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世界冠軍李長鵬《雙節棍經》連載(第4期):雙節棍的中外古代發展史

2021-02-07 書生下山

本文長達10000字,圖文並茂,適合安靜閱讀。

《雙節棍經》(點擊可查看經書全文)是世界雙節棍冠軍、90後作家李長鵬的一部武學著作,面向社會大眾普及雙節棍健身理念,觀點獨到,通俗易懂,實用性強。

《雙節棍經》創作於2012年3月,定稿於2020年8月。


2017年3月,李長鵬將《雙節棍經》寫入了他的著名功夫小說《我是新青年》。


2020年4月,小說《我是新青年》被改編為網絡大電影《無極雙雄》(曾用名:《無極雙龍》)。


2012年——2020年,在這長達9年的時間裡,《雙節棍經》的經文精修為只有區區516個字,但這516個字卻處處體現著作者的創作態度:「本著嚴謹創作、對世人負責、要經得起社會各界內行名家批判的嚴苛態度,任何一句話都經過了實證、實修,絲毫不敢妄自編撰。」
《雙節棍經》融合了世界雙節棍冠軍20年以上的練棍經驗、15年以上影響了2000位以上各年齡段學員的教學實踐經驗、中外200位以上的雙節棍高手習練與教學心得、中外武學拳諺、現代搏擊理念、國學經典、常識等。
實踐表明:學習者熟記《雙節棍經》,對學習很多行業都可以產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效果。

90後世界冠軍李長鵬《雙節棍經》連載

(第4期):

雙節棍的中外古代發展史

李長鵬 / 編著

 

李長鵬

一、雙節棍在中國的古代發展史
01. 雙節棍的原形之一:農具連枷
(1)用作農具
【1】構造
【2】用法
(2)用作兵器
【1】形狀分類
【2】技法特點
02. 形似連枷的兵器之一:梢子棍
03. 原形名稱眾多
04. 最早記載:《國語•齊語》中的連枷——用作農具
05. 春秋戰國:墨子發明連挺——用作守城兵器
06.東漢:《釋名》中的連枷——用作農具
07. 隋唐:《漢書注》中的槤枷——用作農具
08. 唐代:《通典》中的連挺——用作守城兵器
09. 北宋:傳說宋太祖趙匡胤發明「盤龍棍」——用作戰場殺敵的兵器
趙匡胤棍戰大刀劉定國
劉定國一刀砍裂齊眉棍
街頭見壯漢連枷顯威力
齊眉棍巧妙變身盤龍棍
盤龍棍出戰大敗劉定國
10.北宋《武經總要》中的連枷:——用作戰場殺敵的兵器
11. 北宋名將狄青大敗儂智高:用作兵器
12.南宋:熱兵器更加先進,連枷退出軍隊
13.明朝:《農政全書》中的連枷——用作農具
14.連枷的演變:雙節棍、三節棍
二、雙節棍在國外的古代發展史
01.歐洲中世紀:連枷農用和軍用
02. 明末清初:連枷由中國傳入朝鮮——用作兵器

雙節棍在中外歷史上是一種很古老的器械,它的前身眾多,不斷演變,但用途不外乎兩種,一是用作農具,二是用作兵器。在中國,雙節棍的原形之一是連枷,它是農民在打麥場上打麥脫粒用的一種勞動工具。手杆是用一根木棒,頂端略有彎度,避免敲杆下來時挫傷手臂。敲枷:由四五根細木棍或竹條組成,用藤條或繩子綁緊;連軸:手杆和敲枷由一根連軸連接,需要轉動靈活,歷史上,連軸最早應該是用木棍,但木棍轉動起來摩擦力大,比較困難,後來改成了青銅器或鐵器,並添加潤滑油,便於旋轉。連軸連枷使用時,要手持手杆,揮動敲枷,打擊麥穗或者穀物,從而使得麥粒或穀物脫粒。它的使用技巧在於揮桿,一般是將敲杆輪起來,快水平時,略微停頓,然後用力下揮。這樣既省力氣,又可以使得敲杆砸的恰到好處,從而可以妥善分配體力。用連枷打麥收谷比較辛苦,於是人們在勞作的時候往往成群結隊,邊勞作邊喊號子或者唱歌,舒緩節奏,提高勞動的興奮感。這種習慣自古就有,比如與楊萬裡、陸遊、尤袤合稱為南宋「中興四大詩人」(又稱南宋四大家)之一的範成大在他的《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其四十四》中就描繪了人們在用連枷時載歌載舞,不知疲倦地搶收稻穀的情形:「新築場泥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聲裡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範成大祠(蘇州市郊石湖行春橋畔茶磨嶼下)連枷棍是用鐵環將一長一短兩根木棒串連來製成的兵器,屬軟器械。大連枷,俗稱大梢子棍(下文對「梢子棍」會有單獨解讀)、長梢子棍,它的兩節木棍的長度懸殊很大,長棍約長140——155cm,稱為「棍身」,短棍約長40——50cm,稱為「梢子」,梢子和棍身用15——30cm長的鐵鏈連接。因棍身較長,故在演練時一般雙手執用,屬於長兵器。手連枷,俗稱小梢子棍、短梢子棍,是大連枷棍的縮小版,它的梢子約長15——20cm,棍身長約45——60cm,用長約15cm的鐵鏈連接。演練時一般雙手雙手各執一棍,屬短兵中的雙器械。【2】技法特點連枷棍的形狀決定了它的技法特點,因其形制特別,故兼長、短、軟、硬、雙諸器械的特點:大連枷棍的基本技法有:掄、劈、戳、甩、砸、攔、搖、掛、纏、撥、圈、擺、掃、雲、絞、摔、舞花、撩等;手連枷:武用時一般無舞花動作,其套路一般都短小精悍,演練時勇猛潑辣,左右連環,狂逼暴擊,軟中帶硬,邊走邊舞,其棍急勢厲,氣勢磅礴,因有鐵環相接,故揮舞起來叮噹作響,比粗獷勇猛的棍術更威猛強悍。梢子,意為「木棒」,類似的意思有:梢頭、梢條、梢棒、哨棒。由於它是由梢子和棍身連成,揮動起來像是鞭子的梢,能產生鞭擊力,所以被稱為「梢子棍」,是武術軟器械之一。除了「連枷」「梢子棍」「連枷棍」「手連枷」外,雙節棍的原形名稱還有這些:連耞、連枷棍、手連枷棍、刁叉、調車(調,讀:tiao。浙江衢州方言)、扒棍子、轉棒錘、連挺、連梃、連筵、鐵鏈夾棒、鏈枷、槤枷、鐵連枷、大連枷、手連枷、雙節連枷棍、手梢子棍、太祖盤龍棍、盤龍棍、小掃子、子母棍等。

