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八種勁的用法概論(二)捋

2020-11-15 劍客浪心2020

太極拳的所有實戰用法當中,如果一句話總結起來,就是是非掤即捋。

之前的文章當中提及了,掤勁是一切太極勁的基礎,捋勁的用法也是如此,一定要在掤勁基礎不丟的前提之下才能夠實際運用。

那麼在這個前提之下,再來專門說一下捋勁。

首先概括的總結來說,如果說掤勁是一切太極拳使用者面對自己的對手的時候,全身上下做好應對對手進攻的準備,是一切實戰應對的基礎的話,那麼捋的用法,其實就是應對成功對手進攻的前提基礎之上,轉防為攻,以及攻防轉換的核心。

既然是以太極為根本理論的太極拳,那麼,我們首先還是從太極以及其衍申的八卦理論來理解捋勁。


太極拳拳理的核心,後天八卦


捋法對應的後天八卦的卦象就是和掤正好相對的離卦。卦象對應的是火。按照卦象的解釋,火能化萬物。所以捋的技擊用法核心的目的,就是引化自己對手的一切技擊變化。這裡不僅僅包括對手的進攻,甚至還要包括對手的防守。

很多太極拳的講解與論述當中,往往只說捋是一種防守反擊的手段,比如對方攻擊過來,我搭手之後,怎麼捋對方,但實際上而言,防守,反擊,並不是好像文字說的那樣,是順序割裂開的樣子,真正的情形其實是在真正搭手接觸的一瞬間,捋的作用就已經起到甚至是完成了。

接下來其實已經變化成了其他的技擊手段,或擠或按,或採列肘靠,當然同樣可以繼續捋,但這個「再繼續」的行為,其實已經是技擊搭手最初的一瞬間「掤捋」再引申演變的範疇了。這其中的關鍵要領,很難用語言文字去做詳盡的說明,如果沒有實戰經驗以及真實體會的前提之下,是很難清晰體會到的。

太極拳論開篇總論的「動靜之機,陰陽之母」,這個動靜之機的「機」,其實也是在描述這個剎那之間,將動未動的玄妙之處。


沒有經歷過實戰體驗的太極拳家,往往喜歡去談論搭手之後的諸多變化,但實際上恰恰最重要的開始的一瞬,就往往被忽略了。

我們應該有不少觀看很多搏擊比賽的體驗經驗,那麼就應該注意到一個很關鍵的現象,那就是在搏擊當中,被KO的那一瞬間,往往就是很不經意的一下而已。一旦被毫無準備的一次攻擊擊中,很多情況之下,勝負就已經分明了,隨後的擊打其實也就是KO的那一下之後一些附帶的補刀罷了。

所以,只要是基於為了實戰前提去研究太極拳的技術,就絕不應該忽略攻防一開始那一瞬間。這一點,其實才是核心與關鍵。

搭手未接觸之前,就是掤,一旦接觸,那就是捋。所以有之前所謂,太極拳,非掤即捋。掤屬水,水是靜。捋屬火。火是動。這也就是拳論所謂動靜之機。

前面概述的就是所謂捋的真正運用時機的問題,那麼下面就專門繼續分析一下捋的具體時機用法。

所謂火能化萬物,因此捋的作用,就是去轉化對手的技擊行動。拳諺當中說捋在掌中,這裡說的主要是捋勁最為常見的應用手段。畢竟實戰技擊當中,手的作用是最大的,絕大多數的攻防變化都依靠手法來完成。只是這裡補充強調一下實際上和前文提及的掤是一樣的,捋勁其實是貫穿全身的。可以說,只要有肢體的接觸,實際上都可能運用到捋的變化。太極拳的拳理始終是將一個人作為整體去研究闡述的。

