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不能只練,更要多悟

2020-09-04 北京晉僖太極養生館

一、悟性的具體表現:

「悟」在字典裡的解釋是:理解,覺醒,明白。所謂悟性,在太極拳的學練中,就是對拳理拳法的理解、感悟,以及在練拳中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緊密程度。在某種程度上練拳的水平,就代表著悟性的高低,也就是說能練到哪種程度,就可悟到哪種程度,反過來就是能悟到哪一層,拳架水平就可練到哪一層。

北京晉僖太極養生館張晉僖老師拳照

「悟」在有些時候也代表一個人的學識水平。對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通過看書、拳論和有關箸作,能對其中的道理有較深刻的理解,並能同拳架演練很好地結合起來,我們就說這人的悟性較高。反之文化水平較低,拿著書看半天不知所云,更說不上在拳架演練中的運用,能說他的悟性高麼?

「悟」在另一方面還體現在對教練授課時所講道理的接受程度。對有些人來說,教練的話就像「刀子」,只需講一遍或糾正一次,身上的不正確部分就被「砍」去,以後再不出現,並且能舉一反三的自覺糾正其他動作中的類似毛病,我們說這人的悟性真高。而對另一些人來說,身上的不良動作就像「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野草一樣,糾正多少遍也難以改正,我們就只能說他的悟性比較差了。

二、「悟」要求有一定的基礎

「悟」不是空穴來風,憑空得來的,更不是娘胎裡帶來的。古人說「學而知之」,是學在先而後知,是要有學的基礎,然後才會有知的結果。在文學創作中有一個名詞叫「靈感」,對它的解釋是「知識的積累,和對事物感受的激烈碰撞迸發的火花」,我認為這段話用來解釋「悟」是比較合適的。只有我們經過艱苦努力,不斷地練習,拳技達到一定程度,有了相當的基礎之後,對教練講的拳理和書上的理論,才會有比較明顯、深刻的體會、認識和理解,逐漸領悟其中的深刻內涵,而且是隨著功夫的不斷增長,體會和認識也會有階段性的提高。所以一定要把功夫下在平時,打好堅實的基礎,日後才有悟出拳理的可能。有些人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自己不刻苦練拳,功夫當然不會有長足的進步,反過來抱怨教練保守不教,這不是強加給教練的「怨案」麼?

北京晉僖太極養生館張晉僖老師拳照

三、「悟」在勤

要想提高悟性,就要時時留意,刻刻在心,這就是「勤」,勤的表現有四個方面:

1、勤練。陳長興在《太極拳十大要論》中言道:「蓋勁以積日而有益,功以久練而後成。觀聖門一貫之學,必俟多聞強識,格物致知,方能有功。是知事無難易,功惟自進,不可躐等,不可急就;按步就序,循序漸進。」也是說只有在日積月累的基礎上,功夫才能不斷進步,不能跨檔越級,急於求成。陳鑫在《太極用功七言俚語》裡講道:「人言此藝別有訣,往往不肯對人表。吾謂此藝甚無奇,自幼難以打到老。打到老年自然悟,豁然一貫神理妙。」。先輩們還有許多勸勉後人的教導,充分說明了勤練的重要!

2、勤看。陳鑫在《學拳須知》中說道:「學太極拳先學讀書,書理明白,學拳自然容易」。看書、看碟,加強理論學習,提高理論水平和理性認識,才能更好的領會教練的意圖,書上的拳理才會從書上過度到學者的心裡。

看,不是只看書、看碟,還要多次、認真地看教練的動作示範,通過看教練的示範,來比照自己的動作,找出不足並儘量糾正。教練的時間和精力必竟是有限的,不可能對每個學員都隨時隨地的作即時指導,而大量的時間是學員之間的交流和互相觀模。在觀看拳友練拳時,要看到對方的優點,檢查自己的不足;要注意「挑」出對方的毛病,來驗證自己對這些動作的認知程度,在日後的練拳過程中,或有人給予指點時,才有可能會恍然悟道,在不知不覺中,悟性自然而然的提高了,這也是提高悟性的先決條件之一。

