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三分拳架,七分悟」

2021-03-03 太極教室


一談到「悟」,似乎是說,需要「悟」的對象,不是一般事物,非有「悟」,難以參透,就像一道無形的門檻,跨越不過,就不能入室登堂。 

                                      

太極拳的「悟」,就具有這種性質,且其難度更大,正如楊式太極拳一代宗師楊澄甫云:「非若歐西之田徑賽等技,一說即明,略示便會,無精深玄妙之研究也。」(楊澄甫《太極拳體用全書》)。

                                     

                                    

太極拳之研究,據筆者多年習練體會,確實屬於「精深玄妙之研究」,且「精深」之至,其「玄妙」難以言喻。可以說,太極拳是一門獨特的學問。它的理法不同於一般拳術,是非常不好理解的。

                                       

太極拳是融「內功、氣功、柔功、靜功」為一體的功夫,是內家拳。既是內家拳,內裡的東西無形無相,看不見,摸不著,那就必須在習練的實踐中用心去體「悟」,別無他法。據筆者的體會,可以說是「三分拳架,七分悟」,離開「悟」,成不了太極。吾師李雅軒先生特別強調「悟」,說:「太極,是聰明人練的拳!」「要打出意思來!」「意思」,說的就是內裡的東西。

「悟」,悟什麼?前面說過,太極屬「精空玄妙之研究」,就是要往「精深玄妙」裡悟。

首先,要密切注意內裡的感應,內裡有了感覺,有了反應,說明內裡的東西出現了;否則,就沒有。舉例子來講,要做到「氣沉丹田」,得有一個前提條件——「開胸開背」(含胸拔背)。

胸和背都開了,氣才能夠到達丹田。氣到達丹田的感覺是發熱,熱度充分了,近似燒灼,但很舒服,這時,就向後彌散,再及兩旁,形成胯氣圈。內氣是隨著它的運行路線運行的,要注意去體會。內裡的感覺充分了,外在形體動作也相應規範了。此處,仍以「氣沉丹田」來講。「氣沉丹田」,屬於氣的「沉呼」,有呼,就有吸,與「沉呼」相對應的是「起吸」。

「沉呼」時,頂勁不失;「起吸」時,沉勁不丟。這樣,身軀就有一種上下對拔對拉的伸展感,此時此際,「胸開背開」「頂勁沉氣」「有沉有垂」,都達到充分境地,外在形體顯得中正直豎,就有了太極的意味了。這就叫做「內外相合」或「身心相合」。內裡沒有感覺,說明外在形體動作就不規範。二者是相一致的。這種一致,取決於內裡,所以,太極主張「神宜內斂」。對「神宜內斂」,吾師李雅軒先生有個通俗形象的提法,叫「反聽觀內」。

太極「悟」,大有「倒吃甘蔗,漸入佳境」味道。隨著開頭的感覺,逐漸充分,逐漸深入,越往後越感受到玄妙、神奇,美不勝收,妙不可言。

何謂打拳、打劍之「打」?此乃偏於武藝之解也。對初學者受其薰陶易生爭勝之念,如此則易生橫氣,濁氣卸不盡。清氣難生起,與身與心,與武藝均難以精進。故稱練拳、練劍之「練」為相宜。與修拳、修劍之理、之法更切合。

何謂「練」,即應用自身後天之太極作為工具來修煉先天之太極(太和元氣、中氣)。

(1)練身——卸盡濁氣,產生清氣,上昇平衡自身陰陽二氣,療病健身矣。

(2)練心——從一念到亡念,從定到慧,自身解脫生死之苦也。

每練一勢,慢慢啟動,輕輕運行,默默停止,惟一太極運行。勿助勿忘也。來脈轉關處最微妙,須詳細推求。

由外帶內——初學拳架者身法合理,以腰襠變化帶動內氣;

由內帶外——周天已暢通,內氣已較充盈,從心所欲地內氣變化帶動外在形體運動;

