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評價餘秋雨:冒充文人,餘秋雨淡定回復:馬行千裡,不洗塵沙

2020-12-23 歷史研習室

時間和文字在一個個老庭院裡廝磨,這是文化存在的極溫暖方式,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裡蹀躞,以此為歸。 ——餘秋雨

餘秋雨是中國著名的文化學者,理論家、文化史學家、散文家。他小時候只是一位在鄉間勞動的普通人,沒有人知道他,也沒有人去挑他的毛病。

在1975年,餘秋雨有幸在盛鍾健先生的幫助下,到浙江奉化縣一所半山老樓裡苦讀中國古代文獻,研習中國古代歷史文化。

他苦苦研究文學領域,不久,便在文學領域嶄露頭角,獲得了大大小小的榮譽,但是他不驕不躁,堅持著自己的文學創作。

他拒絕一切的職位與光環。1989年—1991年,為了「旅行」,先後遞交了23次辭職報告才得到許可。終於在1991年7月,義無反顧的辭去了所有職務,孤身一人開始了旅程。

路途中,寫了一本《文化苦旅》,震撼中外,這部著作,寫的不僅僅是他這場艱苦的旅行,更多的是他在這場旅行中的感受。他也因此成為了在國際間最具影響力的華文作家之一

他受到了認可,但是與此同時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質疑。

面對王朔的嘲諷,餘秋雨淡定回覆:馬行千裡,不洗塵沙

王朔就是懟餘秋雨最恨的人。

王朔大家都是很熟悉的了,是我國非常出名的作家,也是很出名的編劇。王朔快人快語,對於一些不入流的行為都會進行批評,也包括同行。

他說:「餘秋雨冒充文化人,根本不入流」,在王朔眼裡,餘秋雨算不上文化人,是個冒充文化人的假貨。

在當時評價一個人是「冒充文人」是相當諷刺的,對於王朔的評價,很多網友認為王朔的點評有點「誇大其詞」。

在當時,餘秋雨可謂是人盡皆知了,也在文學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王朔這樣評價餘秋雨,未免有失公允。

俗話說,批評和建議往往使得一個人能在自己所在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遠,所以當時餘秋雨只是簡單回應了八個字:馬行千裡,不洗泥沙。

一匹千裡馬要走很遠,身上肯定有很多的塵土和泥沙,整天花時間在河裡洗澡,這樣的馬還能是千裡馬嗎?

餘秋雨的成名之路確實比較坎坷,因為各種不好的評價,還有自己小16歲的妻子,很長一段時間,餘秋雨都是輿論的眾矢之的,餘秋雨對此很直接地表示,自己成為眾矢之的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寫了很多暢銷書。

辭去工作,苦行萬裡路,終成一卷書

據2002年統計數據,國內近十年來的十大暢銷書中,餘秋雨一人獨佔了三本。

其中最火的自然還是被諸多作家讚嘆的《文化苦旅》。

這本書是餘秋雨辭去所有行政職務後,開始從家鄉的牌坊開始,走過了祖國山河,看過了世界風景,最後回歸生命、人生寫成的一本巨著。

全書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為歷史、文化散文,另一部分為回憶散文。

甫一面世,該書就以文採飛揚、知識豐厚、見解獨到而備受萬千讀者喜愛。由此開創「歷史大散文」一代文風,令世人重拾中華文化價值。

著名詩人余光中說:「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而白先勇先生更是說:「餘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嚴又一次喚醒了。或者說,他重鑄了唐宋八大家詩化地思索天下的靈魂。」

或許,有生之年我們不會去很多的地方,但讀《文化苦旅》,餘秋雨能用他的文字,帶我們領略絲綢之路、河西走廊、茶馬古道……這些壯麗景觀深厚的歷史與人文底蘊。

雖然時代在千變萬化,但對於文化的思考永遠具有共通性,歷史的表象可以不斷的改變,但人性卻是永遠相通的。文字所構成的文化永遠值得人們去追尋,在文化的苦旅上,路漫漫其修遠兮,卻值得人們為之不斷的思考前行。

