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在這裡,遇見生活,遇見太極……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5)而有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御眾之形,快何能為?
立如枰(6)凖(7),活似車輪,偏沈(8)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本是舍已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裡,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導讀:打個比喻,力就好比是一輛汽車的零件,包括發動機,傳動系統,油路,電路,輪胎,剎車,等等; 勁就好比是組裝成了車,而功就是開車人,他來決定車怎麼走,如何把車的性能發揮到最好。
力、勁、功
體育科研所的專家們曾經對太極大師做過測定,大師發出的各種力都不如那些壯漢,但是作用到對方身上卻總是讓人抵擋不住,專家們對此大惑不解。其實懂得太極拳的人都知道是怎麼回事,那就是,太極拳大師發出的不只是力,是勁,更是功。這裡有三個相關的概念:力,勁,功,是拳術功夫的遞進三步曲。人體各個肌肉群收縮所發出的是力,一手、一臂、一肘、一指、一腿、一腳、一腰、一胯……人體有二百多處關節,每個關節都可以關節的肌肉收縮發出力,這是我們活動的基礎,是能測量的那一部分,也是大多數人能理解的範圍;但是,一個個分散的力是做不了功的,即使簡單到甚至端一杯水,也要動員起來,團結合作,合力為勁的過程就是所謂「知己」的功夫;.有了勁還不行,你的勁還得發到對手身上,才有用,所以還得有「知彼」的功夫,即把勁「得機得勢」發到對手的身上,達到理想效果了,就成為功。到這時,才成為太極拳完整的功夫。所以,有沒有功夫,不看你有多大力,也不看你能發出多大勁,這勁打到別人身上,有效果,才叫勁,沒效果,拳打得再漂亮也不能叫勁,更不能叫功夫。「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看最後的效果,否則免談。力是基礎,是物理量,是可以計算、可以測量出來的,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都知道:f = ma,質量越大,加速度越大,力就越大。這是它的大小,科研人員測量的就是力的大小。但是他們忽視了一點,力是矢量,不只有大小,還有方向,再加上作用點,加在一起共同構成了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離開了後兩個要素,只談力的大小就失去了意義,即在力的大小不變時,其方向和作用點可以大大影響這個力的效果。我們看看太極圖,陰陽兩條魚是絕對不正面對抗的,而是首尾相接,這就是在方向和作用點上做文章。太極拳的神奇,就是不在力的大小上和對方較量,而是柔曲旋轉,在後兩點上做文章。所謂「化」,就是讓你發的力偏離打擊方向,又找不準打擊點;而我發力打你時,讓你找不到力的方向,想避也避不開,想化也化不掉。對攻守雙方來說,方向和作用點才是英雄用武之地,「廣闊天地,大有作為」。比如,用100公斤的力打出一拳,如果打到牆上,一般情況下你的手肯定受傷了。而如果打到人的身上,對方實實在在挨了這100公斤打,你的手受不受傷就看你的手是否訓練有素並打在合適的部位,職業拳擊手在厚厚的手套裡面還要用繃帶 把手纏上,就是為了怕傷到指關節,即使這樣也仍然時有發生。如果對方會柔化,讓你這100公斤的力只打到一半,那麼它作用在對方身上就是50公斤,都卸掉就是零。僅只從力本身的特點看,太極拳大師對其理解就已經大大超過常人。而一般人說到力就只會想到大小,這很正常,因為他們不練拳。光有力還遠遠不夠,要想把力有效地發揮作用,還得有一個「合力為勁」的過程,勁是組織起來的力。一個系統如果自組織能力強,可以讓系統的總體功能大於各個分系統功能的代數和,即出現1+1>2的效果。局部的力、簡單的力和明顯的力都是容易察覺、容易防範、容易化解的。