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八法之「捋」詳解

2021-02-12 傳統楊氏太極拳班侯直系

捋勁義何解 引導使之前

順其來勢力 輕靈不丟頂

力儘自然空 丟擊任自然 

重心自維持 莫為他人乘

       二人在揉手習練或較技中,遇到對方進攻首當其衝者為掤。對方的打手從正面向胸、臉攻來,有自打在後腦、後背上再往後有打在腳後跟的威脅。揉手的化解來力均取逢掤必捋的拳法。對方以右手打來,我將其右手及胳臂捋向我左方,對方以左手打來,我將左手及胳臂向我右方或右後方捋去,以解掤攻之危。

      在揉手實戰中,二人較技四隻手進退曲伸,千變萬化沒有規律可循,動靜之機隨機應變。我們打手的規律萬變不離其宗,不管對方從任何方向掤來,我以化、拿、打、發化解對方攻勢,引進落空,順其來勢以靜待動,後發先制,打擊對方。在運用捋法時,要注意自己的身形手勢,牢記先賢大師的告誡,「陰陽之母,動靜之機」,此時不可忘記太極拳的根本,周身空松不掛力,手上要松不掛力,像陳鑫說的「妙手空空」是絕佳的手勢,我說「四梢空接手」,把握手的空松,是揉手、技擊的第一要素。這是捋法的「力儘自然空」太極內功,空是威力無窮的。周身松空,你便成為松體,重心當然穩重,重心的穩重,功夫不是一天兩天練出來的。

      楊氏「八法」中將捋勁提到全身「重心自維持」安舒中正的重要地位。楊式太極拳家楊澄甫有拳法十要的警世,其四要說的是重心,道:「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要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主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

      楊氏的「重心自維持」的拳理被楊澄甫詮釋後,楊禹廷在研習教學實踐中明確太極拳重心,又進一步詳解拳的重心。以虛實分,左腿實,實足,右腿虛,虛淨,右腿實,實足,左腿虛,虛淨,確立「立柱式身形」的拳理拳法。從以上二位對穩定重心的重視和研究,並加以開拓重心理論發揚開去傳播國內外,令後人們扶額慶幸。太極拳極為關要的重心理論,得來全不費功夫。這裡我們要試解南北兩代二楊拳理拳法相通,是很有趣的故事。楊澄甫先師1936年在滬逝世,此時青年楊禹廷剛出道。當時中國印刷和通訊仍處在落後的局面,上海、北京交通不便,太極拳的技藝也不可能傳播很快。先師的重心虛實法也不會很快傳到北京。楊禹廷在研習教學實踐中,在恩師的指點下強調虛實重心,以後發展和定型了「立柱式身形」的重心維持,此法百年實驗已成為經典。一種上佳的技藝在實踐中被傳播運用,應該認為南北二楊在相隔半個多世紀研習安舒中正理法心靈是相通的。

      研習太極拳求的是自然。捋法解義中,有兩處提到自然,「力儘自然空」、「丟擊任自然」。太極拳本應自然,這是無可爭論的。千百年來太極拳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而發展,隨著人類文明的完美和完善而完美、完善。本來太極拳很自然,很簡單,被後學者給搞成刻板和複雜了。其實練太極拳越自然越好,不要刻意去練煉,欲求得到什麼。拳論要求「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關節要松,皮毛要攻,節節貫串,虛靈在中。」以上種種修煉者在操作中循規蹈矩,人體結構發生的變化,不是隨意練煉可以求到的。

    「八法秘訣」強調頂頭懸和不丟頂。這個「頂」可解義為頭頂的頂和二人較枝在接觸點上的不丟頂。捋義解,有「輕靈不丟頂」之要求。要求太極拳修煉者要「不丟頂」是習練太極拳的嚴格規範,練拳修內功要守規矩。絕對不可以有隨意性,不尊師教。在接觸點上不丟頂,首先,身形堅持三不動:不要有動意,不主動,不妄動。

