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足集體看電影,中國男籃也看過!那次看完,周琦「絕殺」了自己

2020-10-10 體壇球真相

最近一段時間,關於國足集體看電影《奪冠》,引發了不少網友的互動。很多國足的死忠粉絲,非常認可國足集體看《奪冠》的狀況,畢竟《奪冠》是一部非常積極向上且勵志的影片,這部影片,非常容易激發人的進取心。只不過,更多的網友對此送上了吐槽,有網友甚至送上了「名言」——這是國足距離奪冠最近的一次。

國足集體觀看電影《奪冠》,類似的事情在中國男籃的身上也出現過。2019年6月,在中國男籃備戰世界盃的關鍵階段,中國男籃將帥在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組織觀看了俄羅斯體育勵志影片《絕殺慕尼黑》。那部影片非常勵志,講述了前蘇聯隊在1972年奧運會男籃決賽中,力克世界籃壇超級霸主美國隊的體育經典賽事。


尷尬的是,在中國男籃將帥集體觀看了《絕殺慕尼黑》後,中國男籃打出了近乎隊史最差的一屆男籃世界盃!在家門口舉辦的男籃世界盃中,中國男籃不敵波蘭和委內瑞拉、奈及利亞,2勝3負創造隊史最差成績,無緣直通奧運會。


在中國男籃不敵波蘭的比賽中,周琦的致命發球失誤,幾乎「絕殺」了自己。從那時起,「周琦發球」幾乎成了段子……毫無疑問,中國男籃那一次集體觀看《絕殺慕尼黑》的效果,並不明顯,畢竟球員在關鍵時刻沒有頂住。

