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特殊的直播,一家特別的門店,一個創新的基地,5月26日,位於杭州水晶城的「苗藝世家生活館」正式開業,用「三個一」拉開了貴州苗銀技藝的「出山」之路。
據悉,為了深入開展消費扶貧,助力拱墅區對口幫扶的貴州省黃平縣當地農民脫貧增收,大力傳承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苗銀工藝,今年拱墅區聯合浙江苗藝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成立了拱墅區「鳳凰出山」苗銀展銷基地,探索「非遺傳承+電商直播+扶貧興農」發展新模式。
直播帶貨+獨家定製
靠旅遊帶動銷售的苗銀「出山」了
苗族人喜愛銀飾、也擅長打造銀器。按照當地人的習俗,所有苗族女兒出嫁都要穿銀嫁衣,苗銀鍛制技藝還入選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但如何讓苗銀「出山」,困擾了一代代「苗銀」匠人。
楊萬付,苗銀鍛制技藝第七代傳承人。6歲就開始跟著老一輩學習銀器手藝的他,告訴記者,以苗族女孩們喜歡的銀手鐲為例,純手工要32道工序,花一天時間才能製作完成。然而這門精湛的手工藝,卻始終沒能讓當地人富起來。除了為苗家姑娘做嫁衣、首飾,最多是被進山遊客買去作為旅遊紀念品。讓苗銀出山,讓手中的非遺技藝被更多人知曉,並由此為家鄉增收,是他多年的夢想。
隨著拱墅區與黃平對口幫扶工作的深入,一條「出山」的路,建起來了——26日,「苗銀世家生活館」開業儀式上,相關單位和企業就苗銀飾品籤訂了協議,從「產—供—銷—玩」各個環節賦能苗銀飾品,讓苗銀銷售真正形成產業鏈,激活當地的「造血」功能。
「為了讓苗銀更好地打入杭州市場,我們也在產品設計上做了調整,變成更時尚、簡潔的風格。」楊萬付說,目前展銷基地可以購買茶壺、酒具、手鐲等銀器,還可以接受定製,「比如今天籤約的寶愛捷(中國)汽車投資有限公司,他們就有定製車內飾的需求,這也會成為我們長期的訂單之一。」
直播帶貨火爆的當下,苗銀不僅「出山」更「出圈」了。
在基地線下場館「苗藝世家生活館」,苗族小姑娘頭戴著銀飾,和帶貨主播一同講解苗族的風俗、銀器的種類。第一件拍品是純手工竹編銀茶具,共6個小杯和2個茶壺,起拍價為13188元,幾分鐘後,該套銀器以41888元成交。
楊萬付說,這也是他第一次見識到直播帶來的「效益」。「我們帶了9種不同的銀器,茶壺、茶杯、手鐲等,沒想到幾分鐘就被搶完了。」
拱墅區發改經信局副局長鍾建娟介紹,今後,該展銷基地將不定期舉行直播活動,藉助新零售電商平臺,推進消費扶貧、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促就業+代加工+發補助
讓黃平山裡農戶「不出山」實現脫貧
這些年來,拱墅區對口幫扶貴州黃平縣,涉及眾多領域。
例如貧困村學校學生食堂建設、便民活動場地建設、鄉村旅遊建設、種養殖立體綜合項目建設等,為黃平縣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民生工程、鄉村旅遊等作出了貢獻。
對口幫扶以來,拱墅區和黃平縣兩地領導多次互訪,年輕的扶貧幹部也駐紮在了大山裡。前兩年,葉呂就被派往貴州黃平縣,目前在黃平縣扶貧開發辦公室工作。
葉呂說,苗銀「出山」,不僅僅是把產品帶到杭州,更是要實實在在幫助當地群眾。
為「苗藝世家生活館」提供貨源的,是當地一家很有名的銀器企業,製作銀器的都是當地收入較低的群眾。
「我們分三個方面給予幫助,第一是直接與企業所在的村裡9個貧困戶籤訂就業合同,除了社保等外,一個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二是與當地30多戶貧困戶籤訂代加工協議,幫助他們脫貧;此外,我們對176名村民進行補助,每人每年至少500元以上。」葉呂說。
除了手工打造的銀飾,還有一些銀器能夠實現量產。為了提高生產效率,葉呂還幫助當地購買了21臺新的機器,「效率高了,產量大了,這樣才有持續供貨的能力。」
杭州市對口支援和區域合作局副局長惠秀琴表示,拱墅區在對口幫扶過程中創新設立「苗藝世家生活館」,積極打造線上線下相融合,設計、開發、銷售一條龍的新零售電商扶貧模式,在推進消費扶貧方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嘗試,同時也希望基地能夠成為全省消費扶貧興農惠農項目的新標杆。(本站編輯 賈曉芸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