      楊澄甫的「八法秘訣」講的是推手要義,在推手較技中雙方接手「不丟頂」尤為關要。不丟頂屬於中定勁,中定在「八門五步十三勢」拳法中,是進、退、左顧、右盼、中定的正中位置,站住中定,也是身形中正、中定是重心點的位置,當然不應該亂動的。楊露禪有「站住中定往外打」的教導(吳圖南口傳)。

      二人相接,或對方的手已經進入到己的胸、腹部位,同樣是接觸點,仍應不動、不丟、不頂。當然,要求操作者有周身松體的修養,心意松,周身肢體松。要具備中定內功不是一件易事。奉勸同道拳友,不通太極八法,關節不松又不熟節節貫串的松功,不可輕意與人較技,否則十次要有十次失敗,除非對方是用力者。

      中定內功上身要用功多年方可得道,首要是修煉「九松十要一虛靈」。九松:即從下往上松腳(腳趾)、踝、膝、胯、腰、肩、腕、手(手指)。十要:即溜臀、裹襠、收小腹、收吸左右腹股溝、展胸、吸左右胸窩、圓背、馳頸。關於頂,王宗嶽公提到「虛領頂勁」,我習練中體驗,認為資深拳家對「虛領頂勁」不難把握,這一拳藝對初學者有難度,脊柱和後脖梗易僵緊,不好操作。我認為「虛靈神靈」即將精神置於頂上,此法便於把握也易操作。

      虛靈神頂,在操作時,頂上不要放意念,虛虛靈靈就可以了,將神氣,精神放在頂上一寸,便是虛靈神頂。腳下松,經腳、踝、膝、腰、膝椎到頂。練拳時每動都松一次腳,松腳意思往上到頂,日久形成虛靈神頂。如此操作中正安舒有了,從實腳下的重心點到頂,上下一條線,安舒中正的中定內功出來了。再較技,勝多敗少,很有興味。太極八法,任你自由運用,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遇到什麼強手、高手化中走開,美哉太極揉手。

     「八法秘訣」有八八六十四句訣,演釋出八八六十四手,這是圈內很多修煉家都知道的功法。但詮釋有難度,不是不努力研修,而是自身功夫的障礙。

       太極拳功成不是聽你說了什麼,也不是單單看盤一趟拳。可以這麼說,太極拳是心靈和頭腦的功夫,太極內功講究身知、體悟。意思是身上明白,從身體反映出來的,驗證太極拳理的功夫。練拳在初級要松,做不到全身放鬆,要將從腳到手的九大關節放鬆開,進而心、神、意、氣松,骨與肉之間也要放鬆,到中極功夫,達到全體透空,進而修煉到無形無象的無——周身上下摸到哪個部位,哪個部位沒有力點,是一個空點。

       二人較技周身內外放鬆,也稱謂為規置好自己,用八法解釋是不是「引導使之前」「力盡」可以解釋為退去本力。前輩大師經常教育告誡後學者,「太極功夫在拳裡」,經常練拳,本力漸漸退去,內功上身。修煉太極拳,人類是載體,載體不騰空,不清理乾淨,沒有信道,內功怎麼上身?如我們買房,空房我們才可以入住,身體內外松淨,內功方可上身,就是這個理兒。

