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荊又稱白背木耳、小刀豆藤、白背風、白背楊、水捻子、白布荊,蔓荊子實、萬荊子、蔓青子,蔓荊子葉、白背葉《本草綱目大全-木部》

2021-02-12 本草綱目大全

點   ●●●   分享 |  關注  公眾號 

「釋名」 蔓荊又稱白背木耳、小刀豆藤、白背風、白背草、單葉蔓荊、白背楊、水捻子、白布荊、三葉蔓荊,蔓荊子、蔓荊實、荊子、萬荊子、蔓青子,蔓荊子葉、白背葉。

「入藥部位」 單葉蔓荊或蔓荊的乾燥成熟果實(蔓荊子),葉或枝葉(蔓荊子葉)。

「性味」

蔓荊子:

辛、苦,微寒。

《本經》:"味苦,微寒。"

《珍珠囊》:"苦,辛。"

蔓荊子葉:

《陸川本草》:"辛苦,微寒。"

「歸經」

蔓荊子:

入膀胱、肝、胃經。

《湯液本草》:"太陽經藥。"

《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肝經。"

《本草經疏》:"入足太陽、厥陰,兼入足陽明經。"

「功效」

蔓荊子: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蔓荊子葉:散瘀消腫。

「主治」

蔓荊子:風熱感冒,齒齦腫痛,目赤多淚,目暗不明,頭暈目眩,正、偏頭痛,溼痺拘攣。

「附方」

蔓荊子

1、治頭風。

蔓荊子二升(末),酒一鬥。絹袋盛.浸七宿,溫服三合,日三。

2、治風寒侵目,腫痛出淚,澀脹羞明。

蔓荊子三錢,荊芥、白蒺藜各二錢,柴胡、防風各一錢,甘草五分。水煎服。

3、治勞役飲食不節,內障眼病。

黃芪、人參各一兩,炙甘草八錢,蔓荊子二錢半,黃柏三錢(酒拌炒四遍),白芍藥三錢。上嚼咀,每服三、五錢,水煎。

「用法用量」

蔓荊子

內服:煎湯,2~3錢;浸酒或入丸、散。

外用:搗敷。

蔓荊子葉

內服:煎湯,1~3錢;或搗汁衝酒飲。

外用:搗敷。

「禁忌」

蔓荊子:

血虛有火之頭痛目眩及胃虛者慎服。

《本草經集注》:"惡烏頭、石膏。"

《醫學啟源》:"胃虛人不可服,恐生痰。"

《本草經疏》:"頭目痛不因風邪,而由於血虛有火者忌之。"

《本草匯言》:"痿痺拘攣不由風溼之邪,而由於陽虛血涸筋衰者勿用也;寒疝腳氣不由陰溼外感,而由於肝脾羸敗者亦勿用也。"

「生長環境」

1、單葉蔓荊生長海濱沙灘地及湖畔,亦有栽培。

2、蔓荊海邊、沙灘、河邊、平原及村寨附近。

「分布地域」

1、單葉蔓荊:分布遼寧、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廣東。

2、蔓荊:分布於福建、臺灣、廣東、廣西、雲南。

「採集收藏」

蔓荊子:種子繁殖的栽培後3-4年結果,扦插繁殖的栽後2-3年結果,在7月上旬至10月下旬果實陸續成熟,應邊成熟邊採摘,先在室內堆放3-4d,然後攤開曬或烘乾,篩去枝梗,揚淨雜質即成。貯乾燥處,防止潮溼黴爛。

「性狀」

蔓荊子:乾燥果實圓球形,直徑4~6毫米。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被灰白色粉霜,有4條縱溝;用放大鏡觀察,密布淡黃色小點。底部有薄膜狀宿萼及小果柄,宿萼包被果實的1/3~2/3,邊緣5齒裂,常深裂成兩瓣,灰白色,密生細柔毛。體輕,質堅韌,不易破碎,橫斷面果皮灰黃色,有棕褐色油點,內分四室,每室有種子1枚,種仁白色,有油性。氣特異而芳香,味淡微辛。以粒大、飽滿、氣芳香、無雜質者為佳。

「炮製」

蔓荊子:除去雜質。

炒蔓荊子:取淨蔓荊子,照清炒法微炒。用時搗碎。

「相關論述」

蔓荊子:

《本經》:"主筋骨間寒熱,溼痺拘攣,明目,堅齒,利九竅,去白蟲。"

《本草經集注》:"主發禿落。"

