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壹心理主筆團 壹心理
凌扶搖|作者
樸素的樹|編輯
pexels|圖源
你還記得王自健嗎?
曾經在脫口秀上爆紅,捧紅李誕池子後銷聲匿跡。
有傳聞稱,他被老婆嚴重家暴,被狂扇耳光到送進醫院。
甚至還患上了抑鬱症,「浪費」了三四年時間,錯過了大好上升期。
當人生在上坡路中迎來當頭重擊,一個人做對了什麼,才能有再次爬起來的力量?
「那個逗我們笑的脫口秀演員,得了抑鬱症」
在熱播綜藝《我就是演員3》裡,沉寂許久的王自健出場,第一次提起了這段往事。
他每年都會去張國立家裡拜年,有一年去他家,發現張國立不理他。
他問怎麼了,張國立說,你為什麼把我微信刪了?
於是,他只好向張國立坦白,自己患上了抑鬱症。
嚴重的時候,只想和外界切斷聯繫,微信好友刪到只剩30多個。
「當時是想一天刪一個,刪完了可能就......」
他沒說出來,但大家都心知肚明,他是真想過不活了。
其實,他也試過撐著。
那時人藝的藍天野老師有個戲,是他的封山之作,打算找王自健演。
那是多好的機會啊,可是當說臺詞到「我好苦,我也苦......」的時候,他就真的崩了。
那之後,他就去看正規的醫生,通過藥物控制病情,一切悲劇,嚴肅文學統統避免,儘量讓自己的心情能穩定些。
直到這次他上節目,發現《我是餘歡水》一樣是個悲劇內核時,自己竟然沒有被影響到。
「你看我馬上就要沒了的一個人,靠著科學的藥物治療,真的能走出來了。」
能小跑,能大跳,能演悲劇,完事後還能走得出來,像個沒事人一樣。
「如果我這個人可以,你也可以。」
抑鬱症,是生理和心理上的雙重變化
抑鬱症,近年來,已經是個常見的心理問題。
常見到,提起抑鬱症時,很多人第一反應是「賣慘」,反感。
「網抑雲」成了一個梗,又或者每次有明星為自己說話時,也有可能有人評論「快進到得抑鬱症」。
好像這是個什麼都能往裡裝的口袋病,也確實,有時候裝病挺好使。
但那些裝病的,嘲諷的人,都從來沒有了解過真正的抑鬱症。
真正的抑鬱症,是生理和心理上的雙重疾病。
a. 生理角度
從生理角度來說,最常見影響抑鬱的,是單胺類神經物質:去甲腎上腺素,5-羥色胺,多巴胺。
而神經成像研究發現,抑鬱者的前額葉皮層、前扣帶回、海馬和杏仁核,也顯示出活躍度降低的跡象。
法國行為學家Lucien Steru 曾經做過一個「小鼠懸尾」實驗。
通過給予持續劇烈刺激、抑制神經遞質藥物等方式,讓一組小鼠們感到「抑鬱」,隨後,把它們和另一組正常小鼠一起,吊著尾巴懸掛起來。
一個正常的動物,處在失控的環境裡,應該會躁動不安,想辦法脫離。
但抑鬱小鼠,卻會靜靜維持倒掛著的姿勢,懶得掙扎。
當其他小鼠快樂地喝糖水,和同伴互動社交時,這些抑鬱小鼠,也只會隨隨便便喝點白開水,找個角落待著不動。
這些實驗裡的抑鬱小鼠,有種「鼠生無望」的感覺,本能和欲望追求的快樂,對它們不再生效。
人類的抑鬱症,也是一樣的。
b. 心理角度
從心理的角度來說,抑鬱往往是對壓力負性事件的反應。
比如,離婚,喪偶,失業,或者其他創傷性的經歷。
因為這些壓力,會讓人在生活中感覺不到「正向強化」。
無論怎麼努力,結果都是失敗了,被生活捶得沒有脾氣,就會支稜不起來。
而當人陷入到抑鬱時,容易出現「思維反芻」——反覆思考那些讓自己難過的瞬間,回憶起來的也儘是不快樂的事情。
學者Hammen 的研究表明,抑鬱的人,更可能會因此在家庭、朋友、同事關係中經歷持續衝突。
他們需要被肯定,被接納,卻又因為他人的不理解,而陷入不安全感之中。
看過一個短視頻,是幾個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在讀微博:
「沒吃晚飯,加班到一點,到家整個人都是暈的,好希望有個人可以看穿我的內心,明白我的感受,不離不棄的陪伴我。」
「我經常連哭幾個小時,哭到手腳發麻,又有時候像沒事人一樣,我真的好累我不想上課不想見室友,我害怕學校,我好想休學。」
他們讀完微博內容後,全都笑了。
「我也不想工作」
「太年輕,一看就沒有經歷過生活」
然而,當攝影組讓他們讀紙條的反面,所有人都沉默了。
那個笑著說太年輕的男生,笑容僵住了:「當你看到這條微博的時候,我已經走了,我熬過了1584天,終於在今天凌晨結束了……」
「我以為時間會讓我好些,但這幾年就算出來了,還是擺脫不了這個想法,抱歉。我不期望有人能原諒我。再見。」
他們讀到的微博,都是抑鬱症患者在這世界上留下最後的求救信號。
光看文字,真的不會感覺他們的問題那麼嚴重。
抑鬱症有時候是一件「私人」的事,而人類的悲歡從未相通。
也許抑鬱症離我們太遠,但抑鬱情緒離我們很近
可能對於我們來說,「抑鬱症」這個詞可能還是有些遙遠。
但是不可忽視的是,哪怕沒得抑鬱症,我們也時常會體會到孤獨,焦慮,難過,痛苦。
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日,我們成年人的情緒越來越亞健康化了。
《中國城鎮居民心理健康白皮書》數據表示,73.6%的人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16.1%的人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問題,而心理健康的人數比例, 僅為10.3%。
年輕人,會遇到工作壓力,同輩焦慮。
前段時間,抖音上有個特別火的視頻,一個女生連續加班半個多月,生日那天終於可以早點走。
但打車回家途中,一個電話打進來,叫她回去加班。
她當場在車上崩潰大哭。
成年人的崩潰,往往只在一瞬間,但是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忍。
網絡上,大家羨慕那些崩潰大哭的人,但回到現實,還是要控制情緒,堅強,負責,因為這是成人世界必備的面具。
只是,這並不意味要裝作什麼都沒發生過。
無論是忍受還是逃離,你都需要一個能夠讓自己感到安全的避風港。
當一個人面對情緒困擾時,積極尋找幫助,並不是什麼可恥的事情。
「如果我們連自己的人性都否定了,那就會成為空心人。」
同樣飽受心理疾病和病恥感困擾的桑谷·德爾說,我們必須意識到:
心理上的掙扎, 並不會減損我們的力量。
心理創傷,也不會腐蝕我們的人生。
真誠地面對自己的心理問題,並不會使我們變得脆弱,或者失去理智。
相反,這會使我們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要解決心理問題,首先要做的,是要正視抑鬱症,拋開恥感,它不是故作姿態,也不是一時矯情,而是一種心理疾病。
不要通過網絡的所謂「科普信息」來試圖自我治療,而是需要尋求正規醫院、專業醫生的診斷和意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