北京晉僖太極養生館張晉僖老師拳照

3、勤思。不但對教練在授課時講的拳理和動作要領要熟記於心,在多練的基礎上,還要多思考,要充分發揮我們大腦的思維主功能。不但要記住教練的對拳理的講授和書上的有關理論,在習練過程中還要理論聯繫實際。「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都是要對一個動作有了較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再通過認真思考才能做到的。比如,教練在教老架一路時,講到做單鞭動作中,在左手向外拉開的同時,要帶著右腳尖向裡合,這是外三合的要求,是上下協調的體現。對老學員來說,這時就應當想到腳尖隨同動作的時機該如何掌握,是左手向外拉開的開始、中間還是末尾階段動作?其實上述說法是教練在對新學員授課時講的,實際情況是右腳尖並不是隨左手而動,是隨著腰的轉動而動的,因為腰是主宰,只有確立了腰的主導地位,其它肢體的動作,都是在腰的帶動下協同配合的結果,這樣所有肢體的動作時機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4、勤問。陳鑫在《太極拳經論》中說道:「理不明,延明師;路不清,訪良友。」就是說不能自己悶著頭練,有不明白和疑惑的地方,要即時向別人請教。練一段時間還應該請人給看一看,看是否有不妥當的地方。當然有明師的指點最好,但明師不可能隨時隨地都能遇到,但良友卻隨處可尋,只要虛心向拳友請教、學習,同時對別人練拳中的問題也要抱著真誠的態度,說出自己的看法,幫助拳友共同提高。當然不論是向明師,還是問拳友,都有個方式方法問題,這道是值得商確的。

