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談到「悟」,似乎是說,需要「悟」的對象,不是一般事物,非有「悟」,難以參透,就像一道無形的門檻,跨越不過,就不能入室登堂。
太極拳的「悟」,就具有這種性質,且其難度更大,正如楊式太極拳一代宗師楊澄甫云:「非若歐西之田徑賽等技,一說即明,略示便會,無精深玄妙之研究也。」(楊澄甫《太極拳體用全書》)。
太極拳之研究,據筆者多年習練體會,確實屬於「精深玄妙之研究」,且「精深」之至,其「玄妙」難以言喻。可以說,太極拳是一門獨特的學問。它的理法不同於一般拳術,是非常不好理解的。
太極拳是融「內功、氣功、柔功、靜功」為一體的功夫,是內家拳。既是內家拳,內裡的東西無形無相,看不見,摸不著,那就必須在習練的實踐中用心去體「悟」,別無他法。據筆者的體會,可以說是「三分拳架,七分悟」,離開「悟」,成不了太極。吾師李雅軒先生特別強調「悟」,說:「太極,是聰明人練的拳!」「要打出意思來!」「意思」,說的就是內裡的東西。
「悟」,悟什麼?前面說過,太極屬「精空玄妙之研究」,就是要往「精深玄妙」裡悟。
首先,要密切注意內裡的感應,內裡有了感覺,有了反應,說明內裡的東西出現了;否則,就沒有。舉例子來講,要做到「氣沉丹田」,得有一個前提條件——「開胸開背」(含胸拔背)。
胸和背都開了,氣才能夠到達丹田。氣到達丹田的感覺是發熱,熱度充分了,近似燒灼,但很舒服,這時,就向後彌散,再及兩旁,形成胯氣圈。內氣是隨著它的運行路線運行的,要注意去體會。內裡的感覺充分了,外在形體動作也相應規範了。此處,仍以「氣沉丹田」來講。「氣沉丹田」,屬於氣的「沉呼」,有呼,就有吸,與「沉呼」相對應的是「起吸」。
「沉呼」時,頂勁不失;「起吸」時,沉勁不丟。這樣,身軀就有一種上下對拔對拉的伸展感,此時此際,「胸開背開」「頂勁沉氣」「有沉有垂」,都達到充分境地,外在形體顯得中正直豎,就有了太極的意味了。這就叫做「內外相合」或「身心相合」。內裡沒有感覺,說明外在形體動作就不規範。二者是相一致的。這種一致,取決於內裡,所以,太極主張「神宜內斂」。對「神宜內斂」,吾師李雅軒先生有個通俗形象的提法,叫「反聽觀內」。
太極「悟」,大有「倒吃甘蔗,漸入佳境」味道。隨著開頭的感覺,逐漸充分,逐漸深入,越往後越感受到玄妙、神奇,美不勝收,妙不可言。
何謂打拳、打劍之「打」?此乃偏於武藝之解也。對初學者受其薰陶易生爭勝之念,如此則易生橫氣,濁氣卸不盡。清氣難生起,與身與心,與武藝均難以精進。故稱練拳、練劍之「練」為相宜。與修拳、修劍之理、之法更切合。
何謂「練」,即應用自身後天之太極作為工具來修煉先天之太極(太和元氣、中氣)。
(1)練身——卸盡濁氣,產生清氣,上昇平衡自身陰陽二氣,療病健身矣。
(2)練心——從一念到亡念,從定到慧,自身解脫生死之苦也。
每練一勢,慢慢啟動,輕輕運行,默默停止,惟一太極運行。勿助勿忘也。來脈轉關處最微妙,須詳細推求。
由外帶內——初學拳架者身法合理,以腰襠變化帶動內氣;
由內帶外——周天已暢通,內氣已較充盈,從心所欲地內氣變化帶動外在形體運動;
內外一體——意氣行神渾圓一體,動則全動,靜則全靜。
刻刻留意在腰隙,要求不是留意在外行動作。而是腰隙在行功走架中不斷地開合、變化間隙。
腹內松淨氣騰然,不是用力去騰然,而是指上、中腹部由於塌腰濁氣下降與丹田的同時,清氣從督脈(陽脈)騰然而起布滿全身。久練之,直至彌六合,周身內外均有感應。
修煉方法:以太極(虛擬工具)始終走S形。拳既是圈,意氣形神協調一致轉圈。叫,開合虛實,起落旋轉。
修煉太極拳從有形運、經無形運動乃至不運動自運動。所以,不在形而在神;不在外而在內。外形的標準化不可能日新不已。
必須悟與練相結合。僅練不悟是妄行,僅悟不練是空行。
太極拳武義素描:虛實開合,起落旋轉。轉圈旋轉、氣也轉圈、形也轉圈、神也轉圈,渾身內外皆圈。圈者,變也,順自然之變也。故轉圈即是拳,渾身皆圈,渾身皆拳。故,太極是神拳,變化莫測;無極是妙拳,不可思議。
修煉四層次(境界)
一、形跡/散手:遵乎規矩,去僵勁,松肌膚骨節;
二、得意忘形/好手:化乎規矩,疏經絡,意氣運動為主,運轉順暢;
三、得心忘意/高手:化乎規矩,淡化意念,從心所欲;
四、無心成化/妙手:神乎規矩,返樸歸真,回歸自然。
修煉太極拳不在乎學會多少套路,不在乎套路架子高低,不在乎每天花多少時間,不在乎拳打腳踢……即不在乎外形之變化。而在於明其理,循其法,虛淨其心,卸盡濁氣,以達到疏通經絡,鬆開肌膚骨節,運行周天,融合天地之氣。從而產生調養血氣,掃除妄念,積聚內氣之效——乃顯身心雙修之義也。
心靜慢練是活樁。只要意、氣、形、神協調一致,能慢儘管慢,慢到十分,靈到十分。能慢練就是會練,就是養氣,就是長內功。不能慢練就是不會練,就是傷氣,不能長內功。慢練必須意、氣、形、身一致,否則,形散氣滯。尤其在起勢,在兩勢之間,在兩動之間,更須心地虛靜。上述各類如能虛靜。日久練之,必顯其奧妙也。能如此。必事半功倍。會練、會養則能成功;不會練,不會養,則身心俱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