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和文字在一個個老庭院裡廝磨,這是文化存在的極溫暖方式,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裡蹀躞,以此為歸。 ——餘秋雨
餘秋雨是中國著名的文化學者,理論家、文化史學家、散文家。他小時候只是一位在鄉間勞動的普通人,沒有人知道他,也沒有人去挑他的毛病。
在1975年,餘秋雨有幸在盛鍾健先生的幫助下,到浙江奉化縣一所半山老樓裡苦讀中國古代文獻,研習中國古代歷史文化。
他苦苦研究文學領域,不久,便在文學領域嶄露頭角,獲得了大大小小的榮譽,但是他不驕不躁,堅持著自己的文學創作。
他拒絕一切的職位與光環。1989年—1991年,為了「旅行」,先後遞交了23次辭職報告才得到許可。終於在1991年7月,義無反顧的辭去了所有職務,孤身一人開始了旅程。
路途中,寫了一本《文化苦旅》,震撼中外,這部著作,寫的不僅僅是他這場艱苦的旅行,更多的是他在這場旅行中的感受。他也因此成為了在國際間最具影響力的華文作家之一。
他受到了認可,但是與此同時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質疑。
面對王朔的嘲諷,餘秋雨淡定回覆:馬行千裡,不洗塵沙
王朔就是懟餘秋雨最恨的人。
王朔大家都是很熟悉的了,是我國非常出名的作家,也是很出名的編劇。王朔快人快語,對於一些不入流的行為都會進行批評,也包括同行。
他說:「餘秋雨冒充文化人,根本不入流」,在王朔眼裡,餘秋雨算不上文化人,是個冒充文化人的假貨。
在當時評價一個人是「冒充文人」是相當諷刺的,對於王朔的評價,很多網友認為王朔的點評有點「誇大其詞」。
在當時,餘秋雨可謂是人盡皆知了,也在文學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王朔這樣評價餘秋雨,未免有失公允。
俗話說,批評和建議往往使得一個人能在自己所在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遠,所以當時餘秋雨只是簡單回應了八個字:馬行千裡,不洗泥沙。
一匹千裡馬要走很遠,身上肯定有很多的塵土和泥沙,整天花時間在河裡洗澡,這樣的馬還能是千裡馬嗎?
餘秋雨的成名之路確實比較坎坷,因為各種不好的評價,還有自己小16歲的妻子,很長一段時間,餘秋雨都是輿論的眾矢之的,餘秋雨對此很直接地表示,自己成為眾矢之的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寫了很多暢銷書。
辭去工作,苦行萬裡路,終成一卷書
據2002年統計數據,國內近十年來的十大暢銷書中,餘秋雨一人獨佔了三本。
其中最火的自然還是被諸多作家讚嘆的《文化苦旅》。
這本書是餘秋雨辭去所有行政職務後,開始從家鄉的牌坊開始,走過了祖國山河,看過了世界風景,最後回歸生命、人生寫成的一本巨著。
全書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為歷史、文化散文,另一部分為回憶散文。
甫一面世,該書就以文採飛揚、知識豐厚、見解獨到而備受萬千讀者喜愛。由此開創「歷史大散文」一代文風,令世人重拾中華文化價值。
著名詩人余光中說:「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而白先勇先生更是說:「餘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嚴又一次喚醒了。或者說,他重鑄了唐宋八大家詩化地思索天下的靈魂。」
或許,有生之年我們不會去很多的地方,但讀《文化苦旅》,餘秋雨能用他的文字,帶我們領略絲綢之路、河西走廊、茶馬古道……這些壯麗景觀深厚的歷史與人文底蘊。
雖然時代在千變萬化,但對於文化的思考永遠具有共通性,歷史的表象可以不斷的改變,但人性卻是永遠相通的。文字所構成的文化永遠值得人們去追尋,在文化的苦旅上,路漫漫其修遠兮,卻值得人們為之不斷的思考前行。
讀《文化苦旅》,能讓你從文字中獲取新知,在閱讀中跨過平庸,從而獲得人生的進取。
讀餘秋雨的文字,會讓你有浸滿「文化」的閱讀享受;這樣的行走,既是文化的朝聖,也是一個人對生命的朝聖。而閱讀的過程,就是你不斷地找尋自己的過程。
二十多年來,《文化苦旅》一書,收穫了無數榮譽:
獲得了全國金鑰匙圖書二等獎,上海市優秀圖書一等獎,上海市第二屆文學藝術成果獎,臺灣最佳讀書獎。在大陸,一印再印,在臺灣,一年內就重印11次,使臺灣出現了"到緣光咖啡屋聽巴赫、談餘秋雨"的社會時尚。
人生是一場苦旅,走久了,才知道倦累。
累了的時候,不妨看看《文化苦旅》,在餘秋雨的帶領下,你定能體會華夏與世界真正的美景與美文。
現在這本書僅需38元,也就是一頓飯的錢,特別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