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周密金融
密金融,一切只為您,從來無二心!
版權:來源 消金社 ID:xiaojinshe8
近幾年,隨著網貸興起,無數人深陷在債務泥潭中無法自拔。
他們中的大多數舉債無數,到頭來,可能自己都不記得「擼」了哪些平臺。
這也給一些居心叵測的人,留下詐騙的空間。
這些詐騙團夥冒充催收人員,通過威逼利誘的手段,向借款人催債。
事實上,這種詐騙方式並不新鮮。
但隨著疫情緩解,催收行業復工,這些打著催收名義詐騙的團夥也開始「渾水摸魚」,泛濫起來。
相關報導顯示,這些詐騙團夥中還有一部分成員,曾經是真正的催收人員。
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很多借款人上當受騙。
碰瓷式詐騙
爆通訊錄,是網貸催收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而現在,爆通訊錄同樣也成為以催收名義進行詐騙的團夥最常用的武器。
近幾個月來,有多名借款人反應,自己遭遇了詐騙。
消金社總結髮現,詐騙人員以催收的名義向借款人撥打電話,並以「爆通訊錄」威脅,要求借款人「還款」。
「說我借了無優花,下午四點前必須還清,不然就要爆通訊錄。」借款人小吳表示。
在騙子的指導下,小吳添加了騙子的QQ,並下載了騙子要求下載的APP。
讓小吳驚訝的是,下載的APP裡真的有自己的借款3000元的信息。
那麼借款APP中,為何會出現小吳的借款信息呢?
4月23日,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區檢察院受理的一起47人組成的犯罪團夥冒充網貸平臺催收人員詐騙案件中提到:
詐騙人員登錄查詢平臺後臺錄入被害人的姓名、手機號碼、欠款金額等信息,然後再把連結通過微信發送給被害人,被害人打開連結輸入自己的手機號碼就能查詢到相關的欠款記錄。
但幸運的是,小吳核對自己的銀行帳單後,發現沒有收到過這筆款項,很快就反應過來自己是遇到詐騙了。
據統計,這些團夥還曾以易順花、優惠花、無憂蝦借、易分期、隨你花等名義實施詐騙,貸上錢、360借條等知名平臺也曾成為他們冒充的對象。
不同於小吳遭遇的詐騙團夥,其他團夥的詐騙成本更低。
他們沒有仿冒的APP,會要求借款人通過連結或財務微信「還款」。
「他說由於平臺收費過高,被銀監會下架了,導致信息封存在App裡。」 另一位借款人表示,詐騙團夥會以各種理由拒絕借款人自己登陸App查看。
有借款人提供的截圖顯示,點擊詐騙團夥提供的連結後,會顯示收款人的名稱和帳號。支付步驟顯示,借款人可以通過「微信」或「支付寶」轉帳還款。
事實上,除了「威逼」外,「利誘」也是這些詐騙團夥常用的伎倆。
受到疫情影響,很多借款人收入狀況不良,出現協商還款的需求,也讓詐騙團夥鑽了空子。
他們打著平臺催收人員的名號,以「利息減免」、「本金分期」等優惠,誘導借款人按照他們的要求「還款」到私人帳戶中。
「還款肯定是還到銀行或者貸款公司的對公帳戶裡。」一家催收公司的合伙人柳林說。
另一位負責銀行信用卡催收的催收從業者餘白也表示,「還款是還到債務人本人名下信用卡,一債一卡。」
這種通過私人帳戶還款的詐騙方式,看起來漏洞百出,但仍然成功騙到很多人。
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詐騙足夠「精確」。
首先在詐騙對象選取上,他們只選擇曾經有過借款行為的借款人,並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借款數據,進行詐騙。
其次在詐騙方式上,會借用催收常用的手段,並模仿催收人員「惡劣」、「蠻橫」的態度讓借款人信以為真。
即使這兩個步驟沒有「詐」到借款人,他們還會有後招,會採用簡訊驗證碼轟炸等方式讓借款人「投降」。
事實上,這些詐騙團夥之所以能做到以假亂真,讓借款人信服,或許與部分詐騙團夥的成員是由真正的催收人員「轉行」而來有關。
催收人員轉型做催收詐騙?