聲明:文章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後臺留言聯繫。

關注本號,為您助力

本號官網 http://www.yunshuiwang.com

相關焦點

  • 太極八法詳解:捋
    在運用捋法時,要注意自己的身形手勢,牢記先賢大師的告誡,「陰陽之母,動靜之機」,此時不可忘記太極拳的根本,周身空松不掛力,手上要松不掛力,像陳鑫大師說的「妙手空空」是絕佳的手勢,我說「四梢空接手」,把握手的空松,是揉手、技擊的第一要素。這是捋法的「力儘自然空」太極內功,空是威力無窮的。周身松空,你便成為松體,重心當然穩重,重心的穩重,功夫不是一天兩天練出來的。
  • 太極八法詳解:掤
    如掤,稱謂「掤勁」,除捋、擠、按、採、挒、肘、靠等八種勁以外,還有斷、截、冷、疾、打、得、落、空、引、進、接、沾、黏、依、連、隨、滾、錯、折、磨、彈、正、側、刀、鋸、拍、撣、拽、擎、踏、重、離等等。「勁」字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解為「力量、力氣、用勁、手勁等等。
  • 洪式太極拳八法之捋法(視頻詳解)
    掤勁是八法之首,後七法都是在有掤勁的條件下產生變化。
  • 詳解太極十三勢
    五勢是在完全掌握控制自己的神形、情志、欲望等基礎上,以陰陽五行的生克之道加以修練,而整合出來的五種不同形式的人體功能、功力。而用於棚法、捋法、擠法、按法、採法、列法、肘法、靠法等太極八法。最後形成太極十三勢中;五勢為體、為功。八法為術、為用的體用關係。把上述在實際運用中的招式連貫起來,就生成了功用不同、風格各異記載武功招式的,各式太極拳套路。
  • 太極八法五步的要領及核心功法
    這樣您每天就可以繼續第一時間免費收到精彩文章了~太極八法五步是國家體育總局為了更好地宣傳、推廣、普及太極拳,在現有各流派太極拳的基礎上,從最為核心的八法五步技術入手,即: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八種手法,以及進、退、顧、盼、定五種步法,進行了系統的提煉和整理而成。它動作結構簡單,數量合理,內涵豐富,易學易練,是較為理想的太極拳入門套路。
  • 八法五步太極拳來啦!
    太極(八法五步)簡介:太極(八法五步)是國家體育總局為了更好地宣傳、推廣、普及太極拳,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 太極拳八法精華之-----捋
    對方以右手打來,我將其右手及胳臂捋向我左方,對方以左手打來,我將左手及胳臂向我右方或右後方捋去,以解掤攻之危。在揉手實戰中,二人較技四隻手進退曲伸,千變萬化沒有規律可循,動靜之機隨機應變。我們打手的規律萬變不離其宗,不管對方從任何方向掤來,我以化、拿、打、發化解對方攻勢,引進落空,順其來勢以靜待動,後發先制,打擊對方。
  • 太極八法最全解析,收藏起來慢慢看!
    百年太極,楊氏老譜及各家各派的太極拳理論推介中,均將「太極八法的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列入首版頭條或重要版面。在《吳家太極拳》專刊中稱八法為《八法秘訣》,可見吳家對太極八法的重視。  太極八法每一法的後邊加一個「勁」字,如掤勁、擠勁……這個說法延用至今。此「勁」非勁力之勁,「是精氣之內壯也」。
  • 太極八法最全解析,收藏起來慢慢看吧!
    百年太極,楊氏老譜及各家各派的太極拳理論推介中,均將「太極八法的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列入首版頭條或重要版面。在《吳家太極拳》專刊中稱八法為《八法秘訣》,可見吳家對太極八法的重視。  太極八法每一法的後邊加一個「勁」字,如掤勁、擠勁……這個說法延用至今。此「勁」非勁力之勁,「是精氣之內壯也」。
  • 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第34式的第4個動作——進左步捋法
    接下來我們繼續詳解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的第34式前蹚拗步的第4個動作——進左步捋法。2、身法:身體繼續向右轉。3、步法:腿部纏法變為右順左逆。右腿順纏,屈膝塌勁,並以腳跟為軸,外擺腳尖;左腿逆纏,由膝帶足,向右腳前邁一步。邁多少?邁兩到三肩寬。形成一個左側馬步。第三個動作的進步和第四個動作的進步,均在我們的正方向的這條線上。
