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殲-9到殲-20的50年,以及the next……10年?

2020-12-23 騰訊網

【上期內容A:「坦克兩項-2021」可能的變數中,會有主炮全程運動射擊嗎?】

【上期內容B:槍代炮+炮代炮+彈代彈:少花錢還要多打炮,各國炮手各顯神通】

▲在主題大會上發表講話的老所長成志明和現任所長趙民,背景板上是611所建所以來研製的七個主要型號:殲-9、殲-7Ⅲ、殲-10、「梟龍」、「翼龍」、無偵-8和殲-20

12月18日,航空工業成都所舉行了建所50周年主題儀式。儘管報導中的圖片不是特別清楚,不過上述七個外形各具特點的機型還是很有識別度的。作為在601所起步研製,又是611所「建所之基」的型號,殲-9雖然在經歷「三上三下」的命運波折、以及用戶五次大規模修改技戰術指標的「瞎指揮」之後,最終於1980年徹底終止;但關於它對當時初創時期的611所人才培養的帶動作用,一直有著正面評價。

▲沒有當初從「摸透」米格-21基礎上開始的嘗試,也就沒有現在的「自由王國」;殲-9身上,也有著611所第一代人寄託的深厚情懷

所以在這次隆重的慶祝儀式上,殲-9自然也有著屬於它的一席之地。說起來在殲-20公開之前,611所宣傳殲-9時,要麼選擇的是1975-1980年期間的兩側進氣鴨式布局方案,也就是下馬前的最後方案;要麼選擇1970年11月(當時611所還叫601分所)的機腹進氣「雙二五」方案——畢竟這個方案外形上與後來的殲-10更相似,能更好地體現出611所「鴨翼魂」的傳承。

▲上圖為1970年11月進行風洞實驗的「雙二五」方案模型,下圖為與殲-10模型共同展示的殲-9最終方案模型

現在既然已經是殲-20的時代了,那麼選擇把當年「雙二五」因「指標保守」被用戶否決後,再次上馬的「雙二六指標」殲-9——Ⅵ-Ⅱ方案拿出來,與同為雙垂尾鴨式布局兩側進氣雙大推重型殲擊機的殲-20,組成611所迄今半個世紀歷史的一頭一尾,就更是一種對前輩們當年奮鬥青春的致敬了。

▲上面這幾張殲-9方案系列的圖,都要感謝@彩虹熊_白瑋 老師的資料和復原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家正經投入研製的三型殲擊機中,使用渦噴-7甲的殲-8和使用渦噴-6乙的殲-12,雖說命運不同,但至少都裝著這兩款基於現有發動機的改進型上了天。而同樣歷經十餘年奮戰的殲-9,雖然包括前面提到的大折騰在內,最終沒能造出實機的理由可謂千千萬,但國產第一代軍用大推力渦扇發動機渦扇-6(也是被「三上四下五轉移」所累)那種「你說他不行,臺架數據高;你說他行了,你敢裝機嗎」的狀態,確實得把大鍋背好。

▲也就是航發領域往細了掰扯看的人少,不然要是圍繞渦扇-6撕起來,那效果怕是不比運-10差哪去

渦扇-6的是是非非先放下不論,對於611所來說,殲-9漫長而慘痛的教訓,使得大家對「中國心」的低預期,已經成為了一塊難除的「心病」。畢竟就連技術難度相比渦扇-6還有所「回滾」、基於現成蘇制發動機研仿改進的渦噴-13,都能讓殲-7Ⅲ的交付往後耽擱了一年;你要說讓渦扇-10能趕上殲-10的試飛定型節點,那真是拍碎胸脯也不敢信。

其實說到頭來,甭管是渦扇-11與教-8這種類似殲-10和「梟龍」的單發飛機案例(當然教-8還佔個「便宜」,不是戰鬥值班飛機,性能損失點能湊合,也敢花工夫去多磨合),還是渦扇-9與「飛豹」、渦扇-10與殲-11B這些雙發案例,說到跟國產渦扇發動機的糾葛,誰家還沒點故事呢?