那麼如何去轉化?核心的要領依然在三節之中。

拿胳膊舉例。在實際技擊當中,與對手接觸的部分(通常是手)就是所謂稍節。而胳膊的關節部分(通常是肘)就是所謂中節。而最後整個作用部位的支點(通常是肩)就是根節。

拿三節來套用捋所對應的卦象而言,正好就是根節與稍節對應的是一爻與三爻,是為陽。中節部分對應二爻,是為陰。那麼整個捋的作用就可以這樣去形容,以根節為基礎的支撐點,力由根節生起,通過中節的傳遞,最後作用到稍節。從而達到轉變對手力傳遞的方向,形成轉化作用以及對抗形勢的目的。

這裡是一個整體概括而言。但三節的描述,其實就是如何能夠達到捋勁的使用目的,所必須要具備的條件。

這裡順便說一個有關卦象描述的題外話,因為往往有很多人理解錯誤了八卦卦象符號當中陰陽的實際含義。很多人認為陽爻的符號 — 與陰爻的符號 - - 因為陽好像代表著陽剛,就感覺如果有表示—的陽符號就應該似乎是「硬」的 從而表示陰爻的- -就好像是「軟」的。

但實際上恰恰是相反的。因為古人畫— 表示陽的時候,其實是想表達類似所謂「一氣通貫」的意思,而且古人思想認為,恰恰是無形的才是最「剛」的,譬如揮刀砍虛空,那是無論如何不會把虛空砍斷的。 反而只要是有了實體的話,無論多麼堅硬,都是最終可以被破壞的,因此古人才會把三個不斷的陽爻稱為乾卦,而將能夠顯示斷開的三個陰爻表示坤卦。因為大地雖然堅硬,但可以劈開,可以斷裂,而純陽的虛空,是無論如何不會斬斷劈開的。

之所以要這樣說個題外話就是希望避免朋友對於卦象對應的捋產生誤解,形成這樣一個感覺就是捋勁需要稍節和根節使力,特別是還要強調中節一定要靈活圓轉,等等之類的說法。但實際上是恰恰相反的,因為如果按照這個要領,那正好就是捋勁相對的勁,掤勁。

因此正確的捋勁使用的勁路要求是,力從肩部發出,通過肘部的傳導,傳達到稍節手上,但要求的是,在手上作用給對手的時候,一定不是靠著力量去機械式的強硬對抗對手的來力方向,而是順著對手勁力的走向,去影響轉換對手本來的方向。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反而關鍵的中節部分,是一定要保持著張力和強度的,因為這裡才是能夠達到這一目的的核心要領。實際上上面所說的一大段文字,古人拳法口訣就一句話形容:沉肩墜肘。

墜肘之意,其實就是要讓肘部中節部分具備一定的張力。這個張力又不是僵硬的,而是說有一定強度的彈性。

我之前的文章曾經拿自行車的車輪轉動來比喻過捋勁的作用。那麼這篇文章,就再舉一個別的例子來比喻一下,那就是釣魚。


對於釣魚人的經驗,特別是釣鉤釣上大魚,還沒出水時候的經驗來說,就特別好像捋勁的結構。最頭部分細細的魚線就是稍節。有經驗的釣手都只要,越是大魚越不能一下猛力的拽鉤,因為很容易就拽斷脫鉤了。所以一定要含住勁,不能和咬鉤的魚去對抗,而是用細細的魚線配合著大魚遊動的方向,不斷的引著兜圈圈。這樣最終大魚遊不動又跑不掉的時候,就可以從容出水。

這其實就是捋勁的作用。魚線就是稍節,釣竿就是中節,最後的把手處就是根節。要做到稍節不發力硬來,首先就是根節釣魚的人不能硬加力量,但中間細小的釣竿卻是需要一定的結實的強度和彈性。這其實就是中節部分的要領。

