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悟《高手》011:重新認識太極拳第一勁

2020-12-27 張志俊太極拳深圳學院

編者按:不論您從事哪個行業,看了《紅樓夢》都有親切感,能找到行業的影子。《高手》一書,雖然不能跟《紅樓夢》相持並論,但對於太極拳愛好者來說,尤其是習練張志俊拳法的,不管是什麼層階,都愛不釋手。因為它既是一部人物習拳傳記,更是一本適合太極拳各階段習練者的教科書。

張志俊先生毫無保留地把其用畢生精力悟到的太極拳哲理和盤託出。書中有這麼一句:假如太極拳真有什麼秘密的話,我很想把它說清楚。

但是,肢體運動必須「言傳身教」,否則,不管張老師說得再清楚,您沒有體悟,也是枉然。這就是到達一個新的臺階,就能悟出《高手》更深一層韻味所在的原因。也就是我《再悟〈高手〉》的初心和動機。

張志俊先生在《高手》一書中是這樣描述太極拳第一勁「掤勁」的:「掤要撐,是由內向外向上的勁」、「逢力必掤,逢掤必纏」等等。

我的理解,第一句是說明掤勁的方向「由內向外向上」;第二句則是強調了掤勁的作用和破掤勁的方法。

人,當意識到有外力襲擊時,一般是採取兩種方法應對,一是閃,二是擋。這裡的擋,就是以「掤」為主導的勁。也就是說,「掤」是人的一種本能反應。所以,張志俊先生說,前後是本能!

那麼「掤」除了擋之外,還有什麼作用呢?站在對手的立場上說,我打你,你不「掤」住,我就直入;假如雙方都「掤」,那就是頂牛比力氣,看誰的力氣大;較高明的一方,在「掤」的同時,用纏的方法,改變了對手的力向,侍機而為。

我之前是為了「掤」而掤,只是自我感覺有「掤」而沒給對方壓力。這段時間,在習練的同時,反覆看了多位老師尤其是張志俊先生的拆招視頻演示,才對掤勁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一、借力的需要

可以說,「四兩撥千斤」是太極拳的形象「代言人」,一提到太極拳,不管是否學過太極拳都會隨嘴而出:四兩撥千斤。太極拳不但有勁起於腳的反作用力,更有靠「借」來解決反作用力未能及時送到時的「燃眉之急」。但很多太極拳初學者,都不知道四兩與千斤的關係。張志俊先生說過,你首先要練就的就是「四兩力」。這四兩力只是形象的比喻,實質就是纏。張志俊先生在上課時說,學會順逆纏絲,你對太極拳的理解就懂了一半了。我的理解就是通過纏,改變對手的力向,然後加上我方的「四兩」力,讓對手超出預期而失去平衡。張先生形象地說,把對手的力借過來,然後再還給回去。

對手一拳打過來,我方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掤」住;然後通過纏絲改變對方的力向:走我方的身側;再通過捋,加上我方的「四兩力」,讓其失去平衡。這裡的掤,既是我方防守的需要,更是為後面的借力服務的。沒有前面的掤,別想借力,後續也是空談。

二、導向的需要

太極拳的技巧就是「欲左先右,欲下先上」。這句話的實質就是誤導對手。金剛搗碓第四式:左手順纏,右手逆纏,然後兩手右捋。這一勢,就好像書法在寫「一」這個字,一模一樣:欲右行,先向左纏。人的本能反應是:你向左,我就用力往右扯;一回,也就是變成上述的借力了。

張志俊先生更深一層的導向技法,就是把雙手分為打擊手與指導手。其實,打擊手與指導手中心環節還是掤的問題:膨脹而走離心力,膨脹而送通臂勁,離開了掤勁,都會無功而返!《高手》一書中,張先生講了左手一勾,對方立即下跪的實例。掩手肱捶哪只是指導手,哪只是打擊手,關鍵在於眼神往哪個方向看:往右看,右手為打擊手,往左看,左手為打擊手。打擊手主要是講究拳「勢」,指導手則講究通臂勁和引導對方摔倒的「樣子」,即力向。