▲在我們看來,2018年珠海航展上殲-10B/TVC的精彩表演,已經是611所為中國航發打出的絕妙廣告了

而在新興的無人機領域,由於現有型號的動力選擇並不像高性能戰鬥機那麼挑剔,這就使得包括611所在內的國內各廠所都有了大顯身手的機會,競爭也更為激烈。比如面對航天系統「彩虹」系列的強勢競爭,「翼龍」系列的自用型號攻擊-1雖然贏得了我軍第一款察打一體無人機的身份,但賺得的利潤著實「不多」。

▲當然,考慮到「翼龍」系列畢竟還有可觀的外銷收入,以及攻擊-1/2作為空軍首支察打一體無人機部隊的「示範效應」——乃至放在全軍無人作戰平臺發展的大趨勢下,這個「不多」怎麼理解就見仁見智了

有失,那也有得。雖然空軍當初提出「飛得快、偵得上、回得來」如此接地氣需求的高空高速無人偵察機需求時,航天系統同樣提出了競爭方案,但無偵-8這種使用火箭發動機(除了部分靶機/靶彈之外,這在國內無人機領域此前並不算多見)的「跨界」產品,在依靠更「現成」的技術手段贏得競標、並實現「短平快」列裝的同時,還沒怎麼耽誤賺錢——而且在構建為「撒手鐧」服務的戰場情報體系這一「剛需」的牽引下,這錢也給得心甘情願。

▲立足於無人機成本低的優勢,「能拔膿就是好膏藥」式的實用主義,在成功的無人機型號中多有體現

不過在「聚焦航空主業、擔當強軍首責」面前,眼下的幾款無人機只是「配菜」,而要把殲-20這道「主菜」做好,更強勁的「心臟」還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雖然殲-20已經走到了列裝作戰部隊、投入戰備值班這一步,但渦扇-15與殲-20這樁「明媒正娶的婚事」,在國產戰機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的過程中,仍然是接下來必須邁出的一步。

▲無論如何,當殲-20從內到外都符合第四代戰鬥機標準時,帶給人們的底氣自然是更足的;讓殲-20補上看上去最大的那塊短板,也是一個各種意義上的happy ending

要說「完全擺脫仿製的機體」+「目標國產發動機到位」這事兒,雖然當初殲-10的1004號原型機和殲-10B的1035號原型機都測試過不同技術狀態的「太行」,但當配裝國產發動機的兩架殲-10B試裝備部隊時,更新一代的殲-20都已經試飛多年了,使得這份本該讓人十分感動的「破鏡重圓」,總讓人覺得最多是「雖遲但到」。所以雖說殲-20之後的下一代戰鬥機現在是還沒啥動靜,但大家顯然還是希望渦扇-15與殲-20能「加快進度」,避免重演上一代的「晚婚晚育」。

▲要是矯情一點,甚至可以說啊,這時候的殲-10不是當年的那個殲-10,「太行」也不是當年的那個「太行」了

同為21世紀第二個10年的「新機配新發」,渦扇-20裝上「胖妞」,距離運-20原型機20001號2013年1月26日首飛已經過去了七年多;而從2011年1月11日2001號「718工程驗證機」首飛算起,渦扇-15與殲-20的「愛情長跑」的確又要長得多。這也難怪在運-20喜迎「20+20」之後,又平添了不少「何時能看到殲-20『完全體』的呼聲」。

▲當然如果非要槓「上了機炮才算完全體」,乃至「上了XXX才算完全體」,那這個願望清單就列不完了——我還能說沒上倆人不算完全體呢

雖然兩型發動機核心機技術起點不同、研發故事都有各自的不平坦,為運輸類飛機換發和為殲擊機換發的技術難度也明顯不同,加上兩型飛機在「換發分步走」的複雜程度上還有層級之分,直接比較節點周期的參考價值並不大;但對於普通關注者來說,這種比較仍能讓人直觀感受到先進戰鬥機動力系統的研發難度。

▲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代飛機」代表著的內涵正從傳統的氣動、結構和材料等領域,不斷向設備、飛控和武器等領域拓展,但「一代飛機、一代動力」仍然是不變的道理

