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十九種勁別

2020-11-02 武藝堂

唐黎標

許多外家拳種常講力量,有直力、橫力、虛力、實力之分。但許多習練者雖用功日久,卻一味用本力、蠻力,導致僵化、死板、露形。而真正的傳統拳術雖名上說力,實際都在巧勁上下功夫,以達到又靈又快、不見其形、手到勁發、快如閃電、一發便收的境界和目標。太極拳則把這種「勁」發揮到了極致,全以松透為本,以巧為勁,不用拙力,形成了多種奧妙無比的勁道。所以,練習太極拳必須從勁著手,不知用勁,即不明運氣之功,不知太極拳真意。下面談談太極拳的19種勁別。

一、沾黏勁

當兩人交手時,不丟不離,非但兩手不離,周身如此,只有這樣才有傳感。沾黏勁不能目視,僅能自覺,藝高者搭手即知。

二、聽勁

即末梢神經的感觸。先將周身拙力拋開,放鬆腰腿,心靜,而屏氣凝神以聽之。聽勁非常重要,長練方能得。

三、走勁

不頂之勁。主閃、退、高、低、橫、擋、左、右、長、短用走勁,走即避人之重力,不與人相抵。有重看虛,如遇偏重則偏松,遇雙重則偏沉,卸去其力,隨彼力方向而去,不稍抵抗,使人處處落空,正所謂左重則右虛,右重則左虛。初學者遇大勁不走有抵抗之意,此非懂走勁,需配合腰腿身法隨而走之為真懂。

四、引進

人不動而引勁,把對方的勁引到與自己相同勁路中發之,所以叫順化引發。引之愈長,發愈有勢。引高打低,引直打橫,打中求拿,拿中有打,都得有引,終不離沾黏二字。

五、拿勁

在太極拳中拿非常重要,不會拿即不會發,拿實為發之先鋒。拿前要輕,在不知不覺間。要拿得妙,必須拿活節,如腕、肘、肩等,否則易被化脫。功深者搭手就有。

六、發勁

勝人必須會發勁。太極拳養身無言可說,欲防身非知發勁不可,知化不發,知守不攻,不可能每次都能化乾淨,若能安然無恙,非一化一發不可,這樣使對手不能進攻。發也是很好的防守。太極拳的發勁有截勁、長勁、寸勁等。截勁猛,寸勁狠。發勁有時機、方向之分。發時首先要周身一致,尾閭中正,頂勁虛領,含胸拔背,沉肩墜肘,坐腰松胯不能往後,如子彈出膛,氣貼脊背,再由脊腰而出貫至四肢。

七、借勁

用對方之力為借,無引無拿,內含有化勁,乘人之勢,借人之力,四兩拔千斤。能借勁,則力小可挫力大,弱能攻強者。任何部分都可借勁,借勁時最難的就是時機,早了晚了都不行,最恰當的時間是對手的勁將觸及而未全出時,發之有效。如同一足正將踏入門內,忽然門閉,被門叩出,這就是借勁的時機。

八、開勁

古人常說:「欲取之,先予之」。當對方來勢兇猛時,就用順來橫開其勁。「開勁是方勁」,開時要會運用腰、腿、身法。

九、合勁

合為圓勁。古人常說「陰陽相合」,開勁為陽,合勁為陰,陰陽互補。將周身之勁合一,發之於一點,一鼓而出,快如閃電。

十、提勁

就是拔高之勁,就是把對方的根拔掉,使其失去重心。當聽勁合適時,向前進步,用腰勁向上捋起,使人不知不覺失去重心。足下要實,中氣要實,虛領頂勁。氣貼脊背,尾閭中正,凝神注視對方。選好方位、距離、身法、步法,應與對方相合,「引進落空合即出」,須細心體會。

十一、沉勁

重為有形,沉為無形,力重呆滯,沉勁活而松非松、緊而非緊,與重不同。沉中含勁,勁不雙重,雙重為病而呆滯閉氣。雙沉不為病,而活能變,雙輕不為病能自然,雙輕不進於浮,乃輕靈。雙沉不進於重乃離虛,兩者用之最佳。