所以很多有經驗的太極拳師都會在講解捋勁的時候,會強調,控制著對方的手,手上一定不要太用力。因為只要是盲目加力,對方反而會有借力的機會。

由於其實捋勁在很多的太極拳技術講解文章視頻當中講述很多,那麼比較耳熟能詳的要領就不去過多介紹。下面僅僅講一些可能會有朋友不太了解的地方。

首先,捋勁的運用,在傳統武術當中所謂「手眼身法步」來說,和眼法是有著很大關係的。

人體部位在內家拳要訣當中,同樣是對應著八卦的。頭為乾,坤為腹,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巽為股,兌為口,震為足。其實所謂「虛靈頂勁」和「氣沉丹田」就是在對應著乾坤兩處。因此能夠做到這兩點,拳的架子就整了。

因為本文重點在捋,就特定說一下捋和眼法的關係。

依照著名太極拳家王培生先生的文章,捋勁在用法上面的口訣其中就有一句:畫眉毛。

人的面部框架就是一個「火」字。兩撇眉毛就是火字上面兩點,兩撇鬍子就是火字下面兩點,當中一個鼻子,就是中間一道,所以正好一個火字,(說女人沒鬍子的就別槓了。哈哈)那麼,在捋的用法時候,當搭手管住對手的時候,什麼也不用去想,意念在自己的眉毛上一划,捋勁自然就出來了。那麼,畫眉毛的時候,對應的眼應該如何呢?拳中口訣是說「視而不見」。

為何「視而不見」?因為如果你去刻意盯著目標與方向的話,同樣會被對手覺察你的動作規律和意圖,那麼就會有應對的辦法。

捋勁如火,「遇敵好似火燒身」 試想一下如果自己化為火去燎一下對手的情形,這時候是有方向與意圖的嗎?反之,被火燎一下的感覺同樣如此,人在無意識碰到火的時候,那時候的反應是瞬間一下子的。因此捋勁所要追求達到的技擊效果,就是要讓對手會有被火燎到類似的情形。而這其中,視而不見是一個眼法要領,但視而不見又是一個能夠達到心中「放空」的一個手段。


捋勁如火


心中為何要放空?因為只要心中是存在著別的目的性企圖的話,在內家拳理看來,就已經是「慢了」

內家拳講所謂「無情力最為要命」也是一樣的道理。

往往有朋友推手或者實戰當中想要捋勁作用的時候,變成了「拽胳膊」。越是著急刻意,越是起不到作用。實際上這個時候,應該從反面去想一想。眼對心。所以從五行來說,心也屬火。火能化萬物,萬物也包括自己,什麼時候能把自己「化沒了」捋勁也就成了。

王培生先生所傳授的吳氏太極拳,在捋勁出來的時候,甚至可以讓對手沿著自己手的動勢凌空飛過去。而楊氏太極拳當中攬雀尾的捋法的時候,往往是讓對手直接僕地。但無論什麼式,在捋法表現形式不同,內在核心要領是一致的。

其次,太極拳的捋勁,和形意拳當中的「炮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形意拳當中最基礎的五行拳,其中炮拳對應的同樣是火。但炮拳無論練法用法和太極拳看起來,完全就是兩回事。但為什麼要這樣說呢?


炮拳


形意拳當中的炮拳,從外形上看,是前手一架,後手直著出去攻擊對方,就好像架炮一樣。很多人會覺得就是一個簡單的格擋反擊的動作而已。然而實際上在實戰當中,有體會的人會明白,所謂「格擋反擊」不是那麼簡單就能做到的動作。

對手打過來太快怎麼辦?對手打過來力量太重怎麼辦?