相關焦點

  • 太極拳「三分拳架,七分悟」
    ,不是一般事物,非有「悟」,難以參透,就像一道無形的門檻,跨越不過,就不能入室登堂。 「要打出意思來!」「意思」,說的就是內裡的東西。「悟」,悟什麼?前面說過,太極屬「精空玄妙之研究」,就是要往「精深玄妙」裡悟。首先,要密切注意內裡的感應,內裡有了感覺,有了反應,說明內裡的東西出現了;否則,就沒有。舉例子來講,要做到「氣沉丹田」,得有一個前提條件——「開胸開背」(含胸拔背)。胸和背都開了,氣才能夠到達丹田。
  • 學思踐悟:習練太極拳歷程
    人過40歲以後,身體明顯感覺不如從前,表現不能爬樓梯,體檢毛病多,所以,在練太極拳之前,我選擇了遊泳,我從2005年到2010年堅持了5年,春夏秋冬很少間斷,後來因為對遊泳池的消毒水過敏等原因,開始選擇走路,每天走3-4個小時超過10公裡。那個時候走路很時尚,中央一些部委為此還每個人發了一個計步器,通過每日排名,引導和督促廣大幹部日常走路鍛鍊。
  • 為什麼練太極拳要循經呢?
    但在當今社會,因工作壓力大、加班多、個人時間少、生活娛樂誘惑多等等因素,人們卻在不知不覺中未老先衰。身體素質降低,疾病越來越年輕化,稍微受點風寒就會感冒好一陣子。太極拳之所以有幾億人喜愛並操練,就是因為它有養生健身的魅力。練太極拳能給人帶來健康的身體,健康的生活。
  • 太極拳小心「白練」和「瞎練」!
    太極拳訓練後要經常反思,警惕白練與瞎練的狀況。白練枉費時日,收效甚微,瞎練不僅無益反而有害。故初學者及已學練數年而進益甚微者,須警惕白練與瞎練。話雖犀利,不無道理。如立身欠中正,下頦過於回收.頭部俯仰成弊,腋貼身或腋離虛太過,兩肘翹張,兩肩僵緊,不明確身中垂線,運腿時膝對腳尖,手動不能從胸口出入,盤拳沒有十字中心意念,開合不能經十字中心往返貫串,身緊體僵或身疲體軟等。
  • 練出太極拳內勁:需要有一點悟心
    為了感謝閱讀者和關注者,我加寫了這篇短文,這樣一組短文就更全面了,希望能有益於你們!另外,還準備就「有內勁的太極拳能不能打」這個問題再寫一篇短文,算是回答閱讀者提出的疑問,順便也談談自己的看法供有心人研究和參考!畢竟這是一個繞不過去的現實問題。傳統武術圈子裡有一句名言叫做:「千招易得一勁難求」。
  • 練太極拳,要學會「偷懶」
    別人都說太極十年不出門,每天練拳30遍,還不一定能把太極拳練好,怎麼到你這裡就變成越練越少呢?要弄明白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弄清楚,太極拳十年不出門,太極拳每天練拳30遍是在什麼情況下,為了什麼目的去做的,這都是老一輩拳師,把練拳當做職業,需要保家衛國,走鏢行走江湖來使用的,因為對於他們來說失敗一次可能就是性命相關的問題,不容得有半點閃失,自然要做好十足的準備,完全的把握,才能在生死攸關的格鬥中掌握一點點的主動權。
  • 太極拳的真諦
    平時要在出動時,心裡應如何作想,如何形態,如何神氣,如何出手若無所為而又有包羅萬象無所不為之氣勢,這也是很要緊的。假若是出手有所為,心裡先有一個主觀的定見,那就恐顧此失彼,掛一漏萬,流於外功之明勁,成了多著多法之硬功拳的情形了,此理不可不知。
  • 太極拳練了是啥感覺
    因為我無形中頸椎痛消失了,這也是一種收穫吧,還有什麼是比身體變得更健康開心的事情呢?古傳太極,符合人體生理,習練起來,氣血暢通,感覺舒適,身手越來越敏捷,平日裡氣度悠閒,處事淡然,無形中將太極的智慧散發了出來。據張志明老師介紹,可愛的鄭麗娜大姐,曾經因為中風身體無法完全自理!
  • 陳式太極拳要怎麼練才能練好?
    轉眼間練習陳式太極拳也有些年頭了,自2003年開始系統學習陳式太極拳,到如今已近二十年了,在這些年中也只練習陳式太極拳一種拳術,以及各種兵器,其實我個人練習陳式太極拳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因為當年練習雙節棍時,下盤的力量太差,再就是機緣巧合認識了第一個陳式太極拳的師傅。
  • 太極拳登堂入室難,練出功夫更難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世間習練太極者千千萬萬,能領悟太極精義,練出功夫者並不多。前有太極雷雷被「徐狂人」暴揍,接著「電母」閆芳被揭穿,後有「大師」馬保國和業餘散打愛好者比武被K0的負面影響,讓人對太極的實戰能力產生強烈懷疑,對太極功夫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 練拳:多練、多看、多問、多琢磨
    在習練過程中,不但要孜孜不倦,「冬練三九,夏練三伏,&34;,不是按拳理拳法循規蹈矩,即使二十年、萬遍拳也拿不到太極真功夫。習練太極拳重要是輕靈。練太極拳要「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34;看活」,將照片看成動勢,從中受益匪淺。看大師是怎麼練拳的。
  • 練太極拳,為什麼要從鬆柔入手?