04. 最早記載:《國語•齊語》中的連枷——用作農具

連枷起源於我國,是一種很古老的兵器,最早是在何時何地出現的,眾說不一,很難考究。《國語》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國別史,主要記述了西周末年至春秋時期各國貴族言論共約500年間的歷史,在其中的《國語•齊語》中記載早在公元前7世紀,當時的齊國(在今山東半島),首先使用連枷(當時稱為「槤枷」)打麥。「令夫農,群萃而州處,察其四時,權節其用,耒、耜、枷、芟,及寒,擊菒除田,以待時耕。」耒(lěi)為古代的犁,耜(sì)為古代的鍁,枷就是槤枷,芟(shān)為鐮刀,菒(gǎo)指枯草。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冶金技術的持續發展以及軍隊制式武器的改變,連枷逐漸演變成為一種守城兵器,專門用於攻擊隱蔽在城牆拐角處或者凹陷處的敵軍。值得一提的是,這時候只是用來守城防衛,還沒有推廣到在戰場上決鬥殺敵使用。墨子,出生時間:約公元前476年(一說是公元前480年),去世時間:約公元前390年(一說是公元前420年),名翟,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一說魯陽人,一說滕國人,是宋國貴族目夷的後裔,曾擔任宋國大夫。他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發明家、軍事家,墨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是墨家學說的創立者和墨家主要代表人物。至於說墨子是科學家,那是因為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在力的作用、槓桿原理、光線直射、光影關係、小孔成像、點線面體圓概念等眾多領域都有精深造詣的人。就像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論語》一樣,墨子的弟子根據墨子生平事跡的史料,也收集了他的語錄,整理成了《墨子》一書傳世。《墨子》是集政治、經濟、軍事、自然科學等於一體的傳統文化名著,是中國傳統國學經典中的一部奇書、中華傳統文化中煥發著奪目光彩的一部偉大作品,甚至有學者認為西學源出於墨學、「墨子為西學鼻祖」,在百家爭鳴中,是佔有重要地位的一個獨特學派。古時候,老百姓都住在一個城裡,四周是高高的城牆,外面有護城河,總的來叫,就叫「城池」。敵人侵略,就叫攻城。出於戰爭中防守城池的需要,墨子受到了連枷的啟發,他發明了一個小規模殺傷性武器——連梃,也叫「連挺」,即大梢子棍,並被記載於《墨子·備俄傳》和《墨子·備城門》。《墨子·備俄傳》記錄了連挺的尺寸:「挺長二尺,大六寸,索長二尺。」「挺」,是指連挺的梢節,「索」即連接梢節和把節的索鏈。《墨子·備城門》將連挺列為主要的守城器具之一,要求城上:「二步置連挺、長斧、長椎各一物,槍二十枚。」意思是說將一定數量的連挺、長斧等兵器分散設置在防衛區內,走兩步就有一個連挺。《墨子·備蛾傳》還記載:「當敵人附借雲梯、密集如蟻,緣城牆而上時,用火燒之,用連挺擊之。」由此可見,連枷棍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是守城禦敵的重要兵器了。《釋名》是東漢末年劉熙編著的一部專門探求事物名稱來源的書,與《爾雅》《方言》《說文解字》歷來被視為漢代四部重要的訓詁著作,在訓詁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隋唐時期,一位叫顏師古的人在《漢書注》中解讀了「槤枷」。顏師古(生卒:581年-645年),名籀(zhòu),字師古,以字行。雍州萬年(今陝西省西安市)人,祖籍琅邪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是隋唐時期經學家、訓詁學家、歷史學家,名儒顏之推之孫、顏思魯之子。他是研究《漢書》的專家,在晚年推出了一部力作——《漢書注》,這本書在審定音讀、詮釋字義方面用功最多,匯集二十三家前人注釋,又有自己的考證,是現存最早、最為通行的注本,與《史記三家注》、《三國志裴注》、《資治通鑑胡注》並稱為「四大注」。「拂」:槤枷在南北朝時期(或者更早)還叫「柫」,亦作「拂」。「槤枷」,也就是連枷。《通典》是唐代政治家、史學家杜佑用長達36年的時間編撰出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體例完備的政書,十通之一,專敘歷代典章制度的沿革變遷,為唐代政治家、史學家杜佑所撰,唐德宗貞元十七年(801)編成。《通典》在史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它是典章制度專史的開創之作,專敘歷代典章制度的沿革變遷,從遠古時代的黃帝起,到唐玄宗天寶末年止(肅宗、代宗以後的變革,有時也附載於注中),分為九類,以食貨居首,次以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每類又各分子目。對於歷代典章制度,都詳細地敘述了它們的源流,有時不但列入前人有關的議論,而且用說、議、評、論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和《墨子》一書中記載連挺用於守城防禦的功能一樣,唐代杜佑在《通典》中記載道:「女牆」,指城牆上的矮牆,即城蝶。意思是說當攻城的敵人沿梯攀登到接近城蝶時,守軍居高臨下,用連枷擊打敵人。

