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滯留」南極武大女教師:希望成為大家關注南極科考的橋梁

2020-12-14 環球網

來源:【澎湃新聞】

趙羲乘雪鷹601執行任務

「說實話,我今年回來的時候感覺恍如隔世,像是從外太空穿越過來的,所有人都戴著口罩,街上很多店鋪都還沒有開門,我們11月份出發時候還是非常熱鬧繁華的。」

結束了158天的南極考察任務後,趙羲回到熟悉的國內,雖然在南極也時刻關注著疫情的情況,自己也做了思想準備,但眼前的一切還是讓她感覺不太適應。

當看到來接她回武漢的同事們,趙羲的心又暖了起來。她向澎湃新聞記者坦言,「看到他們我非常開心,很想念,我們忍不住想要互相擁抱,然後也聊了很多,同事們約我回去講講南極故事,感覺回歸真實的人類社會真好,這段時間大家也都很需要這種面對面的交流」。

趙羲,武漢大學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第36次南極科考隊隊員。今年初,受國際疫情形勢影響,她和隊友們回國時間被推遲2個多月,原定的轉機澳洲也更改為海上「繞路」回家。3月11日,他們接連乘坐兩艘雪龍號,在海上漂泊42天後終於回國,這段坎坷的歸國之路被網友們直呼「硬核」。

面對關注,趙羲直言,「我只是一個第一次到南極的新兵,恰好回國遇到了疫情,幸運的被國家全力保障接回家。其實南極科考非常辛苦,我們有非常多優秀的科學家,他們畢生都在致力於南極科考研究。希望通過我,可以讓大家對南極科考感興趣,更多的去關注全球變暖、環保、人與自然等科學領域。如果我真的能起到橋梁作用,那所有的一切都值了。」

出生起就結下 「南極緣」

1984年,我國首支南大洋、南極洲考察隊於當年11月20日從上海出發。武漢大學鄂棟臣教授和其他科考隊員們穿越南北半球,航程二萬六千多海裡,最終登陸南極洲南部的喬治島,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南極科學考察基地——中國南極長城站。

巧的是,1984年也是趙羲出生的年份。

而此後,被譽為「極地測繪之父」的鄂棟臣曾受邀前往趙羲所在的中學湖北龍泉中學做南極科考分享。「鄂教授激情洋溢的演講深深的打動了我,我高考填報學校和志願都深受這次分享的影響,報考了武漢大學。」趙羲說。

大學後,趙羲與南極就徹底結下了不解之緣,夢想的種子也在優秀前輩的指引下逐漸發芽。

本科時,趙羲跟隨旁小平教授(現任武漢大學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副主任),參與製作我國第一幅南極全圖大掛圖。

2005年,武漢大學科考隊員張勝凱第一個登上南極冰蓋最高點,我國也成為國際上首個從地面進入該點展開科學考察活動的國家。當年科考隊員們凱旋,大四的趙羲作為學生代表在武漢火車站送花歡迎。

碩士期間,師從旁小平教授的趙羲,在導師的帶領下參與了第一本南北極地圖的製作。

在這之後,趙羲的學業和工作也都一直圍繞南極測繪方面,但真正去南極,去年還是第一次。

「從來沒覺得氧氣這麼甜」

從老前輩鄂棟臣教授算起,武漢大學師生已經連續36年參與我國曆次南極科考任務。趙羲所在的武大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有20多名老師,他們全部都有極地科考經驗。

「我們有老師最多甚至去過十幾次,和他們比起來我就是一隻小菜鳥,最早時候科考環境條件都很惡劣,做飯取水都要自己解決,但現在改善了很多,我們有廚師照料生活,有龐大的車隊,還有固定翼飛機,通訊情況也比當年強多了。」趙羲坦言。

趙羲介紹,她平時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冰雪環境遙感、極地地理信息系統與地圖製圖。這次科考中,承擔的主要是固定翼飛機隊的航空調查任務,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地面負責數據分析。

「我們每次出行都是三個人以上,大家手裡背著很沉的設備,在南極行走本來就很困難,所以很短的距離也要走很久,像同行的同濟大學老師,他的無人機每次都要備著二三十塊電池,非常考驗體力。」

現在回憶起來,趙羲說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在固定翼飛機隊執行的15架次科研飛行觀測中,上機執行的那一次任務。

