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枉你的人,比你還知道你的冤枉!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初唐四傑的名聲,雖然不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那般的絢爛奪目。但他們,為大唐的詩文,奠定了基調,打下文化風流的鋪墊。而其中,駱賓王的出名,不僅僅是因為他的詩文,更是源自於他和武則天之間的過節和故事。
故事的結尾,可能大家更熟悉,在武則天廢掉了兒子,準備自己當皇帝的時候,徐敬業起兵造反,駱賓王便是其幕僚,為其寫下了傳遍天下,甚至流傳萬世的《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其中一句,「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更是氣勢磅礴,耐人尋味。甚至傳說武則天看過這篇討伐她的檄文之後,都十分的欣賞,甚至責罵下屬,怎麼放走了駱賓王這樣的人才。
而故事的開頭,知道的人就不那麼的多了。在武則天還是武皇后的時候,駱賓王就因為武則天后宮幹政過多,屢次上書諷刺,是的,是諷刺武皇后,而結果就是,觸怒了武皇后之後,自然有人對他下手,他莫名其妙的就因為「貪汙受賄」進了監獄。
於是,駱賓王在監獄裡,留下了這首初唐名篇《在獄詠蟬》,把自己內心的苦悶,不爽,冤枉,憋屈的愁緒,都寫入了詩裡。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很多人初讀這首《在獄詠蟬》的時候,第一句就覺得不明所以,「西陸」是什麼,「南冠」又是什麼?就我個人而言,反正當時讀的時候,「西陸」這個詞的意思,我是查看了解釋才知道的,居然是秋天的意思,南冠的意思我倒是知道在古代是用來代指囚徒的。而這句話的意思,這樣也就清楚了。秋天的蟬一直在叫喚,讓我這個被關押的人不禁思念起了遠方。
後面兩句,則是隔句承接,「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第三句對應第一句對蟬的描述,第四句對應第二句自己的描述。蟬在叫,還在煽動它烏黑的翅膀,而人呢,一頭的白髮,情不自禁的長吟。
詩的前半部分,寫了蟬,又寫了人,但這裡,駱賓王還沒有以蟬自比,而是用自己和蟬進行對比,蟬和自己,一個是自由之身,一個是被囚之人,一個是烏黑的翅膀,一個是花白的頭髮。這裡駱賓王用蟬在反襯自己的困境,也表達了自己內心的愁苦,自己什麼時候才能和這隻蟬一樣自由,才能離開這牢籠。
而後面四句,則是有一些「莊周夢蝶」的意思了。秋露濃重,寒蟬即便是展開雙翼,也飛不了多高,寒風瑟瑟,會輕易地把它的鳴唱所淹沒。這是蟬的困境嗎?我以為不是,則是詩人自己的困境,這時候的駱賓王,在自己的思緒中,已經化身成為了這一隻他所嚮往的蟬,但即便如此,他依舊無法脫困。
最後,他只能發出長嘆,世界上沒有人相信我是高潔的,我是清白的,這世界上,還有人能為我這個無辜的人,洗清我的冤屈呢?這是駱賓王內心深處最最苦悶的吶喊,得罪了當時還是武皇后的他,被人誣陷定罪,下獄還只是一方面,更讓他難受的,估計是自己名聲也徹底是毀掉了。
這一句吶喊,歷朝歷代都被無數點評人所認可。不過我仔細想想,他們的認可,也是在符合當時的社會大觀點的主流思想下的行為,覺得駱賓王冤枉,覺得駱賓王反抗女皇武則天是對的,是英雄的所作所為,畢竟過去封建時代,還沒有所謂的男女平等一說。
但是以現代人的思維來看,駱賓王是自己沒事找事,領導人是男是女,又有什麼關係呢,別人能力在那裡就好了啊,你非要去譏諷別人武則天,覺得女人就不能執掌朝政,要是換到現代,女權主義者肯定把你駱賓王給淹沒在唾沫裡。當然了,也許正是因為這一次冤枉,才讓駱賓王后來,義無反顧地加入了反抗武則天的大軍之中。
讀完《在獄詠蟬》,我越發的認同一個觀點了,那就是冤枉你的人,比你還知道你的冤枉!
駱賓王一直在呼喊自己冤枉,別人不知道嗎?我估計很多人都知道,但沒有人為他說話,沒有人給他申辯,為什麼,你下獄,你被關起來的原因,不是你貪汙,而是你得罪了人。被冤枉的時候,一定要想清楚的問題的糾結所在,不僅僅是如何洗脫冤情,更要弄明白,自己為什麼被人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