《別錄》:"去長蟲,主風頭痛,腦鳴,目淚出;益氣,令人光澤脂致。"

《藥性論》:"治賊風,能長髭發。"

《日華子本草》:"利關節,治赤眼,癇疾。"

《珍珠囊》:"涼諸經血,止頭痛,主目睛內痛。"

王好古:"搜肝風。"

《醫林纂要》:"散熱,祛風,兼能燥溼。"

《廣西中藥志》:"治胃痛。"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疏風散熱,平肝止痛。治感冒發熱,眼痛眩暈,風溼筋骨痛,消化不良,腸炎腹瀉,跌打腫痛。"

《綱目》:"蔓荊實,氣輕味辛,體輕而浮,上行而散,故所主者皆頭面風虛之症。"

《本草經巰》:"蔓荊實,』神農』味苦,微寒,無毒;《別錄》加辛平溫。察其功用,應是苦溫辛散之性,而寒則甚少也。氣清味薄,浮而升,陽也。其主筋骨間寒熱,溼痺拘攣,風頭痛、腦鳴、目淚出者,蓋以六淫之邪,風則傷筋,寒則傷骨,而為寒熱,甚則或成溼痺,或為拘攣;又足太陽之脈,夾脊循項而絡於腦,目為厥陰開竅之位,邪傷二經,則頭痛、腦鳴、目淚出。此藥味辛氣溫,入二髒而散風寒之邪,則諸證悉除矣。邪去則九竅自通,痺散則光澤脂致。其主堅齒者,齒雖屬腎,而床屬陽明,陽明客風熱,則上攻牙齒,為動搖腫痛,散陽明之風熱,則齒自堅矣。去白蟲、長蟲者,假其苦辛之味耳。"

《本草匯言》:"蔓荊子,主頭面諸風疾之藥也。前古主通利九竅.活利關節,明目堅齒,祛除風寒風熱之邪。其辛溫輕散,浮而上行,故所主頭面虛風諸證。推其通九竅,利關節而言,故後世治溼痺拘攣,寒疝腳氣,入湯散中,屢用奏效,又不拘於頭面上部也。"

《藥品化義》:"蔓荊子,能疏風、涼血、利竅,凡太陽頭痛,及偏頭風、腦鳴、目淚、目昏,皆血熱風淫所致,以此涼之,取其氣薄主升,佐神效黃芪湯,疏消障翳,使目復光,為肝經勝藥。"

《本草新編》:"蔓荊子,佐補中藥以治頭痛最效,因其體輕力薄,藉之易於上升也,倘單恃一味,欲取勝於俄頃,則不能。"

張壽頤:"凡草木之子,多堅實沉重,性皆下行,蔓荊之實,雖不甚重,然其性必降,《本經》謂主治筋骨間寒熱,溼痺拘攣,明目、堅齒、利九竅,固皆清洩降火之功用。《別錄》雖加以辛字,而主治風頭痛,腦鳴、目淚出,仍是內風升騰之病,用以清降,斷非疏散外風之品。《日華子》謂治赤目;張潔古謂治頭沉昏悶,止目睛內痛;王海藏謂搜肝風;皆是息風降火,其義甚明。獨甄權謂治賊風;潔古又謂治太陽頭痛,散風邪;則誤作疏散之藥,絕非《本經》、《別錄》真旨。蓋內風、外風,治法含渾,久為漢、魏以來通病,甄權等此說,實屬誤認,奈何瀕湖《綱目》,亦謂其氣清味辛,體輕而浮,上行而散,竟以甄權等之誤說,反加附會而為之證實。近三百年,更無人能知蔓荊子之真實功用矣。然瀕湖亦謂所主者皆頭面風虛之證,則試問風而屬虛,豈有再用浮散主治之理?《千金方》以一味蔓荊子為末,浸酒服,治頭風作痛,亦是內風,非祛散外風之法,其用酒者乃借酒力引之上行,使藥力達於頭腦之意。輕用一錢五分,重用可至三、四錢。"

蔓荊子葉:

《嶺南採藥錄》:"葉,治跌打損傷,搗爛衝酒服,渣外敷;煎服治頭風。"

《陸川本草》:"枝葉,消腫止痛。治刀傷止血,跌打損傷,風溼疼痛。"