現階段的國產新機研製,已經不用擔心像殲-9那般命途多舛,即使在動力領域,也至少有足以「兜底」的型號為之先期試飛配套;但主客觀條件相比半個世紀前的這類改善,還遠沒到能讓人安心躺在功勞簿上的地步。特別是當這一次要輪到中國在這場不請自來的「新冷戰」中,去和美國空軍下一代戰機項目NGAD(美軍高官宣稱其驗證機已經試飛)別苗頭,而非「摸著石頭過河」時,壓力也是空前的。

▲就像當初各種查論文那樣,對下一代戰鬥機的蛛絲馬跡,軍迷們也在不停搜集著

在合理的環境培養與制度激勵下,站在前人肩膀上的當代中國航空人,他們挑戰未來的智慧與鬥志,已經在一些方面嶄露頭角。而通過涵蓋各領域多型號的重大專項任務,國內在項目管理能力上積累的經驗也越來越多——而眼下正在攻克的「經驗關卡」中,最神秘也是被人討論最多的,應該就是下一代轟炸機了。

▲關於B-21這一代轟炸機,除了本職工作之外,美國航空界一些人認為,其研發過程還要擔負部分為下一代智能化程度更高的戰術飛機驗證的使命;雖然中國在大型機領域的積累相比美國仍很薄弱,但也應有一定的前瞻意識

無論是藉助下一代轟炸機技術,以及其他平臺的技術驗證,「一步到位」研發下一代戰鬥機;還是在現有四代機(美俄稱五代機)基礎上「半代疊半代」式的技術進化;乃至激進的「快進到無人空戰」;21世紀第三個十年的空中作戰平臺,都將呈現出完全不同於前二十年的發展態勢。也許就像見證了無數技術奇蹟的冷戰時代那樣,我們正在面對的這個時代註定也要見證一些前所未有的作品,即使那是冷酷的美。

▲最後還是要說回現實,無論是轟炸機還是戰鬥機還是什麼,讓下一代國產戰機更早「新機配新發」,更早與潛在對手站在同一起跑線的底氣,歸根結底仍然要靠航發人撐起......

