才能釋放負面情緒?如何有效應對危機?如何做好心理建設?就成為疫情期間甚至疫情過後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為避免出現過度恐慌、焦慮,幫助大家度過心理難關,筆者認為認清下面幾個問題很關鍵。

做好心理建設,宜從「知情意行」開始。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知、情、意是人類心理活動的三種基本形式,一個人的所有行為背後都有「知、情、意」的支撐,有什麼樣的知情意,直接影響一個人的行為選擇。可以説,面對疫情人們產生各種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實際上都是個體知情意行發生衝突的結果。因而,調適和改變這些不良心理,宜從「知情意行」四方面入手。

首先是「知:正視疫情,提升科學素養。

疫情既然已經發生,抱怨指責都無益,唯有直面才是正途。正

視疫情,就需要從科學的角度對自己作一次科普,多從官方及權威途徑了解並探究「疫情產生和爆發的原因?」「疫情如何防控?」「疫情帶給人類的反思?」等等,不斷加強對疫情的科學認知、疫情防控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其次是「情」:合理宣洩,釋放不良情緒。

學會合理宣洩,意味著每個因疫情而產生情緒焦慮和恐懼的人都可以並應該及時將自己的不良情緒宣洩出去,只有這樣方能釋放壓力。我們既可以通過傾訴、哭泣、吶喊、歌唱、書寫、繪畫、音樂、運動等進行表達和抒發,也可以向身邊的親友宣洩,還可以向專業心理諮詢師求助。合理宣洩是情緒獲得平復的快速有效之舉。

第三是「意」:磨練意志,增強生命韌性。

心理學研究發現,意念對健康的影響大到不可思議。無論我們

是誰,身處何方,應對疫情,不僅需要鍛鍊意志品質,增強我們的心理彈性(即生命韌性),還需要樹立正確的信念,增強心理定力。如,相信科學,我們就會產生更多戰勝疫情的信心和勇氣;信任黨和政府,我們就能匯聚眾志成城的磅礴力量。意志和信念從來都是人類戰勝困難的強大武器。所以,疫情面前,個體有意識鍛鍊自己的意志和信念,就是對自己心理健康負責,也是勇於直面現實、熱愛生活的表現。

第四是「行」:全力以赴,成就更好的自己。

疫情發生以來,全民齊參與,防控疫情人人有責,和疫情賽跑刻不容緩等戰鬥號角時刻在耳畔響徹。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裡,我們14億華夏兒女每個人都是抗擊疫情的鋼鐵戰士,我們做好自己的本分,就是既不給自己添亂,也不給社會添亂,既保護好自己,也保護好他人。表現在具體的行為實踐上,也許我們稍作一些改變,就能遇見一個更好的自己。制定一個詳細的家庭或個人長假生活學習計劃,讓日子變得有章可循,讓生活充實而有意義。如,在家處理公務、讀書、寫作、與親友同事同學溝通交流、聽音樂、作瑜伽、做家務、學做飯等等。

