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老家呆的時間較久,越發意識到農村問題的嚴重性——再過幾十年,村裡的田地誰來種呢?
隨著城鎮化推進,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湧入城市,農村裡大都是留守老人和兒童。農村裡農事生產自然落到了老人的肩頭——老人種地,是農村最後的倔強!
老伯比較孤單,大黃狗陪伴左右
這看似不合理,不應該出現的現象,卻在全國各地陸續出現。村裡的老人逐漸成為農村生產的主力軍——老人也感到無奈。一位村裡的李大爺坦言:「我的子女都在城裡工作,他們不可能在家裡種地,我孫子他們壓根就不會種地……種地,可能持續到我老去的那天」望著剛剛打理好的土地,大爺嘆了口氣,接著勞作去了。
老人辛苦勞作
我們老祖宗曾經說過: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無士不存。我國大部分耕地散布在各個農村,機械化集約型農業生產推行難度大,農業生產還是需要千千萬萬的農民共同努力。但在今天,年輕人都奔向城鎮,許多農村裡只有一些老人和小孩——小孩最終也會離開農村,這導致農業生產面臨很大的挑戰。
老人們辛苦勞作半輩子,他們有能力有經驗,可以種好地,但缺乏青壯年的氣力,種地面積也大不如前。老人們不光打理田地,種植生產,還可能照顧孫子孫女。現在回農村看望,田地大部分都是荒蕪的,離家近的,老人們還能耕作,遠的就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當年的優質地現在已經荒蕪
望著冷清的鄉村,望著大片撂荒的土地,胸腔裡就像有什麼東西堵著,憋悶的慌。再過10年,鄉村可能會換下一批老人,但是,再過20、30年呢?鄉村裡的土地該怎麼辦,由誰來種植呢?
回望李大爺辛勤勞作的背影,我不禁黯然神傷:老人種地,或許是農村最後的倔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