局部力:手也好,腳也好,拳也好,掌也好,單打—,周身的力沒有整合成一個,無配合;而太極拳要的是周身一體的合力,雖一指打出也是全身貫注。簡單力:單向的直線衝擊力,無控制,無變化;太極拳要的是多向迭加的弧線圓活力,或曰球勁。明顯力:發力的路徑、方式、過程、目標、方向等等讓人一目了然,無隱蔽;太極拳要的是起而無形,發而無跡,打到身上都不知道怎麼來的力。還有一條容易被忽視的原理,就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等,仍然以100公斤打一拳為例,雖然你是主動的,是發力方,但如果你不懂得如何發勁,則在對方受到這100 公斤力衝擊的同時,你自己的身體(通過手臂)也被同樣大小的反作用力衝擊了,平常說「傷人一千,自損八百」, 此之謂也。比如兩車相撞,損毀各有輕重,可是雙方受到的力一定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承受能力。所以,對打拳的人來說,選擇適當的方式整合併發力比力本身的大小更重要,這大大超出力的範圍,故稱之為勁。所以練拳的人講勁(明勁、暗勁、化勁,順勁、逆勁,剛勁、柔勁、整勁、粘勁、開勁、合勁,鞭杆勁、翻浪勁,虛領頂勁,等等),不講力,因為單講力沒有任何意義,按不同目的、按一定規律整合出來的力才是有用的,同樣大小的一些力通過不同協調方式可以整合出完全不同的勁。勁是自己練出來的能力,前面列舉了許多種勁,是不同層面、不同角度、不同要求、不同類別、不同方式描述的組合力——勁,它雖然是由力組成,但是已經有了質的飛躍,大大提升了效能。那麼什麼情況下發出的勁具有最理想的效果?還是這100公斤力,都發到了對方的身上,而自己的身體並不僵硬,仍然保持鬆柔,只是把力量送過去,對方的反作用力想打回來卻沒有了途徑,就像水的波浪,能量傳導出去,而水分子自己並沒有出去,這就是勁而不是力了。會打的人發的是勁,只把能量傳遞出去,力的載體卻嚴格控制,根據地不能丟,不給人可乘之機。勁仍然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因為它還只是「知己」的功夫,能否把這勁用到對方身上,還要看對方允許不允許你發勁,這就需要「知彼」的功夫。也就是說,你通過各種方式練出來的勁只有在對方身上打出效果來,這個勁才算數,才能稱為功夫,我們說練功,就是指的這個。前人說「練拳不練功,到死一場空」,光會自己練拳,打得再好也只是一半,說不上是功夫。打個比喻,力就好比是一輛汽車的零件,包括發動機,傳動系統,油路,電路,輪胎,剎車,等等; 勁就好比是組裝成了車,而功就是開車人,他來決定車怎麼走,如何把車的性能發揮到最好。練功的過程就好比是,把所有的零件組裝成了車,再把車開動起來,能夠在不同情況下把車的性能發揮到極致。要把勁運用好,做有效的功,就需要「得機得勢」,在激烈的對抗中尋找機會與把握形勢,避實擊虛,借力打力,而這就是「知彼」的功夫,是在長期與人交手的實踐中鍛鍊成的。會打的人都是借力,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三袋麵粉大約150斤,與一個成年人的體重基本相同,把它們堆在一起,用一隻手拋得離地起來,即使力氣大的人也很費力,但是太極大師把人打起,兩腳離地,卻是很容易的事,原因就在於,打人可以借力,扔麵粉不成。不會借力,硬打硬撞,有勁也使不出來,更談不上有效做功。至於如何借力,則是「戲法人人會變,奧妙各有不同」。著名拳王阿里就以打「貓拳」著稱,他最出名的打法是等對方衝過來時像貓一樣的輕輕迎擊一拳,利用對方的衝力漂亮地把其打倒。如果說勁是硬體,那麼功就是軟體,沒有這個軟體指揮,硬體再好也運行不起來。運勁為功既是手段也是目標,檢驗功的唯一標準就是效果,看你的勁打到別人身上起不起作用。所以,體育科研人員無法理解太極拳,真是可以理解的。本文來自《孫氏內家拳通論》
內容僅作公益性分享、研討、參考之用,不一定代表公眾號意見,亦不一定完全正確,請客觀思考,不盲從,不排斥。評論處大家可以補充文章解釋不對或欠缺的部分,請勿謾罵。這樣下一個看到的人會學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