掩手肱拳被對手粘上時,可以用十字手來解決問題:右手由拳變掌,先向左下走弧線,然後向右上叼提。左手呢,梢節領勁,勁聚於腕,向左下掤出,擊對手下腹。右手走弧線先向左下,再向右上叼起,是指導手;因為指導手的導向,對手失去平衡,把下腹送過來,左手迎上形成「對開列車」,左手是打擊手。掩手肱捶右手作為打擊手,左手是指導手,因為情況發生變化,變十字手時,打擊手與指導手互換了。我的理解是通過掤勁給對手壓力,對方出於本能會頂上;一頂,我方撤力,對手失去平衡,把身體送過來了。

三、架構的需要

汽車輪胎,沒有一定氣壓的「掤」,撐不起汽車重量,更不用指望汽車行駛了;一棵樹,沒有梢節的生長點,向外向上膨脹,這棵樹離死不遠了;建築工地,沒有支撐四面的腳手架,高樓無法直聳雲端。同樣道理,人沒有向外向上的八面支撐,一根指頭的力,就能讓其趴下。所以,掤勁是人體對抗運動的前提,離開了掤勁,就甭談架構了,練再多的所謂拳式也是白搭!

其實,不論是借力,還是導向,抑或是架構,都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它們中間的聯繫是相系相吸,而相系相吸的核心就是:掤,膨脹!

