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真諦

2020-10-10 檢驗與催交2020

歡迎點擊+關注我的頭條帳號:檢驗與催交2020

悟不去 就找不著太極拳的味道(一)

太極拳在初練時,是感覺不出什麼味道來的。但是只要有耐心,有恆心,細細地體會,時間久了,便會感覺趣味濃厚,使人百練不厭,愈研究愈有味道,愈體會愈有興趣甚至形成一種癖好,一輩子離不開它,其終身健康也就在不知不覺之中得到了。為了功夫的增進,要經常不斷的思悟其中的道理。每練功進,如何虛無的氣勢,如何才有鬆軟沉穩的情形,如何才有丹田之沉勁,如何才能有綿綿不斷的味道,如何用意不用力,如何身勢經常保持中正,如何有滿身輕利頂頭懸的意思,如何才有入裡透內之勁道,如何打松淨之勁,如何以心意之去,如何以神經之動,如何能來之不知,去之不覺,打人於不知不覺之中,如這樣練下去,以後就有好的進步了。

平時要在出動時,心裡應如何作想,如何形態,如何神氣,如何出手若無所為而又有包羅萬象無所不為之氣勢,這也是很要緊的。假若是出手有所為,心裡先有一個主觀的定見,那就恐顧此失彼,掛一漏萬,流於外功之明勁,成了多著多法之硬功拳的情形了,此理不可不知。在練拳時,穩靜安舒,心神泰然,反聽觀內以審身心之合,這才是練太極拳功夫的態度,否則雖表面似太極拳,實則非太極拳功夫也。太極拳功夫,不外乎是動靜開合而已,但一切要在穩靜的基礎上作,不可有慌張冒失的現象。它雖是靜,但靜中藏動機;雖是動,但動中存靜意,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此太極拳之道理也。其健身方面,全憑呼吸深長,氣血暢通,頭腦安閒,心神穩靜。其應用方面,全憑虛無的氣勢,沾粘跟隨,在幾跟幾隨之中,我之身勢早已吃進彼身,一切的機會自送上手來,在這個時候,我的神氣一動,早已如觸電樣將其打出矣

「在練功時,要以神走,以氣化;以腰領,以意去;內外一體,心神合一,神氣貫串,上下一致,久而久之,便會養出非常的靈覺來,以這種靈覺用之於推手,體會對方之來勁,是百無一疾的,既已知道對方之來勁,便可順其來勢,隨其方向,而作跟隨沾粘之動作,他身上之缺點,便會自然的發現出來,我趁勢擊之,則自無不中之理也。

練體以固精,練精以化氣,練氣以化神,練神以還虛,這是太極拳的四步功夫。學者宜本此方向細細體會,才能練到妙處。

以意導氣,是意與氣打成兩團,有主從先後之別。以心行氣,則心與氣渾融一致。嚴格說來,心氣身三者俱是渾為一體的。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靜非死靜,身如天秤,謂之清醒,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動非妄動,神光周燭,氣充全身,如長江大河。滔滔不斷,而又從容安閒,動中仍寓靜意。

練太極拳全憑神經感應靈敏,如靈機性少了,那太極拳還練什麼!人身之靈機,最為寶貴。凡一切處事接物,皆全賴於此,不獨打拳推手也。但靈機是出於大腦神經,所以太極拳的功夫,首要在穩靜的基礎上練功,以養其大腦中樞神經。但所謂穩靜者,是心神泰然之後,自然之中出來的真穩靜,而不是強制著不動作出來的表面上的穩靜,這種強制著身體不動,表面上是穩靜,而心性方面仍是不靜的。如果這樣,就不是真靜,不是真靜,就不能養大腦中樞神經,也就出不來特殊的靈感,此理由不可不知。

悟不進去 就找不著太極拳的味道(二)

練太極拳的功夫,在預備勢時,就一定要使身心穩靜下來,真穩靜下來之後再行出動。尤須注意的,是在動的時候,更要保持其穩靜,不要將穩靜的情形分散了,這更是最重要的一回事。切記切記。

陳氏太極

在動時,要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以腰脊率領,牽動四肢,綿綿軟軟,松松沉沉,勢如行雲流水,抽絲掛線,綿綿不斷,又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的。將一趟太極拳形容出來,不是四肢局部之動,練後有甜液生於口中,便是練之得法處,身心已感泰然。如此可堅持日日按時練功,不要間斷,以後就會有顯著的進步。假如練後口中沒有甜液發現,這便是練之不得法,心神未靜下來,在這種情形下,就不必按時練功了,當速請太極拳明師指正了,否則毛病暗出,則更不易改正。