09. 北宋:傳說宋太祖趙匡胤發明「盤龍棍」——用作戰場殺敵的兵器

民間還有傳說雙節棍的發明者是北宋的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生卒: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人,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東關),是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更是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趙匡胤對中國武術有兩大貢獻,一是太祖長拳,二就是傳說他首創的伴隨其打遍天下、開山立國的太祖盤龍棍。太祖長拳,據傳是趙匡胤綜合士兵們在戰場上真實拼殺的格鬥經驗編製成的三十二勢長拳。中國流傳至今的武術中,以太祖長拳命名的拳系流派從山東、河北的滄州、河南的嵩山、雲南、福建、臺灣,由北到南不勝枚舉,據說就連《四川武術大全》中記載的趙門也是假借趙匡胤的名聲而得名。

趙匡胤發明「盤龍棍」的傳說

宋太祖趙匡胤年輕時是周世宗柴榮手下的一員大將,武藝高超。有一天,鄰國御前大將軍劉定國率軍攻打後周邊陲重鎮西林川,而此時鎮守西林川的將領正是趙匡胤。兩軍陣前,劉定國催馬上前,將手中沉甸甸、明晃晃的「金背砍山刀」往身前一橫,傲慢地吼道:趙匡胤將手中齊眉大棍一掄,指著劉定國道:「那得看我手中這條棍答不答應!」突然,在劉定國一刀劈空之際,趙匡胤催馬轉至劉定國右側,掄起手中的大棍朝下猛砸,勢如泰山壓頂。劉定國慌忙雙手託起刀把向上迎接,只聽「喀嚓」一聲,趙匡胤手中的齊眉棍前端被砍裂了。趙匡胤急忙向後一閃,躲避追殺,快速撤退,並下令士兵全部撤回城中。據說齊眉棍是趙匡胤在青霞山玄空寺學武時一位叫行衍的和尚贈送的,由上等花梨木製成,質地堅硬,棍體沉重,南徵北戰數年,趙匡胤曾用它戰勝過許多驍勇悍將,沒想到今日一戰卻將棍打折,他十分心痛。吃過飯,趙匡胤上街巡視,忽聽前方傳來陣陣喧囂,便快步走了上去,擠進圍觀的人群裡。只見一個壯漢與三個守城的士兵在打架,那壯漢手中拿著一個連枷,那是農民拍打農作物脫粒用的一種工具——在一根長約二米的木棍前端,用鐵環連接一條長約五十公分左右的長方形木板製成,使用時,雙手揮動木棍帶動木板產生「離心力」來拍打農作物。士兵急忙用雙手託起槍桿向上一迎,架住了連枷的主體棍,但用鐵環連接的木板卻由於慣性作用繼續打了下來,「啪」,正打在士兵的頭上!壯漢忙回頭一看,見人群中有一位氣度不凡、軍官模樣的人正健步走來,就停手了。「不知這位大哥與他們三個動手所為何事?」趙匡胤快步走到壯漢面前,拱手說。「這人說守城需要檑木(古代作戰時從高處往下推,以打擊敵人的大塊木頭),硬要把我家準備蓋房子的這幾根檁子扛走,我不同意,便打了起來。」壯漢用手指了指那個昏倒在地的士兵,怒氣衝衝地說。趙匡胤抬眼一看,街邊上這個壯漢住的房屋已經殘破不堪,隨時都有倒塌的危險,不免感慨都是因為時局動蕩,戰亂不斷,才導致了百姓如此疾苦!