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一味本草,蔓荊子(疏散風熱)

2021-02-22 一味本草大全

一味本草大全

你有120個共同好友已關注一味本草大全

又名蔓荊實、荊子、萬荊子、蔓青子 、蔓荊、白背風  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單葉蔓荊或蔓荊的乾燥成熟果實。主產於山東、江西、浙江、福建等省。味辛、苦,性微寒。歸肺、膀胱、肝經。

其主要功效是疏散風熱,清利頭目,除溼處關節。常用於外感頭痛,偏正頭風,昏暈目暗,赤眼多淚,目睛內痛,齒齦腫痛,溼痺拘攣。

馬鞭草科植物單葉蔓荊或蔓荊的乾燥成熟果實。

味辛、苦,性微寒。歸肺、膀胱、肝經。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除溼處關節。

外感頭痛,偏正頭風,昏暈目暗,赤眼多淚,目睛內痛,齒齦腫痛,溼痺拘攣。

5-10g。

血虛有火之頭痛目眩及胃虛者慎服。

除去雜質,曬乾。

落葉灌木,罕為小喬木,高1.5-5米,有香味;小枝四稜形,密生細柔毛。花期7月,果期9-11月。適應性較強,對環境條件要求不嚴。但喜溫暖溼潤,土壤以疏鬆、肥沃的砂質壤土較好。耐鹽鹼,在酸性土壤上生長不良。單葉蔓荊生長海濱沙灘地及湖畔,亦有栽培;蔓荊海邊、沙灘、河邊、平原及村寨附近。

單葉蔓荊分布遼寧、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廣東。

蔓荊分布於福建、臺灣、廣東、廣西、雲南。

1、《本草綱目》:「蔓荊實,氣輕味辛,體輕而浮,上行而散,故所主者皆頭面風虛之症。」

2、《本草經巰》:「蔓荊實,神農味苦,微寒,無毒;《別錄》加辛平溫。」察其功用,應是苦溫辛散之性,而寒則甚少也。氣清味薄,浮而升,陽也。

其主筋骨間寒熱,溼痺拘攣,風頭痛、腦鳴、目淚出者,蓋以六淫之邪,風則傷筋,寒則傷骨,而為寒熱,甚則或成溼痺,或為拘攣;又足太陽之脈,夾脊循項而絡於腦,目為厥陰開竅之位,邪傷二經,則頭痛、腦鳴、目淚出。此藥味辛氣溫,入二髒而散風寒之邪,則諸證悉除矣。邪去則九竅自通,痺散則光澤脂致。其主堅齒者,齒雖屬腎,而床屬陽明,陽明客風熱,則上攻牙齒,為動搖腫痛,散陽明之風熱,則齒自堅矣。去白蟲、長蟲者,假其苦辛之味耳。

3、《本草匯言》:「蔓荊子,主頭面諸風疾之藥也。前古主通利九竅,活利關節,明目堅齒,祛除風寒風熱之邪。其辛溫輕散,浮而上行,故所主頭面虛風諸證。推其通九竅,利關節而言,故後世治溼痺拘攣,寒疝腳氣,入湯散中,屢用奏效,又不拘於頭面上部也。」

4、《本草新編》:「蔓荊子,佐補中藥以治頭痛最效,因其體輕力薄,藉之易於上升也,倘單恃一味,欲取勝於俄頃,則不能。」

蔓荊子在《神農本草經》中列為上品,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止痛的功效。相傳在洪武年間,安徽省太湖縣有位名叫劉燾的人在廣西柳州做知府,回太湖縣省親時,帶回蔓荊子種子,贈送給家人種植。

其家人將種子撒在河灘上,後逐年生產繁殖。但當時人們對蔓荊子認識不夠,對它的生長無人問津,結果還是寥寥無幾。到了清朝,幾場大雨衝破了圩壩,淹沒了萬頃良田,時過水落,皆淤成了高低起伏的沙灘,蔓荊子才獲得了生長繁衍的環境。

如今蔓荊子主要產區分布在太湖縣長河兩岸沙灘上,此地氣候好,雨量豐富,再加上蔓荊子適應性強,群集蔓生,耐乾旱,適宜在土質疏鬆、通透良好的沙質土生長。

版權聲明:本文來源網絡,公益分享,一味本草大全編輯排版,如有版權異議請給我們留言處理!