十二、蓄勁

重在防身,不會受制於人。非用手掤,用腰腿加以意氣,使對手不易攻入,此為防身法。掤勁之前先用引勁,偶至適當時機攻之,不擊掤者無意義,要凝氣斂神,注視對方。

十三、捋勁

用沾黏防對方手腕部,肘部,捋其至身後。多在對手前撲時,借勁用之,如不得法,不能克敵。之前必須掤勁引出,方可捋之。使用身法配合步法,靈活運用。

十四、擠勁

用擠勁時,不可過高過低,當對方捋、靠時方可擠,擠中有按勁,更要用腰腿之勁,加意念,姿勢應圓滿,沉肩含胸,尾閭收住。

十五、按勁

雙手、單手都可做按勁,一般順步為得勢,按中有開合之意。做按,手足要配合,按時起步為虛,落步為實,虛則為引,實則為發。按時用腰腿勁加意氣,做按不得太快,聽勁在前做按在後。聽不著,不可做按,易被捋之,隨機而施。

十六、採勁

採勁中有捋勁,己手執人手或肘部,往下拉,為之採,與捋勁略同。對手向前攻擊時採之。加以腰腿勁,己身中正,沉腰坐腿,氣沉丹田,連根採起,根起即可發之,不採則已,採則必須足。正如拳論所說:「應知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

十七、蓄勁

處於劣勢時,可用挒勁,所以此勁非常重要。捋勁採勁以後常用準勁。挒勁為冷勁、迂迴勁。很少人能用意勁,也不愛學,主要是難把握時機,距離、身法、步法不到位都不行。

十八、肘勁

屬於擊打和發勁時應用,遠腳近肘中路拳。發肘時要以膝相合,身要正,距離要把握好,時機準,最易傷人。

十九、靠勁

靠勁屬於貼身擊打,屬身法、步法的範疇。當雙手黏住對方雙手外分時,步子插入對手襠內,使可用肩靠打擊。靠時己身中正,肩與胯合,用腰腿勁加以意氣靠之,靠時要注意防面部被擊。肩靠須用襠勁下沉,肩靠時肩部不可以超出膝尖。

以上19種勁道用者還須視情況而定,其中黏勁、聽勁、走勁、引勁又可稱為化勁。總之,太極拳「勁」的練習,要以「沾連黏隨、不丟不頂」為原則,彼按我捏,彼擠我按,循環無窮,更須分清勁別,長期練習,體會和運用這19種奧妙無窮的太極拳勁道。