他抱拳躬身,歉聲說道:「這位大哥,在下是本城守將趙匡胤,沒能管好手下的士兵,以致做出違反軍規之事,趙匡胤向您賠罪了!」「啊?原來您就是趙將軍啊!」壯漢一愣,激動地馬上抱拳,「您守城也是為了我們百姓,既然真是為了守衛城池,那麼這幾根檁子就拿去吧。」趙匡胤再三推辭,卻均遭壯漢拒絕,只好收下,謝過之後,他又嚴厲訓斥了那幾個士兵不要再驚擾百姓。回到住所後,趙匡胤又看到了書案上斷成兩截的齊眉棍,忽然想到那個壯漢與士兵打鬥時所使用的連枷。思考了一會兒,他眼前突然一亮!便拿起斷成了一長一短兩截的齊眉棍匆匆去了北街口一家陳記鐵匠鋪。他讓陳鐵匠把兩截木棍按連枷的樣式連在一起。不到一個時辰,陳鐵匠便將這一長一短兩截木棍用幾個鐵環和兩個鐵箍精緻牢固地的連在了一起。趙匡胤激動不已,迫不及待地拿起沉甸甸的棍子就耍了幾下,威猛凌厲,呼呼作響,令人眼花繚亂!「趙將軍,您看這似棍非棍,似鞭非鞭的兵器應該叫什麼名字好?」陳鐵匠驚嘆不已。趙匡胤暗暗讚嘆這把新型的兵器用起來簡直有橫掃千軍之勢,打擊力一定很沉重,他靈機一動,道:「此棍似斷非斷,似折非折,有頭有尾,首尾一體,就叫『盤龍棍』吧!」當天,趙匡胤揮了好久,不斷摸索盤龍棍的使用技巧,直到徹底熟練後才作罷。第二天上午,劉定國率軍來到城下罵陣,趙匡胤遂出城迎戰。劉定國催馬上前,一看趙匡胤手中提著用鐵環連接在一起的一長一短兩截棍子,不禁仰天大笑道:「姓趙的小子,你難道就只會使這條破棍子不成?都折成了兩截還捨不得扔掉!這樣,你劉爺我等你一會兒,你快去換一件像樣一點兒的兵器來!」「劉定國,今天讓你見識一下我這盤龍棍的威力!」趙匡胤雙手揮起盤龍棍就朝劉定國的腦袋狠砸。劉定國趕緊用雙手託起刀把向上一迎,刀把迎住盤龍棍的棍身時,棍梢順勢卻摺疊打了下來,正中後腦勺!雖然劉定國頭戴鐵盔,但也被棍梢震得頭昏眼花,險些從馬上摔落。趙匡胤緊接著又將盤龍棍掃向劉定國腰側,劉定國下意識地將刀把一豎,結果又被棍梢擊中後腰。一上來便連挨兩下,劉定國這才意識到趙匡胤今天使的兵器與眾不同,十分刁鑽古怪,這樣下去自己肯定會吃虧,於是一扯韁繩,調頭便跑。趙匡胤見狀,就迅速用棍梢掃向劉定國胯下那匹戰馬的前腿。「咴」地一聲嘶鳴,馬絆倒了,劉定國被重重摔在地上,頭盔也掉了下來。劉定國坐在地上,見勢不妙,本能地抬起手臂向上一擋,但他卻忘了棍梢會摺疊,只聽「啪」的一聲,棍梢又中後腦。趙匡胤將手中的盤龍棍一揮,頓時軍營中戰鼓號角齊鳴,趙家軍衝了過來,把劉定國的軍隊打得大敗。此戰之後,盤龍棍一舉成名,不再像墨子時期那樣只是作為一個守城兵器,而是被正式推廣到了戰場上殺敵。這種一長一短的「盤龍棍」也被叫做「太祖盤龍棍」「虎尾梢子」「哨子棍」等,屬於索類兵器,也屬於軟兵器。後來在作戰中又不斷的被改進,分為大盤龍棍(近代北方又稱大掃子)和小盤龍棍(小掃子)。大盤龍棍一端較短,另一端較長,兩截之間由鐵環連接,揮動起來猶如鞭梢,能產生「鞭擊力」,擊中目標後更具滲透性而得名,專門用來掃擊敵軍的馬腳、破擊甲兵或硬兵器兵種,使之喪失戰鬥力。可以說,憑「太祖長拳」和「太祖盤龍棍」兩項獨創,趙匡胤的武功境界不僅在古代帝王中首屈一指,就是在歷史上也是鮮有能望其項背的。

