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部山作為徐州人一定非常的熟悉,曾經徐州的不夜城 ,歷史上曾有「窮北關,富南關,有錢都住戶部山」的俗語。
從小的記憶當中戶部山都是一些古玩愛好者和茶客與茶商的聚集之地。直到現在戶部山也還沿襲著這個傳統。直到後來的商業開發,增添了許多諸如酒吧,飯館之類的。但其中也不乏一些隱藏版美食。
這家麵館估計絕大多數人都不會知道,尤其是年輕人,位置也非常的隱蔽。初到此地的人或者來閒逛的年輕人,即使經過也不會想到這裡會有麵館,只有掃一眼就走開。
店鋪的門頭很古樸,小臺階上去還有一處可以外座的餐桌,吃飯、喝茶聊天也很不錯。門口擺著一些店裡最特色的面可供參考。他們家除了面,還有各種徐州最家常的炒菜。
一進門,牆上的2幅純手繪財神畫像所吸引。從外貌上看錦衣玉帶,冠冕朝靴,臉色白淨,面帶笑容,文財神沒錯了。身旁還有兩位可愛的善財童子,手裡舉著麵館的名字,很符合老財迷的形象。
另一幅是藏傳佛教中的黃財神。
藏文叫做「諾拉」,翻譯成漢文叫做「財神」。 藏名叫做「佔巴拉色波」或「藏色」,他的色膚是黃色,故稱為黃財神。黃財神為藏地各大教派尊奉的五色財神之一,黃財神在密宗教法中,屬於財神也是護法神,五色財神之一。
他們家的一份面分量很足。尤其是女生去吃的話2人一碗還有可能吃不了,我們3個人點了一份拆骨面、一份香腸面,3道炒菜。
拆骨面15元
真的可以說是和臉盆差不多大的一份面。面上的澆頭都是現炒的,而且配菜也特別的豐富,鹹淡適中,最可取的就是看上去可能會覺得油膩,但吃到嘴裡並沒有,反而覺得很清淡。每一種配菜都很好地保留了本身的脆度,店家選用了都是真正的拆骨肉去做澆頭,而且肉質一點都不柴。表面上看上去都是配菜,其實肉都深藏在配菜之下。
麵條的本身也都是手擀麵,即使泡在湯裡很長時間也沒有被泡爛的表現。湯頭喝的出來也是用的清骨湯,一口面一口菜,再加上一塊拆骨肉,嚼在嘴裡,滿足了飽嘴的同時混著肉香與菜的脆嫩,起一個爽字了得。
香腸面16元
配菜和拆骨面一樣只不過用的香腸是廣式香腸。也是我最喜歡的香腸沒有之一。滿滿的一層菜,幾乎是看不到面的樣子。但味道上要比拆骨面稍微偏甜一些些,而且胡椒味會更重一些。這樣更能把廣式香腸的香味與甜味提升一個度。喜歡吃濃重口感的可以選擇這碗面。
我們點了3道最家常的炒菜,因為店鋪裡可選擇的炒菜種類並不多,畢竟是以面為主打的。
爆炒腰花32元
看著很多的紅辣椒,其中辣椒本身並不辣,而是香。腰花處理的也非常好,沒有任何異味,非常的脆嫩和入味。配著洋蔥和青椒,也能更好地中和掉過多的油膩感。
大席小炒14元
這道菜流行於蘇北,特別是在徐州農村,提起無人不知,大席便是家裡面置辦酒席的意思,而小炒則是由大席衍生出來的菜品,而在蘇北一直有一句,無小炒不成大席的說法,可見小炒菜在一次宴席中的地位。如今在城市當中吃風俗大席是沒有了,只有在一些飯館內才會吃到這道菜,而且每家做的味道和放的配料都不相同。
最經典的大席小炒就是洋蔥、木耳、魷魚/烏賊、青椒。這家菜的味道完全是符合老徐州菜的特點,就是愛放黑胡椒。但也多了許多其他的配菜,其中就有徐州人也愛的皮肚。
雖說黑胡椒比白胡椒辣,但不會像辣椒那般是灼熱的辣,它的辣味比白胡椒強烈,香中帶辣,祛腥提味,特別適合炒海鮮類菜餚。
夾一塊皮肚和魷魚一起放進嘴裡,充分咀嚼,皮肚的脆與魷魚的鮮軟,兩者毫無違和感,而且仿佛是在吃魷魚皮凍一般有些許的嚼勁。一口下肚,嘴裡充滿著胡椒與魷魚的鮮美,一口一口停不下來,每一種的搭配都是一個新鮮感受。
回鍋肉22元
這道菜是屬於鹹甜口的,但對於不太能吃鹹的我來說,口味適中。選用的五花肉也是瘦的偏多,而且每一片的厚度可觀。比起肉,我更愛吃裡面的大蔥,非常的甜和嫩,真的一點不輸肉的香。我幾乎掃光了盤子裡的蔥,而肉都勻給小夥伴們吃掉了。
從這家店鋪的裝修到菜品個人覺得是低調而奢華。菜品分量足價格實惠,裝修整體乾淨整潔,店鋪裡的桌椅也全都是純實木,分量不是一般的重。而且也能看得出做工很不錯。懸掛的吊燈也非常特別。中間還有朵小蓮蓬和與荷葉,滿滿的中國風。
在二樓還隱藏著一片小天地。一上到2層回頭也可以看到一幅整面牆的手繪如意圖。這畫工也是非常細緻。
走到臺階盡頭,迎面就是供奉著一位武財神--關公神像,非常的威嚴。店鋪裡到處能見到財神,足見這店鋪名稱起的很貼切。神像旁邊是一間小包間。朋友和家人聚會吃飯或者喝茶聊天,就很需要這種私密的空間。
轉過頭就是2層露天的平臺,裡面也有幾件獨立的小包房。簡直就是個隱藏的小寶藏。
天氣好的時候,與朋友家人來這裡,沒有城市的喧囂和吵鬧,吃碗麵,喝一杯茶聊聊生活的瑣事,多麼的愜意與享受。
而這麼隱秘的店鋪竟然默默的開了16年之久。老闆是位非常懂得生活與藝術的,為人非常的隨和。這也是我和小夥經常休息與消遣時光的獨家珍藏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