雪鷹601是科研飛行平臺,機艙主要搭載不同類型的航空觀測設備,艙內沒有加壓裝置,艙內和艙外的溫度、氣壓幾乎相同,艙內噪音也非常大,和乘坐民航客機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感受。

除了兩名機組人員,趙羲和另外兩名科研人員要負責機上航空觀測設備的開啟、調試、狀態檢查和數據下載,飛行期間每半小時就要檢查一遍所有設備的運轉情況,異常忙碌。

因為無法上廁所,隊員們飛行7個小時期間都不能進食,下了飛機後再補充能量。

這次執飛也是海拔最高的一次,「因為雲層太厚,有氣流,而且飛機外面的天線出現結冰現象,需要爬升。飛機迅速從海拔3000米提升到5200多米」。而此時的趙羲出現了高原反應,「說實話,有那麼一點害怕。科研飛行的主控李航博士,他在報話機裡笑著說,『從來沒覺得氧氣這麼甜』,讓氣氛緩和了不少。」

第36次南極科考固定翼飛機隊合影

難忘的極地記憶

神秘莫測的南極,是無數人心馳神往的聖地。幾乎每一個到過南極的人,都無法忘記第一次見到南極大陸的心情。

極地的絕美寂靜感令第一次到南極的趙羲震撼不已,「坐在冰山上,看著眼前的冰川、海灣,周邊寂靜到可以聽到自己的呼吸,你感覺大自然太神奇了,人類是多麼渺小,心靈會被淨化,是一種很神奇的感覺。」

在極地,見到最多的就是「極地明星」企鵝。

「企鵝不怎麼怕人,只要保持安全距離就很好,它們可是我們科考隊員的心頭好,實在太可愛了。」趙羲介紹,剛到站的時候,看到企鵝大家都特別新奇,吃飯時候只要企鵝來了,都會拿相機去拍。而且企鵝看著腿短,但在冰上滑行時候速度非常快。

在南極,雖然景色壯美,但卻是一個極端惡劣的工作環境,工作高危又高難,每次出行都要幾個人結伴而行,大家笑稱「過命之交」,非常團結。

工作之餘,大家也會和其他國家的科考隊員們進行交流,像中山站鄰近的俄羅斯進步站,兩邊長期互動,交流頻繁,「吃完晚飯,我們經常就去俄羅斯進步站晃一晃。」中山站有個小型的室內體育館,會邀請俄羅斯人過來一起打排球、打撞球等。

每天飯後遛彎也成為隊員們的常態,趙羲也被冠上「遛彎隊隊長」的稱號,「可能我比較積極吧,每天飯後都要出去轉轉,看看風景,拍拍照,希望用眼睛記住這裡。」

趙羲在雪龍號上遇到大風雪

大家都很照顧來自「武漢」的我

與往年相比,第36次南極科考隊在南極度過了一個更為特殊的除夕。

國內正值新冠肺炎疫情暴發,隊員們也從新聞和家人口中看到相關消息,特殊情況下,科考隊特別開放衛星電話,讓隊員們每天都能與家人保持聯繫。

「雖然身在南極,但是我們和家人聯繫頻率很高,看著他們都健健康康,就會很放心,也相信疫情一定會過去。」

1月24日,大年初一,趙羲和隊友們親手寫下了很多平安福,「祝福武漢」、「中國平安」等等。

隊員們在中山站裡過春節寫福字

當晚,她在朋友圈記錄到,「過年了!從南極淨土回望武漢,相隔天涯,卻與你們同在。就算我捂的再嚴,站的再遠,朋友你們一眼就能認出是我,因為不管在哪裡,我的『神』沒變。從前天武漢甚至湖北自保(我不喜歡用封城二字)開始,看到朋友們很多害怕,無助,也看到很多感動,樂觀。就像照片裡的我,我們其實一直都是我們,不管在開放的武漢,還是暫時自保的武漢,我們都可以過出自己本來的樣子。只有內心的安寧,才能連結天地間的祥和,我們可以擁抱的還有自己。等著我回來。」

趙羲坦言,寫這段話是希望能給遠方的大家傳遞力量,在南極,自己常被溫暖的力量打動,這次科考,算上趙羲,隊裡共有兩位武漢籍隊員。

「雖然我們平時不會外露情緒,但大家都會來安慰關心我們,像站長、副領隊,經常會給我們鼓勵,很溫暖。」

「硬核」回家路

疫情期間科考隊員表達對祖國的祝福

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是我國首次以「雙龍探極」模式組織實施南極考察,具有裡程碑式意義。