如今,國足觀看《奪冠》的背景,與中國男籃去年觀看《絕殺慕尼黑》的背景如出一轍。希望《奪冠》這部影片,能夠真正幫到國足。

相關焦點

  • 國足將觀看《奪冠》,學習女排精神,男籃去年看電影勵志失敗
    艾克森(中)與隊友在訓練中此次集訓只有六天,國足此外,國足全隊還將於10月6日下午集體觀看目前正在熱映的電影《奪冠》,切身感受「女排精神」,更加深刻地領會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的內涵。用體育電影激勵士氣,這辦法在中國三大球已經不是第一次使用了。比如去年六月末,中國籃協主席姚明帶領中國男籃全體成員觀看了俄羅斯勵志體育電影《絕殺慕尼黑》。該片講述了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男籃決賽,前蘇聯隊打敗了保持了36年全勝紀錄的美國隊的故事。
  • 中國體壇四大讓人淚奔瞬間:張琳芃烏龍絕殺,周琦7.2秒發球失誤
    中國體育界有太多運動員、時刻值得我們驕傲,要說值得驕傲的時刻,2006年男籃世錦賽王仕鵬絕殺斯洛維尼亞,08年奧運會男籃闖入世界八強等等。但世界有白就有黑,有光的地方就有黑暗,中國體壇也有讓人淚奔與憤怒的時刻,這一次我們來盤點四個讓人淚奔瞬間。
  • 上遊觀影|《絕殺慕尼黑》讓不懂籃球的觀眾集體鼓掌,重慶男籃現場...
    《絕殺慕尼黑》海報體育的故事就是人的故事,最適合拍成電影。6月13日,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也與上遊新聞的幸運影迷,在華熙國際影城一起觀看了根據體育歷史中著名傳奇改編的俄羅斯票房口碑力作《絕殺慕尼黑》,熱血的故事讓不懂籃球的觀眾在影片高潮時集體鼓掌。
  • 國家隊要求觀看電影《絕殺慕尼黑》 對備戰奧運有意義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黃維俄羅斯體育電影《絕殺慕尼黑》是最近的院線熱片,而這兩天,這部電影又「火」了一次。國家體育總局發布通知,要求各項目的國家隊組織教練員、運動員集體觀看這部電影,以激勵教練員和運動員備戰重要賽事。
  • 國足集體觀影《奪冠》,該學的不只有女排精神
    日前,正在上海集訓的國足專程前往駐地附近的電影院,集體觀看講述中國女排的電影《奪冠》,卻沒想到在網上引發了不少調侃。應該如何看待這些調侃?國足真的「做錯了」嗎?愛之深責之切看勵志電影不罕見趙亮晨(以下簡稱趙):國足看中國女排的電影《奪冠》最近成了大家熱議的話題,有些調侃的話雖然有些促狹,但又確實有點好笑,比如有人評價觀影現場的照片「這是國足距離『
  • 王仕鵬和周琦誤會和解,並稱他是中國男籃的領袖,你怎麼看?
    王仕鵬作為我國男籃的功勳老將,一手三分球獨步天下,在世界大賽上貢獻過多次絕殺,退役後更是從事和籃球相關的媒體解說工作,相當的忙。而周琦作為國家隊新生代的主力,也是年輕球員中唯一打過NBA的人,自然在訓練之餘會受到很多的採訪,然而兩個人的團隊因為沒有溝通好發生了矛盾,曾經在網上傳得沸沸揚揚。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去年6月份的一天。
  • 我沒看過中國女排,但《奪冠》把我看哭了
    老實來講,我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完整的看過中國女排的比賽。所以由女排真實事件改編而來的《奪冠》,我也是一拖再拖,生怕產生不了共鳴,一直拖到現在才剛剛看完。看完電影後,我就真想抽自己一耳光。這麼好看的電影,我居然現在才看!
  • 國足將集體觀看中國女排電影《奪冠》,引發網友強烈反應。
    10月4日,有媒體報導國足將於8日下午集體觀看中國女排電影《奪冠》。在適當放鬆同時,國腳們也借觀影之機深刻領會「女排精神」內涵,從而接受一次有關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勵志教育。 ​不少網友看到後,紛紛留言吐槽,稱:看完能奮發圖強嗎?還表示哈哈,引起嘲笑。
  • 中國男籃惜敗奧運參賽目標恐成疑,國足集結能帶來全新面貌?
    男籃世界盃激戰正酣,小組賽首輪都取得勝利的中國男籃與波蘭男籃正面碰撞,最終中國在大好開局的情況下被波蘭拖進加時,以76-79的比分惜敗,這讓無數球迷義憤填膺,攻擊隊員和質疑教練。與此同時,中國男足在廣州集結,武磊+入籍球員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40強賽,國足將帶來什麼面貌,我們拭目以看。