在呼吸方面,務須深長,使呼吸趁著緩和的動作鼓蕩,又要使緩和的動作,趁著呼吸的鼓蕩開合,並須要作得自然而順隨,這才是正確的練法。

穩靜安舒可以蓄神,呼吸深長可以養氣,久而久之,則神氣自能充實,身體健康也自然增進。

太極拳所講的柔軟,是指的周身均勻,配合一致合度。在生理上、在健康上、在技擊上所需要的柔軟,而不是腳翹得特別高,腰折得特別彎,這樣失掉了靈感性,不合生理的局部的特殊的柔軟。因為這些不合生理的柔軟,只是好看而已,但在技擊和健身方面,都沒有什麼好處的。

在太極拳的功夫方面,只是有些軟活柔動還是不夠的,需要在這些軟活柔動中做到均勻有沉著的心勁和雄偉的氣勢才夠味。

以上這情況,是要在練拳日子久了,功夫有了基礎之後,再經老師詳細的口傳面授,說些比喻,作些示範,形容其氣勢,慢慢地悟會才會有的,而不是一言兩語可以了事的,也非筆墨所能描繪。這種雄偉的氣勢及沉拳的心勁,是在身勢氣魄之內含而不露的,不是擺在外面的。上述的這些情況,要有真的太極拳傳授而又有功夫的人,才能鑑別出來的,而那些毛手毛腳的太極拳家,是看不出來的。如他們看了,反以為是不好,或出些反對的言語,如說什麼太慢了,或說架子太大了,或說太神化,太迷信了云云。所以說,凡是對某一項學識沒有研究的人,就會發言不當。

陳氏太極

練剛柔不如練柔勁,練柔勁不如練鬆軟,練鬆軟不如練輕靈,練輕靈又不如虛無。

虛無的氣勢,才是太極拳最上層的功夫。其主要的練法,是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以意貫指,日積月累,內勁自通,拳意主能上手。四肢是外梢,不可自動,胯為底盤,務須中正,以思想命令於腰脊,以腰脊領動於四肢,尚須以神氣相配,上下相隨,完整一氣,否則非太極拳功夫。鬆軟沉穩的形勢,如載重之船,沉沉穩穩地蕩於江河之中,既有沉重而又有軟彈之力。 

凡是一舉一動,是以意為主使,以氣來牽引,無論伸縮開合,或收放來去,吞吐含化,皆是由意氣的牽引為主動,由腰脊來領動,此是太極拳與他種拳不同之處。如一勢之開,不但四肢開,而心意胸脊必先為之開;如一勢之合,不但四肢合,而心意胸部必先為之合,凡一切動作必須由內達外,所以稱為內功。

找上下相隨,是初步之練法;找輕靈綿軟,是中乘之功夫;找虛無所有,才是最後的研究。蓋輕靈仍有物也,如到虛無則無物也,則一切無不從心所欲,以達通玄通妙之境界。

太極拳之虛無氣勢,在技擊方面,其變化作用,其妙無窮。如遇剛勁來犯,可以使其捕風捉影;遇柔勁來犯,可以化之於無形,使對方找不著實地,摸不著重心,英雄無用武之地。

陳氏太極

太極拳在前清鹹豐時代,有些人稱它為神拳。餘以為這個名稱很有道理。稱神拳者,並非指神怪之神,而是神經之神,神氣之神。一者是因在練功時不是用力,而是用意,用神用氣;二者是在對手時,其動不是專靠肌肉的伸縮為主,而是以神經之動為主,其變化運用巧妙神奇,有令人不可測度之處,故稱之為神拳。每練功夫,要細細的體會功夫中的精微奧妙。這種精微奧妙,是在思想之內心而不在手勢之外面,所以太極拳的功夫,只靠操練還不行,需要用悟。用悟就必須緩慢,必須穩靜,如不緩慢穩靜,就悟不出去,悟不進去,就找不著太極拳的味道。學者須特別注意。