相關焦點

  • 再悟《高手》009:聽課有感
    《高手》一書,雖然不能跟《紅樓夢》相持並論,但對於太極拳愛好者來說,尤其是習練張志俊拳法的,不管是什麼層階,都愛不釋手。因為它既是一部人物習拳傳記,更是一本適合太極拳各階段習練者的教科書。張志俊先生毫無保留地把其用畢生精力悟到的太極拳哲理和盤託出。
  • 再悟《高手》046
    《高手》一書,雖然不能跟《紅樓夢》相持並論,但對於太極拳愛好者來說,尤其是習練張志俊拳法的,不管是什麼層階,都愛不釋手。因為它既是一部人物習拳傳記,更是一本適合太極拳各階段習練者的教科書。張志俊先生毫無保留地把其用畢生精力悟到的太極拳哲理和盤託出。
  • 太極拳「三分拳架,七分悟」
    太極拳的「悟」,就具有這種性質,且其難度更大,正如楊式太極拳一代宗師楊澄甫云:「非若歐西之田徑賽等技,一說即明,略示便會,無精深玄妙之研究也。」(楊澄甫《太極拳體用全書》)。
  • 太極拳八勁法訣
    在傳統太極拳的各種打手的後面加一個「勁」字,如「掤勁」、「捋勁」、「 擠勁」等等,只能解釋為凡練拳者都知道的術語,不能表示或代表什麼。這個勁字不能表示是太極拳內功。為什麼?「勁」字就是本力、拙力,人類以本人勁力顯示強健,力量顯示在競技體育中是舉重比賽。「勁」在任何環境中都是表示力量。我多年研習傳統太極拳,認為「勁」是拳技藝的一種術語。有人認為「勁」字代表太極拳功夫的一種勁。
  • 學思踐悟:習練太極拳歷程
    我也堅持了2-3年,當看見周圍人因為長時間走路把膝蓋走壞了,我立即停止了走路,再加上2013年手術,醫生建議選擇遊泳、太極拳之類緩慢運動項目,由於對遊泳池消毒水過敏,於是選擇了太極拳運動項目。 我2013年10月份開始習練太極拳,到目前已經滿7年了,7年無論嚴寒酷暑,還是工作休息,我都想辦法安排業餘時間習練太極拳,幾乎沒有間斷一天。
  • 湯慶章|太極拳的四種勁路
    :肌肉力量(松)太極拳初期拳的訓練方法是抻筋拔骨,盡勢用力。訓練方法是肌肉力量 「先緊後松」 的局部訓練,勁力是剛柔兼備的「僵柔勁」,勁大力沉,剛柔兼備。但楊氏太極拳專氣致柔,對肌肉的訓練方法與目標是「松」,松而至柔,弱極則剛,乃「剛柔相濟」。 第二種:筋膜力量(順)肌腱筋膜的訓練目標是「順」,訓練方法是立身中正,骨升肉降,大松大軟,步大身沉。
  • 太極拳推手十大勁論—懂勁論
    所謂懂勁,就是在運動中能夠辨別出對方勁的虛實、剛柔、快慢、長短、緩急、方向、曲直、大小、落點以及可能的變化,並且能夠把握好節奏、時機,使引、化、拿、發恰到好處,克敵制勝。懂勁,是建立在聽勁基礎上的,能聽出彼勁,才能懂勁,如不能聽出彼勁,即不能懂勁。所以初學者對於懂勁甚感困難,一時難以做到,只有經過相當一段時間勤學苦練和細心揣摸,並有名師給予指點,才能逐步悟到懂勁。
  • 勢勢不離「對稱勁」才是太極拳
    一個練太極拳的人就應該把自己練成一個球體,以丹田為球心,形成膨脹力,這個膨脹力的兩端是對拉著的或是對吸著的對稱的力,這就是「對稱勁」。「動則生陽,靜則生陰,一動一靜互為其根」。這裡明確指出太極拳的每招每式無不存在陰陽,無不存在「互為其根」的「對稱勁」,此即太極拳之本然。「對稱勁」是太極拳運動的內在要求。例如開與合,它們是方向相反的兩種對稱的力。
  • 學思踐悟:太極拳之根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辯證的理論思維與武術、藝術、引導術、中醫等的完美結合,是針對習練者的形、力、勁、意、氣、神的鍛鍊和運動形式,其運動最大特點就是根的運動,所以,認識、了解、懂得太極拳之根非常重要。 太極拳之根包括形、動、力、勁、意、氣、神之根。即根形、根動、根力、根勁、根意、根氣、根神。因為還沒有達到練意練氣練神階段,下面只談對太極拳的形、動、力、勁之根的認識。 根形。
  • 必須重新認識太極拳!
    《必須重新認識太極拳!》大家都聽說過,太極拳是以柔克剛的拳術。雷雷被徐小東秒殺。馬保國被王慶民秒殺。還有其他不知名太極拳大師被其他搏擊手秒殺。這讓大眾對太極拳的「最高境界的技擊術」的美譽產生了質疑:都說太極拳以柔克剛引進落空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怎麼上了擂臺的太極拳大師都被秒殺了呢?為什麼太極拳以柔克剛引進落空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的特點蕩然無存了呢?
  • 清朝武林第一高手,就是用太極拳打遍天下無敵!
