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藥學博士賈存勤:甘願放棄百萬年薪,也要回甘肅農村墾荒種地

2020-12-14 騰訊網

賈存勤是2006年畢業的北京大學藥學博士。6年前,他在北京一家知名上市藥業公司擔任副總經理兼工程師,年薪百萬,擁有3項發明專利,是國家高端藥材行業的領軍人物。

不過,為了少年時代心中的夢想,他毅然放棄百萬年薪,回到家鄉墾荒種地。為了培育肉蓯蓉,他孤身走遍新疆、內蒙古和民勤多地考察,徒步四十天,進入深山無人區。其間無數次面對合伙人撤資,親戚朋友的責難,依然不改初衷。

六年之後,他在甘肅靖遠的家鄉種上了大面積的梭梭樹,把荒漠變成了綠洲。又在綠洲裡種上了一大片藥用價值極高的肉蓯蓉。如今賈存勤已經註冊了一家高科技生物公司,和他的母校北京大學合作,研究開發相關的藥用產品。在他的帶領和幫助下,許多靖遠縣的貧困戶都已經致富脫貧。

一、賈博士偏要去種地

賈存勤1976年出生於甘肅省靖遠市糜灘鎮的一個小山村,因為家中貧困,所以他自小讀書就非常努力。後來他考上了北大,選擇讀藥學專業。2006年,賈存勤從北大取得藥學博士學位後,一直在「坐辦公室」。

從業八年裡,他在北京某知名的上市公司當副總經理兼高級工程師。曾經參與過十幾個國家級別的科研項目,取得3個發明專利。2014年的時候,他的年薪已經超過了百萬,生活可以算是相當富足安逸。

這個時候,賈存勤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家鄉——甘肅靖遠。那裡到處都是荒漠,寸草不生。自己的生活好起來了,可是鄉親們還在過苦日子。怎麼能讓大家一起發財呢?賈存勤想到了自己的專業。

製藥行業非常賺錢,昂貴的成品藥製造,依賴的是天然藥材。假如能把家鄉的萬裡黃沙變成綠洲良田,再種上有價值的藥材,就可以幫助鄉親們脫貧。想到就做到,於是賈存勤在2014年時,毅然放棄百萬年薪的工作,自己跑回靖遠開始種地、開公司。

賈存勤想在家鄉種植肉蓯蓉,這種藥材從中國漢代起,就是宮廷養生的佳品,藥用價值非常高。它通常寄生在梭梭樹的根部,而梭梭樹剛好可以生長在沙漠裡,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

賈存勤的家鄉靖遠縣過去沒有人種過這種植物,對於它的生長周期與各種條件,大家都不清楚。於是,賈存勤決定親自前往新疆和內蒙等地區進行考察。完全沒有經驗,還要投那麼多錢和時間進去搞研發,最後能不能成功還不好說。合伙人感覺太冒險,決定從賈存勤的公司撤資。

親戚朋友們都覺得賈存勤的腦子是壞掉了,本來好好坐在空調房裡吹冷風,拿著百萬年薪的工作不幹,非要回到家鄉來種藥材,怎麼勸也不肯聽。父母也「只當白養了」他,對親戚說,「博士回家種地,能有啥出息!」沒想到六年之後,他還真的有了大出息!

二、實現了夢想,又造福鄉裡

賈存勤姓「假」,但是他的勤奮是「真」。當年他從貧困山村走出來,後來幾十年都在讀書、坐辦公室。但是,他沒有忘記父輩們是怎樣扛鋤頭下農田。

論讀書,他已經讀到了博士,差不多到頂兒了。論研究,他十年來,也有過三項發明。這時他就想實現自己小時候的夢想,把家鄉的黃沙變成綠地。什麼人和事都無法阻擋他的夢想,何況是一些碎語閒言。

缺少獎金,他就想方設法去湊;沒有技術,他就刻苦努力鑽研。他走南闖北,一個人背著行囊往深山裡一鑽就是四十多天。哪裡有肉蓯蓉,他就在哪裡去紮營。蹲點兒觀察、記錄這種植物的生長數據,親手做凍土層、土壤,觀察藥材過冬的數據。

這時候忽然傳來愛妻與女兒以及嶽母同時生病的消息,賈存勤當時辭職很久了,而錢也全投進了新開的公司,幾乎面臨絕境。朋友和家人再一次勸說他趁早放棄,還有機會在同學的幫助下重回大公司。假如一意孤行,最後可能面臨的是——身敗名裂、一事無成!