10.北宋《武經總要》中的連枷:——用作戰場殺敵的兵器

以上關於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與盤龍棍的故事來源於民間的一個傳說,但在歷史上,連枷確實出現在了北宋的官方文獻中。這部文獻就是北宋第四位皇帝宋仁宗(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在位時命令編著的《武經總要》。提起《武經總要》,那麼就有必要先詳細說一下當時北宋受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影響,是多麼的重視武器生產: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原五代時期後周殿前都檢點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被黃袍加身做了北宋的開國皇帝,即宋太祖。趙匡胤靠掌握禁軍起家,又是以兵變方式奪得政權,因此深知掌握軍隊的重要。他當了皇帝以後,一方面想方設法陸續解除了自己一些帶兵老部下的軍權,另一方面加緊了朝廷對國家主力軍禁軍的直接控制,抑制和改變了唐以來地方藩鎮割據的局面,同時加強了國家對武器製造業的集中管理。北宋王朝在國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建立了大規模的兵器生產作坊,即南、北作坊,又建立了弓弩院,專門生產各類刀槍甲具和遠射兵器。南、北兩作坊:設在汴梁的興國坊,主要製造各種鎧甲、刀、槍等兵器以及兵幕、甲袋等裝備。弓弩院:專門負責遠射兵器的生產,製造各種強弓勁弩和各類箭支。作:在南、北作坊以下,還有更細密的分工,分為51「作」,每一作專門負責製造一類產品,如「鐵甲作」「馬甲作」等等。不僅如此,宋太祖趙匡胤還親自督查武器的生產情況,開寶八年(975年),他每隔十天便查核一次各種兵器的質量。最高統治者的高度重視,使得北宋初的軍械生產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南、北作坊的武器年產量達3萬多件。趙匡胤去世34年後,北宋第4位皇帝宋仁宗趙禎(生卒: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出生了。為防止武備鬆懈,將帥「鮮古今之學」,不知古今戰史及兵法,宋仁宗下令天章閣待制曾公亮、工部侍郎參知政事丁度編纂一部內容廣泛的軍事教科書《武經總要》。宋仁宗格外重視,親自核定並為此書寫了序言,該書是中國中國古代第一部官方編纂的軍事科學百科全書。而這時期,連枷仍在用於守城禦敵,據《武經總要》記載:「若登者漸多,則御以狼牙鐵拍;手漸攀城,則以連枷棒擊之。」意思是當敵人攀上城蝶時,利用連枷利於自上向下擊打的特點,打擊敵人手、頭等部位。不一樣的是,這時期的連枷還成為了騎兵配備的兵器,名字被叫做「鐵鏈夾棒」。「鐵鏈夾棒,本出西戎,馬上用之,以敵漢之步兵,其狀如農家打麥之連枷,以鐵飾之,利用自上擊下,故漢兵善用者巧於戎人。」「西戎」,即我國古代對西北一帶遊牧民族的泛稱。這裡說明當時連枷是用鐵裝飾,由西戎人發明創造,戎、漢士兵都曾用它作兵器,戎人擅長騎馬,手持連枷攻打漢人的步兵,宋代官兵看到戎人的兵器優點後,就吸取了過來。由此可見,古代戰爭及多民族交流對我國武術的發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促進作用。馬上連枷也有單雙之分。手連枷棍可能就是西戎人將馬鞭子的皮質鞭梢改為短棒,再用鐵鏈或皮條將鞭杆與短棒連接而製成。這種改制的武器短小輕便,適合騎兵快速、靈活、機動、單手使用的要求,亦可做為趕馬的「鞭子」。曾鞏(生卒: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江西南豐人,出生於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後居臨川,是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與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並稱「南豐七曾」。曾鞏文學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衝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稱「南豐先生」。「先是,青(狄青)已縱蕃落馬軍二千出敵後。至是,前後合擊。賊之標牌軍為馬軍所衝突,皆不能戰,軍士又從馬上以鐵連枷擊之,遂皆披靡,相枕藉,遂大敗。(儂)智高果焚城遁去。」這段文字說明久在西陲的狄青充分發揮騎兵突擊時鐵連枷自上而下的擊打威力,使得以步兵為主的依智高叛軍潰敗而逃。狄青(生卒:1008年—1057年)是北宋時期的一位名將,字漢臣,汾州西河縣(今山西省汾陽市)人。狄青出身寒門,年少入伍,因面有刺字,善於騎射,人稱「面涅將軍」。宋仁宗時,憑藉戰功,累遷延州指揮使。