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所有實戰用法當中,如果一句話總結起來,就是是非掤即捋。
之前的文章當中提及了,掤勁是一切太極勁的基礎,捋勁的用法也是如此,一定要在掤勁基礎不丟的前提之下才能夠實際運用。
那麼在這個前提之下,再來專門說一下捋勁。
首先概括的總結來說,如果說掤勁是一切太極拳使用者面對自己的對手的時候,全身上下做好應對對手進攻的準備,是一切實戰應對的基礎的話,那麼捋的用法,其實就是應對成功對手進攻的前提基礎之上,轉防為攻,以及攻防轉換的核心。
既然是以太極為根本理論的太極拳,那麼,我們首先還是從太極以及其衍申的八卦理論來理解捋勁。
太極拳拳理的核心,後天八卦
捋法對應的後天八卦的卦象就是和掤正好相對的離卦。卦象對應的是火。按照卦象的解釋,火能化萬物。所以捋的技擊用法核心的目的,就是引化自己對手的一切技擊變化。這裡不僅僅包括對手的進攻,甚至還要包括對手的防守。
很多太極拳的講解與論述當中,往往只說捋是一種防守反擊的手段,比如對方攻擊過來,我搭手之後,怎麼捋對方,但實際上而言,防守,反擊,並不是好像文字說的那樣,是順序割裂開的樣子,真正的情形其實是在真正搭手接觸的一瞬間,捋的作用就已經起到甚至是完成了。
接下來其實已經變化成了其他的技擊手段,或擠或按,或採列肘靠,當然同樣可以繼續捋,但這個「再繼續」的行為,其實已經是技擊搭手最初的一瞬間「掤捋」再引申演變的範疇了。這其中的關鍵要領,很難用語言文字去做詳盡的說明,如果沒有實戰經驗以及真實體會的前提之下,是很難清晰體會到的。
太極拳論開篇總論的「動靜之機,陰陽之母」,這個動靜之機的「機」,其實也是在描述這個剎那之間,將動未動的玄妙之處。
沒有經歷過實戰體驗的太極拳家,往往喜歡去談論搭手之後的諸多變化,但實際上恰恰最重要的開始的一瞬,就往往被忽略了。
我們應該有不少觀看很多搏擊比賽的體驗經驗,那麼就應該注意到一個很關鍵的現象,那就是在搏擊當中,被KO的那一瞬間,往往就是很不經意的一下而已。一旦被毫無準備的一次攻擊擊中,很多情況之下,勝負就已經分明了,隨後的擊打其實也就是KO的那一下之後一些附帶的補刀罷了。
所以,只要是基於為了實戰前提去研究太極拳的技術,就絕不應該忽略攻防一開始那一瞬間。這一點,其實才是核心與關鍵。
搭手未接觸之前,就是掤,一旦接觸,那就是捋。所以有之前所謂,太極拳,非掤即捋。掤屬水,水是靜。捋屬火。火是動。這也就是拳論所謂動靜之機。
前面概述的就是所謂捋的真正運用時機的問題,那麼下面就專門繼續分析一下捋的具體時機用法。
所謂火能化萬物,因此捋的作用,就是去轉化對手的技擊行動。拳諺當中說捋在掌中,這裡說的主要是捋勁最為常見的應用手段。畢竟實戰技擊當中,手的作用是最大的,絕大多數的攻防變化都依靠手法來完成。只是這裡補充強調一下實際上和前文提及的掤是一樣的,捋勁其實是貫穿全身的。可以說,只要有肢體的接觸,實際上都可能運用到捋的變化。太極拳的拳理始終是將一個人作為整體去研究闡述的。
那麼如何去轉化?核心的要領依然在三節之中。
拿胳膊舉例。在實際技擊當中,與對手接觸的部分(通常是手)就是所謂稍節。而胳膊的關節部分(通常是肘)就是所謂中節。而最後整個作用部位的支點(通常是肩)就是根節。
拿三節來套用捋所對應的卦象而言,正好就是根節與稍節對應的是一爻與三爻,是為陽。中節部分對應二爻,是為陰。那麼整個捋的作用就可以這樣去形容,以根節為基礎的支撐點,力由根節生起,通過中節的傳遞,最後作用到稍節。從而達到轉變對手力傳遞的方向,形成轉化作用以及對抗形勢的目的。
這裡是一個整體概括而言。但三節的描述,其實就是如何能夠達到捋勁的使用目的,所必須要具備的條件。