內外一體——意氣行神渾圓一體,動則全動,靜則全靜。

刻刻留意在腰隙,要求不是留意在外行動作。而是腰隙在行功走架中不斷地開合、變化間隙。

腹內松淨氣騰然,不是用力去騰然,而是指上、中腹部由於塌腰濁氣下降與丹田的同時,清氣從督脈(陽脈)騰然而起布滿全身。久練之,直至彌六合,周身內外均有感應。

修煉方法:以太極(虛擬工具)始終走S形。拳既是圈,意氣形神協調一致轉圈。叫,開合虛實,起落旋轉。

修煉太極拳從有形運、經無形運動乃至不運動自運動。所以,不在形而在神;不在外而在內。外形的標準化不可能日新不已。

必須悟與練相結合。僅練不悟是妄行,僅悟不練是空行。

太極拳武義素描:虛實開合,起落旋轉。轉圈旋轉、氣也轉圈、形也轉圈、神也轉圈,渾身內外皆圈。圈者,變也,順自然之變也。故轉圈即是拳,渾身皆圈,渾身皆拳。故,太極是神拳,變化莫測;無極是妙拳,不可思議。

修煉四層次(境界)

一、形跡/散手:遵乎規矩,去僵勁,松肌膚骨節;

二、得意忘形/好手:化乎規矩,疏經絡,意氣運動為主,運轉順暢;

三、得心忘意/高手:化乎規矩,淡化意念,從心所欲;

四、無心成化/妙手:神乎規矩,返樸歸真,回歸自然。

修煉太極拳不在乎學會多少套路,不在乎套路架子高低,不在乎每天花多少時間,不在乎拳打腳踢……即不在乎外形之變化。而在於明其理,循其法,虛淨其心,卸盡濁氣,以達到疏通經絡,鬆開肌膚骨節,運行周天,融合天地之氣。從而產生調養血氣,掃除妄念,積聚內氣之效——乃顯身心雙修之義也。

心靜慢練是活樁。只要意、氣、形、神協調一致,能慢儘管慢,慢到十分,靈到十分。能慢練就是會練,就是養氣,就是長內功。不能慢練就是不會練,就是傷氣,不能長內功。慢練必須意、氣、形、身一致,否則,形散氣滯。尤其在起勢,在兩勢之間,在兩動之間,更須心地虛靜。上述各類如能虛靜。日久練之,必顯其奧妙也。能如此。必事半功倍。會練、會養則能成功;不會練,不會養,則身心俱傷。