讀《文化苦旅》,能讓你從文字中獲取新知,在閱讀中跨過平庸,從而獲得人生的進取。

讀餘秋雨的文字,會讓你有浸滿「文化」的閱讀享受;這樣的行走,既是文化的朝聖,也是一個人對生命的朝聖。而閱讀的過程,就是你不斷地找尋自己的過程。

二十多年來,《文化苦旅》一書,收穫了無數榮譽:

獲得了全國金鑰匙圖書二等獎,上海市優秀圖書一等獎,上海市第二屆文學藝術成果獎,臺灣最佳讀書獎。在大陸,一印再印,在臺灣,一年內就重印11次,使臺灣出現了"到緣光咖啡屋聽巴赫、談餘秋雨"的社會時尚。

人生是一場苦旅,走久了,才知道倦累。

累了的時候,不妨看看《文化苦旅》,在餘秋雨的帶領下,你定能體會華夏與世界真正的美景與美文。

現在這本書僅需38元,也就是一頓飯的錢,特別划算。

相關焦點

  • 45歲餘秋雨「裸辭」,跑去大西北找陽關,老農:陽關是啥?
    金庸先生聽了,笑著回答說:「就算我不會,但浙江人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啊」。余光中先生也曾說「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除了餘秋雨。」這句頂級的評價,足以證明餘秋雨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有一次,餘秋雨先生帶著自己唯一的一件行李——破棉襖,來到了大西北的黃土高坡,他想體驗一下王維當年「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悲壯之感。可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餘秋雨問遍了當地農民,也沒有一個人知道陽關到底在哪裡,多方打聽之後,餘秋雨才知道,陽關就是沙漠中的一個破土墩子。
  • 餘秋雨水平究竟如何?陳丹青評價很犀利,不及金庸風趣幽默
    王朔這個罵遍整個文學界的,趾高氣揚的人,自然也是忘不了批評餘秋雨一頓,王朔指出,餘秋雨寫寫遊記不算什麼,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文人,充其量也就是「冒充文人」。陳丹青評價很犀利,不及金庸風趣幽默在眾多的評價中,陳丹青對於餘秋雨很不客氣,認為他更多的時候像一個官員,更是很犀利地指出餘秋雨是個無恥文人!大家都知道,餘秋雨當年和自己的原配離婚,轉眼娶了個小16歲的女演員,這樣的做法掀起了一波罵聲。
  • 餘秋雨官至正廳級,卻3年辭職23次,但為何不當官反被眾人罵?
    但是他終於幹不下去了,於是,餘秋雨就在辭職這條道路上準備一條路走到底,但是他在下這個決定之前,就已經規劃好了辭職以後的生涯。餘秋雨辭職,一不是為了經商,二也不是為了玩,他只是在完成他心中的夢想。自古以來,文人之間避免不了互相嫉妒,對於餘秋雨來說更是這樣。餘秋雨進行文化考察之後影響很大,國內的一些媒體為了熱度發起大規模誹謗。這些人對餘秋雨很不屑,認為他的文章寫的很一般,但那些人,卻幾乎沒發表過什麼文章,而餘秋雨可以說是著作等身。
  • 黑粉:他不只是「文化流氓」,是真流氓,對此餘秋雨只留下8個字
    更有的黑粉以餘秋雨前妻之名在網上散布謠言,說餘秋雨不只是"文化流氓",而是真流氓:"他辭職上戲院長,不是因為清高不戀官職,而是因為他太風騷,表演系的漂亮女生紛紛被他潛規則,人家去上海市委告狀,他幹不下去了,只能一躲了之。"
  • 文壇「差評王」王朔,痛批金庸魯迅餘秋雨,為何對王小波情有獨鍾
    幾年前在北京大學作一次學術演講(講中國文學)時,有一位同學提問:「金庸先生,你對王朔小說的評價怎樣?」我回答說:「王朔的小說我看過的不多,我覺得他行文和小說中的對話風趣幽默,反映了一部分大都市中青年的心理和苦悶。」
  • 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易中天評價比較苛刻,比不上金庸幽默風趣
