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民科鄭曉廷:初中肄業,55歲跨界搞科研,最終成大學終身教授

2021-01-07 胖福的小木屋

很多人可能到了三十多歲依然沒有搞清楚自己想要追求的是什麼,就像哈蘭·山德士40歲的時候才在餐飲業上找到了自己事業的起點,建立了肯德基!今天我們也來聊聊一位被媒體譽為「最牛民科」的人,他的名字叫鄭曉廷,直到50多歲他才找到了自己的一生所求,成為了一個傳奇。

1954年,在山東乳山,一個小男孩呱呱墜地,他的父親給他起名字叫「鄭曉廷」。鄭曉廷的父親是一名軍人,1955年,全家人跟隨父親來到位於沂蒙革命老區的平邑縣,此後,鄭曉廷一生絕大部分時間都呆在了這座小縣城裡。

當時正處於特殊年代,成為一名工人支援祖國建設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事情,1970年,16歲的鄭曉廷從軍夢碎之後進入了平邑縣針織廠招工,成了一名鍋爐工。

鄭曉廷是一個非常聰慧的人,即使成為了一個鍋爐工,他也不是和同事一樣,賣死力氣的人,每天要完全靠體力把一萬多斤煤炭一鏟一鏟投入鍋爐,再把煤渣清理出去,這樣的生活把鄭曉廷折磨的疲憊不堪,在上自己又喜歡發明創造,當時滿腦子都是想如何把鍋爐工藝改進。

於是鄭曉廷每天下班後就看書,自學機械、工程,工程製圖、物理等,1973年,19歲的鄭曉廷用了3年時間把原來完全手工加煤地鍋爐,改成了機械加煤的半自動化鍋爐,並且使鍋爐從每小時產蒸汽2噸變成了3噸。除此之外,他又把人工上水的水塔改成了自動上水,還為棉毛機增設了斷線自停裝置,並製造了機械化翻布機等設備。

他的優異表現讓他獲得了全國第一批「新長徵突擊手」稱號,21歲就成為了團總支書記,並且在26歲,就成為了廠長。

1991年,一個消息引爆平邑縣:歸來莊發現了大金礦!平邑縣很快成立了領導小組,決定自主開發金礦。然而,誰也沒開採過金礦,開礦需要的技術、人才、資金都成了難題。

37歲的鄭曉廷並沒有想到,這又會是自己人生一個新的開始!縣裡領導最終決定把這個攤子交給鄭曉廷來收拾,他由此成為了平邑縣歸來莊金礦礦長,負責在當地開建山東南部最大的一座金礦。因為經營和管理金礦的關係,鄭曉廷由此愛好上了收藏各種稀有礦石。。

鄭曉廷並不是一個蠻幹的人,他白天除了對金礦實地考察,晚上還會看書苦心研讀,把金礦生產經營所需的專業知識,以及相關行業的工藝流程都搞清楚。

他看到在開採金礦時產生的巨大汙染,便考察了全國幾乎所有的全泥氰化礦山。當時國內的全泥氰化礦山,採用的都是建尾礦庫溼法排放的工藝,氰化鈉汙染問題無法得到有效解決。

在經過仔細研究之後,鄭曉廷發現汙染的主要來源是濾液,經過反覆琢磨推敲,鄭曉廷最終創造出「全泥氰化、尾礦壓濾、濾餅乾堆、濾液循環」的提金新工藝。他把這種工藝命名為「全泥氰化尾礦壓濾濾餅乾式堆存濾液循環利用提金工藝」。這項新技術不僅解決了尾礦處理的汙染問題,更被專家鑑定為「世界一流的氰化尾礦處理工藝」。

1996年,這項成果更是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同時被列為國家「九五」科技成果重點推廣項目。除此之外,他還主持完成了低品位黃金資源開發利用研究,使邊界品位由1.5克/噸降至0.6克/噸,同樣在1996年獲得了冶金部科技進步二等獎。還開發了全泥氰化提金新工藝,使傳統的鋅粉置換法同碳漿吸附法有機結合,使金的回收率大幅度提高。2000年,該成果獲得山東省黃金科技進步特等獎。