歡迎點擊+關注我的頭條帳號:檢驗與催交2020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太極拳的真諦?
    什麼是太極拳的真諦有沒有太極拳宗師和大師知道太極拳真諦?我認為,由於太極拳屬於武術,武術是技擊術,技擊必然跟力密切相關,所以能夠揭示太極拳柔弱勝剛強四兩撥千斤的太極拳力學原理才是太極拳的真諦!由於沒有任何一位太極拳宗師和大師懂得太極拳力學原理,所以沒有任何一位太極拳宗師和大師知道太極拳真諦!
  • 太極拳大師們懂太極拳的真諦嗎?
    《太極拳大師們懂太極拳真諦嗎?》 所謂「起根」的說法是太極拳大師們的一種習慣語言表述,是缺乏科學知識的表現。所謂「起根」也常被某些太極拳大師表述為「拔根」或「失去重心」。太極拳大師們還把使對手「起根」或「拔根」或「失去重心」稱作「粘」或「拿」。太極拳大師們常常說:「只有粘得起,才能發得出」或者「只有拿得起,才能放得出」。
  • 為什麼在追求太極拳真諦的修煉人群中淺嘗轍止、半途而廢者甚多?
    太極拳是修心的過程,是去浮棄躁、修身養性,進而達到「無為無不為」的境界。為什麼在追求太極拳真諦的修煉人群中淺嘗轍止、半途而廢者甚多?要害是習練者心不沉,意不靜。首先,習練者對太極拳修煉必須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 太極拳祖師張三丰,當代已無太極拳
    -----太極拳祖師-----張三丰這個「IP」到現在仍為世人經常應用,主要在於其創造的「太極拳」。前幾篇文章分別講過,太極的原始萌芽在於遠古聖人伏羲。伏羲在黃河和洛水邊看到了《河圖》《洛書》,於是創造了易經,出現無極和太極的理念。
  • 太極真諦:發勁如「甩鞭」, 松腰如「砍樹」
    太極真諦:發勁如「甩鞭」, 松腰如「砍樹」 原標題:太極真諦:發勁如「甩鞭」, 松腰如「砍樹」
  • 為什麼有人學太極拳幾年後,卻越來越找不著太極拳了?
    自王宗嶽《十三勢行工歌訣》提出「若言體用何為準」的問題之後,體用就成為太極拳學術領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不少太極拳專著即名「體用全書」,但對於學太極拳的人來說,要弄清何為體,何為用,並非容易。比如,一個從未實際接觸太極拳的人學了一套24勢,很可能以為這個就是體,即太極拳的本來,待學的時間長了,又接觸到其他很多套路,以及各種流派,反而會找不著太極拳了,不知道太極拳到底應該是什麼樣的。這個問題很難講明白,我們不妨先從《向愷然先生練太極拳之經驗》這篇文章談起。
  • 李傳洪式太極拳 和善袁公意志堅
    編者按:袁建新前輩,是資深太極拳愛好者。師父李明新先生常說:是其好友、拳友。為祝賀微信公眾號的開通,袁叔有感而發。袁建新,祖籍章丘相公鎮袁莊村。一直在山東交通廳水泥廠工作,現已退休,雖多愛好,唯以習拳為樂。
  • 太極拳修煉中的招熟、懂勁、神明
    太極推手、大捋、散手,都是練習太極拳招法的重要途徑。如果認為學會太極拳每式的用法就學會了太極拳技擊,那就大錯特錯了。太極拳的奧妙不在「招」,而在「勁」。有人把太極拳的「勁法」歸納為幾十種。其實,太極拳的勁法,不是一種或幾種具體方法,「懂勁」也不是一種勁,而是「道」,是「理」,是捨己從人、聽化拿發、以靜制動、以迂為直、陰不離陽、陽不離陰、以弱勝強、以柔克剛的道理。懂得這種「道」,也就懂得了太極拳的「勁」,這就是「懂勁」。
  • 馬保國的渾元形意太極拳是什麼梗?它跟張三丰的太極拳有何淵源?
    他渾元形意太極拳是個什麼梗?關於這些疑問且聽小編娓娓道來。2013年夏,馬保國與兒子馬曉陽及眾弟子,共同創立了渾元形意太極門。從此並以「渾元形意太極拳」掌門人身份自居,據說馬掌門的這套掌法比西方的綜合格鬥搏擊術「MMA」(挨目、挨目A)要好得多!
  • 體悟太極拳:身體的點、線、面
    打好太極拳,要抓住身體的「點、線、面」,點是基礎,線是技巧,面是目的。 身體的「點」是指身體的關鍵部位和穴位。太極拳虛領頂勁、沉肩墜肘、含胸拔背、坐胯圓襠、頂命門、坐腕等身法要領就是要抓住這些關鍵部位和穴位,身體的這些點是太極拳入門的基礎和關鍵,隨著太極拳習練時間的積累,就會發現行拳走架過程中,人的意識既起步這些關鍵部位和點、最終落腳也是這些關鍵部位和點。 身體的「線」是指身體相鄰或相關的兩個關鍵部位和穴位的連線。