這裡順便說一個有關卦象描述的題外話,因為往往有很多人理解錯誤了八卦卦象符號當中陰陽的實際含義。很多人認為陽爻的符號 — 與陰爻的符號 - - 因為陽好像代表著陽剛,就感覺如果有表示—的陽符號就應該似乎是「硬」的 從而表示陰爻的- -就好像是「軟」的。
但實際上恰恰是相反的。因為古人畫— 表示陽的時候,其實是想表達類似所謂「一氣通貫」的意思,而且古人思想認為,恰恰是無形的才是最「剛」的,譬如揮刀砍虛空,那是無論如何不會把虛空砍斷的。 反而只要是有了實體的話,無論多麼堅硬,都是最終可以被破壞的,因此古人才會把三個不斷的陽爻稱為乾卦,而將能夠顯示斷開的三個陰爻表示坤卦。因為大地雖然堅硬,但可以劈開,可以斷裂,而純陽的虛空,是無論如何不會斬斷劈開的。
之所以要這樣說個題外話就是希望避免朋友對於卦象對應的捋產生誤解,形成這樣一個感覺就是捋勁需要稍節和根節使力,特別是還要強調中節一定要靈活圓轉,等等之類的說法。但實際上是恰恰相反的,因為如果按照這個要領,那正好就是捋勁相對的勁,掤勁。
因此正確的捋勁使用的勁路要求是,力從肩部發出,通過肘部的傳導,傳達到稍節手上,但要求的是,在手上作用給對手的時候,一定不是靠著力量去機械式的強硬對抗對手的來力方向,而是順著對手勁力的走向,去影響轉換對手本來的方向。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反而關鍵的中節部分,是一定要保持著張力和強度的,因為這裡才是能夠達到這一目的的核心要領。實際上上面所說的一大段文字,古人拳法口訣就一句話形容:沉肩墜肘。
墜肘之意,其實就是要讓肘部中節部分具備一定的張力。這個張力又不是僵硬的,而是說有一定強度的彈性。
我之前的文章曾經拿自行車的車輪轉動來比喻過捋勁的作用。那麼這篇文章,就再舉一個別的例子來比喻一下,那就是釣魚。
對於釣魚人的經驗,特別是釣鉤釣上大魚,還沒出水時候的經驗來說,就特別好像捋勁的結構。最頭部分細細的魚線就是稍節。有經驗的釣手都只要,越是大魚越不能一下猛力的拽鉤,因為很容易就拽斷脫鉤了。所以一定要含住勁,不能和咬鉤的魚去對抗,而是用細細的魚線配合著大魚遊動的方向,不斷的引著兜圈圈。這樣最終大魚遊不動又跑不掉的時候,就可以從容出水。
這其實就是捋勁的作用。魚線就是稍節,釣竿就是中節,最後的把手處就是根節。要做到稍節不發力硬來,首先就是根節釣魚的人不能硬加力量,但中間細小的釣竿卻是需要一定的結實的強度和彈性。這其實就是中節部分的要領。
所以很多有經驗的太極拳師都會在講解捋勁的時候,會強調,控制著對方的手,手上一定不要太用力。因為只要是盲目加力,對方反而會有借力的機會。
由於其實捋勁在很多的太極拳技術講解文章視頻當中講述很多,那麼比較耳熟能詳的要領就不去過多介紹。下面僅僅講一些可能會有朋友不太了解的地方。
首先,捋勁的運用,在傳統武術當中所謂「手眼身法步」來說,和眼法是有著很大關係的。
人體部位在內家拳要訣當中,同樣是對應著八卦的。頭為乾,坤為腹,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巽為股,兌為口,震為足。其實所謂「虛靈頂勁」和「氣沉丹田」就是在對應著乾坤兩處。因此能夠做到這兩點,拳的架子就整了。
因為本文重點在捋,就特定說一下捋和眼法的關係。
依照著名太極拳家王培生先生的文章,捋勁在用法上面的口訣其中就有一句:畫眉毛。
人的面部框架就是一個「火」字。兩撇眉毛就是火字上面兩點,兩撇鬍子就是火字下面兩點,當中一個鼻子,就是中間一道,所以正好一個火字,(說女人沒鬍子的就別槓了。哈哈)那麼,在捋的用法時候,當搭手管住對手的時候,什麼也不用去想,意念在自己的眉毛上一划,捋勁自然就出來了。那麼,畫眉毛的時候,對應的眼應該如何呢?拳中口訣是說「視而不見」。