他還擁有了「高級經濟師」職稱,他主持制訂了歸來莊金礦「以金為主,多業並舉」長遠規劃,金礦累計產金15.62噸,實現利稅7.43億元。

然而鄭曉廷卻認為,通過礦產來帶動經濟發展始終不是長久之計,而是應該轉變為靠旅遊帶動經濟發展,他提出建一座收藏化石和礦物為主的博物館,通過旅遊來拉動全縣經濟,這一想法得到平邑縣的支持,2004年,天宇自然博物館建成。他還致力於恢復礦山生態環境,在採礦場周圍和廢石山上覆土種樹,並建成了黃金地質公園,使歸來莊金礦成為全國黃金礦山中第一批國家級「工業旅遊示範點」之一,也成為全國第一批綠色礦山。

黃金地質公園

而在這期間,鄭曉廷也迷上了古生物研究。在2006年,他更是興致勃勃地出版了一本看名字就很高大上的書籍《地球生物起源》。在這本書的序言中,鄭曉廷說,促使其寫這本書的一大原因是,「達爾文沒有講明白地球生物變化形成的真正原因」。

不過,由於沒有經過正統的學習,這本書其實寫的比較粗淺,很大地方有許多錯漏。

到了2009年金礦被收購。他拒絕了收購方的高薪挽留,正式開始了自己的跨界之路,而這個時候,他已經55歲。

和許多民科不一樣,鄭曉廷會對整個學科知識進行系統地學習,並且懂得根據你的實際問題來設立研究的課題,會進行大量的調查論證,然後進行研究觀察實驗。無論是鳥類、爬行類、哺乳類,有關研究者的文獻等都找來學習。

鄭曉廷認為,如果基礎都不紮實,不牢固,在最初的起點都沒有走好,又怎麼能夠走對!

在進行系統地理論學習之後,鄭曉廷開始通過解剖來了解相關動物的骨骼結構。

在剛開始的時候,鄭曉廷親手解剖了上百隻雞、鴨、魚、鴿子等,而博物館食堂的菜單,也因此「被動」增加了這些食材。

有一次,臨沂動物園死了一隻禿鷲,鄭曉廷聽聞後,帶人到掩埋地將這隻已經死了十多天的禿鷲挖了回來,一併拉回的還有一頭死了四十多天的長頸鹿。

當時正值盛夏,氣味尤其難聞,但鄭曉廷不管不顧,在博物館主樓後面的空地上,一塊一塊地解剖研究。

雖然已經50多歲,但是在經過大量上手實操之後,鄭曉廷對現生鳥的熟悉程度遠遠超過很多專業學生,這讓他對不同鳥類幼年、成年的胸骨等結構的差異非常熟悉。

除此之外,中國古生物學界的栽培也起到了關鍵因素,中國古生物學界一直以來因為選擇這個專業的人太少的原因,你看,北大古生物專業,9年只招6個人,堪稱6代單傳。

北大古生物專業一人畢業照

所以對這些喜歡研究古生物的人抱有極大的熱情。(沒辦法,人太少了,很有上趕著來的,這些教授表示很欣慰)

他多次千萬北古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南古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去向那裡的專家學者,甚至中科院院士請教,這些教授都熱情地將自己的所學心得傾囊相授!

在這些國內外頂尖學者的幫助之下,加上自身不斷地學習,鄭曉廷對古生物學的研究可以說在不斷系統化、精深化。當然,這也是因為古生物學界學生的確人不太多,其他人多的專業估計就沒有這樣的待遇了。

我們可以來看看,鄭曉廷在古生物領域所做的卓越貢獻!他已經在國內外權威的學術期刊上發表了30多項研究成果,其中10多篇是在世界頂級的學術期刊諸如《科學》、《自然》上發表。

要知道,一個名校的大學教授如果有一篇論文發表在這樣的頂級刊物都可以用來炫耀了,初中肄業的鄭曉廷因為不懂英語,他更是請了一個英文翻譯,第一時間翻譯國外的研究成果,以及將他的研究成果翻譯成英文!

