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暴雨導致四川宜賓市翠屏區象鼻街道觀鬥社區居民劉群家屋後一塊巨石脫落,碰撞到劉群家牆壁。劉群老公將石頭打開後,發現一塊石頭中間,似乎包裹著一條大型的「娃娃魚」。經地質專家初步鑑定,劉群家發現的石頭是一塊遠古化石,化石凸現出一條惟妙惟肖的「娃娃魚」,其實它是「娃娃魚」的祖先——古蠑螈。
↑宜賓發現的化石
劉群的家位於宜賓郊區觀鬥半山腰,再往上就幾乎無人居住。為了蓋房子,劉群和丈夫在屋後挖出一道陡坎,挖到了堅硬的巖層。前不久持續大雨,導致陡坎滑坡,一塊巨石滑落,撞擊了新房的牆壁。
劉群的老公花了將近一個月,把石頭打開敲碎,準備砌堡坎。劉群驚訝地發現,有兩塊石頭的花紋與其它石頭不同,好像一副啃光的魚骨頭。劉群好奇,隨手拍了幾張照片發朋友圈,也發到了家人群裡。
「我姐夫看了說是化石,讓報告村上。」劉群說,順著石頭的紋路仔細看,確實越看越像化石,於是她向當地媒體爆料,希望得到專家鑑定,同時報告了社區幹部。
劉群回憶,打開石頭後,一共發現了兩塊同樣紋路的石頭,另外一塊被壓在石堆下方,暫時無法看到。但是通過劉群當時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到是「紋路石」的上面部分,紋路同樣清晰完整。
紅星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該「紋路石」凹凸有致,勾勒出一條栩栩如生的大魚圖案,圓圓的腦袋、均勻的魚刺、兩條小腿清晰可見,觀感確實很像「娃娃魚」。遺憾的是尾巴被敲掉了,還沒找到。
202地質隊工程師餘明江在查看化石後表示,該化石產出年代應該是中生代,但是中生代的年代比較廣,它具體所處的時代和所代表生物的門類,要做出室內綜合分析,再結合現有的區域地質資料,綜合做出判斷。
也有專家預測,該化石可能屬於侏羅紀時代或白堊紀時代,也就是距今約2.5億年——6500萬年前。同時,專家介紹,從體型上來說,這塊化石的大小在宜賓也屬於比較少見的。餘明江認為,這是一塊娃娃魚的祖先——古蠑螈的化石。
據餘明江介紹,宜賓主要產出的化石是三葉蟲,它的體積都比較小,綜合體積只有幾立方釐米。經過餘明江現場測量,該化石縱長已經達到了63公分,橫長頂部是22公分,下部是11公分,是他們見到的比較大的化石。
地質專家表示,無論這塊化石是屬於哪種門類,它對於研究長江流域的古地質、古氣候、古地理都具有重要的事實依據和參考價值。目前,劉群已經按照專家要求,對該化石進行了覆蓋保護,等待進一步研究結果後,再對化石進行進一步的保護。
紅星新聞記者羅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