狄青英勇有謀,一生經歷二十五戰,以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日夜襲崑崙關最著名。平定儂智高之亂,歷任樞密副使、護國軍節度使、河中尹,累遷樞密使。作為一位戰功赫赫的將軍,狄青在率軍作戰中選擇使用了鐵連枷這種兵器,足見它的威力必定驚人有效。但是,連枷「 充農從戎 」的歷史並不長,主要是因為隨著火藥的使用,武器越來越先進了,熱兵器逐漸取代了這種冷兵器。熱兵器,又名火器,古時也稱神機,與冷兵器相對,是一種利用推進燃料快速燃燒後產生的高壓氣體推進發射物的射擊武器,比如:火槍、火炮等。傳統的推進燃料為黑火藥或無煙炸藥。而冷兵器一般指不利用火藥、炸藥等熱能打擊系統和化學推進手段,在戰鬥中直接殺傷敵人,保護自己的武器裝備,廣義的冷兵器則指冷兵器時代所有的作戰裝備,比如刀槍劍棍等。宋代由於戰爭不斷,對火器的需求日益增加,宋神宗時設置了軍器監,統管全國的軍器製造。軍器監僱傭工人四萬多人,監下分十大作坊,生產火藥和火藥武器各為一個作坊,並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南宋時出現了管狀火器,公元1132年,南宋軍事技術家陳規發明了火槍,它是世界軍事史上最早的管形火器,陳規也被後人稱為「現代管形火器的鼻祖。火槍是由長竹竿作成,先把火藥裝在竹竿內,作戰時點燃火藥噴向敵軍。公元1259年,壽春地區又有人研製出成了突火槍,突火槍是用粗竹筒作的,這種管狀火器與火槍不同的是,火槍只能噴射火焰燒人,而突火槍內裝有「子巢」,火藥點燃後產生強大的氣體壓力,把「子巢」射出去。突火槍開創了管狀火器發射彈丸的先聲,現代槍炮就是由管狀火器逐步發展起來的,所以管狀火器的發明是武器史上的又一大飛躍。突火槍又被稱為突火筒,可能它是由竹筒製造的而得此名。明永樂年間由明成祖朱棣先後命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縉、「黑衣宰相」姚廣孝等主持編纂了一部集中國古代典籍於大成的類書——《永樂大典》,在其中所引的《行軍須知》中提到:守城既然都用上了殺傷力更大的火筒,相比之下,連枷的威力就小了很多。明神宗朱翊鈞萬曆年間,著名科學家、政治家徐光啟編著了一部基本上囊括了明代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的一部農書——《農政全書》,其中也對「槤枷」作過專門記述:在連枷、梢子棍、盤龍棍的基礎上,習武之人還根據它們的原理演變出了雙節棍、三節棍。雙節棍不難理解,本書《雙節棍經》後面內容將大篇幅重點介紹雙節棍。至於三節棍,它屬於武術軟器械之一,由三條等長的短棍中間以鐵環連接而成,又稱「三節鞭」。三節棍全長等於習練者直立時從腳到手臂上舉至手指尖的高度,民間武師的三節棍長度還有「伸開一丈」之說,所以使用起來如同長器械一般,可作遠距離擊打,摺疊起來則是成為了短棍,約同臂長,攜帶十分方便,常作自衛防身的隨身物品。連枷曾一度作為戰場上的主武器供騎士和步兵使用,由於歐洲中世紀(公元5世紀後期到公元15世紀中期)的軍隊來自臨時徵召的農民,所以他們所使用的武器大多是農具,比如連枷、耙子等。二是「馬上鞭棍」,即馬上連枷,用「攢竹」製成,其中的《鞭棍譜》就有一人執連枷與另一人執長棍相配為伍的練習,包括起勢共十個圖勢。後來,連枷逐漸在朝鮮民間廣泛流傳,成為朝鮮的三大民間武器之一。雙節棍/連枷/鏈枷/枷/釋名/顏師古/訓詁學/《國語•齊語》/墨子/梢子棍/盤龍棍/火藥/熱兵器/冷兵器/三節棍/狄青/楊金花(楊家將)/長梢子棍/趙匡胤/太祖長拳/雙節連枷棍/大連枷棍/雙節連枷棍/通典/永樂大典李長鵬簡介:
90後作家;
第十屆(2012)香港國際武術節雙節棍比賽冠軍;書生下山把子肉網際網路餐飲品牌創始人;
青島市即墨區藍谷之光影視發展中心秘書長;藍谷影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
李小龍截拳道雙節棍傳人;
山東東營職業學院雙節棍協會創始人;
東營市第一部大學生原創網絡大電影《校園拍案驚奇》編劇、導演;
10年國學學者與推廣者;
國際商務英語專業,英語六級;
著作小說:《畢業照》《我是新青年》《書生下山》《書生下山2.0風雲再起》《做最好的自己》等;
著作歌詞:《畢業照》《暗戀》《Follow My Heart》《靜水流深》等;
著作雙節棍網絡教材:《李長鵬雙節棍》《李長鵬實戰雙節棍入門教學片》《雙節棍學》《雙節棍經》《雙節棍歌訣》等。
2008年至今,李長鵬創立的東營職業學院雙節棍協會傳承了12年,累計全國各地學員超過2000人;
2012年至今,多次受邀在母校東營職業學院分享個人專場勵志演講《做最好的自己》,累計影響超過10屆大學生;
2018年,受邀在東營職業學院學術報告廳、創業大學主講《品牌營銷策劃》課程;
2020年2月,書生下山積極參與抗疫,獲得了由濟南市紅十字會特別頒發的抗疫捐贈企業榮譽證書;
4月,小說《我是新青年》被改編為網絡大電影《無極雙雄》(曾用名:《無極雙龍》);
6月,小說《畢業照》被提上影視改編日程。

90後世界冠軍李長鵬《雙節棍經》連載(第3期):冷兵器

90後世界冠軍李長鵬《雙節棍經》連載(第2期):什麼是「經」?