    那麼,餘秋雨作為一名作家,他的水平到底怎麼樣呢?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易中天評價比較苛刻易中天真正開始被大家所熟知是在央視十套的"百家講壇"。易中天的平民立場 、語言幽默,是他受大眾追捧的主要原因。但他卻似乎瞧不上比他成名早的文化學者餘秋雨,在很多場合,他都不點姓名地表達過嘲諷和揶揄。當年易中天在《帝國的惆悵》一書中,曾不點名的貶了餘秋雨一把。他說:「前兩天重讀了夏堅勇先生《湮沒的輝煌》一書。
  • 金庸誇他,王朔損他,大眾文化時代的群寵,怎墮為知識圈公敵?
    金庸表示,也許自己可能不會寫文章,但是浙江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金庸先生一上來就將餘秋雨放置到一個非常高的高度,竟然和魯迅相提並論,也就是在金庸先生的眼中,餘秋雨的文章功力已臻化境。但是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因此要聽更多人對其作品的評價。
  • 餘秋雨自己也不想總結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一切交由時間
    餘秋雨身邊有個司機跟了他好多年。後來,司機因為要照顧年邁的母親,經濟捉襟見肘。餘秋雨得知後,給了兩個方案:一.餘秋雨給找全上海最好的醫院;二.司機母親晚年的所有錢餘秋雨來出。事情的最後是,餘秋雨不僅幫司機找到了養老院,他還承擔了全部費用。餘秋雨的朋友評價他,說他身上有江湖氣,他其實很願意幫人忙的。
  • 餘秋雨生命中的兩個女人,誰才是他的最愛?陳丹青:「無恥文人」
    每個男人一生都有一個白玫瑰和一個紅玫瑰,深愛過兩個女人的餘秋雨真的是非常幸運了,當然也有人說他這不是幸運,是「渣」。李紅相伴餘秋雨14年之久,但卻抵不過新歡的片刻溫存,沒辦法,離婚成了她唯一的選擇,最終李紅獨自承受淚水給女兒一個家,成全了餘秋雨和馬蘭。餘秋雨愛她嗎?
  • 王朔「炮轟」遍文壇,為何在王蒙面前不敢造次?網友:王蒙真有才
    當今文壇,能被人提起的寥寥無幾,餘秋雨、餘華、韓寒、賈平凹、金庸、王蒙都是舉足輕重的人物,但文壇中的「怪才」,不得不提起,他就是「最強王者」王朔,以上文壇大家都在王朔「毒舌」下走了一遭,除了對王蒙正面的評價外,其他人無一例外地被「噴」,王朔到底為何「炮轟」文壇,卻又唯獨不敢在王蒙面前造次呢?
  • 餘秋雨,一代文化群寵,咋就墮為同行公敵?韓寒:這人太油頭粉面
    王朔:餘秋雨冒充文化人,根本不入流所以,你們看到「大師」,而我看到的,是一位衣著光鮮的「病人」,一個「餘」字編號的悲劇文化人。因此,一直以來,有一種反撥的聲音在解釋原因說,文化界人士們對餘秋雨老師的群起而攻之,是由於「文人相輕」,是因為「由妒生恨」。餘先生自己就很委屈,「餘秋雨這仨字,成了這片土地上啥樣的閒夫走卒都能過來咬一口、啄幾嘴、又能以此度日的三字訣」。倘若大家還願意是誠實的,我想,應該也不會有人斷然否認這種輿況的存在吧。
  • 王朔談金庸武俠小說:看著跌份,而對方卻說和王朔不是一類人
    其實很多評價,金庸本人並不很在意,甚至有些中傷之言他都一筆帶過。金庸是一個相當繁忙的人,一生寫下了千百萬字的著作,另外身兼多職。倒是王朔對他的評價,讓他有點重視了。因為他認為王朔是「罵」得最厲害的一個,而且話也說得重。
  • 餘秋雨文學水平如何?易中天評價言辭犀利,金庸看法風趣幽默
    就在仕途正盛的時候,餘秋雨卻不走尋常路,在婉拒了好幾個職位徵詢之後,向國家文化部提交了辭呈,請求辭去自己的院長職務。在失敗了二十三次之後,餘秋雨終於連掛名職務都辭去了。由此可以看出餘秋雨在整個學術界被認為是「至高無上」的存在。旁人只敢效仿、借鑑和學習,但是絕對不敢口出狂言想要和他一較高下。
  • 悅讀|文化人餘秋雨|餘啟紅專欄