來源:惠州學院

通訊員:金偉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復工防疫微課堂| 疫情期間,如何做好心理建設?
    直播:復工防疫微課堂|疫情之下的企業員工心理建設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2月17日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石靜文)疫情出現後,許多人開始焦慮、緊張,過度的恐慌使他們出現失眠、食欲不振等情況。
  • 疫情下的開學季,如何做好師生心理建設?聽聽專家怎麼說
    2020年寒假,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席捲全國,打亂了人們的生活節奏。這種病毒具有高度傳染性,很容易地在人群中引起了強烈的緊張情緒,不管身處在這場疫情風暴中的哪個位置,人們都感受到了由疫情嚴峻性帶來的心理壓力。
  • 疫情常態化情況下,如何做好心理調適
    除了慶幸我們能夠生活在防控措施得力、疫情穩定的中國,如何在疫情常態化和經濟強勁復甦的形式下,做好自己的心理調適也更為重要。  一、繼續加強防控意識,讓自己和家人更加安全。安全感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心理需求。這次新冠疫情,修正了很多人們知道、卻廣泛存在的不健康行為,比如推廣使用公筷、不用髒手去揉眼、觸碰鼻子和嘴巴等等。
  • 應對疫情企業機關單位心理建設手冊
    中國心理學會科普委組織人員編輯了《應對疫情企業機關單位心理建設手冊》,科普中國的同志加班連夜上線發布。該手冊提供了心理能力建設的基本原則與方法,在復崗復工之際,為奮鬥在企業機關單位同志們保駕護航。2月10日,祝大家清晨迎來充滿希望和信心的新開端!願陰霾散去,萬象更新!
  • 被疫情嚇得神經質?王輝教授:提升心理資本應對惶恐
    疫情之下,人有百態:有人毫無敬畏橫衝直撞,有人被嚇得神經質整日不安,有人加入烏合之眾的「狂歡」,有人瘋狂搶口罩、搶酒精、搶雙黃連口服液……面對突發疫情,人們往往因紛雜的信息而惶恐與無所適從,最終作出不理智行為。 這些心理和行為反應從何而來?在緊張狀態下,我們如何才能理智決策?
  • 如何做好疫情期間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以湖南交通職業技術...
    1月26 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幹預指導原則》,為規範、科學地開展疫情期間相關心理危機幹預工作提供指導;2月2日,國務院應對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印發《關於設立應對疫情心理援助熱線的通知》,要求設立應對疫情心理援助熱線,做好社會心理服務工作,向公眾提供心理支持。以湖南交通職業技術院校為例,開展了相應工作。
  • 【心理資訊】疫情宅家,如何做好情緒調適?
    宅家期間,我們該如何做好情緒調適,關注自己的情緒呢?心理老師以問答的形式和大家分享。過度關注疫情,每天都在看實時情況,心情很壓抑,怎麼辦?面對疫情,我們關注實時信來了解最新進展,從而做出應對。在關注疫情的同時開始關注內心,說明你有很強的自我覺察能力。在疫情中,有很多人和你有一樣的反應。
  • 王輝:疫情狀態下的心理調適與應對
    隨著確診人數和疑似病例的不斷攀升,以及一些感染源不明的新冠病毒肺炎案例的出現,人們難免形成緊張甚至恐慌的心理狀態。我們應該如何應對疫情期間的緊張情緒,偏激行為,積極做好防疫工作,即使成為確診或疑似病患,也能夠積極應對,儘快康復?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組織與戰略管理系王輝教授給出了相關分析。
  • 為啥飛鏢能幫助我們應對疫情的不確定性
    很多專家從管理學和危機應對的角度分享過對高度不確定性疫情態勢下如何進行企業管理/自身管理的思路,用通俗話語進行概括,可以最籠統地理解為:以不變應萬變。 細化理解上,可以分為: 1、看清趨勢; 2、做好自己; 3、靈活應對。 道理不難。 從目前趨勢來看,現實世界跟虛擬世界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數位化不可避免,但我們怎麼把握自己?
  • 如何緩解疫情帶來的心理衝擊? 專家:三種調節方式應對壓力
    每天看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各種數據在增加,一些人會感到壓力,心理受到一定衝擊,該如何應對?3日,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的社會心理服務情況舉行的發布會上,北京回龍觀醫院黨委書記楊甫德建議,人們可以通過三種調節方式(包括自身調節、藉助心理援助熱線或網絡調節、到專業機構就診)來應對壓力。第一,認識了解危機。