相關焦點

  • 學思踐悟:習練太極拳歷程
    七年時間在人生長河中說短也是碩博畢業了,說長離太極十年不出門還有三年,期間最大的收穫是接受了象武當鍾雲龍道長及其眾多弟子、楊式太極拳傅清泉、楊大衛、楊式汪永泉太極拳弟子陳凱、吳式方架太極拳孫南馨多名弟子等眾多著名傳承人、老師的輔導,認識了許許多多有名和無名、謀面和未謀面的拳友,讓我對太極拳有深入的了解,特別是就如何習練太極拳有自己三個字的體會,即:習、練、悟。
  • 太極拳不能只練,更要多悟
    一、悟性的具體表現:「悟」在字典裡的解釋是:理解,覺醒,明白。所謂悟性,在太極拳的學練中,就是對拳理拳法的理解、感悟,以及在練拳中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緊密程度。在某種程度上練拳的水平,就代表著悟性的高低,也就是說能練到哪種程度,就可悟到哪種程度,反過來就是能悟到哪一層,拳架水平就可練到哪一層。
  • 學思踐悟:太極拳的魅力
    1978年11月16日,鄧小平專門為習練太極拳的日本友人題詞「太極拳好」。劉少奇、周恩來、溫家寶、鄧穎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習練太極拳,那麼太極拳到底好在哪裡?我認為好在以下九個方面: 一是男女老少皆宜。男性可以通過練習太極拳,展現自己剛猛的體型,以及塑造自己沉穩歷練的性情;女性可以通過練習太極拳,雕刻自己柔美的身段,展現自己的溫柔似水的個性。
  • 再悟《高手》011:重新認識太極拳第一勁
    《高手》一書,雖然不能跟《紅樓夢》相持並論,但對於太極拳愛好者來說,尤其是習練張志俊拳法的,不管是什麼層階,都愛不釋手。因為它既是一部人物習拳傳記,更是一本適合太極拳各階段習練者的教科書。張志俊先生毫無保留地把其用畢生精力悟到的太極拳哲理和盤託出。
  • 太極拳第四講,練習太極拳的三個階段
    就象風拂楊柳,柳條雖隨風擺動,根基卻穩固,要有入地三尺之感,練拳的人要是根都沒有,站都站不穩,還談什麼別的。感知的靈敏度,取覺於太極功夫的深淺,又可分為「骨骼力」、「表皮力」、「毫毛力」三個時期。「骨骼力」應視為聽勁功夫的起步。初練太極推手的人,對對方出勁的方向,路線和著力點往往判斷不準,等勁力已加身受制時,才知被動。在對方勁力的末端,才急忙應變。這時還是圈力多而化勁少的明勁。
  • 楊澄甫長子楊振銘太極拳
    八歲隨父習拳,年十四解悟拳經,並通曉刀、劍、槍各法,為父助教,年十九赴安徽蕪湖授拳,後轉任教於南京交通部審計處。此後隨其父授課於、浙、閔、粵間。楊師肩負重任,繼承家業,輔育三弟,可惜時局急變,抗日戰爭全面開展,廣州淪陷,楊師在悲痛中孤身上路,撤退後方,渡過了艱苦的歲月,日本投降後,重返廣州,從頭收拾舊部,再展教席,並召二弟楊振基南來分擔教務。未幾,內戰,戰火南延。
  • 太極拳搏擊的七要素
    如果將內家功夫,如太極拳搏擊思想滲入到散打中,才能全面地體現「剛可斷鐵裂木,柔亦擊水石穿」,剛柔並濟的中國功夫。二、太極拳搏擊中的「三合」太極拳搏擊在演練和實戰中要求「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
  • 太極拳習練的十大技巧
    北京晉僖太極養生館張晉僖老師教學拳照太極拳技巧一:松。太極拳技巧二:靜。從預備到收式,都要心靜,意靜,神靜。外靜,排除一切幹擾,於世事而不見,聽而不聞,神不外弛,意念貫注。內靜,神氣內守,意導行隨,氣隨行走,意氣力合。太極拳技巧三:空。心空,意空,神空,體空。中空道通,全身透空。以心行意,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全身氣息充盈。太極拳技巧四:通。心通,意通,神通,全身通。
  • 太極拳的要領,你悟到了嗎
    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對於沒有基礎的初學者來說,就是必須要有一位明師教授給你太極拳,使你少走很多彎路,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若是自學的話且不說能不能學會,至少會在動作上達不到正確、規範,使之誤入歧途;從另一方面講,太極拳的核心是講究意會的,若沒有老師指點,自己永遠是練不會的。
  • 一遍頂三遍,太極拳這樣練
    所謂「拳慢三分」, 就是正常套路的演練時間基礎上, 延慢三分之一的時間。 如,推廣套路二十四式太極拳,演練時間從五分鐘延慢至整套七至八分鐘。
  • 太極拳的真諦
    歡迎點擊+關注我的頭條帳號:檢驗與催交2020悟不在練拳時,穩靜安舒,心神泰然,反聽觀內以審身心之合,這才是練太極拳功夫的態度,否則雖表面似太極拳,實則非太極拳功夫也。太極拳功夫,不外乎是動靜開合而已,但一切要在穩靜的基礎上作,不可有慌張冒失的現象。它雖是靜,但靜中藏動機;雖是動,但動中存靜意,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此太極拳之道理也。其健身方面,全憑呼吸深長,氣血暢通,頭腦安閒,心神穩靜。
