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還是回歸到這個問題啦,哈哈
探本溯源,從作物本身來說,品種的確是最為關鍵的因素。
相信做種植超過3年的基地會深有體會,筆者前期不談這個問題主要是考慮到品種的更換成本較高以及不同品種在不同地域表現不同,所有離開地域氣候條件談品種優勢都是耍流氓,嘿嘿。那為什麼今天又來談了呢?
原因就在於,從種植的角度,品種的優劣得聯繫地理氣候條件,但是從吃貨的角度來說,品種的優劣就會有質的差別啦,回過頭去看火龍果品種的發展大概就能理解這種邏輯。
當然供求關係從來不是單方面的,所以一方面口感欠佳的白肉火龍果在慢慢淘汰,但是口感較佳但需要人工授粉的水晶系列發展也受到限制。
回到品種這個問題,火龍果的品種名目繁多,筆者也是一知半解,大體跟大家交流筆者現目前掌握的一些信息,大家有更多的信息歡迎交流。
普通的分類是根據果皮和果肉顏色來分,大致為三類,紅皮白肉,紅皮紅肉(還有部分紫肉品種),黃皮白肉;
其大致的引種順序是,中美洲——越南區域——臺灣——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地區;
火龍果新的品種多數是通過雜交獲得的(關於品系之間的關係還請知情者告知);
從種屬的關係,通常概念裡的火龍果分為兩大類:
量天尺屬
蛇鞭柱屬
(具體可自行百度,不過百度小編似乎也沒搞太明白...)
大紅系列
現目前名聲在外的系列,大家對此品種有體會的可私信筆者其特性及來源等信息;
水晶系列
人工授粉,球形果,果實較小,鱗片較多,排列整齊有序,果實密度較大,口感不錯;
蜜寶(龍)系列
果型長橢球形,現目前有部分已實現自花授粉,品種末尾帶龍字的基本屬於此系列;
筆者知道的大概就這麼多啦,略顯雜亂,關於品種分類及品種特性(產量,抗病性,莖花果表現等);
希望知道更多的朋友聯繫筆者或者直接回復到公眾號,深表感謝。
好啦,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筆者最近接觸到的一個口感一級棒的品種;
先簡單介紹一下該品種:
對種植戶來說:
該品種的特性表現在:
管理:自花品種,授粉穩定,髮根能力較強(向下根系有所改善);莖條深綠色,萌芽力以及側莖的生長勢都較強,生長速度快(管理得當(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高,滴灌,追肥肥水充足),可比一般火龍果的生長期縮短了三分之一時間);植株強壯,抗病性及自我恢復能力較強,總體來說,該品種的的栽培特性較好;
果實:長橢圓型,果型大、色澤均勻、顏色比較有食慾,果肉顏色紅中透紫,按管理水平及肥水使用習慣,中心甜度20左右,整果糖度較均勻,中心和邊緣都很甜(筆者親測,大家有想測試口感的品種,歡迎找我,嘿嘿);
產量:在海南等年日照年均溫較高的區域,一年可開12-15批花,同一地塊可出現5-6代同堂,管理水平得當,單果重量可達2斤左右,採收期長(從鮮果銷售的市場來說,結合抹芽等操作,可有效調節採收時期,充分利用市場的供求關係取得較高賣價);
算起來,平均每畝地種500株左右,每株每年產8-10個果,單果平均重算1斤,畝產量大概在5000斤左右,實際情況肯定比這個好,所以產量還是很可觀滴;
當然,產量與諸多因素相關,比如品種本身的特點(單果重,花期批次,果期長短)、植株的整形修枝(對單果重影響較大)、結果枝的選留和更新換代(持續掛果能力、掛果數量)、肥水管理(較重要因素,養分平衡),氣候因素(花批次,果實成熟期)、人為控制(避免同批次市場飽和選擇的抹花等操作);
保存期:未做任何處理,空氣中裸放狀況下可達10天左右;
對吃貨來說:
該品種的特性表現在:
水分含量足,口感細膩,入口便有一種糖分在口中散開的感覺,整個果長條形切開的話,建議從頭部開始吃,然後吃尾部,最後吃中心,縱剖之後劃方塊的話,也可按照同樣的順序,超級棒,親測可行。
火龍果不建議狼吞虎咽,儘量不用牙齒,用舌頭慢慢攪動,慢慢感受果肉的滋味在口中散開的感覺,清甜乾爽,像夏天烈日下的清洌的泉水,也像兒時生病時媽媽兌的糖水,儘是甘甜;
溫馨提示:
火龍果雖好,可不要貪吃哦,嘿嘿...
下面進入多圖欣賞:
值得一提的是:
俺覺得老鼠對美食的判斷應該挺準的,哈哈。(基本吃到只剩皮了,皮糖度較低,略帶澀味,口感較差)
火龍果較頭疼的潰瘍病等病害在移栽前期曾出現,苗緩過來之後,配合肥水管理及藥物控制可有效控制病斑的擴散及進一步危害。
欲知更多詳情可電話聯繫聖龍形象代言人:
海南三生源農業開發公司
技術總監:孫總
TEL:1387671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