「早些年的時候,我在外地做過正規催收,有了一些從業經驗。」上述贛榆區檢察院受理的詐騙案件中詐騙集團的頭目劉某甲說。
他表示,由於覺得自己帶人能夠賺得更多,就通過在網上購買一些網貸人員的信息,組織幾個人開始冒充網貸平臺委託的催收人員進行詐騙。
一般情況下,委外催收後,銀行或貸款公司會向合作的催收公司提供借款人信息,而這些借款人信息又會被分配到具體的催收員手上。
「銀行或者貸款公司會提供借款人預留的所有信息。」柳林告訴消金社。
他舉例道,催收公司能接觸到的信息包括借款人的身份證信息、手機號、住址、工作單位、緊急聯繫人等。
另一方面,相對於其他行業,催收行業的人員流動性較大。
柳林說,基層員工能做滿一年的不到20%,管理層會長久一些。
另一位催收從業者餘白也持有相同的觀點,他表示,這是由於催收人員需要掌握的東西多,對綜合談話技巧有一定的要求,「壓力普遍較大。」
掌握了充分借款人信息,再加上人員流動性高,是否就增加催收人員轉型詐騙團夥的可能性?
對於這種看法,上述兩位催收從業者都給出否定的觀點。
「催收人員就算詐騙也騙不到多少錢,他的犯罪成本高於收益。」柳林說,也是因為如此,催收公司內的員工去詐騙,基本上是極少數的「個例」。
為了杜絕借款人信息外洩的,催收公司內部也會採取相應的防範措施。
「辦公區域嚴禁帶手機相機等拍照錄像設備,網絡為內部區域網,計算機所有外接接口禁用,辦公室24小時無死角監控。」餘白告訴消金社。
柳林說,催收公司有專門的作業系統,員工只能一個一個案件去看並在系統內操作,不能批量導出和拷貝。
事實上,對於催收人員詐騙事件,所有的公司都在「嚴防死守」。
柳林說,一旦這樣的事件出現,對相應的項目可能會有「滅頂之災」的風險。
有從業者認為,所有信息不對稱的行業都會有詐騙,上述詐騙團夥成員中,真正從催收行業轉型的並不多,他們只是借用「催收人員」的名義而已。
紅河自治州公安局網絡安全保衛支隊在相關的宣傳文章中提到,假冒貸款平臺的催收人員能準確說出用戶身份信息,是因為:
一般這些人以前都是做催收工作,不做以後偷走一部分借款人資料;也有人從不法渠道獲取借款人信息,從而實施詐騙。
綜合多地警方和媒體對相關詐騙案件的梳理發現,詐騙團夥成員真正從催收行業轉型的並不多,更多的是從非法渠道獲取借款人信息後實施詐騙。
也就是說,和其他電信精準詐騙並無二致,催收詐騙的根源依然在於「信息洩露」。
信息洩露何時休?
360網際網路安全中心反詐騙專家曾表示,至少有50%以上的詐騙案件跟個人信息洩露有關。
他指出,犯罪分子利用個人信息進行精準詐騙,普通人在多數情況下無法自我保護。
消金社了解到,目前信息洩露的源頭一般有三個:
一是網站漏洞,這是黑市上流通的個人信息的主要來源;
二是針對個人用戶的木馬病毒、釣魚網站和偽基站;
三是無良商家的「內鬼」和技術黑客。
但現實情況是,在精準電信詐騙案例中,追溯信息洩露源頭並不是一件易事。
以上述催收詐騙為例,被詐騙的借款人分布在全國各地,他們接聽到的詐騙電話歸屬地也較為分散。
不僅如此,他們中的大多數在多個貸款平臺都曾留下過個人信息,因此很難確定信息洩露的源頭。
相比於其他行業,出於風控的需要,金融行業會掌握的用戶信息更加「全面」。
除此之外,貸款軟體違規收集個人信息的現象更是屢禁不止。
當然,借款人信息洩露的源頭甚至可能不是網貸平臺,有些信息可能在借款人點擊連結「測額度」、「測信用」的時候就已經洩露出去了。
例如曾經盛行一時的信貸經理搶單軟體,就會通過測貸款額度的簡訊連結收集用戶信息後,付費推送給信貸經理。
在用戶信息交易暗網中,這些貸款信息也相當值錢。
有調查發現,根據新舊程度不同,貸款超市和現金貸互相倒賣的數據,每條價格最高能達到3元。
這也為詐騙團夥實施詐騙,提供了更加「精準」的可能性。
自疫情以來,針對網貸老哥們的收割一波接著一波。
先是反催收聯盟、協商還款,緊接著是大數據查詢軟體,而現在這些催收詐騙
也將目光鎖定在借款老哥們身上。
這些深陷債務泥潭無法自拔的老哥們,如今成為多方搶奪的「肥肉」。
在這場遊戲裡,不知道到底誰「擼」了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