他通過11件保存著後肢羽毛或皮膚結構的早期鳥類標本,揭示了早期鳥類的進化過程——始於四肢均有翅膀,到後來僅前肢有羽翼。

而僅僅才過了3天,《自然》上就又發表了他的一篇論文,論文以3件罕見的保存了卵巢中濾泡的早期鳥類化石,揭示了早期鳥類雖然與恐龍和鱷魚一樣還使用兩個卵巢和兩條輸卵管,但它們已然像現代鳥類一樣,只保留了一個有效的卵巢和一條輸卵管。

3天之內,在兩個頂級刊物上連續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論文,這在整個學術界都是極為罕見的,其研究發現甚至改變了科學界對恐龍和早期鳥類演化的部分認識。

始祖鳥被廣泛認可為世界上最原始的鳥類。然而,2011年徐星等人基於對天宇博物館館藏標本的研究,得出了「始祖鳥並非鳥類,而是原始恐爪龍類」的結論,使鳥類演化過程中始祖鳥的中心地位受到了挑戰,而這種新的類似始祖鳥的獸腳類恐龍被命名為「鄭氏曉廷龍」。無異於向古生物學界投擲了一枚「重磅炸彈」,一時間,「始祖鳥是龍不是鳥」的話題引起學界甚至普通百姓的熱議。

鄭氏曉廷龍復原圖。這一重要物種,會帶著它的名字,永居古生物學界甚至是科學界殿堂

當然,鄭曉廷最卓越的貢獻,就是他一手組建的「天宇」博物館了,這家博物館收藏有1200多件恐龍化石,各種鳥類化石標本更多,有2200多件,這兩項收藏加起來,比全世界其他所有博物館保存的同類標本的總和還要多。

從建館至2009年,他先後投入了3.9億元徵集化石和礦物。如今,天宇自然博物館不僅有338.6克拉的中國最大鑽石,還有世界上最大的紫水晶洞、綠松石,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古生物化石博物館,珍藏了世界上最多的古生物化石標本,這個博物館更獲得了多項吉尼斯紀錄。而天宇博物館,也花光了鄭曉廷所有的積蓄!

天宇博物館館藏之豐富就連見多識廣的專家也是嘆為觀止。中國最著名的恐龍專家、中科院北京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說:「如果以我入行到退休所做的研究量計算,天宇博物館的館藏量夠三代研究員進行研究。」

自此,在古生物學界,平邑就成為了古生物研究者的一個「聖地」,明天都有很多海內外的古生物學者來到這裡,進行研究,可以說鄭曉廷的博物館為古生物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促進了中國古生物研究的發展。

2010年,鄭曉廷被附近的臨沂大學破格聘請為教授,該校以其為核心組建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鄭曉廷擔任所長。4年後,臨沂大學更是將「終身教授」的榮譽頒給了鄭曉廷,以獎勵其「輝煌的」科研成果。

鄭曉廷的一生的確傳奇,初中的學歷並未成為他事業的門檻,在紡織廠時,他憑藉自己的發明實現了人生第一次逆襲;當礦長時,他創造了世界領先的處理工藝;當館長時,則成了一個知名的學者,堪稱「幹一件事就能成一件事」。

鄭曉廷經常調侃自己時「民科」,他說其實真正的民科很多,央視《我愛發明》介紹的對象,基本上都屬於民科,「他們來自民間,並未接受系統的科學訓練,但通過不斷地實踐,摸索出新的東西,解決了現實問題」。

但是鄭曉廷認為「我這個民科和他們不一樣,我是從企業走出來的『民科』。在企業中做研究,你得指導生產,得對企業負責,對國家投入的錢負責,你得根據你的實際問題來設立研究的課題,做之前你得做大量的調查論證,不是不負責任的亂想」。