  • 吳式太極拳名家馬長勳先生在傳統太極拳推手研究社上的推手表演
    馬長勳先生師承著名太極拳家、吳式太極拳的第三代傳人劉晚蒼先生全面地繼承了劉先生的太極拳技藝。青年時代,馬先生不僅刻苦鑽研拳藝而且善於領悟拳理,許多武術前輩如吳式太極拳第二代名家王子英、李文杰、張繼之、楊禹廷等先生在拳藝、推手及理論上都給過他深刻的影響和真傳。
  • 李傳洪式太極拳 尚武鼎義志謙謙
    會後,魏老師對我提到:「走宗師走過的路,才能更接近他的(武道)思想,領悟他的本意,傳承他的精髓,發揚他的真諦。」我頓悟:截拳道的核心,即無門派之別,博採眾長(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一陰一陽之謂道。太極,是對立物的相互依存,貫穿於一切事物的始終……太極的核心功法是可以運用於實戰的。
  • 楊氏內功太極拳練習的三步功法
    楊氏內功太極拳練習的三步功法       從字面上看,太極拳前加上「內功
  • 【騙人的太極拳文章知多少】帶你了解真實的太極拳世界
    但是,對於認識和了解太極拳,各色太極人等紛紛著書立說,講述太極拳的功法和練習,自以為是的講解自己的認知,其實,著書立說無可厚非,自悟不足沒關係,但誤人就是有問題了,分析文章的正誤當以先賢留下的理論和諺語為對照依據去理解太極拳的真諦,而不是今人的憑一些片面的理解著就的文章。真諦之一,太極拳的身法八要:提頂、吊襠、沉肩、墜肘、涵胸、拔背、斂臀、護肫。
  • 這樣的太極拳推手,就是誤入歧途,誤人子弟
    大多的太極拳練習者,學練一段時間之後,自認為自己功力「非凡」,都想要學習推手以便練習並獲得更多的「發放」技巧,縱觀近些年來的太極拳亂象,特別是所謂的一些「正規」的推手競技擂臺賽(應該是高水準的),雙方上臺來不是蠻力扭摔,就是暴為撕踹,往往是體壯力大者獲勝,很少見或絲毫不見太極拳推手的那種韻味,讓人看了既無奈又擔心,無奈地是,當今的太極拳習練者
  • 我所理解的太極拳
    楊禹廷老師晚年與我掏心窩子述說太極拳的真諦,說:「太極拳就是腳下的陰陽變動。」這真是一語中的。
  • 雲課堂|太極拳贏在起跑線上
    田金龍太極拳法研究會》——攜手開播——田金龍太極拳法研究會簡介武術博士田金龍親自主持,由其學生、弟子等太極拳專業人士以及業餘太極愛好者組成,是學習、研究、弘揚太極拳法真諦的民間組織。徐亞奎徐亞奎,華東師範大學博士研究生、講師,武術七段、國家一級武術裁判員;師從太極名家田金龍博士系統學習太極拳
  • 晨練一起跟我練,太極拳基本功法,傳統五步八法,等等
    與名師互動居家鍛鍊,老少皆適宜強身健體,提高免疫力五步八法套路簡介五步八法體現了走架打手的陰陽、生克、對立、 統一的演變規律,貫穿於整個太極拳法、拳理、 結構與運行框架之中,是太極拳基本技術元素「五步八法」是歷代太極拳宗師經驗和智慧的結晶,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 翟維傳老師承蒙魏佩林和姚繼祖 二位恩師口授心傳,從體到用,又經過六十餘年的習練體悟, 對太極拳的「五步八法」有了較為深刻的心得體會,為了使 太極拳愛好者能較好地掌握太極拳精髓,翟老師結合太極拳理 和自身的習拳經驗精心編排了此「五步八法」習練套路。
  • 陳家溝太極拳四大金剛聯袂呼籲助力武術入奧
    2007年8月21日,陳家溝被國家體育總局認定中國太極拳發源地。當代太極拳大師、陳氏太極拳十九世傳人陳小旺、陳正雷、王西安、朱天才被譽為「太極拳四大金剛」。,對繼承和全球推廣太極拳、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 吳式太極拳宗師吳英華自傳---附正宗吳式太極拳視頻
    全套吳式太極長拳宗師87歲在太極拳大會表演的吳式慢拳片段吳式太極七星劍吳英華自傳 我生於1907年,北京人,滿族。祖父全佑、父吳鑑泉均為我國著名太極拳宗師,在清末創立了吳式太極拳流派,傳播海內外,為我國太極拳最為著名的流派之一。