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單名媛分背後,透露出什麼樣的階層鄙視鏈秘密?丨《區分》

2020-12-11 殘疾人的副業生活

1979年,布爾迪厄的《區分》在法語世界問世了。這本書的出版並非橫空出世:在此之前,布爾迪厄發表了《論攝影:一種中等品味的藝術》(1965)和《愛藝術:歐洲博物館及其觀眾》(1966)兩篇文章,可以視為《區分》的經驗調查基礎;在《藝術感知大綱》(1968)一文中布爾迪厄業已討論了藝術、審美問題,論述了他在接受潘諾夫斯基對哥特建築和經院哲學的關係啟發後,對藝術感知的文化社會學分析。當時他就堅持認為:象徵符號領域不能與社會實踐相割裂,否則會墮入文化神聖化的孤立主義。《區分》是對這一思想的發展和完善。

《區分》

《區分》的作者:已故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他和英國的吉登斯、德國的哈貝馬斯,並稱當代歐洲社會學界的三傑。

區分的含義:區分社會各個階層的,不僅有經濟資本,更有文化資本,文化資本通過所謂的趣味表現出來,比經濟資本更加隱秘地左右著我們的社會地位。

一、區分是趣味的差別

案例:所謂的「鄙視鏈」並非互相攀比金錢的多少:都是二十多一杯的奶茶,為什麼很多人更願意去喝廣告有趣、品牌網紅的產品,這裡大家比拼的顯然不是什麼錢包誰的更鼓。另外,所謂看英劇的鄙視美劇,看美劇的鄙視看國產劇,難道是看英劇的比看國產劇的有錢,那就更不是了。這些的背後,還是所謂的「趣味」在作怪。

趣味的重要性:彰顯人類審美的活動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人之為人,與動物的區別,除了會使用工具,更在於我們有文化。文化也並不等同於認識多少字,懂得加減乘除,而是人類創造出以繪畫和音樂為代表的藝術,可以說,藝術是人類精神活動的最高象徵,是人類優於其他生物,富有「靈性」和「創造力」的象徵。

趣味不是純然的天性,而是被後天塑造出來的:在西方哲學傳統中,將審美能力推崇為人類靈性或天性,並且在哲學層面,這種靈性與天性不僅是天生的,而且公平地賦予每一個人。但是,布迪厄尖銳地指出,所謂的趣味與審美,跟階層,尤其是個人的家庭背景,密切相關。趣味,或者說審美能力,從來不是哲學家所認為的「無功利性」或者純粹靠個人天賦,而是被家庭與教育這些社會要素塑造出來的。

不同社會階層趣味差異的規律:

第一,社會階層越高,其審美趣味,就越重形式,而不是內容或功能。

案例:曾經網上流傳,怎麼做一道法式大餐,就是盤子越大越好,食物越小越好。也就是說,一桌子菜,不是用來吃的,而是用來看的。它們飽腹的功能不重要,重要的反而是它的造型、光彩這些形式上的東西。雖然是調侃,但這很形象地說明了布迪厄發現的規律。布迪厄解釋說,中下階層消費的是功能性,這就是為什麼普通人總是追求性價比,在審美中追求直接的感官愉快,而對上層來說,早已擺脫了物質層面的需求,因此以非功利的、延遲享樂為榮,甚至,有時候會刻意追求痛苦。這些所謂最高級的趣味,是「不談用處」的趣味。

第二、趣味有排他性。

布迪厄說,對一種趣味的欣賞一定要呈現出對其他趣味的厭惡,而且這種厭惡,通常表現得不需要理由也沒有理由。喜歡芭蕾舞的,基本上對廣場舞嗤之以鼻,聽古典音樂,貝多芬、巴赫的,不聽鳳凰傳奇。只有排他,才能顯出高低來。只有顯出高低,才起到了「區分」或者「區隔」的作用。

總結:

區分,就是拿趣味為標準,把各個社會階層分隔開來。趣味是有排他性的,而且各個階層確實表現出不同的審美趣味,社會階層越高,趣味越偏重形式,越抽象。

Oksana Moroziuk攝影作品《勺子》

二、區分的形成

「趣味」的形成,主要依賴於家庭和學校教育,而家庭又比學校起著更重要的作用。

文化資本:布迪厄提出的文化資本,是一種綜合氣質。包括教育水平、非正式人際交往中的技巧、生活習慣、為人處世的態度、語言風格等方面。文化資本對趣味的塑造至關重要。要獲取這個文化資本,布迪厄認為,就要依賴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學校教育:最廣泛的文化資本生產地。