  • 太極拳用意不用力的七點看法
    太極拳用意不用力的七點看法一、太極拳的意識。練拳時頭腦中沒有任何思想雜念,未動之前,用感覺思維的心理過程,想動作的要領、方法及動作運行的軌跡。前一動作開始後,隨著運動而思考下一動作的開始、發展和結束。這樣周期性地進行下去,直至練拳停止。"先在心,後在身」。太極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就是用意識蓄養精神來引導動作。二、切忌把意識貫注於呼吸或勁力上。
  • 練出太極拳內勁:需要有一點悟心
    學好和練好太極拳,我的感受是:這需要有一點悟心(起碼要有思考)。太極拳是內家拳,需要講心法。樁法和拳法雖然也很重要,但是,那只是安放「心」的平臺。所以需要處理好:心與平臺之間的關係,既不能靈魂出竅,也不能行屍走肉,這需要你有一點悟心。我剛認識明師的時候,明師問我為什麼要學習太極拳?我回答說:因為身體很多病。明師說:那你學不好太極拳的。我問明師:為什麼?
  • 學思踐悟:太極拳之調形
    大衛老師用身形、言語帶領我們用身、心學習了傳統太極拳85勢,最大的收穫是讓我明白無論哪個門派、無論哪個招式,太極拳拳架的核心可以用八個字概括:調形、出勁、蓄勁、發勁。其中,調形既是演練太極拳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是行拳走架演練太極拳基礎的基礎。聽了大衛老師課程之後,對調形收穫特別大,歸納起來至少有以下三點。
  • 學思踐悟:太極拳之根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辯證的理論思維與武術、藝術、引導術、中醫等的完美結合,是針對習練者的形、力、勁、意、氣、神的鍛鍊和運動形式,其運動最大特點就是根的運動,所以,認識、了解、懂得太極拳之根非常重要。 太極拳之根包括形、動、力、勁、意、氣、神之根。即根形、根動、根力、根勁、根意、根氣、根神。因為還沒有達到練意練氣練神階段,下面只談對太極拳的形、動、力、勁之根的認識。 根形。
  • 太極拳體感錄
    其實太極拳的精華部分和最有趣的地方是渾圓勁,是內三合,也就是神意氣主導下的內勁修煉,不是一般人以為的光是把拳架撐好就可以的,那是外三合的部分。也不是一些練氣功的,只是停留在精神方面,毫無實物。渾圓勁是在精神意識主導下的(肌肉不用力)身體內部關節各部分之間、以及身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產生的相吸相斥的勁,是事實存在的東西,自身可以體認,也可以讓別人有感受。
  • 太極拳有四種練法節奏,二拍四拍三拍一拍,看看你練的是哪一種吧
    太極拳的盤拳走架練習必須要生出一個節奏來,「節奏」是人類放鬆身心、產生身心愉悅的一種神秘的力量,也是能使抻筋拔骨運動以苦為樂的最好方法。太極拳如果沒有得到舒適愉快的體驗,怎麼能天長地久的樂此不疲呢?依據一式所分出的陰陽,可以有二拍四拍三拍一拍的四種練法節奏。至於或過慢、或雜亂無序,失去節奏感,都不是學問、技藝之道,難以深造致遠,不足為訓了。
  • 太極拳三十七式散手拳譜
    1922年王新午又從學宋氏太極拳,即宋書銘所傳張三丰之太極十三式,深得其耍。經幾位先輩真傳教益。又能與先生之天賦固具之良知良能合而致用。其技藝奧妙實戰應用無不得心應手。為武林高手所敬佩。1930年創立山西國術促進會莉國術操練場。邀集三晉各派名師教拳傳技,盛極一時。王新午先生先後出版武術書籍有:《太極拳闡宗》、《嶽氏八翻手》、《太極拳法實踐》、《太極拳真義》等,在國內外影響頗廣。
  • 太極拳成神拳的原因
    我研究當今太極拳發展有六大問題,第一個就是宗教和武術不分,我們很多太極拳練習者,甚至是教學者,把道家的,佛家的,瑜伽的,甚至西方靈修的那一套理論,拿來解釋太極拳,把太極拳神秘化,宗教化,以謀求超出它實際價值的利益。太極拳就是一種傳統武術,它本應該是小眾化的一種文化遺產,而不應該成為如此大眾化的太極新文化運動。
  • 湯慶章|太極拳的四種勁路
    太極拳的勁路分四種,亦是四個階段;目標要求為「松、順、通、空」。平淡自然,輕虛無為,主客不分,圓融如一。訓練方法是「返」字,訓練目標是「靜」字。神明之勁是陰陽莫測的「虛無勁」。至此境界,不戰而屈人之兵,不勝而息爭。 這四種勁力,也可以看成是太極拳進階的四個階段的練功過程。一是肌肉的松,二是筋膜的順,三是意氣的通(氣是意識的運動狀態)、四是心神的靈(純粹的精神修煉,如站樁、打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