相關焦點

  • 哈佛大學年高德劭的終身正教授帶你做生物醫學科研!
    京領藤校科研醫學健康類不僅邀請到了世界頂尖的哈佛大學終身正教授,還是癌症數據領域世界領軍人物——喬凡尼·帕瑪強尼Giovanni Parmigiani哈佛大學生物統計學終身正教授哈佛大學 Dana Farber 癌症研究所人口科學副主任擁有 7 項世界級專利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會士研究領域:模型與軟體;精準醫療與基因數據;貝葉斯模型與計算作為哈佛大學終身正教授,Parmigiani教授將親自帶領中國青少年完成項目!
  • 最年輕66歲!11位教授當選首屆「華西終身教授」
    6月6日下午,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首屆「華西終身教授」頒獎大會在臨床教學樓多功能廳召開,胡廷澤等11人獲得「華西終身教授」稱號。其中,最年輕的66歲,年齡最大的88歲,均是各自領域、全國範圍內的標誌性人物。「華西終身教授」是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最高學術榮譽,授予在專業領域做出傑出貢獻、具有重大影響的專家學者。
  • 中國大學的終身教授為數不少,與美國終身教授有何不同?
    1940年,美國大學教授協會發布了《關於學術自由與終身教授制的聲明》,確立了在美國實行「終身教授」制度的相關原則和標準。隨著時間的推移,80年來,「終身教授」已經成為美國教授制度的重要部分,也是美國崇尚學術的表現。
  •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英語系終身教授童明:教授治校並非少數專家治校...
    可以隨時提出提案設置新課程,但要走上面的過程。 講授同一門課程,兩個教授上課的內容可能會有一部分重合,但也有很多的不同。授課教授根據自己的專業以及對這門課框架的理解來選材並寫出課程表。教授的英文為「professor」,動詞to profess 不僅僅是講課,而是講授形成自己哲學觀點和立場的課,對正教授、資深教授更是如此。
  • 惲之瑋斬獲西蒙斯學者獎:18歲滿分獲IMO金牌,35歲成MIT終身教授
    沒錯,就是那個18歲滿分斬獲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IMO)金牌,35歲捧起「科學界奧斯卡獎」、成為MIT終身教授的北大數學學神惲之瑋。今年西蒙斯學者獎唯一華人獲獎者前不久,西蒙斯基金會公布了今年西蒙斯學者獎的獲得者。
  • 中國天才加入美國國籍,32歲成哈佛終身教授,如今怎麼樣了?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美國的哈佛大學,它是歷史最悠久的一所高等院校,能夠考入哈佛大學的都不是一般人,在我們普通人眼裡這些人都是得到上天眷顧的天才,確實讓人十分的羨慕,如果能夠成為哈佛大學的教授,那麼這個人肯定是非常了不起的,就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中國天才加入美國國籍之後,32歲的時候就成為了哈佛大學的終身教授
  • 11位教授獲首屆「華西終身教授」殊榮 最年長者88歲從醫63年
    據了解,「華西終身教授」是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的最高學術榮譽,授予在專業領域做出傑出貢獻、具有重大影響的專家學者。此次共有11位華西教授獲此殊榮,都是各自領域、全國範圍的標誌性人物,其中最年長的教授今年88歲,從醫63年。
  • 溫州女人·范 | 32歲成美國名校終身教授 ,她為何放棄「金飯碗...
    【人物名片】溫籍80後海歸學者,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貿易學院教授、金融系主任 徐佳2010年入職美國馬裡蘭大學聖瑪麗學院經濟系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2016年獲聘該校經濟系終身副教授,當時才32歲,成為當時該校最年輕的終身教授。2017年,她目睹了中國的飛速發展後,放棄年薪百萬的「鐵飯碗」,她毅然決然選擇回國發展,2019年,她在上海外國語大學開始任教,被特聘為「志遠卓越學者」。「祖國發展越來越好,我也想回國,傾其所學、矢志報國。」徐佳說。
  • 丹麥啟動實施「終身教授」人才計劃
    丹麥國家研究基金會(DNRF)啟動實施了新的人才計劃——「終身教授」(DNRF Chair grant)計劃。目標是加強和豐富丹麥的研究隊伍,激勵和支持丹麥的大學吸引和招募來自海外的傑出研科人員,其中包括希望返回丹麥的科研人員。
  • 重慶大學教授榮獲IEEE Caixin Sun and Stan Gryzbowski終身成就獎