中國極地科考功勳「雪龍」號,是我國1993年從烏克蘭購置並改造的破冰船,和它結伴奔赴南極的「雪龍2」號,是中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考破冰船。它是全球第一艘船艏、船艉雙向破冰的科考船,能以2-3節的航速在冰厚1.5米+雪厚0.2米的條件下連續破冰航行,可實現極區原地360°自由轉動。「雪龍2」號破冰能力、抗陣風能力、甲板設備抗低溫性能均大幅加強,可以把原來僅限夏季的考察延展至春季和秋季。

「我是坐飛機到的南極,本來也要坐飛機回國,卻沒想到能有幸乘坐兩艘雪龍號回國,真是太幸運了。」趙羲說。

趙羲所在的固定翼飛機隊原計劃2月10日乘飛機飛澳大利亞凱西站,再轉機回國。但考慮到經停他國的風險,自然資源部決定所有隊員乘坐我國自己的科考船回國,不停靠任何國家。

膽大又好奇的趙羲對於回程充滿期待,她坦言,「上船前不知道自己暈不暈船,但卻盼望著能遇見真正的西風帶,即使真的體驗到暈的想跳海,也比風平浪靜沒有經歷的遺憾好。」

位於南緯40度至60度之間的西風帶,常年處於強勁西風的控制下,洋面風浪大,行船危險係數高,也因此得名「咆哮西風帶」,基本上經歷過的人都會說「晃得起不來床」。

「現在船上的預報都非常精準,所以我們在航行中就會避開一些大的氣旋,找一些好的天氣窗口來穿過,往年最大的西風帶有10米,但今年我們最高也就5米多。」趙羲笑著回憶,「全程我的狀態都還好,最難受的一天也只是有點噁心,一日三餐還是吃一點,儘量讓胃保持無壓力的狀態。」

乘坐雪龍號航行了17天,又被安排乘坐雪龍2號25天,在海上漂泊42天後,趙羲和隊友們於4月22日抵達上海。入境前,大家都進行了14天的體溫監測,抵達上海後,又接受了核酸檢測。4月24日,從上海出發,驅車10小時後,她終於回到了家鄉武漢。