相關焦點

  • 太極拳八種「勁」的概論
    太極八法說的是八種勁在實際運用的時候主要的應用點和著力點的關鍵,屬於勁的用法。這裡首先將先純粹去探討勁力本身,之後將在專門探討勁的用法。首先需要強調的是這八種勁不是孤立的,而是整合在一起的,無論單獨體現其中那一種「勁」在實際中,都是含有這八種勁在內,只是在運用的時候,突出體現其中的一種。
  • 太極拳八勁法訣
    圈內習慣在每種功法的後邊加一個「勁」字。如掤,稱謂「掤勁」,除捋、擠、按、採、挒、肘、靠等八種勁以外,還有斷、截、冷、疾、打、得、落、空、引、進、接、沾、黏、依、連、隨、滾、錯、折、磨、彈、正、側、刀、鋸、拍、撣、拽、擎、 「勁」字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解為「力量、力氣、用勁、手勁等等。
  • 湯慶章|太極拳的四種勁路
    肌肉力量(松)太極拳初期拳的訓練方法是抻筋拔骨,盡勢用力。訓練方法是肌肉力量 「先緊後松」 的局部訓練,勁力是剛柔兼備的「僵柔勁」,勁大力沉,剛柔兼備。但楊氏太極拳專氣致柔,對肌肉的訓練方法與目標是「松」,松而至柔,弱極則剛,乃「剛柔相濟」。 第二種:筋膜力量(順)肌腱筋膜的訓練目標是「順」,訓練方法是立身中正,骨升肉降,大松大軟,步大身沉。
  • 太極拳推手十大勁論—懂勁論
    、挒、肘、靠八種方法和勁別,能否在交手中運用自如,在推手中能否做到沾、粘、連、隨,搭手便知其拳藝和功夫如何。太極拳是其中的重要門派之一,所以懂勁不能只限於推手,和其他武術一樣,同樣適用於自由搏擊和交手散打,這才是太極拳的真正面目和實用價值。
  • 太極拳小架的 "勁"
    ,如閃通背,第一下是散勁,第二下是驚炸勁,上步是靠勁,轉身是背摔勁,然後才是掩手錘。太極拳的四正勁,四隅勁。若將雲手練好,太極拳就屬於你的了,反過來說,你可以將太極的諸要領秘訣都應用在雲手這一個招式上練習,功夫依然上身。見過不少練小架的,練拳許多年了,仍然不會用腰襠勁和後背,這個基本功都不會,練一輩子仍然是花拳繡腿。-----最簡單的,也是最重要的,也是最不容易得到的。
  • 太極拳八種勁的用法概論(四)擠與靠
    接下來,將要講述一下另外兩種太極拳勁法:擠和靠。將這兩種歸類在一起,是因為在其對應的八卦卦象當中,擠屬于震卦,靠屬於巽卦,五行當中,都是屬木。按照進攻手與化解手的區分,擠和靠都屬於進攻手。也就是主動攻擊對方的用法。實際上,太極拳當中的擠法可以總括一切在太極拳實戰當中進攻的手法,因此也有叫做「打擠」的說法。
  • 太極拳八種勁的用法概論(二)捋
    太極拳的所有實戰用法當中,如果一句話總結起來,就是是非掤即捋。之前的文章當中提及了,掤勁是一切太極勁的基礎,捋勁的用法也是如此,一定要在掤勁基礎不丟的前提之下才能夠實際運用。 那麼在這個前提之下,再來專門說一下捋勁。
  • 太極拳這三種勁不能丟
    什麼是暗勁悶勁,就是意念勁,具體指「三勁」,也就是行拳時在意念支配下,保持掤勁、根勁、腰勁永遠不丟失。什麼是掤勁?掤勁就是練太極拳時的張力。要求全身掤勁始終不丟。下盤,有如「行拳騎水牛。」慢中襠要撐圓,兩腿有如夾住牛背,也就是我常說的襠內有合勁。上盤,意念「空手把鋤頭。」既行拳無人似有人,手如握鋤幹農活,要掤展開。也可形像地比喻抱著孩子擠車。
  • 勢勢不離「對稱勁」才是太極拳
    一個練太極拳的人就應該把自己練成一個球體,以丹田為球心,形成膨脹力,這個膨脹力的兩端是對拉著的或是對吸著的對稱的力,這就是「對稱勁」。「動則生陽,靜則生陰,一動一靜互為其根」。這裡明確指出太極拳的每招每式無不存在陰陽,無不存在「互為其根」的「對稱勁」,此即太極拳之本然。「對稱勁」是太極拳運動的內在要求。例如開與合,它們是方向相反的兩種對稱的力。
  • 再悟《高手》011:重新認識太極拳第一勁
    《高手》一書,雖然不能跟《紅樓夢》相持並論,但對於太極拳愛好者來說,尤其是習練張志俊拳法的,不管是什麼層階,都愛不釋手。因為它既是一部人物習拳傳記,更是一本適合太極拳各階段習練者的教科書。張志俊先生毫無保留地把其用畢生精力悟到的太極拳哲理和盤託出。