- End -


本文僅普及中醫常識,不做處方

請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微信公眾號:BenCaoDaQuan

1、長按【二維碼】關注公眾號

2、覺得本文不錯就  吧

相關焦點

  • 認識一味藥——蔓荊子
    本品為馬鞭草科植物單葉蔓荊Vitex trifolia L. var. simplicifolia Cham. 或蔓荊Vitex trifolia L.的乾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除去雜質,曬乾。蔓荊實、荊子、萬荊子、蔓青子、白背木耳、白背楊、水捻子、白布荊馬鞭草科植物單葉蔓荊或蔓荊的乾燥成熟果實。味辛、苦,性微寒。
  • 每天學一味本草,蔓荊子(疏散風熱)
    一味本草大全你有120個共同好友已關注一味本草大全又名蔓荊實、荊子、萬荊子、蔓青子 、蔓荊、白背風
  • 蔓荊:諸子皆降蔓荊升 辛香輕虛上顛頂
    蔓荊蔓生水濱,苗莖蔓延,春因舊枝而生小葉,五月葉成,似杏葉。六月有花淺紅色,蕊黃。九月有實,黑斑,大如梧子而輕虛。(《本草綱目》)雖為灌木,其枝弱如蔓,鋪地而生,且花實如荊,故曰蔓荊。《神農本草經》:「蔓荊實,味苦,微寒。主筋骨間寒熱,溼痺拘攣,明目堅齒,利九竅,去白蟲。久服輕身耐老。」
  •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蔓荊子!
    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越真切實在。蔓荊子耐乾旱生命力極強,割去的老枝埋於沙中即可繁衍生長。近觀人類,我們的生活時常會感到艱辛,並會讓我們無數次目睹生命在各種重壓之下的扭曲與變形,還有就是一類人負擔越重他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越真實。可是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遠離大地,變成一個半真的存在。但是那一株株蔓荊卻在沙漠中肆意狂舞著真實的青春。 蔓荊,其枝小弱如蔓,故曰蔓生。
  • 中草藥之43 蔓荊子
    (《本經》),荊子(《本草經集注》),萬荊子(《浙江中藥手冊》),蔓青子(《中藥材手冊》)。《唐本草》:蔓荊,苗蔓生,故名蔓荊。生水濱。葉似杏葉而細,莖長丈餘,花紅白色。今人誤以小荊為蔓荊,遂將蔓荊子為牡荊子也。2.《蜀本草》:《圖經》云:蔓荊,蔓生水濱,苗葉蔓延,春因舊枝而生小葉,五月葉成如杏葉。六月有花,淺紅色,蕊黃。九月有實,黑斑,大如梧子而虛輕。冬則葉雕。3.《本草圖經》:蔓荊,舊不載所出州土,今近京及秦、隴、陰、越州多有之。苗莖高四尺,對節。
  • 宛南舊事:翟官與蔓荊山
    他第一次把蔓荊山融入了一個微妙的故事裡。翟官,本名翟蜚聲,翟官是鄉鄰對他的親切稱呼。清同治年間,南陽縣瓦店鎮泉莊寺村(今八里舖村,也即漢光武帝劉秀故裡)人,官至廣東省清遠知縣,今瓦店鎮界中街尚留有房產,已傳至曾孫翟敬聲。
  • 【看圖識藥】一個圖表,教你看懂牡荊子和蔓荊子的區別
    沒錯,它們分別就是牡荊子和蔓荊子!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它們之間的區別在哪裡吧。藥材牡荊子蔓荊子原植物圖馬鞭草科單葉蔓荊或蔓荊成熟果實,秋季採收,主產兩廣、山東、江西等地。以粒大,飽滿,具灰白色粉霜,氣辛香者為佳。形態特徵呈卵形,棕色,基部呈短尖狀,頂端截形,有花柱脫落的凹痕。表面光滑,或有不明顯的縱紋。核果近圓形,成熟時黑色;果萼宿存,外被灰白色絨毛。別名山京子、小荊實、荊條果等。
  • 「太陽頭痛,頭沉昏悶,除目暗,散風邪,涼諸經血,止目晴內痛」《蔓荊子》
    荊子,蔓荊實,萬荊子,蔓青子。為馬鞭草科植物單葉蔓荊或蔓荊的乾燥成熟果實。單葉蔓荊落葉小灌木,植株高約2米。全株被灰白色柔毛。主莖匍匐地面,節上常生不定根,幼枝四稜形,老枝近圓形。單葉對生,具短柄;葉片倒卵形至橢圓形,先端鈍圓,基部楔形,全緣,長2.5~5釐米,寬1.5~3釐米,表面綠色,背麵粉白色;側脈約8對。