這是任何搏擊形態下繞不過去的兩個基本問題。

因此形意老拳師往往說,打炮出去容易,關鍵是怎麼「架炮」

其實架炮的手法,如果拿到太極拳裡面來說,就是捋勁。而且,還是最核心根本的捋勁。

形意拳是從器械搏擊轉而形成的拳法,因此很多拳都有器械要領的影子。那麼炮拳的用法,在器械對抗裡面,用的是「掛」法。

什麼是掛,就是說當對手的兵器過來的時候,在兵器交接的一瞬間,把對手的兵器往他的側面一「掛」就形容好像拿東西掛牆上似的一個勁,只要是這個勁出來,對手也就改變了原有兵器過來的路線。但不等對手再調整回來,順勢向前把自己的兵器直接追到對手身上。如果說是用形意大槍來說,就是「扎槍」的要領。但扎槍如果沒有前提這一掛的話,那就是一個沒有實際效果的動作,就好比擋不及,格不開對手的拳頭,自己的反擊也就無從談起。

這個一掛也有要領,就是在兵器相接的瞬間,要讓自己的槍「順勢一轉」。

實際上炮拳要領,也是有前手胳膊一轉的要領。這正是從槍法演變過來的。而這個「一轉」其實就是捋勁。

至於後面的追加反擊,無非就是成功之後的錦上添花罷了。這就是本文開始所說的,捋的要領核心,就是在接觸的一瞬間而已。

到此捋勁基本分析介紹告一段落。因為如果一直說下去的話,掤和捋的道理要領是沒完沒了的。所謂太極拳一輩子練勁就是掤和捋。這是相當多的太極拳名家都強調的。因為掤和捋是決定了實戰最開始短兵相接那一瞬間的攻防勝負,只有能夠在這瞬間達到了自己的技擊目的與效果,才可能會有後續的動作延續下去。而如果是達不到這個效果的話,要麼就是直接敗北,要麼就只有重新尋找機會。一個真實的實戰搏擊較量也正是如此,我們經常看到搏擊擂臺比賽絕大部分的時候都是在對手相持,正是這個道理,因為其實如果攻防技擊目的達到的話,勝負之分也就僅僅是一瞬之間罷了。