布迪厄對教育系統的定義非常特別,他不把學校看成是學習知識或為社會培養人才的機構,而是把教育系統和它發放的文憑證書,看成控制文化資本生產流通的重要國家機器。在他看來,教育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社會控制過程,只不過它是間接的、自願的過程,而不是直接的、強制的過程。

我們在學校裡習得的所有知識,布迪厄稱為「合法知識」,是人類文明的濃縮與總結。簡單來說,有文理學科、音樂、繪畫等等文化知識,還有為人處世,分辨是非善惡的理論。此外,從小學到大學的遞進機制,以一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保證了整體修養的高低,從概率上來說,學歷越高,整體修養越高。一張重點大學的文憑,本身只說明你修習了某些課程並獲得了一個學位,但是在社會上,這張文憑所能提供的信息遠遠超過這些,甚至能幫你向銀行貸到更多的錢。這就是文化資本向經濟資本的轉化。

家庭教育:慣習的力量

如果文化資本只是通過學校教育獲得,那麼獲得同等學歷的人在趣味上就會非常相似,然而事實絕非如此。這是因為,文化資本還有著另一個更為重要的來源,這就是家庭教育。這裡,我們要介紹布迪厄另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慣習,英文是habitus。也就是把中文的「習慣」兩個字倒過來。慣習被定義為一個持久的稟性系統,在潛意識上左右我們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之所以不用習慣這個詞來翻譯,是需要突出慣習形成所投入的時間之長,如果要改變它,困難非常大。慣習可以是非常細小的行為方式,也就是布迪厄所說的「最微不足道的身體技巧」,例如說話的手勢或走路的姿勢,甚至擤鼻涕的方式,吃飯或說話的嘴型。同樣的,慣習也可以是非常抽象的思維方式。就拿消費觀念來說吧。

慣習是一種已經內化的生活方式,這一過程需要個體有意無意地模仿和學習。這需要大量時間的投入,而且別人替不了,必須由習得者身體力行。那麼,家庭自然成為慣習形成最重要的場所。

▲ 布爾迪厄在阿爾及爾大學任教時的攝影作品(1957-1960年)

兩種教育的評價:對這兩個路徑不同的文化資本,社會有著非常不同的評價。通過家庭教育所謂「薰陶」而來的,被看作是「天賦」和「單純愉悅」,而通過學校教育獲得的,往往被稱為書呆子和賣弄學問。布迪厄指出,這是在家庭教育方面佔有優勢的階層,為了鞏固他們的地位而設置的障眼法。家庭教育造成的慣習,通常要投入更多的金錢、時間與精力。

案例:學習馬術屬於典型的家庭教育,馬術需要的場地建設,還有馬匹豢養,都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錢,不具備學校教育大規模操作的可能;而且學馬術的家庭,會把孩子一小就送去訓練,這個周期,文憑學校或者培訓班也趕不上來。

家庭教育對文化資本的影響之深:出生於上流社會的人,即便沒有通過學校教育獲得文化資本,也能夠把家庭形成的慣習,把與生俱來的經濟和社會資本輕易地轉變成文化資本。而相反地,出生於中產階層或者民眾階層的人,即便通過學校教育獲得了一定的文化資本,卻由於自身所處階層的慣習,阻礙了獲得更多文化資本的可能。

小鎮做題家:不僅如此,學校教育帶來的文化資本,還存在嚴重的貶值問題。曾經有個網絡熱門詞彙叫做「小鎮做題家」,指的是來自農村或三四線城鎮地區的學生,依靠題海戰術考進一流高校,但上大學後往往並不突出,畢業後甚至面臨「畢業即失業」風險。小鎮做題家是一個群體心酸的自嘲,這群人的遭遇,在某種程度上就反映了社會階層逐漸固化後,學校教育提供的文化資本貶值的趨勢。

總結:區分的形成主要依賴於文化資本,文化資本的積累主要依靠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這兩者之中,家庭教育促成的慣習,對人的舉止和思維影響巨大,對文化資本的生產和積累有決定性的意義。

三、區分的存在對我們這個社會的意義:

第一、沒有任何一種趣味值得神聖化,趣味的區分,不過是各階層的人文化資本不同,進而審美趣味不同罷了。

舉個例子,在布迪厄的時代,教授和大商人屬於社會的上層,教授是文化資本最多而經濟資本最少的,大商人則更好相反。所以,在審美上,教授體現出一種「苦行」特色,例如,選擇爬山、遠足等在經濟上最節省,但是在文化上最有解釋力的運動,對商人所愛好的高爾夫、度假酒店則嗤之以鼻。

第二、趣味高低的區分,不過就是把上層身上最常見的屬性,與下層身上最常見的屬性分成等級,並使兩者互相對立。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以白為美,形容男女都是面若敷粉,膚若凝脂,為什麼以白為美?因為統治階層不用勞動、沒有日曬雨淋,膚色自然就偏白皙。而今天,小麥色的皮膚才被認為是美的。為什麼呢?在忙碌的現代社會,大部分人都在室內工作了,正常情況下,皮膚都會偏白。然而,有錢有閒的階層可以經常度假並運動,這樣經過適度暴露的皮膚就是小麥色。

無視別人的攻擊:人們就會自覺不自覺地,拿出審美標準,彰顯自己,攻擊他人。舉個例子,在現代審美中,肥胖被認為是底層的象徵,進一步地,被認為是缺乏自律的表現,上升到對個人品質的攻擊。

在布迪厄時代的法國,有一項調查發現,那些容易讓人長胖的食物,比如土豆、菜豆、肥肉這些,社會等級高的人不怎麼吃。而脂肪少、清淡而且不增肥的食物,如牛肉,小牛肉,羊肉,還有新鮮水果和蔬菜,在社會高層的食譜上佔了很大比重。

下層人民多吃土豆、豬肉等,在於他們需要充沛的體力進行勞動,這些食物又是最符合他們經濟能力的,只是這些食物附帶的效果就是容易發胖。這就是經濟上的不平等,被非常隱秘地轉化成了審美上的不平等,不僅窮,而且醜。作為一個社會學家,布迪厄揭露這一點,當然不是為了認同這種邏輯,而是著力指出這種邏輯背後的不公平,大眾階層沒有任何理由為自己的身材感到自卑,覺得是「醜」。

第三、在文化資本的視野下,社會階層的流動遠比人們想像中的困難。

難以跨越的場域:場域,對應的英文單詞是field。如果用最通俗的話來表達場域這個概念的內涵,就是基於某種職業或領域的社會圈子,比如藝術場域、法律場域、科學場域、政治場域、教育場域。

每個場域都形成自己的市場,並且會給予這個圈子裡邊生產的產品最高價值。例如,教育場域給予文憑最高價值,但是在學校之外的場域,例如上流社會的沙龍或晚餐會,或者面試、會議這類職業生活的機會,文憑價值就不是最高的了,取而代之的,是言談舉止和社會關係,你要是在這裡拿文憑說事,那就會被人白眼,說你「書生氣」。

文化資本流通原則:文化資本的流通,不像經濟市場那樣。經濟市場是建立在統一的交換手段上,貨幣是打通一切的流通手段。賣西瓜賺的錢,買手機電腦,甚至去看話劇歌劇,都沒問題。文化資本就不一樣了,不同職業圈子的資本,出了圈子不是沒人認,就是大大貶值。這導致一個結果,就是社會階層的流動變得異常困難。

階層內部的橫向流動:如果要實現階層內部的橫向流動,例如從一個教授變為商人,同樣是社會上層,結果卻要大費周折。首先,這個教授要在一個新的場域積累資本,他原來的理解力,審美趣味,商人們最多就是給點禮貌性的讚揚。商場上的人脈,話術,打交道的方式,你要是學不會,你永遠沒有進圈子的可能。這些都是漫長積累出來的東西。很難想像一個成名的教授,能迅速補齊商人圈子的這些慣習,還能遊刃有餘。因此,橫向流動也不是輕易能實現的,如此我們便能理解,做生意的教授是非常罕見的。

縱向的、特別是向上的社會流動:在這個問題上,布迪厄給予中產階層最多的關注,因為中產是最努力不讓自己滑入民眾階級,同時最奮力想要躋身上流的。為了實現向上的階層流動,中產首先要保證自己資本總量的上升,說白了,除了努力賺錢,還要努力擴展人際關係和努力提高文化資本,然而一夜暴富的可能性極小,很多人因此寄希望於提高文化資本來拓展人際關係,因此,中產階層努力活成一個全方位「體面」的人,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自己也要吃好穿好,保持身材,更要時時刻刻舉止得體,最忌諱跟不上潮流或者沒有品味。

