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刀和劍有什麼區別?
日本刀是一個廣義的概念,代表日本刀的鑄造水平和工藝,其中日本劍是屬於日本刀的一種,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日本刀(にほんとう,Nihontou),在日本又稱為刀(かたな,Katana)。全稱為平面碎段復體暗光花紋刃,世界三大名刃之一。依據形狀、尺寸分為太刀、打刀(刀)、脅差(脅指)、短刀等。廣義上日本刀鑄造流派還包括長卷、剃刀、劍、槍等。自古以來作為武器的同時以其優美的造型著稱,很多名刀被當作美術品收藏,並寓含著武士之魂的象徵意義。與其他國家的刀類不同、日本刀最大的一項特點就是在外形裝飾之外刀體本身展現出藝術感。在日本制刀人被稱作「刀工」、「刀匠」、或「刀鍛冶」。
日本刀和劍的歷史
上古期 日本刀上古時代為直刀,當時不論政治制度、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等深受我國中原文化影響,刀劍製作技術自然也不例外。當時許多名刀從中國進口至日本,甚至中原名鑄劍師遠從中國歸化日本,就地鍛刀授徒冶鏈術。
這段史實可從日本正倉院館藏的直刀裡取得印證,不只中國,連韓國許多刀匠也歸化日本,可見日本對中原文化吸收之用心。當時中國製造輸往日本製品稱為「唐大刀」,而日本仿中國所做製品稱「唐樣大刀」。
刀裝用高貴的材料及精湛的技術作成,專供貴族、高官等特權尊貴階級佩帶,這是奈良時代(西元八世紀)以前刀劍文化。
黑漆劍重要文化財產長九二.八五公分,切刃造直刀,刀鞘髹黑漆,木瓜形鐵鐔.京都鞍馬寺藏品. 平安期此朝代正處於武士擴權時期也是日本刀由直刀改為彎刀的過渡時期,當時武士出徵常由自己配備刀劍、弓矢、馬具等習慣。
基於實用考量,自行訂做的風氣廣為流行,鍛刀師間競爭激烈,無不盡力創造更完美的作品,由於騎兵馬戰的流行,造型符合流體力學適於劈砍的彎形刀刃應運而生,刀刃造形由直刀時代的切刃造進入鎬造時代,現存平安期刀劍絕大多數是太刀,短刀並不多見,中刀則完全沒有。
太刀尖端寬度大約是柄部的一半,寬窄比例懸殊,弧度高腰反,刀鋒小帽子,刃文多為直刃,當時亂刃系列技術尚未成熟,刀柄中心細且彎,中心形狀多數雉子股,這是平安期(西元七八二年至二八一年)造型特色,現存源平戰爭平家所持「小烏丸」及「毛拔形太刀」為典形代表作。
太刀名稱小烏丸長六二.八公分.刀身中段至刀尖成雙刃形,刀尖呈劍尖形,造形奇異,這種形式太刀僅見於平安初期.倉期歷經源、平兩武士集團激烈戰鬥後,平氏家族被完全殲滅,由原賴朝建立 倉幕府,開啟了歷時一百五十年的 倉時代(一一八二年至一三三一年),初期五十年為幕府鞏固期,中期五十年處於國力強盛的巔峰時期,中國元朝大軍來犯之後的五十年是幕府衰亡期。初期仍承襲平安期古樸典雅造形雄偉的風格,但刀裝則較前朝講究,如錦包藤卷太刀(嚴島神社藏)、革包太刀(大山祗神社藏)、黑漆太刀、兵庫銷太刀等豪華刀裝相繼問世。知名鍛工國友、久國、國安、國清、有國、國綱等六兄弟盛極一時。另外短刀第一名工藤四郎吉光作品被高級武士睛睞有加爭相訂購。
國寶赤系威大鎧源平合戰時代典型作品,武裝穿著於馬戰. 倉中期武士制度完全確立,武士忠於 主更甚於孝敬父母,為主公戰死沙場視為理所當然,武士道精神在這段期間發揮到極致。武士以武藝為第一要務,養成質樸剛健,效忠主人的特殊文化。
武士在這段時期實際上掌控整個社會脈動與作息,為因應武士階級興起所需,鍛刀界於倉中期展現多採多姿的冶鏈風格,尤其是太刀豪壯的造形配上華麗的丁子刃文。代表本期刀劍獨有文化。代表性刀工有京都粟田口派、相卅來字派、福岡一文字派、備前長船派等。
國寶刀無銘正宗長六四,四公分,原長度不僅如此,曾被改短,本來刀身上梵文雕刻在刀身改短後移到刀柄部位.原形應屬鎌倉末期太刀.正宗被譽為日本鍛刀界第一名家,刀柄上雖未落款,經鑑定認定系正宗作品。 重要文化財產三鱗紋兵庫銷太刀及刀裝 刀刃外所有配件總稱.鎌倉幕府掌權將軍北條氏所持,刀鞘上金屬制三鱗紋即北條氏家紋 倉末期雖然在國力上處於衰退期但卻出現了被刀劍界視為「天才級」或日本刀「祖師級」的頭號人物「正宗」。正宗是相州皆燒刃文類似獵犬大麥丁毛色圖案,地肌滿布灰白色刃文點,非高超技術無法達到如此境界。
日本刀劍圖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