但是開弓沒有回頭箭,賈存勤偏不信這個邪。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兩年的試驗後,賈存勤成功把梭梭樹這種植物引進到靖遠。並發動當地貧困農民,開始大面積種植。若笠鄉的賈科組發現賈存勤有本事,就把田地流轉給他,自己再給他打工,除了每年有流轉費,一年下來也能賺二萬多打工錢。

石門鄉的劉仙民在賈存勤指揮下開始種紅柳樹、種肉蓯蓉,二十畝的荒地變藥田,一年產出藥材2500公斤,賺了三萬多。又過了一年,賈存勤的種植方法被推廣到七個鄉鎮,規模達1.5萬畝,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持和表彰。

現在他已經成立了一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過他的公司和農戶籤協議,合作批量種植肉蓯蓉。形成一個10萬畝規模的產業鏈條。又和母校北京大學合作,開發生產肉蓯蓉口服液等保健產品,帶動了整個鄉裡富起來。

結語

夢想是天上的白月光,現實是地上的六便士。2020年,成功實現夢想的賈存勤和《月亮與六便士》中的主角開始的時候一樣,已經人到中年。

最近幾年,北大、人大的博士回鄉務農,算不得大新聞。別的博士或者碩士回鄉務農,多少屬於玩票性質,他們的家中大多有一些家底。萬一成功固然好,不成功也不會影響生存。

但賈存勤的原生家庭情況很一般,父母都是普通農民。萬一他創業失敗了,不光生活質量會嚴重下降。他本身會成為一個典型的笑話,極可能連累到他的父母,一家人都被人指指點點,抬不起頭來。

社會上的人,歷來只以成敗論英雄。因此一個成年人想要實現自己的夢想,是需要極大勇氣的。不過無論如何,賈存勤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了夢想。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他不光自己先富了起來,同時也沒有忘記造福家鄉的人民。