    因此,我們說餘秋雨是文化人。我將從三個方面來向大家介紹文化人餘秋雨。一、學出來的文化人(一)從幼功來代人寫書信。餘秋雨的母親是讀過書的大家閨秀,在家鄉辦起了識字掃盲班,鄉親們便常來找她代寫書信。待餘秋雨長大識字後,母親便常叫他代鄉親們記工分、代人讀信寫信,鍛鍊了他數學、誦讀、寫作能力。這對他來說,有三個作用:一是更加自信。這為他這個浙江鄉村的孩子高分考入上海初中,在中學時獲得作文競賽第一名、數學競賽大獎奠定了堅實基礎。二是形成了他的表達觀。小時候幫助識字不多的鄉親讀信寫信的經歷,培養了他的表達觀。
  • 文化大師餘秋雨的必讀經典著作全套,激活你的中國文化因子
    特別是餘秋雨獨樹一幟的文化大散文「」,將文化古蹟與人生真諦,融入在優美動情的散文裡。使讀者能從優美的文字中獲取歷史、文學、藝術、哲學等方面的乾貨信息。不少專業學者都給予餘秋雨的散文很高的評價。白先勇評價道:「餘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嚴又一次喚醒了。
  • 讀餘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嘆》,我們如何思考唯一倖存的中華文明
    但就是這樣一位"武林盟主"地位的小說家,在被別人調侃不會寫文章時,不僅不怒,反而自認在兩位作家面前,自己確實不會寫文章。那金庸自認不如的這兩位作家是誰呢?一位是大名鼎鼎的魯迅,另一位就是餘秋雨。魯迅大家自然耳熟能詳,那麼餘秋雨,可能對於年輕一代的讀者來說,並不是太熟悉。餘秋雨的走紅是在2000年左右,那也是他個人名聲達到最巔峰的時期。
  • 2001年,餘秋雨在德國寫作被房東趕出了出租屋,究竟發生了什麼?
    老人笑了笑說:「不,年輕人,你還沒有住,不會知道好壞,所以應該先籤試住合約,有了切身體驗,再定下一步是否長住。」餘秋雨一聽有道理,最後和老人籤了5天合約。一切辦好之後,餘秋雨開始住了,房間很溫馨,老人也很信任餘秋雨,從不過來檢查東西。還有,垃圾不用送到下面,放在門口就有清潔工定時取走,樓道都是一塵不染。第5天到了,餘秋雨想和老人談長租的時候,發生了一點意外,他不小心打碎了一個玻璃杯。
  • 餘秋雨是不是偽君子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是鶴立雞群的大師
    我不知道他是如何放下名與利的,但他確實做到了,不少人說他是當代陶淵明,但我認為他只是想當一個更加純粹的作家,為了更好地進行文學的創作。但我畢竟不是他肚子裡的蛔蟲,下面是被他自己的解釋:「我不為歷史的榮譽活著,不為組織的評定活著,不為人家文章當中的美言活著,我只為自己生命的價值認定活著。」那麼他做到了嗎?我認為他做到了,他的《文化苦旅》被萬人追捧,銷量更是突破了150萬冊。
  • 1992年,餘秋雨寫23封信「裸辭」去找西北陽關,老農:陽關是啥?
    其中,他的作品《文化苦旅》銷量突破了150萬冊,而且餘秋雨憑自己一人創造了中國當代散文作品的銷售奇蹟。余光中曾這樣評價到餘秋雨「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除了餘秋雨。」這樣的評價堪稱是頂級評價了,可見餘秋雨在中國文壇的地位。
  • 《楓橋夜泊》多人誤解|餘秋雨說「死記硬背無意義」,真是這樣嗎
    這樣說一點不誇張,因為當時的百人團竟然是多人答錯。因此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小「毛疵」,卻引發了大家如何學習古詩詞的熱烈討論,為此還筆者還替大家「請」出了我國當代文化名人餘秋雨來釋疑解惑。餘秋雨:死記硬背沒有意義作家餘秋雨先生接受採訪的時候,被問到「該不該讓孩子從小背古詩詞」,他表示,死記硬背沒意義,情懷才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