歡迎使用(支付寶)讚賞碼

相關焦點

  • 從殲9到殲20,中國龍戰機的研製單位50歲了,感謝有你們
    在我國戰機家族中,有一些以「龍」來命名的戰機,比如FC1「梟龍」、殲10「猛龍」、殲20「威龍」,還有無人機「翼龍」、「翔龍」等,它們的研製單位,就是航空工業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代號611所,現在外界一般將它和132廠合稱為成飛。而2020年12月18日,是611所50歲的生日。
  • 殲8與殲10中間的戰機去哪了?若無當年的殲9,哪有如今殲20的成功
    近日,中航研究院成飛611所,舉行了成立50周年的慶典活動。活動的展板上,人們可以看到由611所主持設計研製的多款型號戰機。除了大家十分熟悉的殲-10戰機、殲-20隱身戰機、"梟龍"外貿型戰機和"翼龍"無人機等機型,還有一型採用大三角翼和鴨翼布局、與殲-10很像的雙發重型戰鬥機。
  • 中國第五代戰機殲-20有多強?絕對優勢完勝殲-10、殲-11以及蘇30!
    僅用了6年零兩個月的時間,中國第五代戰機殲-20實現從首飛到服役,超越了美國F-22和F-35隱形戰機的服役速度,而俄羅斯的第五代隱形戰機T-50雖然早於殲-20一年首飛,卻仍然沒有完成試驗定型。由於隱身設計和機動性的增強,殲-20可為中國提供多種以前沒有的空戰選擇和投射能力的潛力。  五角大樓的2011年中國報告就預估,殲-20將在2018年「最終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遠程攻擊和空襲突防的平臺」。殲-20採用了單座、雙發、全動雙垂尾、鼓包式DSI進氣道、上反鴨翼帶尖拱邊條的鴨式氣動布局。
  • 奇怪,中國為啥從殲10直接到了殲20?殲17、殲18、殲19呢?
    中國空軍近年來發展極為迅猛,大量先進戰鬥機裝備我國空軍,比如殲10、殲11等戰機,而殲20的橫空出世,更是標誌著我國擁有了自己的第五代隱身戰機,但是很多人就有疑問了,中國空軍戰鬥機裡沒有殲17、殲18、殲19等型號,而是直接出現了殲20呢?
  • 殲-6叫「六爺」,殲-10叫「棍子」,殲-20叫「黑絲帶」,中國戰鬥機...
    作者:席亞洲來源:瞭望智庫(zhczyj)1從無到有我國的航空工業起步於20世紀50年代,最初是以裝備的定型、出廠日期或者驗收通過的年代來命名飛機。比如現在的殲-5,它作為我國生產的第一種噴氣式戰鬥機,於1956年7月試飛成功,被命名為56式戰鬥機。殲-6是1959年9月試飛成功,被命名為59式戰鬥機,等等。
  • 611所50周年慶列出大量得意之作,最威猛戰機設計被應用到殲20
    近日,航空工業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611所)舉辦活動為自己的第50個生日慶生。50年前的1970年12月20日,經中央軍委同意,從瀋陽遷到成都的601分所被正式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11研究所,開啟了中國航空工業的一段傳奇。
  • 殲-20隱形戰鬥機服役:空軍仍然保有殲-7,以及殲-8第二代戰鬥機
    隨著F-22、F-35、殲-20、蘇-57等隱形戰鬥機的服役,大國強國空軍已經進入了隱形化發展階段,向信息化和智能化發展,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趨勢。因此,當年在殲-20未裝備空軍,面對東北亞天上隱形戰鬥機的嚴重威脅,空軍將空中預警機結合殲-8的戰術運用,不能說是一點道理都沒有,儘管沒有實戰的檢驗,但空軍在現有裝備基礎上,探索用劣勢裝備對付隱形戰鬥機的戰法,本文作者認為是值得肯定的,就是要有當年空中拼刺刀的精神,打出赫赫有名「米格空中走廊」的勇氣,以及面對強敵絕不服輸的氣概。
  • 中國空軍「三劍客」殲20、殲16、殲10C,如何配合打滿全場
    而在主戰裝備上,以空軍航空兵在2016年前後列裝的殲-20、殲-16、殲-10C這三種「新質作戰裝備」為代表,空軍戰術航空兵部隊正式進入了「三代半」時代,形成了空中「三劍客」。當然,咱們之前也提過,這並不意味著殲-20不具備作為一種縱深遮斷機型使用的潛力,但以殲-20的基本性能以及中國空軍目前的空中戰役體系來考量,殲-20在這「三劍客」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一種強大的制空戰鬥機。
  • 終於輪到殲20下餃子!2020年中國空軍還有三大驚喜!
    長期以來,中國空軍的戰機都是以大量的二代機和三代機為主,到2009年的時候,中國的第三代戰機殲-11A才剛剛亮相,2015年殲-11B才在抗戰勝利大閱兵上登場。然而到了2019年,中國空軍已經有多個更加先進的殲-16,殲10C戰機飛行大隊開始形成戰鬥力,空軍戰機換裝速度之快世界罕見。