一味本草大全設置「星標」後,可以第一時間獲取一味本草大全最新推送

按照以下步驟即可設置成功,每天晚上20點準時見面,記得不見不散

星標步驟:

1、點開公眾號名片頁

2、點擊右上角省略號,彈出選擇項

3、選擇「設為星標」

▪ 文末點個「在看」:更及時地接收到「一味本草大全」的推送哦

喜歡就點個【在看】吧

相關焦點

  • 中草藥之43 蔓荊子
    《雷公炮炙論》:"凡使蔓荊子,去蒂子下白膜一重,用酒浸一伏時後蒸,從巳至未,出,曬乾用。"性味:苦辛,涼。歸經:入肝、胃、膀胱經。功能主治: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治風熱感冒,正、偏頭痛,齒痛,赤眼,目睛內痛,昏暗多淚,溼痺拘攣。"
  • 認識一味藥——蔓荊子
    蔓荊實、荊子、萬荊子、蔓青子、白背木耳、白背楊、水捻子、白布荊馬鞭草科植物單葉蔓荊或蔓荊的乾燥成熟果實。味辛、苦,性微寒。歸肺、膀胱、肝經。疏散風熱,清利頭目,除溼處關節。外感頭痛,偏正頭風,昏暈目暗,赤眼多淚,目睛內痛,齒齦腫痛,溼痺拘攣。5-10g。血虛有火之頭痛目眩及胃虛者慎服。
  • 蔓荊子的功效與作用
    中醫認為,蔓荊子味辛、苦,性微寒,歸膀胱、肝、胃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的功效。《本經》載,蔓荊子「主筋骨間寒熱,溼痺拘攣,明目堅齒。」《別錄》稱其「治頭風痛,腦鳴,目淚出」。蔓荊子的功效【性味】苦辛,涼。《本經》:"味苦,微寒。"《珍珠囊》:"苦,辛。"【歸經】入肝、胃、膀胱經。
  • 中藥知識必學:蔓荊子
    沙地爬山虎,何物?蔓荊也。結的果為蔓荊子。這就是本期我為大家介紹的蔓荊子。  蔓荊子味辛、苦,性微寒,歸膀胱、肝、胃經。功於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主治風熱感冒頭痛,齒齦腫痛,目赤多淚,目暗不明,頭暈目眩。是驅頭風、止頭痛、治風溼痺痛的名貴藥材。 六淫之邪,風則傷筋,寒則傷骨,而為寒熱,甚則或成溼痺,或為拘攣;又足太陽之脈,夾脊循項而絡於腦,目為厥陰開竅之位,邪傷二經,則頭痛、腦鳴、目淚出。
  • 每日學習一味中藥|蔓荊子
    中藥名:蔓荊子 manjingzi  別名:荊子、蔓荊實、蔓青子、萬荊子。英文名:Viticis Fructus。馬鞭草科植物蔓荊Vitex trifoliaL.的成熟果實。灌木,稀為小喬木。小枝四稜柱形。
  • 「太陽頭痛,頭沉昏悶,除目暗,散風邪,涼諸經血,止目晴內痛」《蔓荊子》
    《本草鋼目
  • 蔓荊子品種淺析
    而由於受近兩年價格持續上漲的影響,近年蔓荊子產新出現搶青現象,顆粒不夠飽滿的蔓荊子幼果被提前採摘。    江西蔓荊子自去年漲價可謂是一路高歌,價格便一直在高位盤走。即便是在今年產新期間,行情也沒有出現明顯回落;市場經營戶多採用勤進快銷的模式經營。
  •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蔓荊子!
    一入秋冬季節它會自然枯萎,而當地正值西北風強勁,沙丘流動最快,關鍵時刻失去了固沙功能。所以它不適合單獨種植,適合和溼地松套播。沙地爬山虎,何物?蔓荊也。結的果為蔓荊子。這就是本期我為大家介紹的蔓荊子。
  • 蔓荊又稱白背木耳、小刀豆藤、白背風、白背楊、水捻子、白布荊,蔓荊子實、萬荊子、蔓青子,蔓荊子葉、白背葉《本草綱目大全-木部》
    「入藥部位」 單葉蔓荊或蔓荊的乾燥成熟果實(蔓荊子),葉或枝葉(蔓荊子葉)。「性味」蔓荊子:辛、苦,微寒。《本經》:"味苦,微寒。"《珍珠囊》:"苦,辛。"蔓荊子葉:《陸川本草》:"辛苦,微寒。"「歸經」蔓荊子:入膀胱、肝、胃經。