  • 太極八法應該怎麼練?最完整的單式指導在這!學會了再練事半功倍
    掤、捋、擠、按、採、挒、肘、靠,氣勢磅礴,勁道十足的太極八法,深得諸多拳友的喜愛。4月初,我們推出了【混元太極八法完整講解版】課程(點擊進入課程),很多拳友已經跟著課程學習了一段時間,為了幫助大家鞏固學習成效,我們也針對太極八法進了一系列的教學講解直播。
  • 話說太極拳(17)|都是大師!還有太極八法技……(連載)
    陳正雷,1949年 6月出生於太極拳世家,他是陳家溝陳氏第十九世,太極拳第十一代傳人。陳正雷從八歲起,就跟隨伯父、著名太極拳家陳照丕習練家傳太極拳術以及刀、槍、劍、棍等器械和太極推手。後又承堂叔、著名太極拳家陳照奎深造。平日練功刻苦勤奮,功夫深厚純正,理論研究頗具造詣,人稱「太極金剛」。
  • 太極十三式詳解
    八 卦掤進捋退自然理,陰陽水火相即濟。
  • 八法五步 盡在套路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簡介】世界冠軍、太極拳王、上海體育學院武術學院本科生梁壁熒教您練習太極拳,足不出戶,就可以學習太極,鍛鍊身體。八法五步是「太極十三勢」的組成部分,有十三種方法,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講的棚、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其中前八字是八種手法,後五字是五種步法,俗稱八門五步、八卦五行和太極十三勢。動作名稱如下:1.
  • 太極格鬥運用解析-2-太極八法:掤
    那麼,作為一套訓練的方法,太極拳的八法作為基礎,而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八個方式,其中,掤和採分別作為四個字一組中的首個文字,足見其重要性。所以今天先說:掤。棚,bing字源關於掤,這個字,念做bing,一聲。這是個很尷尬的存在,幾乎我們看到的所有太極拳資料,或者名家授課,要麼念peng二聲,要麼念beng一聲。
  • 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第38式的第2個動作——左捋兼右腳小掃法
    接下來我們繼續講解陳氏太極拳實用拳法的第38式旋風腳的第二個動作——左捋兼右腳小掃法。2、身法:身體變左轉。3、步法:腿部纏法變為左順右逆。注意左腿順纏,屈膝塌勁;右腿逆纏,腳掌貼地,向左腳的右前方向收轉,約一肩寬前後,成右前虛步。
  • 颯爽「瑛」姿,八法五步
    全國太極拳人行動起來了,一批優秀的太極拳老師不僅自己堅持鍛鍊,還積極錄製視頻,為廣大群眾傳授太極鍛鍊方法。      為積極響應國家體育總局辦公廳關於大力推廣居家科學健身方法的通知,倡導全民健身,抗擊疫情,鹹陽市武術協會特組織部分武術名家推出武術健身系列。陝西「最美體育人」張瑛老師也給大家帶來了《太極八法五步》練習法。
  • 太極拳八種勁的用法概論(二)捋
    太極拳的所有實戰用法當中,如果一句話總結起來,就是是非掤即捋。之前的文章當中提及了,掤勁是一切太極勁的基礎,捋勁的用法也是如此,一定要在掤勁基礎不丟的前提之下才能夠實際運用。 那麼在這個前提之下,再來專門說一下捋勁。
  • 太極拳與太極十三勢
    第八節 太極拳與太極十三勢         凡是練太極拳的人,都知道太極拳有八法十三勢。八法十三勢概括和體現了太極陰陽學說的變化哲理。所以,太極拳又叫十三勢。    太極十三勢的十三個字是: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這十三勢分別與太極陰陽易變之理相對應。前八個字屬八卦,後五個字屬五行。八卦五行體現了事物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時空特性,並分別與人體臟腑、經絡和竅位相對應。八卦又有四正與四隅之分。
  • 「一起學太極」楊氏太極拳圖解—捋擠
    圖文素材以傳統楊氏太極拳103式為藍本,以楊氏太極拳第五代嫡傳人楊軍老師的「明理、知體、達用」的教學體系作為講解輸出,僅供大家參考交流之用。一起開啟我們的太極之旅吧!楊澄甫宗師晚期拳照——捋楊氏太極拳圖解—捋動作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