    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授蔣興良榮獲IEEE Caixin Sun and Stan Gryzbowski終身成就獎,表彰其35年堅守科研一線,在科學觀測研究基地創建、極端環境電氣絕緣、覆冰形成機理與致災機制和災害防禦方法等領域作出的突出貢獻。
  • 聽日本學者講為何紛紛來華搞科研:「在這裡獲得的支持」日本不能比
    據島袋講,他還成功申請到比在日本要高出三四倍的科研經費,在接下來的三年時間,只要做出成績,他便可以晉升副教授,順利的話,40歲前後就可以榮升教授。這在日本難以想像,45歲時生活依然顛沛流離的學者大有人在。島袋眼下醉心於研究,他說要珍惜這份幸運。2.
  • 他出身北大化學世家,是哈佛大學終身教授,當選美國三院院士
    來源|《科學新聞》、百度百科 ,化學加整理編輯 美國當地時間10月17日, 哈佛大學終身教授、謝曉亮, 他由此養成了深入思考問題的習慣, 「後來從事科研後體會到,科研中最重要的是想到別人想不到的地方。」他如是說。 大四的時候, 謝曉亮跟隨蔡生民教授做畢業論文。
  • 被譽為廈大「國寶級教授」!享年98歲!
    鄧子基,教授。1923年6月生,福建沙縣夏茂儒元村人。客家人 。中共黨員,著名財政家,教育家,經濟學家,廈門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專於社會主義財政理論。曾榮獲國家、省部級榮譽獎勵50多項,以及「國家榮譽勳章」、「世界500名人勳章」(英國)和「終身傑出成就金人獎」(美國)等。2017年,鄧子基教授榮獲首屆中國財政理論研究終身成就獎,這是中國財政理論界的最高獎項。
  • 中國物理天才入美籍成終身教授,從未計劃回國,他的解釋讓網友沉默了
    但同時,說到留學生,我們也會想到人才流失的問題,國家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才子最終成為了他國的博士、教授、名流等。古人有云:為他人做嫁衣裳。如果說土地的遼闊代表著一部分的物質財富,那人才的擁有便是隱形的文化財富的象徵。
  • 「美國院士」鄧興旺:放棄耶魯大學終身教授,歸國籌建北大農學院
    他就是從事植物分子遺傳及生理學、植物光形態建成和農業生物技術等方面研究,2014年辭去耶魯大學終身教授教職,全職回國籌建北大現代農學院的鄧興旺。在1999年,鄧興旺就因為在植物分子、細胞和發育生物學領域取得的突出成就,被耶魯大學提前聘為終身教授。
  • 他高考620分考上同濟大學,28歲畢業成985大學教授,卻經常遭遇尷尬
    李東之所以被人高度關注,主要有下面兩個原因: 第一,他是一名90後,年僅28歲就直接成了湖南大學這所985大學的教授、博士生導師,這一步跨得很大
  • 首屆「華西終身教授」出爐 11位教授當選
    裴福興■天府早報記者趙霞實習生景和麗蓉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於近日開展了首屆「華西終身教授」評選。6月6日,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首屆「華西終身教授」頒獎大會召開,此次評選出的11位教授均是各自領域、全國範圍的標誌性人物。胡廷澤 小兒外科「在危急時刻把病人挽救回來很有成就感」1955年畢業到華西醫院外科從事醫療、教學、科研至今,胡廷澤歷經了整整63年。
  • 青大附院魏書珍教授榮獲國家級「兒童保健終身成就獎」
    世界衛生組織兒童衛生合作中心主任戴耀華教授主持大會開幕式,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江帆教授主持頒獎儀式,中華預防醫學會兒童保健分會主任委員張彤教授致辭。中華預防醫學會兒童保健分會自2009年開始,每年遴選1位德高望重、業績突出的專家授予「兒童保健終身成就獎」,此前僅有郭迪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附屬新華醫院)、劉湘雲教授(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林傳家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
  • 他35歲成普林斯頓大學最年輕的教授,拉200億造比清華更牛的大學
    施一公,這位在35歲時就成為普林斯頓大學最年輕的終身教授,用實際行動向我們展示了什麼是值得尊敬的人。 施一公的優秀履歷 施一公讀高中時就獲得了全國高等數學一等獎,可以說在年輕時就已經一鳴驚人,成為優秀青年。
  • 4歲上小學,9歲跳級讀初二,成為哈佛大學終身教授的她有何秘訣?
    眾所周知,現在上小學有年齡限制,普遍要求孩子7歲才可以讀小學一年級,低於這個年齡的只能上學前班或幼兒園。可是有這樣一個女孩子,4歲就上了小學,9歲就跳級讀初二,14歲進入中科大少年班,18歲考取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生,22歲獲得哈佛大學生物統計學博士學位,現為哈佛大學最年輕的終身教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