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的12月11日,美國克利夫蘭市成立了一支管弦樂團,一百年後的今天,它已經發展成美國最佳、世界頂級樂團之一。它就是克利夫蘭管弦樂團。
在上海交響樂團的策劃下,4月6日-7日,克利夫蘭管弦樂團將在指揮韋爾澤-默斯特帶隊下,登臺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演出兩場。這也是1998年登臺盧灣體育中心後,克利夫蘭管弦樂團第二次走進中國,走進上海。
1998年的訪華之旅中,克利夫蘭如今的大提琴副首席查爾斯·伯納德也在隨團之列,當年的他才32歲。伯納德至今記得樂團在人民大會堂、盧灣體育中心演出的盛況,來上海後,他住在浦西,手捧地圖走街串巷兩小時,印象最深的是外灘。
「當時感覺北京更大更寬,上海更溫馨更緊湊一點。」時隔21年,伯納德第二次來到了上海,他還沒抽出時間仔細打量舊友,只在從機場到酒店的路上,感覺上海更摩登了。
1998年,克利夫蘭管弦樂團在上海盧灣體育中心年輕觀眾最多的美國樂團克利夫蘭本身卻不大,一百年來,克利夫蘭管弦樂團與這座城市相伴相生,早已成為當地知名度最高的一張文化名片。
1963年,克利夫蘭管弦樂團被《時代》雜誌列為美國五大頂尖樂團之一。到了2015年,樂團又被《紐約時報》稱為「美國最佳」樂團。
樂團總裁兼執行長安德裡·格林米耶認為,克利夫蘭管弦樂團與眾不同的地方首先在於,樂團的工作氛圍很好,樂手們既勤奮又低調,不驕傲也不自大,完全是為了音樂聚在一起工作。另外,它雖然是一支大編制的交響樂團,卻會像小型的室內樂團一樣團結,樂手之間會互相聆聽、互相呼應,所有人都會為了一個目標去努力,而這正是室內樂所強調的。
伯納德補充,聆聽很重要,因為樂團是一個整體,而非個體,要呈現的是整體的音色,「很多樂團就是說說而已,沒有很努力做到這一點,但我們會齊心協力,指揮在調教樂團時會有他的個性,但如果樂手們各自為政,指揮也沒法發揮所長,所以我們要忘掉自己、磨掉稜角,努力呈現樂團的個性。」
值得一提的是,與費城交響樂團、波士頓交響樂團、紐約愛樂樂團、芝加哥交響樂團等身處大都會的大團相比,蝸居小城的克利夫蘭,卻是年輕觀眾最多的美國樂團。
每個樂季,克利夫蘭都會吸引超過四萬名18歲以下的觀眾入場,「平均每晚,我們有20%的觀眾是25歲及以下的年輕人,這對中國來說不驚豔,但和歐美比起來已經很驚人了。」格林米耶不無驕傲地說,年輕觀眾才是古典音樂的未來。
克利夫蘭致力於締造美國交響樂團中最年輕的觀眾群,並在2010年創立了「未來觀眾中心」。為了持續不斷地吸引年輕人,他們做了一系列嘗試,比如,向18歲以下的青少年免費贈送音樂會門票;針對18歲以下的青少年策劃不同主題、不同側重的音樂會,讓他們最大程度地暴露在音樂的環境裡;和8所大學維持長期且親密的合作關係,從高校裡招募「音樂使者」,讓他們作為樂團代表,在同齡人之間宣傳推廣克利夫蘭。
不過在策劃節目時,克利夫蘭不會低估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如果為了吸引年輕人去演那些流行的、廣為人知的曲目,並非長久之計,也不能積累樂團的曲目量,我們的觀眾群其實很大膽,他們對新鮮作品、冷門作品的態度很開放,我們也希望藉由聰明的節目策劃,讓他們多接觸平時沒機會聽的作品。」格林米耶強調。
韋爾澤-默斯特指揮下的克利夫蘭管弦樂團華人樂手越來越受歡迎有意思的是,在這支被評為「美國最佳」的樂團中,卻有4張「中國面孔」。他們分別來自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如今都在樂團的小提琴聲部。
小提琴手袁瑀出生於上海,長在北京,1986年赴美,2001年考入了克利夫蘭。問及為何都在小提琴聲部,她說,中國父母都是從小培養孩子,以嚴厲出名,在嚴格訓練下,中國出來的弦樂手基本功都打得很好,「我們也願意吃苦。1980年代出去時,我們的環境還沒那麼優越,考團很難,有時候一兩百個人競爭一個職位,我們沒什麼選擇,必須奮鬥。」
小提琴手舒展十幾歲赴美深造,在多個樂團歷練後,他在2018年考入了克利夫蘭。至今回憶起來,他覺得最苦最難的也是考樂團,「在我這麼多年考團的經歷裡,能考到第三、第四輪的一般都是亞洲人。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美國各大樂團裡的亞洲團員基本都在小提琴聲部。」在他看來,這源於華人樂手都很勤奮,也很能吃苦,而且技術和音樂修養都在提高。
不僅華人樂手越來越多,華人首席也在慢慢增加,美國五大交響樂團裡,目前就有三個團的首席是華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