相關焦點

  • 太極拳八種「勁」的概論
    太極八法說的是八種勁在實際運用的時候主要的應用點和著力點的關鍵,屬於勁的用法。這裡首先將先純粹去探討勁力本身,之後將在專門探討勁的用法。首先需要強調的是這八種勁不是孤立的,而是整合在一起的,無論單獨體現其中那一種「勁」在實際中,都是含有這八種勁在內,只是在運用的時候,突出體現其中的一種。
  • 太極拳八種勁的用法概論(四)擠與靠
    接下來,將要講述一下另外兩種太極拳勁法:擠和靠。將這兩種歸類在一起,是因為在其對應的八卦卦象當中,擠屬于震卦,靠屬於巽卦,五行當中,都是屬木。按照進攻手與化解手的區分,擠和靠都屬於進攻手。也就是主動攻擊對方的用法。實際上,太極拳當中的擠法可以總括一切在太極拳實戰當中進攻的手法,因此也有叫做「打擠」的說法。
  • 太極拳八勁法訣
    圈內習慣在每種功法的後邊加一個「勁」字。如掤,稱謂「掤勁」,除捋、擠、按、採、挒、肘、靠等八種勁以外,還有斷、截、冷、疾、打、得、落、空、引、進、接、沾、黏、依、連、隨、滾、錯、折、磨、彈、正、側、刀、鋸、拍、撣、拽、擎、 「勁」字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解為「力量、力氣、用勁、手勁等等。
  • 太極拳的十九種勁別
    太極拳則把這種「勁」發揮到了極致,全以松透為本,以巧為勁,不用拙力,形成了多種奧妙無比的勁道。所以,練習太極拳必須從勁著手,不知用勁,即不明運氣之功,不知太極拳真意。下面談談太極拳的19種勁別。初學者遇大勁不走有抵抗之意,此非懂走勁,需配合腰腿身法隨而走之為真懂。四、引進人不動而引勁,把對方的勁引到與自己相同勁路中發之,所以叫順化引發。引之愈長,發愈有勢。引高打低,引直打橫,打中求拿,拿中有打,都得有引,終不離沾黏二字。
  • 太極拳"拳"的技擊用法(一)·零基礎學習太極拳系列04
    常年練習陳氏太極拳,所以本篇文章的太極拳例證,多以陳氏太極拳為主。太極拳手法分為:拳、掌、勾。本篇文章先來說說,太極拳中&34;的技擊用法。太極拳的基本拳形是,四指併攏卷握,拇指緊扣食指和中指的第二指節處,拳握緊,拳面平。
  • 洪式太極拳八法之捋法(視頻詳解)
    捋、採、挒此三法的手法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對方右手來,我右手迎,對方左手來,我左手接,但必須採用側迎或側接的方式化解來勢。如對方用右拳攻擊我,我進左步用右手接對方來勢。對方左手來,我進右步用左手迎對方來勢,用的纏法都是順纏迎接,之後根據對方的招式再進行變化。洪式太極拳的捋法是怎樣練和怎樣用的呢?
  • 太極拳"拳"的技擊用法(二)·零基礎學習太極拳系列05
    例如:&34;用法其一。例如:&34;用法其一。例如:&34;用法其一。例如:&34;用法其一。金剛搗碓用法其一小結:以上兩篇文章總結的太極拳拳法,包括:衝拳、崩拳、栽拳、貫拳
  • 太極拳八法精華之-----捋
    一種上佳的技藝在實踐中被傳播運用,應該認為南北二楊在相隔半個多世紀研習安舒中正理法心靈是相通的。研習太極拳求的是自然。捋法解義中,有兩處提到自然,「力儘自然空」、「丟擊任自然」。太極拳本應自然,這是無可爭論的。千百年來太極拳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而發展,隨著人類文明的完美和完善而完美、完善。本來太極拳很自然,很簡單,被後學者給搞成刻板和複雜了。
  • 武式太極拳及二路炮捶單式拆招用法
    武式家傳太極拳有三種套路,分別為一路中捋架、二路炮捶、三路小架。由永年廣府武禹襄與其二甥李亦畲、李啟軒共同研創於1857年、1859年和1862年,現將套路中部分動作招式應用展示給大家,以供參考。二、單鞭的拆招用法當左右雙方同時施展按擊之際,甲以雙手臂進攻時,雙腿迅速下蹲,用沉勁化掉雙方來勁之鋒芒,雙臂向下螺旋撐勁,雙腳蹬地、轉腰磨胯的同時左右分開。左手為主,右手為輔。也可同時左右分掌發勁。勢如圖3圖4。動作要求:向下松沉勁時要撐起雙臂,不可鬆軟無力,應接緊敵方來勁;脊椎一定要豎直且丹田鼓蕩整體爆發。
  • 太極八法詳解:捋
    一種上佳的技藝在實踐中被傳播運用,應該認為南北二楊在相隔半個多世紀研習安舒中正理法心靈是相通的。研習太極拳求的是自然。捋法解義中,有兩處提到自然,「力儘自然空」、「丟擊任自然」。太極拳本應自然,這是無可爭論的。千百年來太極拳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而發展,隨著人類文明的完美和完善而完美、完善。本來太極拳很自然,很簡單,被後學者給搞成刻板和複雜了。
