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青海才有的魚類,魚卵有劇毒,曾當成糧食吃,如今成保護動物禁食
文/農夫也瘋狂
親幾天在網上看到一個有意思的提問,有人問以前吃不飽飯的年代,山裡河裡都有不少野味,為何當時不去上山抓野兔、下河撈魚等食物來充飢呢,而是選擇吃野菜、啃樹皮呢?
筆者看到這個問題也很好奇,問了一下村裡的老人,他們說不是不抓,而是因為抓不到,也沒有精力去抓。因為在白天要幹很多的活,而且這些野味捕撈需要專業的工具,還要有經驗才行。不然就是靠運氣了,很難抓到的。偶爾抓到一隻,也不夠一家人吃的。何況當時也沒啥油鹽,更沒有佐料,這樣做出來的腥味很重,根本就吃不得。還不如野菜、野果充飢。
但是在我國有些地方,一些沿海地區因為沒啥野果、野菜可吃,還是要想辦法去捕魚。其中在我國有一種魚,它就是我國特有的魚類,肉質很鮮美,但是卵卻有劇毒,曾經就被農民當成充飢糧。後來卻吃成了保護動物,如今存量超10萬噸但是卻禁止食用了。這種魚就是我國青海特有的鰉魚,你們認識嗎?
鰉魚的科普
鰉魚是我國青海地區才有的一種魚類,它也叫湟魚,學名叫青海湖裸鯉,是鯉魚的親戚,是鯉科、裸鯉屬魚類,不過它和鯉魚的區別還是比較大的,身體比較的細長,並且頭部是錐形的,關鍵是鰉魚是無鱗魚,也沒有鯉魚那樣的鬍鬚。
鰉魚是一種冷水魚,它常常生活在深潭、水流平緩的溪流中的縫隙中。並且這種魚的適應性很強,不光是在淡水中生存,就連在淡鹹海水中也能生存。它和鯉魚的食性差不多,都是雜食性的魚類,主要是以藻類和浮遊動物,也常吃一些腐爛的植物碎屑,尤其是成年的鰉魚還愛吃水生昆蟲和魚類。
鰉魚的價值
在幾十年前,鰉魚在青海地區分布十分廣泛。當時因為可吃的食物不多,糧食歉收的時候,就要以其他的食物來充飢,而鰉魚就被稱為充飢糧,也就是說這種魚被當成糧食來吃。
鰉魚身體細長,但是普遍不大,因為生長很緩慢,有些年數久遠的也能長到五六斤重,長達一米左右,可是畢竟很少見。這種魚和鯉魚一樣,刺還是比較多的,但是它的優勢也很明顯,那就是肉質是非常鮮美的,營養也箱單豐富,食用方法多樣,既能鮮吃,也能做成魚乾慢慢吃,在當時是很受歡迎的。
但是需要注意,有些人愛吃鯉魚,可是鰉魚的卵卻是有劇毒的,是不能吃的,輕則會出現腹瀉、嘔吐的症狀,情況嚴重的會直接導致死亡。
聽一些當地的老輩人說,在幾十年前當地的鰉魚太多了,根本就不值錢。有時候一網下去就有數千斤,而一臉盆也就是幾毛錢,非常的划算,也是由於這個原因,鰉魚才被大量的捕撈,被當地人當成糧食來吃。在當時那個特殊的年代,湟魚幾乎養活了大半個青海人口。
可也是由於此後多年的大量捕撈,鰉魚的數量嚴重減少了。到了1982年青海省政府第一次對青海湖採取封湖育魚2年的措施,限產4000噸。而之後多次對其進行限產。為了保護鰉魚,在1994年首次將鰉魚列為入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且是二級保護動物。到了2004年《中國物種紅色名錄》中更是將鰉魚列為了瀕危物種。
結束語
而近些年,隨著保護措施的不斷升級,還有人為的培育、養殖,經過努力青海的鰉魚數量也明顯有所恢復了,現在青海鰉魚的村裡已經突破了十萬噸。這確實是一個好消息,但是大家需要注意,現在鰉魚數量雖然恢復了,可是依舊是禁止食用的哦,這一點希望大家要重視。而且需要銘記,雖然青海鰉魚是一種珍貴的經濟魚種,但是它指的我們小心地去守護。
各位朋友們,你們認識這種魚嗎?歡迎留言!
來源:農夫也瘋狂,更多內容請關注原創作者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