慣習上的失利:這種種努力在品味與趣味的遊戲中最終顯得吃力不討好,因為布迪厄指出,真正的熟悉表現為疏遠和隨意,只有上層的人敢於說不喜歡梵谷,抽象派無聊,中產階級總是過分嚴肅地對待文化,在這種嚴肅的態度中,暴露出他們被「文化」統治,而不是他們在享受或創造文化。大部分中產階級意識到自己無法實現階層跨越,轉而將目光投向下一代,特別是在孩子的教育上一擲千金。

學校無法彌補慣習:學校教育只提供很小一部分的文化資本,在一個階層逐漸固化的社會,由家庭提供的文化資本正佔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即便是花了很多錢給孩子培養鋼琴、舞蹈等種種特長,仍舊無法改變潛藏在慣習中的言行舉止和思維方式。

總結:布迪厄通過區分的研究,告訴我們,文化資本具備流通性,有類似經濟資本的地方,它可以互換,可以積累,還可以升值貶值,所以沒有任何一種趣味值得神聖化,趣味背後都是特定的階層利益的鬥爭。但是,文化資本又有與經濟資本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它的流通一般只在特定的圈子裡完成,更換圈子,就要重新積累。這讓社會階層流通,無論是橫向的還是縱向的,都變得相當困難。

《區分》這本書回應的對象:它的副標題是「判斷力的社會批判」,有哲學背景的朋友,可能很快意識到這是回應康德著名的《判斷力批判》。沒錯,前面我們說過,在西方的哲學傳統中,認為判斷力或者審美能力是純粹而無功利的,是人類靈性的表現,而布迪厄通過在判斷力批判中加入「社會」二字,解釋了這種所謂無功利背後的階層因素或者不平等因素。

「趣味的區隔顯示出行為人在社會空間中的不同位置。無論聽音樂、欣賞繪畫、閱讀經典這些高雅趣味,或者日常生活中的飲食偏好、衣著打扮,從中都可以看出趣味的等級劃分與社會等級區隔之間的對應關係。」