(聲明:本文配圖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公眾號刪除。

相關焦點

  • 山東90後作家李長鵬小說《我是新青年》將改編電影
    文藝青年懷揣夢想 堅持不懈終實現9歲時,李長鵬在電視上無意中看到了李小龍的功夫電影《精武門》後,深深喜歡上了李小龍雙節棍,上了高中後,他一有時間就會去學校附近的菏澤圖書大廈搜集與雙節棍有關的教材,認真自學。
  • 雙節棍
    起 源源於中國雙節棍一般認為起源於中國。古代雙節棍傳說雙節棍為宋太祖趙匡胤所創,原稱大盤龍棍(近代北方又稱大掃子)和小盤龍棍(小掃子)。但當時的大盤龍棍一端較短,一端較長,專用來掃擊敵軍馬腳,破甲兵或硬兵器類,使之喪失戰鬥力[這種一長一短的雙節棍也常被叫做『虎尾梢子』]屬索類兵器,也屬於軟兵器。後來這種兵器由南傳至菲律賓,由東傳至日本。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雙節棍源自古時農人打麥場上所使的「連枷」農具。據考證在數百年前的古代中已存在。
  • 中國古兵器——雙節棍
    (畫家郭關1994年錄雙節棍視頻,郭關先生自幼受父親影響而習武,少時習少林拳、練習少林羅漢十八手,五形拳、洪拳等;後習散打、泰拳,屢次上擂參賽,日夜擊打沙袋、致沙成粉,以鐵樁、石鎖等練習腿臂功夫,曾任雙節棍協會教練,收有雙節棍弟子數人。)
  • 十年勇敢追夢,成就「雙節棍人生」
    「90」後潮汕小夥謝德勝5次創下金氏世界紀錄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蟻璐雅 趙映光 實習生 韓妙鑾5次創下金氏世界紀錄,連續5年在多個國家武術節上斬獲多個雙節棍世界金牌……從小家庭條件並不富裕的謝德勝,舞動小小一副雙節棍,憑著一股超乎常人的毅力和精益求精的求學態度徹底改寫了自己的命運,揮舞出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 練雙節棍的好處 20招最常見的雙節棍技法
    雙節棍易學實用,可健體防身。雙節棍教學視頻你看了嗎,知道怎麼練習雙節棍嗎?
  • 快使用雙節棍哼哼哈兮,桌球也能打得風生水起
    雙節棍這項運動通過李小龍發揚光大,不少人也因為李小龍的原因愛上了這項運動。來源:中新視頻居住在上海市松江區中山街道的「90後」廣東小夥謝德勝就是李小龍的「鐵粉」之一,十一年練棍經驗、多個武術節冠軍獎牌、三項吉尼斯世界記錄…… 謝德勝在雙節棍上傾注了自己的全部精力。
  • 風靡全世界的雙節棍,曾經在古代戰場上大殺四方
    雙節棍,大家都不陌生,估計很多人是看到李小龍電影才認識的,隨著李小龍的一聲聲低吼,橫掃全世界。尤其是李小龍崇拜者,不會耍幾下雙節棍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李小龍的粉絲了。很多人以為雙節棍是來自於日本,其實雙節棍是在中國很早歷史就出現記載了,它的前身是宋時的盤龍棍。盤龍棍估計很多人不會陌生,有些在銀屏上看過還有在公園裡有人在練。
  • 「快使用雙節棍哼哼哈兮」,桌球也能打得風生水起
    居住在上海市松江區中山街道的「90後」廣東小夥謝德勝就是李小龍的「鐵粉」之一,十一年練棍經驗、多個武術節冠軍獎牌、三項吉尼斯世界記錄…… 謝德勝在雙節棍上傾注了自己的全部精力。謝德勝展示雙節棍花式打法 中新社 康玉湛攝雙節棍給了我信心「我的身材是瘦小型,最開始練棍其實是為了自我保護…… 」沒想到雙節棍一練就不曾放手,2009年起,謝德勝在雙節棍上堅持了11年。
  • 初學雙節棍以下問題很關鍵一定要了解
    初學雙節棍有很多的問題需要注意,這些問題都是一些小問題,但在隨著棍法的不斷深入,這些基礎的簡單問題會影響你雙節棍學習的進度,在學習雙節棍技法之初就應該去克服這些問題。1、雙節棍訓練時夾棍的問題雙節棍的夾棍是雙節棍學習中最為基礎的運作,很多人看兩遍基本上都會作了,然而正是這種基礎運作,很多人都認為他太簡單,而不認真的對待,以至於後期在練習中經常性的夾不住棍,或者是夾棍之後運作不好看,最重要的問題是打傷自己的肘部,這種情況在現實的訓練中經常可以見到。