「說實話,這次回來心態有了很大變化,就覺得要珍惜當下,希望每個人都能健康平安。」

相關焦點

  • 「侶行·破冰船南極行」平潭啟航 將助力中國南極科考
    ——《地球之極·侶行》破冰船南極行啟航發布會」在福建平潭綜合實驗區舉辦,意味著「北京號」破冰船正式吹響啟航號角。本次活動引發全民高度關注,吸引了全國各地近百名節目忠實觀眾前來觀禮。  2020年,東南衛視聯手張昕宇、梁紅夫婦共同推出特別節目:破冰船南極行。就在今天,張昕宇、梁紅夫婦駕駛「北京號」破冰船,在福建平潭港口岸金井碼頭盛大啟航,同船集結了中國頂尖的科學家和一群壯志雄心的中國年輕人,遠航2萬海裡,助力中國南極科考。  張昕宇說,「我們會用科研行動把中國人的態度告訴世界——不光是自己過得好,也希望能為全人類過得好而努力。」
  • 為什麼要進行南極科考?南極有外星人嗎?你知道多少?
    為什麼要進行南極科考?南極有外星人嗎?你知道多少?外星人有沒有我不知道,但是在南極科考中確實有不少外來物質的發現,像是隕石。在南極,除了外星人還有很多東西可以研究,例如,巖石、冰雪、大氣、土壤等方面。南極作為地球上至今未被開發、未被汙染的潔淨之地,那裡有無數的科學之謎等待著我們去發現。
  • 當詩詞遇上南極科考……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南極科考渡過重洋,跨越萬裡,一走少則半年,多則500多天,可以說,是我國科學考察時間最長、條件最艱苦的活動之一。在首次南極科考以來的36年裡,我國建成了4個南極考察站——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泰山站,羅斯海附近還有一個在建的站。如今的歷次科考,隊員們都會分派到各個站點開展不同的科考內容。
  • 波司登隨中國南極科考隊再踏徵程 用專業之力為南極科考保駕護航
    要知道南極年平均氣溫為-25攝氏度,極端最低氣溫-94.2攝氏度,暴風呼嘯、嚴寒刺骨,這是對極地科考事業的嚴峻考驗。為了成為中華民族極地科考的有力後援,肩負著民族責任感和榮譽感的波司登,用專業的羽絨服助力極地科考隊伍一次又一次戰勝人類的極限。早在1998年,波司登就開啟了助力科考之旅,成為中國率先徵服「世界三極」(南極、北極、珠峰)的中國服裝品牌,同時也凸顯出了波司登過硬的專業實力與製作工藝。
  • 波司登雙重保護徵戰南極 共鑄科考事業新輝煌
    波司登作為專注羽絨服44年的中國知名品牌,多年來,波司登始終陪伴著中國科考隊「上珠峰,下極地」,用專業工藝守護了科考隊員的溫暖,與之共同見證每一次的成功與輝煌。中國南極科考隊的第37次徵程中也不乏波司登的身影,這一次波司登不僅助力南極科考隊遠徵南極,共鑄科考事業新輝煌,還升級了日常禦寒裝備,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 南極科考全新挑戰 「雪龍2」號前往羅斯海新站
    這幾天,船員和科考隊員們都在爭分奪秒進行裝卸貨作業。 另外一個就是能見度,大家也看到了,這裡這段時間經常有霧,所以說霧太大,還有潮水低的時候,重的物資就沒法運過去。大家都在搶時間,比如說今天早上3點鐘開始就已經開始卸貨了。
  • 中國南極考察隊完成泰山站內陸科考任務
    新華社「雪龍2」號2月16日電(記者劉詩平)記者16日從中國南極中山站獲悉,經過67天南極內陸的艱苦作業,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泰山站隊隊員已順利完成各項科考與工程建設任務,於日前安全回到中山站。泰山站位於中山站與南極冰蓋之巔——冰穹A地區的崑崙站之間,與兩站分別相距520公裡和740公裡,是中國繼崑崙站之後建成的第二個南極內陸考察站。第36次南極考察泰山站隊於2019年12月10日從中山站內陸出發基地起程,當月15日抵達泰山站開展工作,2020年2月8日離站回返。
  • 雪龍號南極科考凱旋啦,滿滿的蘇州元素!
    歷時165天,總航程3.8萬餘海裡雪龍號南極科考凱旋啦但是也許很多蘇州人都不知道的是雪龍號上居然滿滿都是蘇州元素!王建忠是蘇州張家港人,1995年起就在雪龍號上工作,2008年6月,被任命為雪龍號船長。
  • 他們從南極送來祝福!
    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元旦賀電集美大學:值此2021年元旦來臨之際,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全體隊員向沈燦煌書記、 李清彪校長和貴校全體師生致以誠摯的節日問候和衷心的感謝!祝願大家在新的一年裡,身體健康,家庭幸福,工作順利,事事如意!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搭乘「 雪龍2 」號於11月10日從上海起航。
  • 時隔20年中山大學重返南極科考國家「戰隊」 - 要聞 - 中國高新網...
    日前,中山大學與中國第37次南極科考隊互致元旦賀電,中大副教授韓博、博士後張功搭乘「雪龍2」極地科考破冰船,於近日到達南極中山站附近海域開展作業。這是自2000年以後,中山大學首次參加南極科考,標誌著中山大學重返南極科考國家「戰隊」。
  • 如果當年不是蘇聯,或許我國就不能在南極建科考站了