相關焦點

  • 「拼單名媛」背後,消費文化為何從自我解放走向虛偽可笑?
    但現在,在眾人眼裡,它開始變得可笑和虛偽,而最能體現這一點的,就是最新出現的流行詞「拼單名媛」。所謂「拼單名媛」,源於前一陣網上曝光的「上海名媛群」的微信聊天記錄,暴露出一些外表光鮮、出入高端場所的「名媛」,其實是「拼單」的,如「15個人在麗思卡爾頓拼單一個房間,
  • 上海名媛群拼單 一場被文化資本驅動的集體表演
    熱議的原因是作者暗訪「名媛群」,揭開了「名媛」的真面目:只花85元,和另外5個人拼一份奢華酒店雙人精緻下午茶;只需125元拼單,可以到奢華酒店拍照發個朋友圈加定位,配文「經濟獨立就是爽」。上至豪華跑車,下至奢華品牌絲襪,都可以拼得到。名媛拼單的真實性存疑,但是「名媛包裝、培訓」現象真實存在,只是通過社交媒體傳播,讓它展示得更加充分。
  • 上海名媛背後的裝富產業鏈:女忙拼單,男靠買圖
    【上海名媛背後的裝富產業鏈,偽名媛畫像:女忙拼單,男靠買圖】調查發現,「上海名媛」背後,是一條精彩紛呈的「裝富」產業鏈。延伸閱讀:上海偽名媛畫像:女忙拼單 男靠買圖!(原標題:偽名媛畫像:女忙拼單,男靠買圖)來源:三言財經這幾天,「名媛」幾乎成了裝富的同義詞,微博熱搜遲遲不下。一切都是因為前幾天一篇《我潛伏上海「名媛」群,做了半個月的名媛觀察者》的文章。
  • 上海名媛群拼單事件刷屏,網友感嘆:一個好女孩影響三代人
    最近,《我潛伏上海「名媛」群,做了半個月的名媛觀察者》的自媒體文章刷屏朋友圈。 一時間,#上海名媛群#的話題霸榜各種平臺,據文章介紹,40人拼單只需125就能住一晚幾千元的五星級酒店,甚至連襪子也是拼團一起穿,被戲稱為「拼夕夕版上海名媛」。
  • 寒酸的魔都名媛,一場魔幻的階層突圍
    近日,有人在網上曝光了上海一群女生拼單扮假名媛釣凱子的事,讓人大開眼界,原來民間還有低配版的名媛速成班,廣告很誘人: 當女孩們充滿幻想,拼單把自己包裝成名媛準備釣凱子,這是一場劍走偏鋒的試圖跨越階層的遊戲,一將功成萬骨枯。 古往今來,似乎都找不到一個像我們今天這樣重商主義和消費主義盛行的年代,一切都明碼標價,所有人都汲汲以求,不賺錢就是罪惡,不富貴就是辜負時代。
  • 上海「名媛」連二手絲襪也拼單,別讓假精緻生活害慘你
    ——本文系紅網第六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近日,一篇名為《我潛伏上海「名媛」群,做了半個月名媛觀察者》的文章在網上引發熱議。聊天記錄也引發廣大網友關注,上海「名媛」群,突然一下就火了。500元入會,會員一起租衣服、名包、豪車……以此拍照發社交圈,來打造白富美的形象。以便進入上層社會,過上富足的生活,從此改變自己命運。
  • 「拼單名媛群」引發全網關注,人設產業鏈會就此止步嗎?
    近年來在一些社交平臺中,不時就能看到名媛曬出的照片,它們的拍攝風格、方式、地點甚至連拍攝姿勢都有異曲同工之妙,讓人感嘆全網人均名媛。但這或許只是個假象,近日大火的文章《我潛伏上海「名媛」群,做了半個月的名媛觀察者》中提到,名媛展現出的「人間富貴」其實都是拼來的:豪車、名包都可以通過拼單出租使用,名媛照片中頻繁出現的酒店豪華套間也是名媛群中的多個「姐妹」共同拼單輪流擺拍的結果。 此文在全網引發了相當熱烈的討論。雖然這篇文章的真實性屢屢被質疑,但通過各種手段「凹人設」的現象在當下卻是真實存在的。
  • 顧佳的遭遇不算什麼,揭秘紐約頂級名媛鄙視鏈
    這次的新書《性與虛榮》依舊存在老錢鄙視新富的老梗,但主角不再是亞洲超級富豪。儘管混血女主有亞裔血統,但書的重點是揭秘與諷刺紐約上東區超級富豪聲色犬馬的世界。關凱文指出:無論你參加什麼樣的雞尾酒會,頭5分鐘就是讓你把自己念過的學校說出來,從幼兒園到知名高校。他們會去找尋和你的相似度,這是一種關聯方式,當然也會將你劃分階層。關凱文說:「他們會感慨:『他是哈佛校友嗎?他是普林斯頓校友嗎?』
  • 「上海拼單名媛」曝光背後,活躍在朋友圈的三種人,一定要遠離
    圖為真正的名媛提到「上海拼單名媛」這個話題,應該很多網友都不會陌生,就在前段時間,幾張群聊天的截圖還在網上被熱烈討論著。看到那些聊天截圖才發現,原來一些表面看起來光鮮亮麗,經濟優渥的名媛們,只是一些喝下午茶需要AA制,連背一個包包和穿一雙絲襪都要拼單的人。實際上,這些所謂的「拼單名媛」也一直活躍在大家的朋友圈當中,如果仔細觀察就不難發現。其中活躍在朋友圈的三種人,一定要遠離。
  • 名媛拼單群是什麼梗 名媛拼單是什麼意思出處在哪