  • 每日學習一味中藥|蔓荊子
    中藥名:蔓荊子 manjingzi  別名:荊子、蔓荊實、蔓青子、萬荊子。英文名:Viticis Fructus。馬鞭草科植物蔓荊Vitex trifoliaL.的成熟果實。灌木,稀為小喬木。小枝四稜柱形。
  • 蔓荊子品種淺析
    蔓荊子來源於野生資源,為馬鞭草科植物單葉蔓荊或蔓荊的果實,產地主要集中在江西南昌、九江、宜春以及山東煙臺、威海一帶,浙江、福建、廣西、雲南等地也有少量分布
  • 中藥知識必學:蔓荊子
    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越真切實在。蔓荊子耐乾旱生命力極強,割去的老枝埋於沙中即可繁衍生長。近觀人類,我們的生活時常會感到艱辛,並會讓我們無數次目睹生命在各種重壓之下的扭曲與變形,還有就是一類人負擔越重他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越真實。可是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遠離大地,變成一個半真的存在。但是那一株株蔓荊卻在沙漠中肆意狂舞著真實的青春。 蔓荊,其枝小弱如蔓,故曰蔓生。
  • 蔓荊子:好藥啊,善於治療各種疼痛,尤其是頭風痛、肌肉關節疼痛
    我今天要講的就是蔓荊子。《神農本草經》說:「主筋骨間寒熱,溼痺拘攣,明目,堅齒,利九竅」。這幾個最主要的應該就是骨間疼痛、拘攣了。就像現在各種關節炎,無論大小,小的,比如手指關節疼痛,疼起來也很難受的。
  • 蔓荊子的功效與作用
    蔓荊子為馬鞭草科落葉小灌木植物,入藥的是單葉蔓荊或蔓荊的成熟果實,夏季採收,陰乾,生用或炒用。蔓荊子一般長在海邊沙灘,是落葉灌木,呈藤狀,藤可長達20餘米。6~7月開花,10~11月採果,有時到第二年的1月份有二次採果。
  • 牡荊子又稱黃荊子、小荊實、牡荊實、夢子、荊條果,牡荊又稱黃荊、小荊、楚、荊、鋪香、午時草、土柴胡、蚊子柴《本草綱目大全-木部》
    「釋名」 牡荊子又稱黃荊子、小荊實、牡荊實、夢子、荊條果,牡荊又名:黃荊、小荊、楚、荊、鋪香、午時草、土柴胡、蚊子柴、山京木、土常山、奶疸、野牛膝、布驚草、蚊香草。「入藥部位」 牡荊的果實。水濃煎,或研末為丸,每次一錢,開水送服。3、治小腸疝氣。牡荊子半斤(炒熟)。入酒一盞,煎一沸,熱服。4、治溼痰白蝕。牡荊子炒為末,每酒服三錢。5、治停乳奶脹。牡荊子四錢。研末,溫開水加酒少許調服。6、治耳聾。牡荊子浸酒飲。
  • 恆暉食用菌系列之白背木耳(白背木耳絲)
    白背木耳(白背木耳絲)白背木耳又稱毛木耳(不同於東北黑木耳),別名單葉蔓荊、蔓荊子葉、白背五指柑。
  • 上植楊柳,旁種蔓荊,櫛比鱗次,賴以為固.
    今日分享的內容是中藥蔓荊子,在《神農本草經》中列為上品。    安徽省太湖縣是全國中藥材蔓荊子五大產區之一,據考究具有600多年的悠久生產歷史,而且太湖縣生產的蔓荊子在省內外都頗有名氣。然而蔓荊子是怎樣在太湖縣紮根、開花、結果、繁衍後代的呢?在太湖縣民間一直流傳著一個蔓荊子在太湖縣紮根的傳說。
  • 山荊子栽培技術
    栽植        山荊子喜光,應種植於光照充足處,在遮陰處則生長不良。山荊子能耐輕度鹽鹼土,在pH值8.8、含鹽量0.3%的鹽鹼土中能正常生長,未見不良反應。山荊子喜肥,但較耐瘠薄,在深厚肥沃的土壤中種植,可使植株生長繁茂,花多朵大。        水肥管理        山荊子栽植可於秋季落葉後或春季萌芽前進行,如果是秋季種植,應根據時間的早晚來確定澆水次數。一般在10月下旬種植則應澆足三水,即栽種後馬上澆頭水,3天後澆二水,5天後澆三水;11月上中旬種植則可以澆兩水;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種植澆1次水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