相關焦點

  • 他是北大藥學博士,放棄百萬年薪回農村種地,6年過去了現如何
    他是北大藥學博士,放棄百萬年薪回農村種地,6年過去了現如何 讀書改變命運,高考改變人生。對於出生於農村的孩子來說,尤為如此。他們寒窗苦讀十幾年,就是為了考上大學,未來能夠留在大城市裡生活,這種執著的精神讓人佩服。
  • 6年過去了,放棄100萬年薪,回甘肅農村種地的北大博士,如今怎樣
    6年前,北大博士賈存勤,為了心中理想,放棄100萬年薪的工作,回農村種肉蓯蓉。經過幾年的努力,他在老家靖遠把幾萬畝的荒漠種成了一片綠地。一、北大博士畢業,不顧家人反對,放棄百萬年薪,回農村種地1976年,賈存勤出生於甘肅省靖遠縣糜灘鎮的一個小山村,父母都是種地的農民。
  • 北大博士棄百萬年薪去種田,卻被嘲笑:認為你就該幹啥的人才狹隘
    01他寒門出身,考上北大藥學博士,畢業後在上市公司幹到副總賈存勤的家境並不好,他出生在一個小山村裡,甚至可能山村裡的很多人一輩子都走不出大山但是賈存勤並沒有被原有不利的條件框住,反而走出了大山還考上了大學,進的還是中國頂尖學府之一的北京大學。在大學中,賈存勤學的是藥學專業,歷經幾年的大學時光之後,賈存勤依舊名列前茅,並且以藥學專業北大博士學位畢業。而且一畢業就進到了北京的上市公司。
  • 田園生活為趨勢,成功人士都想種地,為啥年輕人卻不願回農村呢?
    我國是農業大國,自古以來對於種地都有著特殊的情結,可以說種地就是我國的立根之本。現在不像以前,大多數的人對在農村種地的積極性不高,反而是一些成功人士更加喜歡回歸田園生活。沒有物質基礎,回歸田園很難養活一家人,這大概就是為什麼年輕人不願意回家種地的原因了。年輕人不喜歡種地,老了卻想回歸田園,回歸家鄉,這不是一個好的現象。現在的農村基本上都只剩老年人了,如果沒有青壯勞動力,那麼地該由誰來種呢?年輕人不愛種地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種地收益達不到更好的物質生活,很多人為了更好的生活被迫外出打工。
  • 他放棄年薪百萬,回鄉拿月薪3000?
    華為去年發布了一個「天才少年計劃」,任正非要在全世界範圍內招聘,開出百萬級別年薪。有一個叫張霽的通過了七輪層層考核成功拿下天才少年最高一檔待遇,年薪201萬,有人問他「啥感覺呀?」張霽說「沒感覺啊,還有公司給我開300萬年薪,我沒去!」
  • 他為何放棄百萬年薪,返鄉當一名3000月薪的教師
    華為去年發布了一個「天才少年計劃」,任正非要在全世界範圍內招聘,開出百萬級別年薪。 有一個叫張霽的通過了七輪層層考核成功拿下天才少年最高一檔待遇,年薪201萬,有人問他「啥感覺呀?」張霽說「沒感覺啊,還有公司給我開300萬年薪,我沒去!」
  • 9年前,清華女博士後嫁人大博士,後共同回農村種地,現狀如何?
    ——《憫農》我們都知道中國實行的是九年制義務教育,也就是說所有適齡的孩子都必須要享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這大大保障了中國孩子的學習權,也能從側面反映出我國對於教育的看重,對於培養人才的決心,而一般來講我們都要經歷幾個學習階段,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博士,博士後等等,這樣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走。
  • 為什麼當年蔡崇信要放棄百萬年薪,去馬雲手下當「小弟」?
    其實蔡崇信之所以會放棄百萬年薪加入阿里,馬雲的人格魅力是一方面,但是更重要的是他看好馬雲手上的這個項目,放棄百萬年薪,雖然很冒險,但是如果將來阿里成功了,回報肯定會比拿百萬年薪高,事實也證明了蔡崇信的眼光獨到,阿里的成功也讓他的身價大漲,2019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排名147位,如果當時沒有放棄百萬年薪,而是一直替別人打工,現在雖然財務自由,但是可能達不到現在這樣的身家高度
  • 清華北大學生轉型就業年薪百萬的網課。對學生來說有利還是有弊?
    尤其是關於孩子的教育方面,上網課已經普及到全國各地,大到城市學校,小到農村山區。今年也由於疫情的原因,全國學生也體驗了千姿百態的網課。名師講課,在線答疑,不怕找不到,就怕錢不到。據了解一線城市北上廣深等地方,已經有多家教培企業,發布百萬年薪,並且承諾可落戶城市戶口等。
  • 11年前,回農村種地年收入800萬的清華女學生,現在發展怎麼樣?
    而且由於農村裡的大部分人都選擇去到城市,也是農村的一些種植業的發展不是很好,越來越多的都依靠於現代技術手段,以及一些現代的藥物。而我們今天所說的這個故事主人她就是在11年前回農村種地,年收入八百萬的清華女學生,她現在發展怎麼樣呢?一、酷愛農業這個女生名叫做石嫣,石嫣出生在河北保定,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城市女孩兒。