  • 常態化防控情緒調整丨疫情期間孕婦該如何做好心理調適?
    常態化防控情緒調整丨疫情期間孕婦該如何做好心理調適?↓點選「設為星標」加上星標 ★我們馬上向你發送愛的光波疫情給大家的生活按下了「暫停鍵」隨著學校陸續復學各行各業復工復產一切如春風般欣欣向榮此時常態化防控情緒調整極為重要
  • 疫情防控期間,如何緩解心理壓力?專家支招
    所以,當前全市疫情防控形勢仍然嚴峻,不允許我們有絲毫放鬆。烏魯木齊市:指導居民經常性開展家庭下水道消殺新聞發布會上,烏魯木齊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尚玉嵐,從五個方面介紹了居民小區實行封閉管理後,是如何做好居民小區防疫工作的。
  • 2022年北京冬奧會籌備進展如何?如何應對疫情影響?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重創全球體育賽事,大量職業聯賽和國際賽事推遲或取消。對於比賽主辦國和參賽運動員來說,影響是多方面的。那麼,正在籌備中的2022年北京冬奧會是如何應對疫情影響的?北京2022年冬奧會如何應對疫情影響?作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運動員委員會主席,全國政協委員楊揚一直關注冬奧會籌辦的進程。新冠疫情對各大賽事產生不小的衝擊,東京奧運會已經延期,北京冬奧會進展如何?
  • 十六位管理學家談「中國企業如何應對突如其來疫情」
    在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產業結構升級調整的關鍵期,面對疫情,企業應如何闖過此次難關,如何提高自身的「免疫力」;疫情過後,企業如何實現「重新上路」、甚至「再發展上的飛躍」。我們邀請了國內十六位著名的管理學家,請他們談一談,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會對中國企業的經營帶來什麼?中國企業應該如何應對?
  • 共話疫後社會心理建設
    「王登峰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是檢驗政府治理和治理效果的「自然」試驗場;中國和西方國家在疫情應對上的差異體現的是中西方在三觀上的差異,更是基於中西方文明基礎上中西方國家治理體系上的差異;中國人的心理社會行為應關注如何用中國化概念體系去客觀描述、背後的原因,以及如何改變;中國人的心理社會行為的理論構建應立足於解決個人層面的問題、人際層面問題、人與自然關係的問題
  • 應對疫情心理諮詢熱線緊急動員會議在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召開
    紅網時刻1月30日訊(記者 何青)為落實國家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下發《關於印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幹預指導原則的通知》文件精神,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和湖南省衛健委要求,科學防控疫情,規範化解與處置疫情帶來的心理傷害。
  • 2020年,律師業該如何應對疫情帶來的挑戰?
    唯有更多的 討論,真誠、坦率、深刻,才能讓我們彼此攜手,找到更好的應對之道。 01 疫情可能的影響 這場兇猛的疫情,會持續多久?
  • 世界與我們愛著你,一起邁過疫情心理危機
    引言多年後,當我們再來回憶這場疫情,或許除了疫情的嚴重,更多值得回憶的是我們一起同擔風雨,共克時艱的溫暖堅強與團結勇敢;有人趕赴前線,有人緊急生產防疫物質,有人閉門居家默默貢獻防疫力量,也有人進行心理上的馳援與疏導,安撫那些因疫情而懸著的心,關於疫情每一個我們都在努力。
  • 全國應對疫情心理援助熱線平臺開通網際網路在線諮詢功能和熱線400電話
    開通網際網路在線諮詢功能和熱線400電話全國新冠肺炎心理危機幹預平臺二維碼繼1月31日正式對外開通0731-85292999諮詢電話以後,全國應對疫情心理援助熱線平臺(原名稱:全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危機幹預平臺)相繼開通網際網路在線諮詢功能和熱線400電話。
  • 復旦通識·學人疫思|許燕:後災難時代的社會心理應對
    以往事實告訴我們,倘若錯過災難管理的最佳控制時機,任何一件事情或一個自然災難都有可能成為誘因引發下一個連鎖性反應,釀成次生災害或社會衍生事件,如臺灣地區的八八水災最終演變成政治風暴。而對這種複合型災難的應對難度明顯高於單一型災難,讓民眾無法承受「雪上加霜」的傷害,使應急管理機構難以招架「應接不暇」的衝擊。因此,如何有效應對複合型災難的挑戰是災難應對的關鍵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