  • 太極拳小架的 "勁"
    太極拳的四正勁,四隅勁。棚,捋,擠,按,採,列,肘,靠。其實就是八個卦象,八個卦象衍生64掛。小架的每一招,都是用到技擊,都有用法。套路後面的雲手,走交叉步。很多人不知那是幹什麼用,那都是摔的動作,大背摔。雲手不但能格擋化勁,還能打,能摔。手上的纏絲勁,腳上的纏絲勁。
  • 太極八法之「捋」詳解
    一種上佳的技藝在實踐中被傳播運用,應該認為南北二楊在相隔半個多世紀研習安舒中正理法心靈是相通的。      研習太極拳求的是自然。捋法解義中,有兩處提到自然,「力儘自然空」、「丟擊任自然」。太極拳本應自然,這是無可爭論的。千百年來太極拳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而發展,隨著人類文明的完美和完善而完美、完善。本來太極拳很自然,很簡單,被後學者給搞成刻板和複雜了。
  • 太極拳推手十大勁論—懂勁論
    懂勁也是對推手及練拳的方位、角度及功夫好壞的大檢驗,練拳時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及推手中的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八種方法和勁別,能否在交手中運用自如,在推手中能否做到沾、粘、連、隨,搭手便知其拳藝和功夫如何。
  • 看懂太極拳的這五種技擊方法,讓你無師自通
    太極拳的五種技擊方法——打拿沾空透 太極拳的「掤、捋、擠、按、採、挒、肘、靠」稱為太極八法(俗稱「八法」〉是從外型講的,並非本質。在應用和訓練中,有些方法很難區分。 所以一些太極拳家解釋「八法」,各有各的理解,極不一致。例如,捋、採、挒就很難區分清楚。這些方法在語義上也不完全屬於同一概念範疇,如「肘」與其它方法就不屬同一概念範疇。
  • 太極拳修煉中的招熟、懂勁、神明
    對於以健身為目的者,要對用法有所了解,存其用意即可。練習技擊,必須在「熟」字上下功夫。「不怕千招會,就怕一招熟」。招法不熟,再多也無用。太極推手、大捋、散手,都是練習太極拳招法的重要途徑。太極拳的每式,都有其招法內涵,然其總的綱領,無外乎「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八法
  • 太極拳 推手的技巧
    因此,捋、擠、按、採、例、時、靠七種勁,都是棚勁的延伸,或是使用的角度不同,或使用的部位不同而已。這八種勁,相生相剋,都是因敵變化而變化無窮。例如雙人推手時,對方進攻來力偏高,我即上棚之。同樣,敵人若採或捋我時,我也可以走肘、走靠諸法,八種方法相生相剋,反覆鍛鍊,以丹田內轉的離心力帶動全身,練得自己感到腳下有根,丹田氣壯,內氣鼓蕩,周身皮毛向外膨脹,感到處處可以引化、處處可以爆發出松活彈抖之太極勁,才算初步「勁上身」了。所以棚勁是太極勁的基本特徵。
  • 趙堡太極拳概論 (趙兵老師中山禮部尚書講稿)
  • 修煉骨骼的螺旋結構,讓太極拳擁有巨大的智勁!(五)
    螺旋勁越大越強,螺旋的技巧越巧越好,同時,勁之強和技之巧又不能分開,巧能讓強勁更活,強能讓巧技更靈,這是勁力的智慧化,亦稱之為智勁。太極拳的基本功、套路、推手練的就是智勁功夫。從這個意義上講,太極拳的運動方式是上下向主體螺旋+萬向作用技巧螺旋的雙螺旋。
  • 太極拳情緣(五十)
    我的《太極拳情緣》已經寫了50期了,全靠頭條的支持。今天,我翻出自己買的書《四十八式養生太極拳》,第二頁便是我自編的四十八式太極拳訓練口訣,共六句,42字。我現在把它先抄下來,並將我寫的這六句話發上網,有喜歡的朋友,也可以背一下,很快就把48式太極拳的套路背下來了。這個口訣是:亮抝鞭琶捋攔按;靠肘猴推琵載焰。伏撒穿撐雲鬃馬;登貫撩海分靠閃。擒閉雲撒穿掌壓;託靠捋撩七跨蓮。
  • 修煉骨骼的螺旋結構,讓太極拳擁有巨大的智勁!(八)
    陳鑫在書中用圖畫來明確的表達出螺旋(纏絲)的運動走向。(見下圖)以上下向螺旋為核心運動方式再見於太極拳的「環」不但不亂,且法度森嚴。螺旋運動,結構嚴謹,邏輯清晰,些許的偏差就出不來螺旋勁。 楊澄浦也將「上下相隨」列入太極拳十要之七,作為要點和原則。張志俊亦認為,「上下是奧妙,左右是技巧,前後是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