為何「視而不見」?因為如果你去刻意盯著目標與方向的話,同樣會被對手覺察你的動作規律和意圖,那麼就會有應對的辦法。
捋勁如火,「遇敵好似火燒身」 試想一下如果自己化為火去燎一下對手的情形,這時候是有方向與意圖的嗎?反之,被火燎一下的感覺同樣如此,人在無意識碰到火的時候,那時候的反應是瞬間一下子的。因此捋勁所要追求達到的技擊效果,就是要讓對手會有被火燎到類似的情形。而這其中,視而不見是一個眼法要領,但視而不見又是一個能夠達到心中「放空」的一個手段。
捋勁如火
心中為何要放空?因為只要心中是存在著別的目的性企圖的話,在內家拳理看來,就已經是「慢了」
內家拳講所謂「無情力最為要命」也是一樣的道理。
往往有朋友推手或者實戰當中想要捋勁作用的時候,變成了「拽胳膊」。越是著急刻意,越是起不到作用。實際上這個時候,應該從反面去想一想。眼對心。所以從五行來說,心也屬火。火能化萬物,萬物也包括自己,什麼時候能把自己「化沒了」捋勁也就成了。
王培生先生所傳授的吳氏太極拳,在捋勁出來的時候,甚至可以讓對手沿著自己手的動勢凌空飛過去。而楊氏太極拳當中攬雀尾的捋法的時候,往往是讓對手直接僕地。但無論什麼式,在捋法表現形式不同,內在核心要領是一致的。
其次,太極拳的捋勁,和形意拳當中的「炮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形意拳當中最基礎的五行拳,其中炮拳對應的同樣是火。但炮拳無論練法用法和太極拳看起來,完全就是兩回事。但為什麼要這樣說呢?
炮拳
形意拳當中的炮拳,從外形上看,是前手一架,後手直著出去攻擊對方,就好像架炮一樣。很多人會覺得就是一個簡單的格擋反擊的動作而已。然而實際上在實戰當中,有體會的人會明白,所謂「格擋反擊」不是那麼簡單就能做到的動作。
對手打過來太快怎麼辦?對手打過來力量太重怎麼辦?
這是任何搏擊形態下繞不過去的兩個基本問題。
因此形意老拳師往往說,打炮出去容易,關鍵是怎麼「架炮」
其實架炮的手法,如果拿到太極拳裡面來說,就是捋勁。而且,還是最核心根本的捋勁。
形意拳是從器械搏擊轉而形成的拳法,因此很多拳都有器械要領的影子。那麼炮拳的用法,在器械對抗裡面,用的是「掛」法。
什麼是掛,就是說當對手的兵器過來的時候,在兵器交接的一瞬間,把對手的兵器往他的側面一「掛」就形容好像拿東西掛牆上似的一個勁,只要是這個勁出來,對手也就改變了原有兵器過來的路線。但不等對手再調整回來,順勢向前把自己的兵器直接追到對手身上。如果說是用形意大槍來說,就是「扎槍」的要領。但扎槍如果沒有前提這一掛的話,那就是一個沒有實際效果的動作,就好比擋不及,格不開對手的拳頭,自己的反擊也就無從談起。
這個一掛也有要領,就是在兵器相接的瞬間,要讓自己的槍「順勢一轉」。
實際上炮拳要領,也是有前手胳膊一轉的要領。這正是從槍法演變過來的。而這個「一轉」其實就是捋勁。
至於後面的追加反擊,無非就是成功之後的錦上添花罷了。這就是本文開始所說的,捋的要領核心,就是在接觸的一瞬間而已。
到此捋勁基本分析介紹告一段落。因為如果一直說下去的話,掤和捋的道理要領是沒完沒了的。所謂太極拳一輩子練勁就是掤和捋。這是相當多的太極拳名家都強調的。因為掤和捋是決定了實戰最開始短兵相接那一瞬間的攻防勝負,只有能夠在這瞬間達到了自己的技擊目的與效果,才可能會有後續的動作延續下去。而如果是達不到這個效果的話,要麼就是直接敗北,要麼就只有重新尋找機會。一個真實的實戰搏擊較量也正是如此,我們經常看到搏擊擂臺比賽絕大部分的時候都是在對手相持,正是這個道理,因為其實如果攻防技擊目的達到的話,勝負之分也就僅僅是一瞬之間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