  • 殲20飛機首飛10周年:翱翔藍天的殲20戰鬥機
    10年前的1月,一架黑色塗裝、外形科幻的飛機靜靜地停在成都某機場起飛線上,機務人員圍在周圍做著起飛前的最後的準備,試飛員接過放飛單,鄭重地在試飛科目上寫下「首飛」兩字。轉彎,低空通場,再次轉彎,低空通場…… 機場跑道上方,殲20飛機猶如一個凱旋歸來、威武霸氣的戰士,由遠及近,一個蜻蜓點水,後輪在跑道上擦出兩個白色煙圈,前輪同時穩穩地壓在跑道線上,安全著陸。中國首款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四代機殲20首飛成功。
  • 殲20首飛10周年——威龍翱翔於天,站在世界之巔
    大家還記得10年前的今天嘛,2011年1月11日,在那一天,將要驚鴻世人的威龍即將翱翔於天,殲20首飛於成都黃田壩軍用機場。 在10年後的今天,殲20已經進入了人民空軍序列,並形成了作戰能力。俄羅斯的專家估計殲20數量已經達到了上百架的數量,進入作戰部隊至少已有50架。在四代機數量超過1200架,五代機也有數十架的現在,回首20多年前的時候,依然是有些心酸。
  • 殲20戰機獲國際設計金獎!世界十大戰機排第二,10年後能超過500
    殲20是2011年首飛,2016年預生產型交付部隊領先試用,先後裝備了某試訓基地和某飛訓基地。這次榮獲國家知識產權局和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頒布的專利獎外觀設計金獎,是第五代隱身戰鬥機殲-20所採用的「升力體邊條翼鴨式布局」。
  • 殲20隻是一小步:中國航空已飛上雲巔,未來10年實現超越
    10年時間,殲20徵服了整個世界,打破了一切關於殲20的流言蜚語,證明了,殲20是一款非常先進的五代機戰機,其隱身性能和航電雷達系統均達走到了世界前列。即便目標發動機至今尚未裝機,但是這比不營銷殲20的威懾力,渦扇10B發動機照樣可以讓殲20超音速飛行,超機動,這遠遠不是四代機能夠瞻仰的。
  • 北約將殲10命名為螢火蟲,那麼殲20的暱稱是什麼呢?
    隨著殲10系列在世界各國收穫了一批粉絲後,北約方面也得做出相應的改變,殲10也有了新的名稱「火鳥」,北約的迷惑行為又何嘗不是對中國力量的一種認可。實際上,同樣是最受中國軍事迷熱捧的戰機,殲-20自正式投入使用後,就一直很受重視。
  • 北約把中國殲10叫做螢火蟲,那殲20呢?名字非常霸氣
    但是這種兩極爭霸的局面早就已經過去,各國的軍事裝備也到了一個新的水平上,中國是發展速度最快,短短幾十年就提升了很多個檔次。冷戰局面結束後,俄羅斯的軍事實力並沒有受到打擊,反而是一直在進步,但是北約好像沒有把過多的注意力放在這上面,甚至俄羅斯最新型戰機服役之前,還是用極具貶義色彩的詞彙去稱呼它,居然稱呼其為「重罪犯」。這一看就知道北約方面又在使壞。
  • 為啥不派更先進的殲-16去巴基斯坦,而是殲-10戰鬥機?
    這已是2011年開始「雄鷹」軍演訓練後,中國與巴基斯坦之間第9次聯合軍演了。據報本次中國空軍派出了殲-10C以及殲-11BS戰鬥機,此外還有大家比較熟悉,最近出鏡離線地圖比較高的運-20運輸機也一同前往。看到這裡,有網友覺得,中國為啥只派殲-10戰鬥機出國,而不派我們更先進的殲-16,或者是殲-20戰鬥機呢?
  • 中巴雄鷹9演習開幕 殲10C殲11B等戰機亮相
    【文/觀察者網 王世純】「雄鷹-9」中巴空軍聯合訓練12月9日拉開帷幕。解放軍的殲-10C、殲-11BS、運-20等戰機也在12月9日抵達巴基斯坦,開始為接下來的聯演做準備。
  • 把殲-20技術給殲-16,殲-16就能打過F-35戰鬥機嗎?
    關於非隱身機和隱身機之間的爭論,從幾年前到現在都是一個很熱門的話題。尤其是對於中國軍迷來說,因為中國目前現役的隱身機只有殲-20,並且殲-20目前的產量較小,在中國周邊200多架F-35戰鬥機的包圍下,總讓人覺得殲-20有些不夠用。
  • 巴鐵採購殲10CE?「雙龍」統治南亞上空,續寫殲-6和殲-7的傳奇
    巴基斯坦要買殲-10CE戰機,至少印度媒體是這麼報導的。雖然,印度媒體的可靠性和真實性一直讓人懷疑,但是巴基斯坦對於殲-10CE的需求無可爭議的。因為,殲-10CE對於巴基斯坦來說,有著其他戰機無法比擬的優勢。
  • 中國第五代隱身艦載機難產背後 殲20還是殲31 或有驚喜
    12屆珠海航展、2019年中國建國70周年閱兵殲-20都是萬眾矚目的焦點,中國官媒新華社2018年初也證實殲-20已經列裝中國空軍。立足於未來戰爭需求設計武器是任何武器研發成功的基礎,殲-10戰鬥機總設計師宋文驄用短短幾分鐘就徵服中國軍方,並最終用一個簡陋的殲-10模型就贏得了中國自主研發第三代戰鬥機競標就在於此。也正是有了殲-10戰鬥機的艱難自研之路,才有了第五代隱身戰鬥機殲-20的橫空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