    首頁 > 問答 > 關鍵詞 > 名媛最新資訊 > 正文 名媛拼單群是什麼梗 名媛拼單是什麼意思出處在哪
  • 盤一盤夜店蹦迪鄙視鏈……
    在昏暗的燈光下,擁擠的人群中混雜著香水汗味荷爾蒙的空氣裡肆意蹦迪是當代青年釋放壓力的不二之選上回講了電音圈中的DJ、曲風、電音節三大鄙視鏈今天蓄電CHN編輯部為你盤一盤夜店中常見的鄙視鏈穿搭鄙視鏈奢侈大牌>爆款潮牌>網紅淘寶貨>運動風基礎款在夜店中那些身著奢侈大牌的人靠著money堆砌出的穿著品味處於穿搭鄙視鏈中的最高階層在這一階層中最頂級的其實是那些看不出穿什麼牌子但是一翻吊牌發現TA把10萬塊人民幣穿在身上的人穿爆款潮牌的人處於下一階層
  • 不用名媛群拼單,長沙這些小眾打卡點讓你朋友圈分分鐘C位出道
    不用名媛群拼單,長沙這些小眾打卡點讓你朋友圈分分鐘C位出道 2020-10-20 16: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上海「名媛群」扎心真相:假精緻的背後,有多少一夜暴富的美夢?
    最近上海「名媛群」火了,引得各個自媒體平臺的博主爭相模仿,甚至現在還霸佔著短視頻平臺的熱點話題。一個男性冒充女人交了500塊入群,本以為能看到一群優雅、談資豐富的貴族小姐,卻沒想到真相令她驚掉了下巴,那些假精緻背後,原來是這麼過日子?
  • 社交拼團:「上海名媛」背後的電商新舊交替
    「上海名媛」組建名目繁多的微信群,只需繳納500元,無限納新。 她們40個人拼單一間寶格麗酒店,6個人拼單麗思卡爾頓的雙人下午茶,名媛們甚至還能拼團接受群裡姐妹穿了兩天的二手Gucci絲襪。
  • 全民拼單背後:中國電商的搜索與社交之變
    然而,比起莫泊桑所處的法國,今天的名媛們「聰明」地用創新的拼單方式解決了這個「低成本虛榮」的問題。如果從反消費主義的視角來看,名媛們的做法固然有些荒謬,但卻恰好造成了一種對消費主義陰謀的策反。奢侈品們賴以生存的正是遠超使用價值的「虛榮感」,而拼單方式則避開了使用價值的奶油,通過拼團的方式來拿走「虛榮感」的底座。
  • 上海名媛拼單事件:是理想,還是現實?
    筆者此號本身是想記錄自己的交易日常和交易心理,不過近期佔據新聞榜單頭條的「上海名媛拼單事件」讓我感覺非常有意思,很想談一談這件事。看到這個新聞不禁讓我回想起了以前,每每看到一些社交平臺的人展現自己富足的生活,我們總是會投去非常羨慕的目光,感慨老天的不公,但是現在看看也真是可笑。
  • 「上海名媛」背後的裝富產業鏈
    儘管上海麗思卡爾頓和寶格麗酒店回復媒體稱並未發現「拼單」情況,為這篇文章的真實性打上了一個問號,但由「名媛」話題所引發的討論仍在發酵。深燃調查發現,「上海名媛」背後,是一條精彩紛呈的「裝富」產業鏈。當然,光是美麗的臉龐也撐不起「名媛」的奢華生活,硬體必須得跟上。「愛馬仕Kelly25 奶昔白,下周見男人要背,最好來三個姐妹拼單, 1500 一個月,一人350,多出的 100 我來出。」據刷屏的文章描述,「名媛」們租包約會、租法拉利拍照,甚至會共享一雙二手Gucci絲襪——「我只有 23 號去深圳穿,其他時間都是你的。」
  • 名媛拼單不可笑,可怕的是真有錢的人依然在拼單
    投稿來源:靠譜的阿星這幾天關於「名媛拼單」話題熱度的確出乎我的意料。一是我覺得「名媛」就跟「貴族」、「地主婆子」這種詞彙一樣早就過時了;二是人人都有拼單的權利,什麼時候成為了窮人的特權了。前老闆多年前去紐約參加聯合國舉辦一個生物產業會議,當時在他們展區的人比其他展臺都要多,原因是入會的人員都在搶他們出的免費鍵盤和滑鼠墊,但還是表示很驚訝,沒想到能夠進那個峰會的人竟然也這麼愛便宜。
  • 「上海名媛群」火了,那些假精緻的 女孩背後,原來都是這麼過日子的
    01.名媛群的背後,是假精緻的虛偽面紗 最近「上海名媛群」這個詞火了,有關它的一篇文章更是被廣大流傳。 在這個群裡能6個人拼單一份麗思卡爾頓雙人下午茶,只需125元拼單就能住上魔都最頂級的寶格麗酒店。如果說這些套路你覺得沒有什麼稀奇,那麼還有人拼單絲襪,還是二手絲襪。
  • 拼單名媛扯出假富豪:是什麼扭曲了,當代年輕人的價值觀?
    不知情的人一看就以為她們很有錢,以為她們是真正的名媛,收入很高,而且經常出入各種高檔場所,事實上,那不過是拼單而來的罷了。 這些女人之所以這樣做,一來是為了滿足虛榮心,二來是想通過這樣的方式遇到高富帥,畢竟高負債在選擇另一半的時候,也會看重對方的經濟能力,漂亮女孩那麼多,他們不可能找一個條件普通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