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不論您從事哪個行業,看了《紅樓夢》都有親切感,能找到行業的影子。《高手》一書,雖然不能跟《紅樓夢》相持並論,但對於太極拳愛好者來說,尤其是習練張志俊拳法的,不管是什麼層階,都愛不釋手。因為它既是一部人物習拳傳記,更是一本適合太極拳各階段習練者的教科書。
張志俊先生毫無保留地把其用畢生精力悟到的太極拳哲理和盤託出。書中有這麼一句:假如太極拳真有什麼秘密的話,我很想把它說清楚。
但是,肢體運動必須「言傳身教」,否則,不管張老師說得再清楚,您沒有體悟,也是枉然。這就是到達一個新的臺階,就能悟出《高手》更深一層韻味所在的原因。也就是我《再悟〈高手〉》的初心和動機。
張志俊先生在《高手》一書中是這樣描述太極拳第一勁「掤勁」的:「掤要撐,是由內向外向上的勁」、「逢力必掤,逢掤必纏」等等。
我的理解,第一句是說明掤勁的方向「由內向外向上」;第二句則是強調了掤勁的作用和破掤勁的方法。
人,當意識到有外力襲擊時,一般是採取兩種方法應對,一是閃,二是擋。這裡的擋,就是以「掤」為主導的勁。也就是說,「掤」是人的一種本能反應。所以,張志俊先生說,前後是本能!
那麼「掤」除了擋之外,還有什麼作用呢?站在對手的立場上說,我打你,你不「掤」住,我就直入;假如雙方都「掤」,那就是頂牛比力氣,看誰的力氣大;較高明的一方,在「掤」的同時,用纏的方法,改變了對手的力向,侍機而為。
我之前是為了「掤」而掤,只是自我感覺有「掤」而沒給對方壓力。這段時間,在習練的同時,反覆看了多位老師尤其是張志俊先生的拆招視頻演示,才對掤勁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一、借力的需要
可以說,「四兩撥千斤」是太極拳的形象「代言人」,一提到太極拳,不管是否學過太極拳都會隨嘴而出:四兩撥千斤。太極拳不但有勁起於腳的反作用力,更有靠「借」來解決反作用力未能及時送到時的「燃眉之急」。但很多太極拳初學者,都不知道四兩與千斤的關係。張志俊先生說過,你首先要練就的就是「四兩力」。這四兩力只是形象的比喻,實質就是纏。張志俊先生在上課時說,學會順逆纏絲,你對太極拳的理解就懂了一半了。我的理解就是通過纏,改變對手的力向,然後加上我方的「四兩」力,讓對手超出預期而失去平衡。張先生形象地說,把對手的力借過來,然後再還給回去。
對手一拳打過來,我方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掤」住;然後通過纏絲改變對方的力向:走我方的身側;再通過捋,加上我方的「四兩力」,讓其失去平衡。這裡的掤,既是我方防守的需要,更是為後面的借力服務的。沒有前面的掤,別想借力,後續也是空談。
二、導向的需要
太極拳的技巧就是「欲左先右,欲下先上」。這句話的實質就是誤導對手。金剛搗碓第四式:左手順纏,右手逆纏,然後兩手右捋。這一勢,就好像書法在寫「一」這個字,一模一樣:欲右行,先向左纏。人的本能反應是:你向左,我就用力往右扯;一回,也就是變成上述的借力了。
張志俊先生更深一層的導向技法,就是把雙手分為打擊手與指導手。其實,打擊手與指導手中心環節還是掤的問題:膨脹而走離心力,膨脹而送通臂勁,離開了掤勁,都會無功而返!《高手》一書中,張先生講了左手一勾,對方立即下跪的實例。掩手肱捶哪只是指導手,哪只是打擊手,關鍵在於眼神往哪個方向看:往右看,右手為打擊手,往左看,左手為打擊手。打擊手主要是講究拳「勢」,指導手則講究通臂勁和引導對方摔倒的「樣子」,即力向。
掩手肱拳被對手粘上時,可以用十字手來解決問題:右手由拳變掌,先向左下走弧線,然後向右上叼提。左手呢,梢節領勁,勁聚於腕,向左下掤出,擊對手下腹。右手走弧線先向左下,再向右上叼起,是指導手;因為指導手的導向,對手失去平衡,把下腹送過來,左手迎上形成「對開列車」,左手是打擊手。掩手肱捶右手作為打擊手,左手是指導手,因為情況發生變化,變十字手時,打擊手與指導手互換了。我的理解是通過掤勁給對手壓力,對方出於本能會頂上;一頂,我方撤力,對手失去平衡,把身體送過來了。
三、架構的需要
汽車輪胎,沒有一定氣壓的「掤」,撐不起汽車重量,更不用指望汽車行駛了;一棵樹,沒有梢節的生長點,向外向上膨脹,這棵樹離死不遠了;建築工地,沒有支撐四面的腳手架,高樓無法直聳雲端。同樣道理,人沒有向外向上的八面支撐,一根指頭的力,就能讓其趴下。所以,掤勁是人體對抗運動的前提,離開了掤勁,就甭談架構了,練再多的所謂拳式也是白搭!
其實,不論是借力,還是導向,抑或是架構,都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它們中間的聯繫是相系相吸,而相系相吸的核心就是:掤,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