  • 【紫牛頭條】農家男孩成「世界棍王」,用雙節棍對戰AI機器人破世界...
    最終,他在1分鐘內用雙節棍擊中35個桌球,再次刷新了世界紀錄。謝德勝從一名農家男孩,到現在的金氏世界紀錄創造者,專注練習十一年,用雙節棍為自己打出了一條獨特的人生路。現在他有一個夢想,要助力雙節棍申遺,還要努力讓它成為奧運會正式項目。
  • 【紫牛頭條】農家男孩成「世界棍王」,用雙節棍對戰AI機器人破世界紀錄
    「雙節棍熄滅蠟燭」、「雙節棍開瓶蓋」、「雙節棍點火柴」……近日,9項雙節棍金氏世界紀錄創造者謝德勝,用雙節棍對戰AI機器人,上演了
  • 【評審團介紹】2021女神杯線上雙節棍比賽
    北京棍舞表演隊隊長,多次舉辦全國大型雙節棍賽事,致力於線上雙節棍教學培訓工作。薛子儀融創棍道創始人,WTF跆拳道黑帶一段,棍圈女子雙節棍代表人物,曾多次參與國內外線上線下培訓教練工作。首屆碰撞鬥棍大賽冠軍。
  • 大咖加盟 山東90後作家李長鵬小說改編電影《無極雙雄》明年開機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李欣 東營報導還記得那個90後才華小夥李長鵬嗎?強大的製作班底令粉絲期待李長鵬是一名90後作家,先後著作了小說《畢業照》《書生下山》《書生下山2:風雲再起》《做最好的自己》等,又是第十屆(2012)香港國際武術節雙節棍比賽冠軍,還是一位畢業於東營職業學院的創業者,曾於2017年在東營創立了著名的書生下山網際網路餐飲品牌。
  • 雙節棍運動是一項時尚的體育運動項目
    雙節棍,又稱二節棍,也可叫兩節棍,它其實是一種集硬兵器的剛猛與軟器械的屈伸於一體的武術運動器械。在二十世紀70年代後期,雙節棍才逐漸在世界各地流傳開來。這些都與雙節棍自身攜帶方便、簡單易練、趣味性強有關,當然與功夫之王李小龍的魅力也有關。
  • 雙節棍VS長棍,雙節棍破長棍圖解教學
    雙節棍「狂龍九式」組舞棍法,對習練者手、眼、身法與步法協調配 合的要求較高,熟練掌握此九式棍招後,不僅可將之用於一對一的械鬥自 衛反擊,更可以用於一對多的突圍反擊,其實效應用十分顯著。習練者在應用「狂龍九式」棍法與歹徒搏鬥時,須注意頭腦要始終保 持沉著冷靜,精神高度集中。
  • 雙節棍實用進攻招式系列
    ,話不多說,直接以圖文的方式,講解雙節棍的實用進攻招式。我們在練習雙節棍時,首先你要明白雙節棍的揮舞途徑。雙節棍發力方向圖雙節棍的發力,應是從不同的方位擊向目標點,而不是一條直接直接擊打。以紅心為目標,線的端點就是雙節棍的起點,手在任何位置都可從靜止的位置直接發起進攻。
  • 歐陽明玖截拳道傳人同華武英雄培養首屆截拳道雙節棍學員圓滿成功
    搏擊冠軍,截拳道傳人,中國桑搏裁判,散打一級教練員,截拳道高級教練,歐陽明玖受功夫巨星截拳道宗師李小龍的影響自幼習武,練習截拳道、散打、搏擊、雙節棍、短棍、傳統刀術等,一直專研截拳道多次和國外截拳道李小龍
  • 李小龍的雙節棍徵服了全世界,也橫掃了球鞋圈
    讓「雙節棍」成為加州禁器 總有一些傳奇人物由於過早地離開這個世界,沒有給世人太多時間去全面、細緻地了解他們 在《青蜂俠》中,李小龍首次使用雙截棍。雙節棍為兩節圓柱體的硬木,中間以鐵鏈或皮條相連,既可猛擊,又可絞殺,集棍的剛猛與鞭的陰柔於一身。
  • 淄博市第十屆雙節棍演武邀請賽即將舉行
    關於「淄江酒庫杯」淄博市第十屆雙節棍演武邀請賽的通知比賽時間:2020年9月13日比賽地點:臨淄區齊都體育城(體育館)主辦單位:淄博市體育局 淄博市體育總會 承辦單位:淄博市雙節棍研究會 臨淄武緣拳社比賽範圍淄博市內雙節棍運動組織及個人、武館、武術俱樂部、輔導站及個人。
  • 這些問題你在雙節棍的訓練中需要注意
    如何能夠在雙節棍基本的發力練習時找準發力點,這一點非常的重要,這對於棍子控制,發力方式,力度大小都有影響。雙節棍是軟兵器,在發力時有其獨特之處,並不是大掄大劈就能發出力量的。,利用慣性及甩擊的加速度來提升雙節棍的打擊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