    清朝是冷兵器時代,楊氏太極拳的楊露禪前輩曾經創造了了一個神話,那就是無敵的神話。雖然當時沒有影像記錄,但是太極拳的神妙和楊露禪的威名不難想像。
  • 太極拳八種「勁」的概論
    這裡的勁並非廣義泛指的勁,而是在太極拳這個範疇當中,專門指代的勁。勁和力是有區別的。首先從字面意義上來說,勁字一邊是力,這說明勁的本質也是力,然而另一邊是一個巠字邊,這個字也往往做徑來解釋,再引申一下,就是方向。因此所謂勁,也可以簡單理解為,帶有方向性的力。簡單的例子,比如拔河比賽,或者在推東西,搬運等等時候,大家一般會喊「用力!使勁!」這個使勁,就是帶有方向的。
  • 太極拳小架的 "勁"
    ,如閃通背,第一下是散勁,第二下是驚炸勁,上步是靠勁,轉身是背摔勁,然後才是掩手錘。太極拳的四正勁,四隅勁。若將雲手練好,太極拳就屬於你的了,反過來說,你可以將太極的諸要領秘訣都應用在雲手這一個招式上練習,功夫依然上身。見過不少練小架的,練拳許多年了,仍然不會用腰襠勁和後背,這個基本功都不會,練一輩子仍然是花拳繡腿。-----最簡單的,也是最重要的,也是最不容易得到的。
  • 太極推手謹記三個字:空、勁、根
    世人皆知,對真理的認識不是一次完成的,要認識再認識,反覆認識。對太極拳和太極技擊也是運用這個模式去認識的,使我們在習練中認識到,太極技擊是修煉太極拳多年的綜合功力,技擊是個大工程。對太極技擊是個認識再認識,理解再理解的過程。
  • 太極拳的十九種勁別
    太極拳則把這種「勁」發揮到了極致,全以松透為本,以巧為勁,不用拙力,形成了多種奧妙無比的勁道。所以,練習太極拳必須從勁著手,不知用勁,即不明運氣之功,不知太極拳真意。下面談談太極拳的19種勁別。五、拿勁在太極拳中拿非常重要,不會拿即不會發,拿實為發之先鋒。拿前要輕,在不知不覺間。要拿得妙,必須拿活節,如腕、肘、肩等,否則易被化脫。功深者搭手就有。
  • 學思踐悟:太極拳的魅力
    1978年11月16日,鄧小平專門為習練太極拳的日本友人題詞「太極拳好」。劉少奇、周恩來、溫家寶、鄧穎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習練太極拳,那麼太極拳到底好在哪裡?我認為好在以下九個方面: 一是男女老少皆宜。男性可以通過練習太極拳,展現自己剛猛的體型,以及塑造自己沉穩歷練的性情;女性可以通過練習太極拳,雕刻自己柔美的身段,展現自己的溫柔似水的個性。
  • 練太極拳巧用波浪勁
    是呵,練太極拳逮住內勁才有柔中寓剛的韻味,會感覺心裡很美,越練越愛練,越練越有癮,養生自然,產功防身也在情理之中。而做動作沒有勁,動作懈癟,感覺很彆扭,就覺練太極拳沒什麼意思,由此產生好歹練練的念頭,或是因此中斷練拳,這便失去了養生的初心。因此,練太極拳就要練出內勁。若在有內勁的基礎上,再巧妙地運用波浪勁,會勁中加勁,加大功力,讓人感覺練太極拳更是其樂無窮。
  • 太極拳腳跟勁的根本作用及巧妙運化
    太極拳走架是導引心性的舞蹈,俱生直覺智光,超越自我,無爭無畏,如幻如化,每每當下不造作任運等持。通過筋脈氣機運化,當腳後跟踩蹬在地面時,反彈力同步傳導上升,通過大腿內側的筋脈傳導,由於人體結構的天然作用,筋脈把反作用的力轉化成勁道,到達尾閭時,轉化成一種波形式的勁,稱之為氣機,上升並且使脊柱充滿。這個氣機從哪裡來?是腳跟一蹬,通過腳筋轉化變成勁,再傳到丹田和尾閭變成了氣機。
  • 太極拳這三種勁不能丟
    什麼是暗勁悶勁,就是意念勁,具體指「三勁」,也就是行拳時在意念支配下,保持掤勁、根勁、腰勁永遠不丟失。什麼是掤勁?掤勁就是練太極拳時的張力。要求全身掤勁始終不丟。下盤,有如「行拳騎水牛。」慢中襠要撐圓,兩腿有如夾住牛背,也就是我常說的襠內有合勁。上盤,意念「空手把鋤頭。」既行拳無人似有人,手如握鋤幹農活,要掤展開。也可形像地比喻抱著孩子擠車。
  • 高手練拳 這些體悟不能少
    武之為道,養為主,悟為上,能養善悟可近道矣。無錢可存時多存點健康,金錢與健康離幸福的距離,健康更近。肩緊力出,肩鬆勁達,太極拳講用意不用力,不是絕對不用力,用意不用力的力指的是不用拙笨之力。以科學的態度看待,人離不開地球的重力,武技所能用的主要是地球的反作用力,所發之力絕對來源於自己的肌肉,太極拳的修煉就是最大程度調動更多的有效肌肉群參與發力,而與此同時又更大程度的讓不參與發力的肌肉群充分的放鬆,這是很難的,所以太極拳難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