  • 討論:從看中國男籃比賽開始,哪一場比賽至今還讓人難以忘懷呢?
    從2000年的雪梨奧運會開始觀看中國男籃的比賽,從那時候開始到今天,中國男籃闖進過奧運會八強,也獲得過多次亞運會和亞錦賽的冠軍。在這期間為我們奉獻過許多精彩的比賽,同時也有多次被對手逆轉,一敗塗地,至今還讓很多球迷記憶猶新,至今還讓人難以忘懷。那麼,中國男籃都有哪些比賽讓人難以忘懷呢?
  • 盤點中國男籃那些讓人難以忘懷的比賽,「大魔王」周琦兩次上榜
    從2000年的雪梨奧運會開始觀看中國男籃的比賽,從那時候開始到今天,中國男籃闖進過奧運會八強,也獲得過多次亞運會和亞錦賽的冠軍。在這期間為我們奉獻過許多精彩的比賽,同時也有多次被對手逆轉,一敗塗地,至今還讓很多球迷記憶猶新,至今還讓人難以忘懷。那麼,中國男籃都有哪些比賽讓人難以忘懷呢?
  • 國足集體觀看《奪冠》李鐵:向中國女排學習
    昨天下午,在經過了一個上午的技戰術訓練之後,正在上海集訓的國足集體觀看了最近正在熱映的中國女排題材電影《奪冠》。這是國足集中前就已經確定的一個集訓項目,也是除了訓練之外,本期集訓所安排的最重要的一項集體活動。
  • 13個月後,郭少又為男籃潰敗落淚,網友直指罪魁禍首:周琦李楠
    ,遼寧男籃的王牌核心也是當今中國男籃的外線第1人、之前的亞洲第一控衛郭艾倫專門談到了他看完《奪冠》的觀後感。郭少就在社交媒體上特意寫道:「今天隊裡組織看電影,看中國女排,一看就想到自己世界盃沒打好,就哭了。別人看這電影的感受肯定跟我不一樣,我就會自責一輩子,但是我希望下一輩男籃會像女籃一樣好,希望有夢想、為國打球的小球員們記住一句話:穿上國家隊球衣,為國出戰的日子,才是真正的比賽!」
  • 中國男籃潰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恐與國足漸行漸近了
    許久沒看中國男籃打球了,印象中還是那個姚明王治郅的年代,雖然比不上世界強隊,但儼然亞洲霸主,血性男兒不乏其中,回想昔年似乎還歷歷在目。然而這次的籃球世界盃,卻把對男籃的印象完全改變了。首場勝利,一片歡騰,掩蓋了許多問題。然而接下來的兩場比賽,卻將中國男籃釘在了恥辱柱上,成了世界盃的笑話。
  • 4秒羞辱周琦2次!這就是中國男籃的希望啊
    兩隊第三節剛開始不久,張鎮麟在一次進攻回合中連續大帽周琦兩次。第一次防住了周琦的腳步,第二次用彈速送上大帽,4秒羞辱周琦2次!就這畫面,除了易建聯外真沒人能做到了。
  • 給國足打雞血集體看電影《奪冠》
    10月6日下午,正在上海參加集訓的國家男足一行專程前往駐地酒店附近的一家電影院,觀看了電影《奪冠》。據了解,觀影期間,國足所有成員都格外專注。國腳們被電影主人公,排壇名宿郎平人物的刻畫及備受各界弘揚的「女排精神」所深深打動。算上到隊的28名國腳及教練與管理團隊成員,全隊約有50人參加了此次觀影活動。
  • 國足在上海集結開練,集體看《奪冠》學習女排精神
    昨天,中國男足在上海集中,開始短期集訓。昨天下午,全體球員冒雨在厚湃爾體育公園進行了首堂訓練課。此次國足集訓時間只有6天,6天的時間能夠練什麼呢?新華社供圖據了解,國足教練組在這6天的集訓時間內,還是拿出了寶貴的時間,安排全隊明天下午觀看電影《奪冠》。李鐵說:「全隊一起看電影《奪冠》,希望大家都能有所收穫。」
  • 中國男籃不會有「國足奇蹟」
    自2002年挺進世界盃之後,國足再也沒能踏進決賽圈。何時能再進世界盃呢?一些腦洞大開的球迷支了妙招:擴軍至60支參賽球隊、亞洲區名額翻番或歸化11個梅西C羅。當然這都是無稽之談,但也道盡了多少心酸與無奈。如今男籃步國足後塵,挺進奧運會只能期盼天降奇蹟。
  • 周琦不會是最後一個犯錯的隊員
    老張開專欄時給自己的定位是這樣的:不定期更文,不太追時事熱點,慢熱型深文寫手,偏向NBA和國際足球。呃,也就是說,我不是一個喜歡看國內比賽的人。打個比方吧,去影院看電影,我的原則是,好片選著看,爛片能不看就不看。所以......有NBA為什麼要看CBA?有歐冠五大聯賽為什麼要看亞冠中超?
  • 國手國腳集體觀看女排《奪冠》,郎平一句話很扎心,別光喊口號
    今天是國足在上海集訓的最後一天,同時也是2020年國足的最後一堂訓練課。在集訓開始前,李鐵先帶領國足小夥伴觀看了正在熱映的《中國女排》也就是《奪冠》。一方面為了增強球隊的凝聚力和戰鬥力,更重要的是為國足普及愛國教育,因為這不是一份簡單的職業,也是責任和義務,更是集體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