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正在進行的高考成了大家聊的最多的話題,說起高考你會想到哪個詞?記者採訪了100位市民,結果發現「緊張」成最熱詞,大家提及的關鍵詞中,「負面」的佔多數。
關鍵詞調查
有人「緊張」有人感覺「解放」了
參與此次調查的對象包括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社會就業群體和退休人員,職業各不相同,年齡段為11歲至60歲不等。
此次調查問題為:說到高考,你會想到哪個詞?
其中10位市民脫口而出「緊張」,這一詞彙佔比最高,且大多數為中小學學生,覺得壓力大競爭激烈,也有部分60後、70後,回想起當年高考仍然覺得緊張。7人回答「痛苦」,回答者大多為70後,覺得當年高考是一個痛苦的過程。5人回答「解放」,以80後為主,覺得高考辛苦但考完就解放了。4人回答「後悔」,也以80後為主,覺得當年沒有好好學習,沒有參加高考或沒有考取好成績,導致現在生活不易。
除此之外,「選擇」、「睡覺」、「分數」、「平常」、「累」、「還好」、「無聊」各有三人提及;各有2人提及「公平」、「完咧」、「激動」、「輕鬆」、「噩夢」、「自殺」、「轉折」。
只出現一次的詞語較多,比較有個性特色,分別為「成長」、「失眠」、「淡定」、「命運」、「放棄」、「奮鬥」、「大學」、「妹子」、「鐵牢」、「做夢」、「刺激」、「父母」、「焦慮」、「失業」、「開始」、「遺忘」、「大雨」、「錯失」、「改變」、「期待」、「搏殺」、「落榜」、「未知」、「成敗」、「呵呵」、「擠」、「扯淡」、「數學」、「作文」、「復讀」、「加班」、「完美」、「離開」、「下雨」、「好運」、「興奮」、「熱鬧」、「迷茫」、「做夢」。
其中表達負面情緒的詞語佔多數,共有43個。
年代特點
50後興奮 60、70、95後緊張
大家對高考的感受呈明顯的年代特色,其中恢復高考後第一批參加高考的50後對於高考大都表現得很「興奮」,提起高考滿滿驕傲。而60、70後由於「獨木橋」觀念深入,競爭激烈,大多數人的印象都是「緊張、痛苦、搏殺、命運、噩夢、焦慮」等。正在小學、初中、高中讀書的學生提起高考,也都是表現出擔心,回答多為「緊張、累、害怕、重要」等。
80後對於高考的感受大都表現得比較平靜,很多人對於高考本身已經感覺模糊,回答多為較為中立客觀的詞語,比如「選擇、平靜、還好、成長、開始、解放、遺忘、失業、離開」等。
90後大都剛剛參加完高考還在大學讀書,提起高考,不少人就開始調侃,回答很有個性特色,如「妹子、大學、做夢、呵呵、找死、睡覺」等。
高考故事
50後
上大學不收錢還包分配 說起高考很「興奮」
「興奮、激動!」58歲的楊先生這樣表達自己對高考的印象,楊先生是恢復高考後第一屆考生,當年的高考讓他充滿了驕傲。
楊先生是西安市灞橋區人,1975年高中畢業,由於文革耽誤了兩年,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的消息傳來後,楊先生特別興奮。「我當時學習成績很好,肯定能考上。」那時候農村孩子只能通過高考走出農村改變命運,所以恢復高考對於他來說是一個特別好的消息。不出所料,楊先生順利考取了西北大學。當年上大學不用交學費,只需繳納書本費。學校還給學生發放助學金,最高助學金為19元一個月,楊先生是11元,那時一個月夥食費只要15.5元,一份生汆丸子只要0.25元,學生上大學基本沒有負擔。而且在校生活條件比家好的多,粗糧40%、細糧60%,農村基本上全是粗糧。一個家庭如果出個大學生,整個家庭都覺得無限光榮。
畢業後,楊先生被分配到企業工作,全家人也都跟著到了城市。
60後
萬人擠獨木橋 考試時特別「焦慮」
「當年錄取率很低,想起來還是覺得焦慮。」生於1963年的王女士說起高考覺得很是遺憾,王女士說,他們那會兒高考不分一本、二本,也沒有民辦高校,學生上大學的機會很少,只有特別優秀的學生才能考上大學,一個班也就一兩個,其他學生要麼落榜要麼就去上技校。
「我考試的時候特別焦慮,晚上睡不著上了考場也緊張。」王女士說,她在班裡的成績不算最好的,介於考上和考不上之間,所以考試時特別緊張,最終以9分之差沒能考上本科,只好上技校。
「那會兒真的是萬人擠獨木橋。」王女士說,雖然當年學習也很刻苦,但激烈的競爭就是那麼殘酷,要麼成為知識分子接受高等教育,要麼就學習一門技術成為一名工人。她當年的夢想是成為一名醫生或教師,結果只是上了一所技校成為了一名工人。她覺得知識對於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現在有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孩子們還是應該珍惜。