    太極陰陽學說規範太極拳為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的拳種。學練太極拳,鬆柔功夫是必修課,練拳必須鬆柔,「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用意,不要用力」。太極拳經典教科書的教旨,開篇便是鬆柔,「極柔軟」,「關節要松,虛靈在中」,法理陰陽,陰陽是開合,虛實,陰為隱、為開、為虛、為松、為柔、為空、為無,身上不具備鬆柔功夫,難以把握陰陽變化。只陰不陽不可,只陽無陰也不成其為太極拳。世界萬物從無到有,一生二,二生三,獨陰不生,單陽不長,我們走路,也是左一腳,右一腳,陰陽互換。
  • 練太極拳二三年,還體會不到:意對神意氣與動作的調遣,可惜了
    很欣賞這樣一句話:太極拳不是學出來的,而是練出來的。用文字吐露心聲,用影像再現過程,用實例印證水平,用交流互為補充,實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讓天下太極真正成為一家。但從實際情況看,有時也勉為其難,真不知道聽誰的好,讓人陷入繁雜的眾多「拳經、拳理及拳法&34;習練太極拳更是如此,就在於多學、多看、多練、多思、多問、多交流,還要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活學活用,千萬不要把拳學死了。
  • 練太極拳永遠不能放棄的三件事
    儘管雞湯文多少有些曲高和寡,不過轉念一想,或許對於練太極拳人來說,這三件事倒是實實在在,很是貼切。在我看來,若是盲從多半是沒有目標,心中抱著學習太極拳的想法,卻沒有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學什麼、跟誰學、怎麼學,太極拳並不神秘,它實實在在,毫不虛幻,為自己設置好一個目標,然後再去尋找實現目標的方式和途徑。有了目標,就說到這第一件不能放棄的事情,永遠不放要放棄這個目標。太極拳是中華傳統武術,同時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載體,想要學會已是不易,更勿論學好云云。
  • 太極拳的練與養
    練拳意念偏重於大開大合,就是練;意念偏重於小巧緊湊,就是養。按照太極拳的理論,太極是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在不同的層面上,還可以進一步分出陰陽,也就可以進一步分出練和養。比如內外,凡是偏重於身體外部的開合、剛柔、快慢的練習,就是練;而側重於內在的呼吸、氣血、松靜、意念的練習,就是養。從總體來說,陰和陽是一體的,練和養也是不能分開的。
  • 拳要會練,更要會養
    功夫要上身,非苦練不行,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不過話說回來,一味苦練未必就能成就,我覺得,練拳得時不時地玩著練,耍著練,還要似練非練。沒地方就在腦子來練,拳打臥牛之地嗎。這個在腦子來練,其實就是玩拳。這個玩,不是吊兒郎當、嬉皮笑臉,是玩索,琢磨,再白話一點兒,就是找勁,找感覺。
  • 再悟《高手》011:重新認識太極拳第一勁
    《高手》一書,雖然不能跟《紅樓夢》相持並論,但對於太極拳愛好者來說,尤其是習練張志俊拳法的,不管是什麼層階,都愛不釋手。因為它既是一部人物習拳傳記,更是一本適合太極拳各階段習練者的教科書。張志俊先生毫無保留地把其用畢生精力悟到的太極拳哲理和盤託出。
  • 太極拳的氣不僅僅只沉丹田,更要沉於腳底
    北京晉僖太極養生館張晉僖老師教學拳照學練傳統太極拳不僅要氣沉丹田,更要氣沉腳底。只有氣沉腳底,才不是打半截拳,才能貫穿,才能「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至」。才能「勁起於腳,行於腿,主宰於腰,由腳而腿而腰總需完整一氣」。怎樣才能氣沉腳底要做到氣沉腳底,先要氣沉丹田。不練功的人氣是在胸間,在橫膈膜以上。練太極拳只要有明師隨時,只要身法正確,日久自然氣自然下沉丹田。
  • 不能練不要膝蓋的太極拳
    據記載目前全球近二億人在練太極拳,說明人們確實從練習中獲益了,但是近期習練太極拳的人卻在減少,其中一個很大的說法是練太極拳傷膝蓋,比如某某大師膝關節換了,某某人練太極拳走不成路或上不了樓了,各種傳說滿天飛,傳揚之下讓人望而卻步!而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據本人師父傳授和查閱相關資料,前人很少有人練太極拳會造成膝蓋病變的,並且前人有每日練拳百遍連續練一周的,也沒有什麼膝蓋病痛的事情!
  • 初習太極拳,這樣練才能把太極拳練得更好
    第一層次 先學好拳架學習太極拳,我們之前說過,先要練好下盤的功力,把腿上的勁練出來之後,再開始練習太極拳的拳架。在練習太極拳拳加要的過程中,不要著急,如果可以的話,先練習簡化太極拳24式,從24裡尋找練拳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