  • 蔓荊子:好藥啊,善於治療各種疼痛,尤其是頭風痛、肌肉關節疼痛
    本來不想講這個藥,因為我不常用,但後來看了一下功效,還是很好用的,只是我之前的知識儲備沒存到它,現在來補一補。我今天要講的就是蔓荊子。《神農本草經》說:「主筋骨間寒熱,溼痺拘攣,明目,堅齒,利九竅」。這幾個最主要的應該就是骨間疼痛、拘攣了。
  • 【看圖識藥】一個圖表,教你看懂牡荊子和蔓荊子的區別
    上面這兩味中藥是什麼,你猜出來了嗎?沒錯,它們分別就是牡荊子和蔓荊子!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它們之間的區別在哪裡吧。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止痛。主治1、咳嗽哮喘2、胃痛3、婦女白帶。1、風熱表證,頭痛頭暈。2、頭面諸證。3、風溼痺症。配伍1、牡荊子配防風,增強祛風能力,治療肺臟風毒,皮膚生瘡疥有確切療效。
  • 每天學一味本草,升麻(昇陽,發表)
    臭無,味微苦。以個大、外皮黑色、無細根、斷面白色或淡綠色者為佳。2、北升麻:又名:窟窿芽根、苦老菜根。為植物興安升麻的乾燥根莖。呈不規則的塊狀物,多分歧成結節狀,長9~18釐米,直徑1~1.5釐米。表面黑褐色,粗糙不平,上面有較密的圓形空洞的莖基痕,洞內壁顯網狀花紋,周圍殘留細根,質堅刺手,下側凹凸不平,具細根痕。體輕而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不平,纖維性,微帶綠色。臭微,味微苦而澀。
  • 芝味本草——「健康中國」科普系列第40期(蒺藜)千萬注意:蒺藜不是沙苑子!
    從本草記載看,蒺藜先於沙苑子出現,它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始名「蒺藜子」;到《名醫別錄》中始見以「即藜」和「茨」之名收載;直到唐朝初年,甄權所著《藥性論》中才開始將蒺藜子稱為「白蒺藜子」,概因其呈黃白色而得名。清代張秉成所著《本草便讀》曰:「白蒺藜,善行善破,專入肺、肝,宣肺之滯,疏肝之瘀,故能治風痺目疾,乳癰積聚等症。溫苦辛散之品,以祛逐為用,無補藥之功也。」
  • 此物平抑上亢之肝陽、降血中壓力,疏肝中鬱氣,散肝經風熱而明目
    而在自然界中有一種植物讓人有愛又怕,它是古代一種兵器的原型,因此在古代傷人無數,而它帶有尖刺,在野外遇到一不小心就會被扎到,但此物養生可以平抑過度上亢的肝陽、降低血中的壓力,疏解肝中的鬱氣,疏散肝經的風熱而明目。
  • 每天學一味本草,牡蠣(鎮驚安神)
    一味本草大全你有120個共同好友已關注一味本草大全本品為牡蠣科動物長牡蠣、大連灣牡蠣或近江牡蠣的貝殼。
  • 每天學一味本草,海藻(軟堅散結)
    一味本草大全你有120個共同好友已關注一味本草大全馬尾藻科植物海蒿子或羊棲菜的藻體。
  • 一天學一中藥之、薄荷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用於風熱感冒,風溫初起,頭痛,目赤,喉痺,口瘡,風疹,麻疹,胸脅脹悶。本品輕揚升浮、芳香通竅,功善疏散上焦風熱,清頭目、利咽喉。用治風熱上攻,頭痛眩暈,宜與川芎、石膏、白芷等祛風、清熱、止痛藥配伍,如上清散(《丹溪心法》)。治療風熱上攻之目赤多淚,可與桑葉、菊花、蔓荊子等同用;用治風熱壅盛,咽喉腫痛,常配伍桔梗、生甘草、僵蠶,如六味湯(《喉科秘旨》)。  3. 麻疹不透,風疹瘙癢。
  • 每天學一味本草,西洋參(補氣養陰)
    一味本草大全你有120個共同好友已關注一味本草大全五加科植物西洋參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