    南極大陸,一塊超過一千二百萬平方公裡的大陸,隨著南極的不斷開發,越來越多的資源展現在人們眼前,各國都對這樣一塊資源豐富、面積龐大的大陸非常重視,今天咱們就來看看南極的百年歷史,有哪些國家對南極想入非非。
  • 波司登羽絨服溫暖相伴中國南極科考隊遠徵南極
    則是對再度踏徵程的中國南極科考隊的最好形容。2020年11月10日中國南極科考隊將踏上第37次科考徵程,而波司登也將再次與之隨行,助力裝備升級,一同探索「純淨之地」。迎接他們的將不止是海雨天風,還有漫天冰雪、能見度低、極度嚴寒等極地極端氣候帶來的嚴酷挑戰。要知道南極年平均氣溫為-25攝氏度,極端最低氣溫-94.2攝氏度,暴風呼嘯、嚴寒刺骨,給科考工作帶來極大的難度。
  • 波司登羽絨服助力中國南極科考事業 化身強大後援
    1998年中國登山隊穿著波司登羽絨服登頂珠峰 南極向來都是各國極地科考事業的必爭之地,作為世界上最後一塊淨土,它有太多未解之謎,一直以來都讓各大國家「心生嚮往我國自80年代以來,先後建立了「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以及「泰山站」四個科考站。在中國探索南極的徵程中不斷突破自我,不斷創新成績,在其中也多次看到波司登的身影,波司登可以說是親眼見證了我國科考事業的進步與科考實力的壯大。
  • 中國探險協會探險家溫旭:南極之路的前進者
    2020年1月10日,青年探險家溫旭抵達南極點,成功創造一項新的世界紀錄,成為從南極海岸出發、單人無助力無補給抵達南極點的第一人。 一個人,58天,1400多公裡,溫旭無愧於自己兩年來對自己的期待,為中國的南極考察和極地探險事業添加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南極「探」氣,北極「讀」冰!2020青島極地科考書寫新紀錄新傳奇
    南極「探」氣北極「讀」冰2020青島極地科考書寫新紀錄新傳奇在我國,鮮有城市可以像青島這樣,既擁有雄厚的海洋科研實力,同時又長期聚焦極地科考,先後派遣大量的涉海科研人員奔赴兩極。前不久,參加南極科考的黃海水產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剛剛回到青島。近日,青島涉海高校、科研院所的10多位科研人員又從上海出發,乘坐「雪龍2」號參加中國第37次南極科考。回顧今年的極地科考經歷,新冠肺炎疫情給科考人員增加了許多困難因素。在這特殊的一年裡,南北極的「青島身影」又書寫了不同尋常的歷史紀錄。
  • B站獨家直播「南極科普日」,連線南極中山站隊員!
    6月21日19:00,B站攜手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新華社全媒編輯中心,在夏至日(南極仲冬節)帶來首屆「南極科普日」活動,直播聯線極地科考國家隊,揭開南極的神秘面紗!首次網絡直播連線南極科考站 中山站隊員的日常生活分享駐守南極200多天的科考隊員們,通過屏幕,講述了他們在南極的極限生存體驗和科考研究日常生活。
  • 中美科考隊在南極聯手救助澳科考隊員 外交部回應
    中新網北京12月24日電 (記者 梁曉輝)就中美科考隊在南極聯手救助澳科考隊員一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24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說,中方有關部門正與有關方面積極協調澳方患病人員救助方案,願為此提供積極協助。  有記者提問,據報導,近日,中國、美國科考隊正在南極聯手開展救援,設法將澳大利亞科考隊一名突然患病的科考隊員送回澳救治。
  • 「雪龍」號駛入我國海域 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取得多項重要成果
    發現可能會獲取最古老冰芯的新區域  尋找最古老冰芯的鑽探位置和獲取更長時間序列的冰芯氣候環境記錄,是南極科學的一個重要前沿領域。「雪鷹601」固定翼飛機在本次考察期間成功完成東南極冰蓋冰脊B地區探測,發現冰蓋深部完好保存了超過100萬年的連續冰層結構,冰脊B地區最有可能成為獲取150萬年冰芯氣候環境記錄的新區域。
  • 中美南極救出澳大利亞傷員,澳科考站升起中國國旗:感謝援助
    澳科考站升起中國國旗!澳局長感恩致謝:中美援助無價如今全球疫情在冬季到來後不斷升級,上周時間智利位於南極最北端的裡克爾梅站就被檢測出新冠病毒,世衛組織認為,只有全球各國人類團結一致,才能戰勝新冠病毒。12月28日據澳洲網消息,地點處於南極,澳大利亞科考站升起了中國國旗,澳大利亞南極局局長還發文感恩表態稱:僅靠澳大利亞不可能完成任務,中美為澳大利亞的無私援助是無價的。此舉或也驗證了世衛組織的攜手合作觀點,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事情的起源於上周,一名澳大利亞南極科考隊的成員,在南極圈突然出現傷病需要緊急返回本土治療。
  • 報國平生志 南極不了情
    1980年1月6日-3月21日,應澳大利亞政府邀請,受中國政府派遣,張青松與董兆乾抵達澳南極凱西科考站,作為期兩個月的訪問和考察。他們由此成為首次登陸南極大陸並進行考察的中國科學家,拉開了中國40年來矢志不渝探索和認識南極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