  • 回農村種地,種什麼成本低、效益好?
    今年很多經營不善的小企業都倒閉了,很多人就萌生了回農村種地的想法,在農村生活,畢竟還有吃有喝有地兒住,就算賺的可能會少點,但是支出的花費也少啊,不一定比住在城裡頭差,在大城市,吃穿要自己花錢,租房子要花錢,生活支出高,賺得少的真承受不住生活壓力。那麼回農村種地,種什麼比較好呢?
  • 農民種地賠錢?近百萬村莊消失,溫鐵軍:農村空心化就是個偽命題
    溫鐵軍:農村空心化就是偽命題,近百萬村莊消失,農民種地就賠錢?文:文俊一"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當我們品嘗到可口的事物的時候,我們是否想到的是辛苦的農民耕作的農民呢?其實這正是農民種地賠錢的困局,即使不賠錢,種地也賺取不了多少錢。曾經有一篇名叫《糧食不如礦泉水貴》的文章走紅網絡,而這篇文章的背後其實就是反映的就是農民辛勤的勞作面對現代工商業的發展所展現出來的困局,農民不僅僅十分辛苦,每天要付出辛勤的勞動在太陽底下暴曬,而且收益也十分低,勉勉強強維持溫飽,而生產礦泉水的卻明顯賺取的比這個多。
  • 又一科學家放棄美國百萬年薪回國,網友:很贊
    一個國家要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才能夠在世界上立足發展,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經濟很落後,在科學技術方面也比較落後,由於國內的教育與學習資源的不足,我國的許多學者只能前往國外留學。而許多前往國外留學的人都已經歸來為國家做貢獻,並且為國家帶來先進的技術,潘錦功就是其中之一。面對潘錦功放棄美國百萬年薪回國的情況,網友也紛紛評論道:這種行為很贊。
  • 寧可放棄百萬年薪,也要在34歲時入伍
    她曾經甘願放棄上百萬的年薪,以34歲的大齡加入隊伍,並且跟隨海軍四處執行任務,一點兒都不比男兵遜色。這個女孩名叫韋慧曉,她出生於1977年,廣西百色人,她是一個非常淳樸的壯族姑娘,很早以前,她就在家人的幫助下,去了學校接受教育,23歲那年,她從南京大學畢業,去了華為工作,當時她的年薪上百萬,一直都非常的安逸,是別人眼中的人生贏家。
  • 農村出外打工的70,80後,要等到年老了還能回到農村種地養老嗎?
    肯定有很大一部分人要回到農村種地養老。儘管這幾年農村城鎮化的步子在加快。農村有很多人己經在城市買了房子,安了家。也有很多人在打工中象城鎮職工一樣交納了養老保險,到六十歲一也可以拿到一份養老金。但是,在70後,80後的農民群體中。佔比還不是很高的。
  • 江津小夥放棄UBER百萬年薪 搞在線英語教育獲百萬融資
    目前,他的另一個身份還是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的在讀博士研究生,由於回國創業而暫時中斷了學業。對於張淵斐來說,創業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根植於骨子裡」,他將其解釋為「不安分」以及「實現自我價值的最大化」。本科畢業後,在當地一家諮詢公司工作了一年時間,他就辭職開始在異國他鄉搗騰創業。「當時跟朋友創辦了一家網站,主要做教育出版數據服務,類似現在的百度文庫。」
  • 老人種地,是農村最後的倔強
    今年在老家呆的時間較久,越發意識到農村問題的嚴重性——再過幾十年,村裡的田地誰來種呢?隨著城鎮化推進,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湧入城市,農村裡大都是留守老人和兒童。農村裡農事生產自然落到了老人的肩頭——老人種地,是農村最後的倔強!
  • 名校博士回鄉種地 80後代表「新手上路」
    名校博士回鄉種地 80後代表「新手上路」 >  中新社北京3月3日電 題:名校博士回鄉種地 80後代表「新手上路」  中新社記者 馬學玲  「農村是一片很大的天地」,這句略帶政策號召意味的話,從「80後」全國人大代表馬瑞強的口中說出,顯得生動質樸。
  • 繼農民工「返鄉潮」之後,白領回農村種地又興起,農民:搶飯碗嗎
    導讀:繼農民工「返鄉潮」之後,白領回農村種地又興起,農民:搶飯碗?農民工提前回家實屬於無奈之舉,但是如今也有很多白領卻主動提出辭職回到農村來種地,這樣的舉動讓很多農民看不太懂,也有一些農民調侃說「城裡飯也不好吃了,回來農村和農民搶飯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