70後
高考就像一場噩夢 痛苦又迷茫
「痛苦」是37歲的張女士對於高考的最大感受,回憶裡的高考除了暴熱的夏天外,還有一袋化了的巧克力。
張女士那個年代,高考都在七月初舉行,那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時間兩天半,熱、累、緊張,這種氣氛讓人都覺得就像一場噩夢。「我緊張的時候吃巧克力可以緩解,但那袋為了緩解緊張的巧克力考試結束都沒吃。」走出考場後時正是中午,袋子裡巧克力早就化了。
考試結束後張女士回家倒頭就睡,一直睡到第二天早上。張女士說,之所以那麼緊張,一方面是高考的殘酷性,另一方面他們趕上了第一屆擴招,國家不再包分配,對於未來的迷茫也增加了緊張情緒。
80後
高考是一次選擇 不必太過認真
「挺後悔的,當年應該努力一點。」30歲的劉丹是一名商場售貨員,上高中時學習不努力,只考了一個三本不想上,復讀又怕耽誤時間,就出來工作了。而在社會上工作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只能做一些沒有太多技術含量的工作,收入自然要比上大學的同學少。「上大學確實是最好的出路,知識改變命運。」劉丹說,現在想想覺得自己當年沒有好好珍惜讀書的時光,很後悔。
「其實就是一次選擇,但也就是一場考試而已。」32歲的李先生說,高考分數、選擇的專業可能會決定以後從事的職業,但有時候也不盡如此,人生的路很長,每個人對於「成功、幸福」的理解都一樣,身邊很多沒有參加過高考的人反而過得很好,所以不必太過認真。看到現在高考時全社會神經緊繃他很難理解,畢竟這只是個人成長過程中的一個節點,不該如此興師動眾。
90後
高三全是女漢子 上大學能找「萌妹子」
「提到高考我會想到妹子,支撐著我走下去的動力並不是能上什麼樣的名校,家長和老師會不會高興,而是我能從痛苦的身邊全是女漢子的世界解脫,我選擇好好考試,是想去一個萌妹子多的大學。」
「提到高考我只想到睡覺……我記得我高中的時候經常犯困,高中生活中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睡覺了,到了高三很緊張,每天能睡著我就已經謝天謝地了,高考前最重要的就是睡覺了。」
「我覺得應該是輕鬆,像我這種學霸級別的完全不用擔心,畢竟我長得帥學習又好,在這個看臉的社會裡我偏偏要用自己的實力去證明自己,我覺得我已經被自己感動了。」
妹子、睡覺、輕鬆……這是在讀大學生對高考的形容,他們已經開始調侃高考這個在我們眼裡緊張又嚴肅的事情。
95後
雖然緊張 但青春不就是為了接受挑戰嗎
「累,我剛上完奧數班。」昨日中午,11歲的童童剛上完奧數班,一臉疲憊地接受記者的採訪,他馬上要上六年級了,為了上一所好初中,他只好全面備戰「小升初」。說起高考,孩子蹦出一個字「累!」,童童說,現在已經很累了,想想高考應該會更累。
「高考應該是打仗的感覺,想起來就覺得緊張!」18歲的王田多奕上高一,準備大學學習播音主持專業,昨日也是剛剛上完播音主持的培訓班。王田多奕說,平時老師總會告訴他們「高考差一分就差好多人,競爭特別激烈」。
「雖然緊張,但青春不就是為了接受挑戰嗎?」劉鑫瑜馬上要上高三了,學習壓力大每晚都要熬到12點,身邊人也都是這種學習節奏,說起高考她也覺得「害怕、緊張」,但劉鑫瑜覺得,如果不高考就沒有青春了,青春就是要接受挑戰。
專家高考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關鍵詞折射社會轉變
昨日,對於此次高考關鍵詞的調查結果,長安大學社會學教授戴生岐分析,這種結果折射出不同階段人們對高考的社會心理。
「高考已經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人們的心態也會多一些平常心。」戴生岐說,最早的高考錄取率低,屬於精英教育,所以那個年代的考生談起高考除了會有驕傲的心態外,更多的是一種擔心、焦慮。
後來大學擴招,雖然大學畢業不再包分配,職業教育大力發展、學生也有了更多可選擇的出路,對於高考就不再那麼「緊張」,心態變得更加從容和平靜。
但我國應試教育的模式始終沒有改變,面臨升學壓力,基礎教育階段孩子們的學習壓力仍然很大,這也是為什麼95後對於高考依然覺得「累」、「害怕」、「緊張」。這種政策導向其實並不利於孩子的快樂成長。
「最好的心態應該是淡定、從容、自信。」戴生岐說,對於高考的未來預期是考生可以以這種心態參加高考,因為伴隨著社會的多元化發展,有時候「學渣」的能力和生活價值觀不一定比「學霸」差,所以不能因為高考失利就打擊這部分學生,高考只是學生提高自己能力的一種途徑,不代表所有人未來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