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百年歷史的克利夫蘭管弦樂團,位列「美國五大交響樂團」。其他四支樂團都位于波士頓、紐約、費城、芝加哥這樣的名城,唯有它,誕生於俄亥俄州名不見經傳的城市克利夫蘭。一百年來,它不僅成為克利夫蘭人的驕傲,也贏得了世界樂迷的追捧。
今晚,音樂總監弗朗茨·維爾瑟-莫斯特將率領克利夫蘭管弦樂團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帶來一場音樂會,這是他們自1998年中國巡演後,時隔21年再度訪華,令上海樂迷期待。在克利夫蘭管弦樂團裡,也多了幾張中國面孔。
上海更加現代開放了
「還記得1998年來上海演出的時候,我沿著外灘漫步了兩個多小時,為這座城市獨特的個性而著迷。時隔21年再次到來,上海更加開放,更加現代了。」克利夫蘭管弦樂團大提琴副首席查爾斯·伯納德說。1998年在上海,他們在當時的盧灣體育館演出,舞臺上鋪著紅地毯,背景是巨大的風景畫。在北京,他們在人民大會堂演出,現場有一萬名中國觀眾,讓伯納德至今印象深刻。
此次克利夫蘭來滬的隊伍裡,有一位出生在上海的小提琴手袁瑀,她2001年考入克利夫蘭管弦樂團。據她介紹,目前克利夫蘭有四位來自中國的樂手,全都集中於小提琴聲部。「中國小提琴手的基本功都很紮實,而且很能吃苦,這與中國父母從小對孩子的嚴格要求有關。不過,在國外考名團還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考核分為好幾輪,你常常要面對100來位競爭者,必須有過硬的實力。能考進克利夫蘭對我來說是一種榮耀。」
查爾斯·伯納德和袁瑀在採訪中都提到,在克利夫蘭工作令他們十分享受。樂手之間關係十分融洽,大家彼此信任。「在舞臺上,我們都忘記了自己,所有人都圍繞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袁瑀說。
為交響樂培養未來觀眾
西方交響樂團普遍面臨著觀眾老齡化的嚴峻現實,而對於如何培養年輕的觀眾群,克利夫蘭進行了許多嘗試。「2010年,克利夫蘭創辦了一個未來觀眾中心,致力於為交響樂拓展年輕觀眾。」克利夫蘭管弦樂團團長安德烈·格雷米耶說。對於18歲以下的觀眾,克利夫蘭提供免費票,鼓勵他們和家人一起來聽音樂會。這些措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如今克利夫蘭平均每場音樂會有超過20%的觀眾是25歲以下的年輕人。
雖然克利夫蘭想方設法吸引年輕人,但格雷米耶表示,他們並不會為了迎合年輕觀眾口味而降低節目策劃的藝術標準。「我們從不低估我們的觀眾,我們堅持自己的音樂審美,同時對新音樂作品保持開放的態度,不斷拓寬觀眾的音樂視野。」
此次來滬,克利夫蘭管弦樂團為上海觀眾準備了一連兩場演出,包括貝多芬《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理查·施特勞斯交響詩《英雄生涯》,以及普羅科菲耶夫《第三交響曲》和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安德烈·格雷米耶說:「中國有越來越多年輕人喜歡古典音樂,這讓我們感到興奮。另外,對於年長的樂迷,我們希望他們也來聽一聽,和以前相比,克利夫蘭的聲音發生了哪些變化。因為闊別21年,我們又成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