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說是一個地方最樸素的文化
一代又一代的寧夏人在茶餘飯後
口耳相傳著這些美好的故事
於過去,是念想;
於未來,是願景。
在厚重的歷史面前
竭盡筆墨
只為留下那些溫馨的物與事
方始心中駐存溫暖
聲鑑60年 聽見銀川
今天卓伊為您帶來
《聽見銀川》第七集
2018年是我們進入新時代、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和自治區成立60周年。為自治區成立60周年獻禮,銀川市新聞傳媒集團銀川新聞綜合廣播特別策劃「聲鑑60年 聽見銀川」特別節目。
民族街
是銀川老城東西的分界線
也是銀川老城內南北方向最長的一條街
南接六盤山路
北到賀蘭縣
▲▲▲▲▲
點擊收聽
民族街最早不叫這個名,叫王元大街。相傳明末清初時,有位叫王元的地方官員,他主政銀川時,廉潔奉公,政治清明,民風淳樸,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他死後,百姓為了紀念他,就把他住的這條街叫王元大街。
到了清朝光緒年間,端王載漪被慈禧發配到新疆,路過銀川時,看上了這塊風水寶地,就堅決不走,住了下來。後來,清室退位。民國十年(1921年),載漪又回北京,但在皇城處處受歧視,只好又返回銀川生活。
一直到病死,遺體才運回北京安葬。老銀川人都知道這個地方住著王爺,就把這條街改叫王爺大街。那時的王爺大街,大都住著有錢人。除了端王載漪,還有做藥材生意的蔡家和做木匠的趙家。
蔡家住在現今的寧豐賓館處,蔡府南面住著趙木匠一家。那時的王爺府、蔡府、趙府,一律是青磚牆、四合院、石頭獅子磚挑簷。蔡家做藥材生意遍及西北各省,財大氣粗。趙木匠手藝精湛、待客誠懇。那時,有錢人家的馬車、轎子等,大都出自趙木匠之手。
1942年,馬鴻逵主政寧夏時,他把王爺大街改為民權街。馬鴻逵乘坐的四軲轆鬥車,就是趙木匠後代子孫給做的。解放前民族街上最有名的宅子,要數抗日戰爭時期,馬鴻逵給美國第十四航空兵大隊教官陳納德建的陳公館。這套住宅在現今老大樓的南邊。蔣介石來寧時,陳納德陪同視察。馬鴻逵為了拉關係,就給陳納德建了這個公館。
平時這裡不住人,作為馬鴻逵富寧公司的辦事處。到解放戰爭末期,陳納德幫馬鴻逵從銀川運走了六噸黃金。
民族街蔡府和趙木匠家的中間有條巷子,老銀川人叫戰鬥巷。為啥起這麼名字呢?傳說有一年蔡府擴建,往南擠了幾尺。趙家一看這不行,也開始蓋房子,往北擠了幾尺。兩家互不相讓,弄得吵吵嚷嚷,不得安生。蔡府家丁打了趙家人,趙家也不示弱,一邊不時還擊,一邊寫信給在京城做官的親戚,狀告蔡家。趙家的京官收到信後,回了一封信「千裡修書只為牆,讓地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趙家人接信後,羞愧不堪,悄悄把牆往後挪了三尺。蔡家人知道情況後,主動往後挪了三尺,形成了一條通行的巷道。當時人把這條巷子叫戰鬥巷,後來改為居安巷,警示後人要和睦待人,安居樂業。
解放後,銀川市政府為了彰顯民族團結,把這條街改為民族街。
在寧夏
每一個街道都有自己的故事
也都有自己美麗的傳說
你知道或者不知道
它都靜靜地沉澱在這個地方的血液裡...
讓我們在歷史的沉澱中
享受著城市的推陳出新
我愛銀川
也愛這座城市
60年來,
你對這座城又有什麼想說的嗎?
這60年來的變化您又想說點什麼呢?
留言區見~
責 編丨馬俊
編 輯丨王光輝
為「有溫度、有態度」的 FM90.5 AM801
銀川新聞綜合廣播點個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