  • 太極拳腳跟勁的根本作用及巧妙運化
    太極拳走架是導引心性的舞蹈,俱生直覺智光,超越自我,無爭無畏,如幻如化,每每當下不造作任運等持。通過筋脈氣機運化,當腳後跟踩蹬在地面時,反彈力同步傳導上升,通過大腿內側的筋脈傳導,由於人體結構的天然作用,筋脈把反作用的力轉化成勁道,到達尾閭時,轉化成一種波形式的勁,稱之為氣機,上升並且使脊柱充滿。這個氣機從哪裡來?是腳跟一蹬,通過腳筋轉化變成勁,再傳到丹田和尾閭變成了氣機。
  • 太極拳之立身中正 對拉成勁
    太極大家王西安在他的《陳氏太極拳老架》中則要求應「虛領頂勁,含胸塌腰,分清虛實,沉肩墜肘,上下相隨 其實歸納起來,對太極拳形體身法的總要求就是:立身中正、虛領頂勁、支撐八面。而關鍵之關鍵就是:立身中正,且貫穿太極拳之始終。 但是打拳運動必然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在不斷變化、動態的。
  • 簡化太極拳十九式拳譜
    太極拳在學習難度較大的陳氏老架太極拳一路的基礎上,簡化為十九式太極拳。此套路為習練陳氏太極拳的入門套路,以柔為主,柔中有剛。動作舒展大方,連綿貫穿,沉著穩健,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百骸相隨。腰是發氣之源,以腰為主宰,處處運用螺旋勁,以形引氣,以氣摧形,呼吸自然。
  • 太極拳「虛靈頂勁」,可端正坐姿,預防脊柱退變
    太極拳身法--人體生物力學結構太極拳的身法要領有「十要」 ,太極拳「十要」的目的是為了構造一個最佳的人體生物力學結構,在人體解剖學中脊柱和骨盆是人體的「大梁」 , 這大梁不正,則周身不正,因此,我在日常生活中需保證一個端正的姿勢
  • 看懂太極拳的這五種技擊方法,讓你無師自通
    太極拳的五種技擊方法——打拿沾空透 太極拳的「掤、捋、擠、按、採、挒、肘、靠」稱為太極八法 吳圖南先生總結太極拳最根本的技擊方法有五種,選用打、拿、沾、空、 透五字概括。
  • 陳氏太極拳小架李樹才大師淺論傳統武術的勁力氣
    陳氏太極拳小架李樹才大師淺論傳統武術的勁力氣,中國傳統武術的勁、力、氣雖然練法不同,但武者追求的目的卻是三者結合,練勁、發勁,速度是首位,力量可以用器械輔助增加身體的耐受度。氣的練習法門就更多了,吐納、呼吸、吞津、咽沫、靜動轉換等等。
  • 太極拳練的水平怎麼樣?看這一個動作就知道了!
    楊式拳雲手,武式拳稱「紜手」,陳式拳稱「運手」,他種拳技亦多有之,皆為異寫,功用大同小異。 所以三次(趟)重複,在於雲手勢不但有著其他拳勢難以替代的多種勁別和技擊作用,而且還有著檢驗太極拳演練水平的功效,今嘗試一一論述。 雲手勢行架中的多種勁別 1 雲手運轉如輪,輪為圓,為太極運行模式。
  • 太極拳打的怎麼樣?看這一個動作就知道
    楊式拳雲手,武式拳稱「紜手」,陳式拳稱「運手」,他種拳技亦多有之,皆為異寫,功用大同小異。在傳統楊式太極拳中,凡重要拳勢,必多次重複演練。如攬雀尾,重複練習就有八次之多。前輩言云手在楊式拳中作用重要,不亞於攬雀尾,故拳路中先後重複演練三次(趟),每次(趟)重複雲手勢3—4個,共計有9-12個之多。
  • 太極拳練習者若出現這幾種狀況,應立即停練
    說起練習太極拳能夠強身健體,已是不容置疑的事情,太極拳雖然好學,但很難練,也就是很不容易出功夫,若不遵循練功時的要領規則,不注意聽從師者的指導,練太極拳不但達不到修身養性,強健筋骨的效果,出現偏差,還會導致一身的病害,筆者就太極拳練習中常出現的幾種不良狀況列舉如下,以期對練習者能有所警示,有所幫助。
  • 太極拳中「勁」與「力」有沒有區別?增長「內勁」有什麼辦法?
    力與勁有沒有區別,歷來是拳家長期爭論的問題之一。太極拳主張「用意不用力」,但又主張運勁,使初學的人頗難理解。其實,勁與力大體是一致的,動作的完成沒有肌肉的收縮力是不行的,甚至姿勢的維持沒有肌肉的支撐力也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